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文化非常古老,在中华文明起始的最初阶段,在淮河两岸就已经生活着我们的先民夷族。
淮河流域的先民被称为“淮夷”,《诗经》、《春秋》、《左传》都有关于淮夷的记载,该淮夷部落英勇、强悍、善射。
■英勇彪悍的远古人
■上古时代的三皇塑像
神农氏 是五氏中出现的最后一位神祇,是我国古代神话人物。传说因为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这样能分辨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他还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本草》、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夏、商、周朝都与淮夷部落发生过交往与战争。被称为中华人文之祖、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从渭水之滨来到淮河流域,并在淮阳建立都城;另一位“三皇”神农氏也曾在泗水之畔的曲阜建都。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冲撞与磨洗,历经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终于形成了贯通东西、独具特色的淮河文化。
“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因为周室相对于东方诸夷部落来自于西部。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后来这个词被用来借指史前生活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
东夷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后李文化,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文明,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同西方戎羌各部文明、南方苗族各部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初始的系统体系,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夷有九种。在古代,九不是实指,而是“数量很多”的意思。也就是说,东夷族是由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联盟。其中最主要的有风姓部落、姜姓部落、嬴姓部落、姚姓部落等。
在东夷族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昊伏羲氏、蚩尤、少昊、大舜等。
太昊又作太皞,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在陈,也就是后来的河南淮阳。
太昊伏羲氏风姓,以龙为图腾。据《白虎通》和《新语》记载,伏羲氏定人道,创八卦,并且还发明了五十弦的瑟等乐器,设官分职,制礼作乐,进入文明社会。
蚩尤是东夷族的又一个重要的部落。蚩尤曾一度是一个以武力强盛称雄天下的部落集团,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他的部落有81个氏族组成。
八卦 源于我国古代对宇宙的生成、日月的地球的自转关系,以及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的资料来源于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八卦代表了我国早期的哲学思想,除了占卜、风水之外,影响涉及中医、武术、音乐等方面。
■伏羲和女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敬仰。他们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是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我国古文字的发端,从此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伏羲后来被中国神话描绘为“人首龙身”,被奉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舜帝 我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盟领袖。舜,也称虞舜,生于姚地,今河濮阳,以地取姓氏为姚。姚姓族人是黄帝舜的后裔。舜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弩 也被称作“窝弓”或者“十字弓”。是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蚩尤时期,冶铜技术空前提高,制铜工具大量涌现。蚩尤用铜制作了大量的刀、戟、大弩等兵器,增强了兵器的杀伤力,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据传说蚩尤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一次就兼并了9国,第二次就兼并了12国。后来在与黄帝的争战中,遭到惨败,死后葬在东平。再后来逐渐被神化,成为齐地八神之一的兵主武神。
少昊名质,又名金天氏,黄帝后裔,嬴姓。是古东夷族的另一位领袖人物。因为修订太昊的法令,被称为“少昊”。他居住中心在曲阜,足迹遍及山东各地。少昊亦以鸟为图腾,在族源上与太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少昊族的故地在曲阜,曲阜被称为“少皞之墟”。少昊族的后人封地如费、莒、郯,在今费县、莒县、郯城一带,鲁南是少昊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舜也被称作“虞舜”。《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也就是山东省诸城。据传,舜亲率东夷人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渔业和制陶业。
■古人祭祀场景
图腾 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由于舜品德高尚,治理有方,东夷族人口激增,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不但出现了城邑,创造了早期的城市文明,而且完善了原始的天文历法,创造了以《大韶》为代表的音乐文化。
舜死后,把君位禅让给禹,因而舜也便成了后世儒家所歌颂的上古圣君。
夷族各部的图腾有两个,第一是太阳;第二是鸟。
太阳崇拜起源于东海之滨的山东日照地区。《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边有个羲和国,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的妻子,生了10个太阳,这10个太阳经常在水里游泳。
据《山海经》、《尚书》和《史记》记载,羲和族人在汤谷祭太阳,在天台山观天象。羲和后裔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曾在山下尧王城遗址一带建立强大的东夷古国。
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族各部人民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冶铜术、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昌乐骨刻文字。
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东夷族各部还兴起了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族各部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弓箭是东夷族人最先发明的。弓箭的发明是远古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它使得狩猎经济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有一个质的进步。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骨质和蚌质的箭镞。
鼎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
■大汶口彩陶壶
在陶器的制作方面,东夷人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大汶口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极为丰富,前期的陶器大多采用手制,后期出现了轮制,陶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长足的发展。
陶器中有精美的彩陶和光洁的白陶,器形已有鼎、觚形杯、豆、壶、背壶、罐、盆、高柄杯、盘、缸、瓶、尊、钵、碗、陶鼓等。龙山文化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是黑陶。
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海岱地区彩陶纹中多见的圆点和圆圈,已经透露出清醒的太阳文化意识。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盛行于海岱各地的镂孔装饰中的标准圆形,也被视为太阳或星体的模拟。
大汶口文化晚期彩陶器物表面的黑白同心圆及红色大回点等圆形,更一向被认为是典型的太阳纹饰。
鼓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大龙黑壶
■蚩尤塑像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古夷族各部以象征太阳文化的皞或昊字为族群的名号,当起源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海岱居民的太阳崇拜习俗。
鸟图腾崇拜,最有名的是少昊部落的鸟崇拜。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日照在汉代称为“海曲”。海曲的东夷人之所以被称为“鸟夷”,是因为他们在服饰与行为上极力模仿鸟,而对图腾物的模仿正是图腾信仰的重要方面。
鸟图腾崇拜最完整、最系统的传说史料是有关少昊集团鸟官机构的记录。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25年,郯国的君主郯子到鲁国访问,鲁国贵族叔孙昭子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听说少昊氏都用鸟名作为官称,这是什么缘故呢?
