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老淮河孕育原始人类

■原始社会狩猎浮雕

在远古时期,我国从西向东有3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人们称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而且水流得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中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引得古人纷纷来此集居。

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美,于是,就有传说说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丽就像隹鸟的短尾,用象形字“水”与“隹”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这个名字改为“淮河”。

关于淮河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

3000年前,有一条河流在芦苇与野草中静静地流淌,有一种短尾鸟一群群地栖息在河边,停止了白日的聒噪。偶尔有野兽的叫声,那是从山上如盖的森林中传来的。

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使山、水、鸟、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平衡与平静。人们称这种鸟叫“淮鸟”。而那条奔流不息的河因为生存着大量淮鸟,所以得名为“淮水”。

史官 我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为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主要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史官刚刚出现时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没大分别,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古人类捕鱼场景

■复原古人制陶场景塑像

洪泽湖 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代称洪泽浦,唐代始称洪泽湖。其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历史上的洪泽湖,由于黄河长期夺淮,洪水泛滥,决堤、垮坝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频仍。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

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江苏省盱眙县下草湾遗址。

山东省沂源县历史悠久、古老神奇,早在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期的“沂源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山东人的远祖。

沂源猿人化石发现于沂源县土门镇九会村东北1000米处,骑子鞍山东山根、下崖洞南60米处,为猿人头盖骨化石两块,眉骨两块,牙齿8颗、肱骨、股骨、肋骨各一段及伴生动物骨骼化石10余种。

经鉴定,这些化石确系旧石器时代的猿人遗骸,并且属于两个猿人以上的个体出土的古人类化石点,与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代。

■沂源原始人

泗洪县 位于我国江苏省西北部,东临洪泽湖。泗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西周时为徐国中心,南北文化交汇处,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璀璨夺目的古徐国文化之主体。后为泗州本州。境内分布着吕布辕门射戟台、鲁肃故里子敬泉、隋朝开凿的通济渠等古迹名胜。

江苏“下草湾人”也称“下草湾新人”。是在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东南8千米处发现的一段骨头化石,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化石,距今四五万年。

“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点,证明下草湾是江苏人类乃至我国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历史上泗洪县当地水患一直不断,传说古时候,由于一个下草湾的年轻后生路过洪泽湖,与湖中的王母娘娘相遇。王母娘娘看他不仅人长得英俊,而且才学也很出众,于是便向他求婚,但他执意不从。王母娘娘一气之下,便借来东海水淹了泗洪。

泗洪县双沟镇早在宋时形成集市,因面临淮河得名顺河集,又名“水集”,后因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流水大沟而得名“双沟”。

1689年称“双沟镇”。1736年至1795年以镇扼淮、湖,“分泗州同知驻双沟”。

下草湾位于泗洪县双沟镇东南,南临淮河,北滨洪泽湖。由于滨湖湾,而且有广泛的水草资源,故称“下草湾”。

历史上因洪水泛滥,双沟镇东西两侧被洪水冲刷成两道大沟,明代人称“双溪镇”,后来,泗州州守王如玖改双溪镇为“双沟镇”。

■原始社会中的男性形象

刮削器 是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的工具。因形状不同,可分为长刮器、短刮器和圆刮器等。这种刮削器的用途很多,主要是在分割禽兽的肉时使用,可以用来切割肉、刮掉骨头上的肉。另外也可以用来制作木制品、竹制品,比如刮去树皮制作棍棒,制作箭等。

含有古脊椎动物动物化石的下草湾土层的地质结构为湖相沉积区,其岩性特征为灰绿色于紫红、褐色泥浆,并普遍含有高岭土矿物,因此,下草湾地层被称为“下草湾高岭土地层”,这一地层是地质年代中新世的典型地层。

淮洪新河东岸有一端人类化石,经鉴定为右侧股骨化石,化石长15厘米,为股骨的上半段,小转子基部以上已经完全缺损。从形态上看,有股骨结存在。骨表面布满长尾纤孔,确定为人类的股骨。

从其石化的程度计算,以及从海绵骨质的空隙中填土来判断,确定为相当早人类化石。经测定,这段股骨含氟量为0.3%,而新石器时代和现代人股骨的含量为0.15%,下草湾系土层中发掘的巨河狸化石含氟量为2.28%,说明这段骨化石的年代较现代人早,比巨河狸晚。

这段股骨侧面直平,同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不同于现代人股骨的向前弯曲。股骨上部的扁平度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而与尼安德特人相近。股骨下端骨壁的厚度和髓腔大小的比例,远比北京猿人小。

在下草湾东南的火石岭,有与下草湾新人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发现了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这说明,这段股骨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化石,距今四五万年。

所谓“新人”的分类,是根据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地质年代来划分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称“新人”。我国已发现的人类化石和工具,已经从早更新世一直排至晚更新世,基本上有了一个人类发展的轮廓和顺序。

“下草湾人”是住在濒水的高陵地带,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文化层不容易保存。不像同一时期的“山顶洞人”。由于住在山洞中,环境比较干燥,所以比较好保持当时的生活形态,考古挖出来不少他们当时的石制工具。

下草湾有一个像小岛的地带。传说是洪泽湖古时候通大海,一个乌贼精在这里作祟,把这里的沙子都拱起来形成的。

也有传说,很久以前,东海有一条黑龙偷食了龙王敖广的黑珠,犯下天条,被玉帝派天兵天将追杀,于是逃到下草湾,钻进湖底藏身,这条黑龙在湖底翻了个身,拱起一片沙滩,就形成了这个小岛。

■远古动物骨片

玉帝 也就是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大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在中华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视为宇宙的无上真宰,地球内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统治者。

但同是晚期智人,“下草湾人”应该也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石头工具,应该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并用这些工具在林间打猎小型动物。

也许是受同类排挤,她不得不独自一人去狩猎,来到了下草湾;也许是早期人类的生存法则,每一个成年人必须独自生活;也许是因饥饿困扰,她不得不离开丛林,到水边开阔地,也是最危险的河湾去寻找食物。

也许她遇到了猛兽、食人飞鸟或吃人的鳄鱼,于是她香消玉殒,只剩下一段15厘米的股骨头。在5万年后,她最终被她的后代发现。

下草湾一带不仅有古人类活动遗迹,还有相当丰富的动物化石,如中国大河狸、纳玛象、剑齿象、四不像、无角犀、原始牛及众多的淡水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和蚌类都是下草湾人不可缺少的食物资源。

下草湾人应该以渔猎为主,辅以采集,过着捕鱼拾蚌,采果打猎的“攫取性经济”生活。

从这些动物化石来看,5万年前的下草湾生态环境非常好。那时候气候应该很温润,有茂密森林、成群的动物和踽踽独行的我们人类的祖先“下草湾人”。

阅读链接

1954年治理淮河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来到下草湾水利工地考察古生物,发现巨河狸及其他一些古脊椎动物化石。

杨钟健教授在考察巨河狸和其他古脊椎动物时,于淮洪新河东岸,采集到一端人类化石,经鉴定为右侧股骨化石。

后这段股骨化石又经著名古生物学家吴汝康、贾兰坡两位教授研究,他们认为这段股骨同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不同于现代人股骨。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而与尼安德特人相近。 CToaZr3dJgaTjh3W2izw8816iA0A8PKCk5QdVdKD4Lt2GWxVwV9zHN2yCIeO5Ot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