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和县人薪火照亮古文明

■古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骨片

“和县猿人”是在安徽和县西北约45千米善厚镇陶店汪家山北坡龙潭洞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之一,包括一个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两块头骨碎片、一块破碎的下颌骨和9枚零星的牙齿。

与和县猿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达40多种,其中有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许多典型代表。

和县猿人的发现,填补了安徽省旧石器的空白,尤其完整的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更是举世瞩目。

龙潭洞海拔23米,洞穴古老,泉溪清澈,大旱不干涸,故名“龙潭洞”。和县猿人生活时期的古气候为亚热带气候,自然环境是: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北面有滁河,河两岸为宽阔的旷野,有大片的草原和湖沼。当时,这里生活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

大约260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西北冬季风逐渐增强,全球变冷,冰川发育,并伴随多次气候冷暖波动,以秦岭为界的南北气候格局基本形成。

■古人类狩猎艺术雕像

新构造运动 主要是指我国喜马拉雅地带的运动,特别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二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来说,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是盆地或平原。地质学中一般把新近纪和第四纪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至此,秦岭以北的广阔地域便在西北季风控制之下,形成了干旱的气候,累积了厚厚的黄土。这样的生态环境是不适宜远古人类生息的。

而在秦岭以南,由于处在东南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气候湿润,植被繁茂。不言而喻,这样的生态环境才是远古人类生息的理想家园。

人类群体中,最先进入这片沃土的,当然是能够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工具的远古先民。

龙潭洞中的一具猿人头盖骨化石包括4颗猿人上臼齿化石,一段左下颌骨化石。这件罕见的完整头盖骨化石堪称举世瞩目的珍宝。

■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

周口店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周口店是“北京人”的故乡,最初形成村落约在元代,其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因为村子位于“周”字形的山口处,而称“周口店”;二是说因为有周姓人家最早在此开店,其位置处于山口处而得地名。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使“周口店”这个名字名扬中外。

这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和陕西蓝田之后第三个发现猿人头盖骨化石地址。

龙潭洞中还存有密集且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有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等。另外还有一部分粗陋的骨器和火烧骨片、灰烬等。

据推断,“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为一个20岁左右男性青年所有,属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地质时代,距今三四十万年。

和县猿人头骨具有许多与北京猿人相似的特征。如颅穹窿低,颅最大宽位于两侧外耳门附近,额骨扁平和明显向后倾斜,具有矢状脊,眉脊和枕脊均发达,颅骨很厚,枕骨枕平面与项平面交界呈明显角状转折。

颅骨的多项测量也和北京猿人近似。脑量约为1025毫升。

此外,和县猿人头骨又显示出若干较为进步的特征,例如眶后缩窄不如北京猿人那样明显;颞鳞高,而且其顶缘呈弓形隆起。根据以上初步描述,和县猿人的系统位置可视为与北京猿人的晚期代表相当。

和县猿人化石伴生的脊椎动物化石约50余种。

爬行类有龟、鳖、扬子鳄等;鸟类有马鸡;哺乳类有田鼠、大鼠、硕猕猴、狼、豺、狐、猪獾、水獭、中国鬣狗、剑齿虎、中华猫、豹、大熊猫、棕熊、东方剑齿象、马、中国貘、额鼻角犀、李氏野猪、葛氏斑鹿、肿骨鹿、麋、野牛等。和县动物群是南、北型动物互相混合的过渡类型。

和县猿人的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中期,与北京猿人化石产地第三四层的时代相当。根据该动物群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结果,认为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海洋的氧-18的第八阶段,绝对年龄距今约28万年至24万年。

用热释光法和铀系法测得年代距今20万年内,氨基酸法和电子共振法测得年代20万年至30万年。

和县猿人的声望虽然不高,标本却相当完好。就同时期的人化石来说,其完整性只有北京猿人可以与之相比。

■早期直立人

扬子鳄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和县猿人”及其动物群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南北早期人类在演化上的差异、关系、位置、特性,长江流域的发育史,对于研究第四纪动物的迁徙、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演变有十分重要价值,也为中华民族文化渊源提供了极其珍贵和重要的依据。

在此之前,普遍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唯一摇篮。“和县猿人”的发现,证实早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中期,也就是距今三四十万年前,那里就有人类生存活动,说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这真是:

龙潭四十万年前,开辟洪荒别有天。

文化映辉周口店,族缘流胤系蓝田。全凭赤手营生计,端赖群居斗自然。

华夏文明人类史,从此发掘写新篇。

阅读链接

1973年,因修水利炸山开渠,大量化石露出地表,群众称其为“龙骨”。

1979年春,安徽省水文队在进行地质普查时,采集了一些化石,并致信中国科学院希望派人帮助鉴定历史年代。同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黄万波回到研究所,在办公室后的一件邮件盒里发现一些化石,其中有猿人的牙齿,引起了他的重视。

10月27日,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彭春和黄万波、安徽省文物队的方笃生、和县文化馆的叶永旭、范汝强组成的发掘队到龙潭洞。

11月初,他们在工作面西端中发现一具猿人头盖骨化石,4颗猿人上臼齿化石,一段左下颌骨化石。这件头盖骨化石后被专家研究后命名为“和县猿人”。 1PjKgTfZtZckE6P0SH7LaGiLPPtlMDZ6qGwls8IGVtcRKwqgrq7dUyz8mflpq6h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