郯子回答说:“少昊是我们国家的老祖宗,我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古时候黄帝以云纪事,所以用云名作为官称而称为‘云师’,炎帝以火纪事,所以用火名作为官称而称为‘火师’,共工以水纪事,所以用水名作为官称而称为‘水师’,太昊以龙纪事,所以用龙名作为官称而称为‘龙师’,我们的老祖宗少昊挚即位的时候,恰好有凤鸟飞来,所以就以鸟纪事,用鸟名作为官称而称为‘鸟师’。”
■西周玉鹿
百越 我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古代粤、越通用。也指百越居住的地方。也叫“百粤”、“诸越”。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我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
所谓云师、火师、水师、龙师、鸟师,就是云宫、火官、水官、龙官、鸟官,因为古人官、师不分,所以官也称“师”。
少昊集团的鸟官系统形象地反映出,东夷族各部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百鸟共同体。尽管这种图腾所体现的特殊风俗和文化,在许多东夷部族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长久地保留下来。著名的例子如商人、秦人等部族的鸟生始祖传说。
夷族各部传说中的著名部落首领蚩尤,在与炎黄部落发生的涿鹿之战中失败,一部分融合进炎黄部落,另一部分则举家南迁,至淮河流域一带定居,始称“淮夷”。
在后来的几百年里,淮夷族不断地融合了汉族先进的科学文化,有的退居长江以南,与当地苗蛮族杂居融合,形成了百越的一支,也就是后来的苗族。
苗族中一直流传着他们祖先的艰苦跋涉与迁徙的故事,诸如过浑水河,也就是过黄河的故事。这些故事还被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刺绣在衣裙上,激励着他们世世代代艰苦奋斗勇往直前。
在周穆王时代,东夷族各部势力的中心转移到了淮河流域,淮夷成为夷族的代称,其中徐最为强大。徐是嬴姓,渊源于少昊以鸟为图腾的集团,分布在淮水中下游,也就是泗洪县附近。
直至春秋时代,徐依然是淮夷中的大国。徐偃王深得东夷的民心,传世的徐国文物很多,表明当时徐国青铜铸造技术与铭文都比较成熟,接近中原诸侯的水平。
西周晚期,王室衰微,诸侯日渐强大,南方的楚、东南的淮夷都成为了周室的威胁,然而无论是楚还是东夷都已经广泛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从而逐渐走上了汉化的历程。
通过远古的夷夏历代战争,可以大致得到这样的几个结论。一是东夷曾经是我华夏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商很可能就是东夷部落的一支,后来统一了中原;三是东夷融入以周为核心的华夏体系,其中也有部分东夷部落溶入华夏体系;四是在战国时期,东夷基本融入了华夏体系。
在龙山文化时代,东夷人在制陶技术上取得突破,他们使用较先进的轮制技术,制造出一些薄胎黑陶。这种黑陶壁薄如蛋壳,强度又高,号称“蛋壳陶”。
又由于用鹅卵石等坚硬而光滑的东西在半干的陶坯上精工打磨,使陶器表面光滑且带有光泽。加之陶窑经过改进,封闭严密、窑温较高,又用烟熏法对陶器进行渗碳,因而烧制出的陶器呈现出乌黑色,质地致密,防渗性强。其中有一部分黑陶在制坯过程中经过刻镂,造型纹饰美观,反映了东夷人较高的审美观念。
在制陶材料中,除利用天然黏土外,东夷人还使用高岭土作原料,曾烧制了少量表里很白净的陶,为原始瓷器的出现做了最初的尝试。鉴于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高超的制陶水平,龙山文化又被为“黑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