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始文化点亮两淮文明

■大汶口文化狗形鬶

在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从仰韶、青莲岗、北辛等100多处文化遗址发现的遗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从漫长的文化史分析,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兴盛于淮河流域的宋、明文化,并与中原文化汇合,才使我国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时代。

青莲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以江苏省淮安县青莲岗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南部和江苏省北部汶、泗、沂、沭诸水与淮河交汇的黄淮地区,中心在淮河下游平原。

除青莲岗外,主要遗址还有江苏邳县大墩子下层、连云港市二涧村和大村、阜宁梨园,山东滕县北辛、兖州王因底层、泰安大汶口底层等,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年至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为其主要的后续文化。

从青莲岗和大墩子的房屋残迹,可以看出是在地面营建的,出现了木柱泥墙的分体结构。面积为二三十平方米。居住面普遍经火焙烤。墙壁是用植物秆涂泥后经火烤干的,质地坚硬表面平整。

柱洞底一般垫置石础以支撑木柱,并填塞烧土屑。发现墓葬甚少。在二涧村和大村发现的都是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多数墓有陶器或石器、骨器随葬,但数量很少。人的头部大都用一个红陶钵覆盖,这是青莲岗文化埋葬习俗的重要特点。

北辛文化遗址是我国黄淮下游的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的60多处。

■原始人类生活场景

陶器 是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氏族社会时期的村庄

奚仲 造车鼻祖。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也称“车正”,奚仲是古薛国地面上出现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后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

北辛文化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代表了两淮地区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北辛文化遗址包括灰坑、窖穴、墓葬在内面积约2600平方米,有各类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余件,属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最早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繁盛阶段,比大汶口文化早1000多年。

北辛文化除胶东半岛外,还包括山东省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和滕县等地。

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

造车始祖奚仲,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个走入中原的北辛文化代表人物。然而,随他走进中原的不仅仅有马车,许多北辛文化的核心价值元素,也随着那道马车的辙印汇入大禹的治国理念当中。

历史记载奚仲曾任夏“车正”,也就是管理车辆制造及“车服礼仪”的官员。

“番禹作舟”、“奚仲造车”等的历史记载,从侧面彰显北辛文化在当时所达到的文明高度,铭记了北辛先民们为完善民族早期文化体系做出的贡献。

北辛文化跨越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早期约在距今7300年至6800年,中期距今6800年至6400年,晚期距今6400年至6100年。

表现在北辛文化中的农业特征,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

在一些窖穴的底部,发现了粟类作物的颗粒,这些碳化了的粟颗粒,是我国北方发现较早的农作物之一,这说明了农业生产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碳化的农作物种子

夹砂陶 是我国古代陶器的一种。为使陶坯烧制受热时不易裂开,特意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他碎末,所以称这种陶器为“夹砂陶”。不但能受高温焙烧下不变形,而且制成的陶器可多次受热,可当作炊器使用。

粟是耐旱作物,从地理环境、土质和气候方面观察,北辛文化所处的地带是非常有利于古代人类的居住和古老的农业生产的。

因为这一地区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选择具有耐旱早熟之特点的粟作为主要农作物。

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我国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同时还证实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北辛文化遗址的农具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至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北辛文化陶器

黄褐陶鼎 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炊器。夹砂黄褐陶,火候较低,质地粗疏,手工制作。口微敛,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圆锥状高足。口沿外有一周锯齿状窄条堆纹和两两对称的4个小鼻。有盖,呈覆盆状,上置弧形提手。盖与腹部均饰短窄条堆纹组成的曲折纹,壁上残存加工时所留细篦状痕。器形朴实,装饰简练。

北辛文化的陶器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说明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代表器物为黄褐陶鼎。

遗址中有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说明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实用性,而且还讲究艺术性。

特别是红顶钵,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誉为“文字的起源”和“文明的曙光”。

北辛文化的人们除对农业生产劳动外,狩猎、捕捞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遗址中大量的骨镞、鹿角矛形器、弹丸、骨鱼镖、陶网坠、骨梭。

同时,北辛文化遗址中数量相当多的兽骨、鱼骨和贝壳,经鉴定,有猪、牛、梅花鹿、獐、四不像、貉、獾、鸡、龟、青鱼、丽蚌、田螺等种类。

■古生物化石

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我国的养猪史。

综上所述,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时代,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都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的祖先在那样的条件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用粗笨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北辛文化是两淮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阅读链接

1951年,当时的治淮工作队对淮安市楚州区宋集乡的黑土塘进行调查,发现大批文化遗迹。由于该遗址早经破坏,只作过清理。

当时估计其年代是在龙山文化兴起之后,并有可能受到某些青铜文化的影响。

1956年全国考古会议上提出了青莲岗文化的称谓,1958年正式予以命名,但把它同北阴阳营遗存视为一体,认为是受龙山文化影响较深而同时又有仰韶文化成分的文化。 BhOEQy+Q/KRzNAoDtRQu/DwCAfzqmXCqe/zFSR3Weihf3VgnO0yWWqI97xYtgw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