范蠡是春秋末年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约于公元前448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我国商人圣祖。
范蠡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他创立了商业运筹学、价格学以及循环论等关于经商的理论,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范蠡的神奇之处在于:从政可为宰相,经商能为巨富。他用大智慧开创了我国商业文化。被后人尊称“商圣”,更被供奉为财神。
范蠡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人。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欢读书,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
当时著名的商业理论家计然到范蠡的家乡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和楚国名士文种是好友。当时列国纷争,相互争霸兼并,楚国政治不明,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于是,两个人商议之后,来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入越后,深得越王勾践重用,勾践任范蠡为大夫,又擢为上将军。
范蠡对勾践忠心耿耿,出谋划策,与文种同心协力为越国共谋良策,促进了越国强盛。最后灭掉劲敌吴国,勾践当了霸主。
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暗自叹息,深思熟虑后,决定携带家眷悄悄出走。
范蠡临行前告诫文种:“勾践为了兴越灭吴,不惜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却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看来与越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早急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
文种并没有和范蠡一起出走。后来,勾践果然赐文种一剑,令其自杀。文种临死前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
范蠡乘舟到达齐国后,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在齐国,范蠡在海边选了一片土地,和儿子一起开荒种地,种植谷物,并引海水煮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没有几年光景,就治下家产数十万,成为当地巨富。
后来,齐国国君听说了范蠡的事情,觉得此人是个奇才,就想任命他为相。可是范蠡却把相印交还了齐君,还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了乡邻好友,一家人又重新迁居他处。
这次,范蠡到了“陶”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当时陶地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这正是经商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来,自称“陶朱公”。
相传,范蠡有一次来到一个镇子的集市上经商。当时镇上很是热闹,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人们熙熙攘攘,连大树底下也都摆满了杂货小摊,有皮毛肉类和各种山货。
镇子旁边有一个大湖,范蠡向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
那时禹王带领民工在山的东北角处劈山开石,疏通河道,使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留下一片几十里的大湖,人们才在湖边镇上安居乐业。
范蠡了解到当地盛产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他觉得做生意的好机会来了。
于是,范蠡就在当地开了个杂货铺,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他收购的山货价格很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还不满一个月,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
这些购回来的货物很快就卖完了,他把往返一个来回的利润一盘算,赚了很多钱。后来,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生意,这个地方的人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
有一次,一家收山货的店铺起火,范蠡的店铺就在隔壁,结果殃及鱼池,范蠡的店铺也随之起火,接着,接二连三,一条街的店铺都烧着了。
镇上的人都忙乱救火,但范蠡却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到附近的镇上去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筑房材料。
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大家都开始忙着建新房子,范蠡采买回来的大批竹木砖瓦这时正好派上了用场,人们纷纷来找范蠡买这些建房子的材料。
范蠡原来被烧毁的店铺虽然损失惨重,但卖砖瓦木材所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百姓的需要。
范蠡经营了几年山货,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把绝大部分资财都送给他的好友和乡邻,又散发许多钱给穷苦人,人们都感谢不尽。当地县令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商人,就把范蠡经商的镇子命名为“范蠡镇”。
范蠡年老时,由子孙持家,最后的家产越来越大。当时有一个叫猗顿的人听说陶朱公经商有法,就拜他为师,后来经商致富,也是家产达千万。时人每当说起富豪,就把他俩并称为“陶朱猗顿之富”。
范蠡经商受人称赞,他把财富分给穷人及较疏远的兄弟,不为金钱所累。富豪者,行善积德应该是第一要务。
范蠡有一次做生意到了商洛,据说这里是最早发明青铜器的地方。商洛当时生产的青铜器具很精美,远近闻名,当时上至豪门,下至百姓都以使用青铜器为荣耀。
范蠡打听到邻近的秦国需求量大,他想:物以稀为贵,如果把商洛的青铜器运到秦国,肯定能够赚取高利。范蠡于是就雇了很多牛车和人,到商洛地区收集青铜器,然后到秦国去卖。
在去秦国的时候,为了标明身份,就在牛车上和青铜器上都铸个“商”字,“商”的意思是游走买卖。
到了秦国国都咸阳,秦人看到牛头上写着“商”字,青铜器上铸有“商”字,加上一件件器具光亮耀眼,精美绝伦,于是人们都叫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很快就把器具抢购一空。
“商人”后来就成为买卖商品人的代称,“商人”的名称由此而来。
在经商过程中,范蠡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比如他对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的趋势有着精辟的见解。
范蠡将商品分为“谷物类”和生活所需的“非谷物类”,他认为,“谷物类”商品与“非谷物类”商品的价格波动方向相反:当收成好谷物价低时,人们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多,使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当谷物价高的时候,人们对其他商品需求减少,它的价格就会下降。
范蠡认为,凡是商品,必以将来迫切需要者为有利可图,所以夏天要预测皮毛商品,冬天要预测葛麻商品,手中还要经常掌握着实物的积蓄,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度的,上涨到一定限度就会下跌,下跌到一定限度就会上涨。
商品价高时,就要尽快把手头商品像粪土一样毫不吝惜地抛售出去;商品价格下落时,要把它看作珠玉一样,大量收购进来。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范蠡还提出了一个“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的“待乏”原则。就是说,在水灾之年做车的生意,在旱灾之年做船的生意。这初听似乎违背常理,其实是大有道理,因为当水灾时,大家都在做船的生意,利润必定不高。而车的生意此时必定无人问津,如果趁此机会囤积一大批车,水灾一旦结束,车将成为特别需求的商品,价格必然上涨。这时,将水灾之年积下的车一下抛出,就能迅速获取巨利。
范蠡本一介布衣,一生三次迁徙,《太平广记·神仙传》有“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一说。
相传范蠡是十六两老秤的发明者。当时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计,很难做到公平交易。
后来,范蠡偶然想到了井里汲水的方法:井边竖一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
于是,他便仿照着做了一杆秤,并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作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此外又加上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
范蠡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