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英法出卖他国利益避免冲突

捷克斯洛伐克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国,根据《国联公约》第十六条的规定,当它在受到武力威胁时,无论威胁来自何方,都将得到国联及其成员国全面、充分援助的保证,其中包括英国和法国。

遗憾的是,无论条约还是盟国都没有给捷克带来真正的安全保障。除了苏联以外,没有一个国家在这场紧张局势中明确表示并认真准备在事件发生时会给捷克以应有的援助,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一个小国的利益大动干戈。

在苏台德危机爆发后,苏联向捷克提出,即使法国不援助捷克,苏联也准备履行自己的条约义务。然而,捷克最终并未接受。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最终之所以决定接受慕尼黑的条款,而不想单独战斗或是在苏联作为唯一盟国的情况下进行战斗,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使自己的国家遭受对德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和大量的人员伤亡。他并且认为,如果苏联参战,西方就会认为捷克是使中欧布尔什维克化的工具,并会在一场德苏战争中撒手不管。

法国和英国在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刚刚过去一个多星期,苏台德地区的问题刚冒出头来时,就对此进行了磋商。两国的态度是一致的。当然,法国在理论上表示他们准备保卫捷克斯洛伐克以示尊重他们的条约义务。但是,实际上他们却根本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这一点是法国军事首脑明确指出来的。他们曾经严肃地警告说,法军的主要力量和多数资源都放在沿法国东北部边境的马奇诺防线上。它并不具备在自己国境之外进行一场战争的条件。这当然是法国防御性战略决策的结果。

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没有明确的条约义务。而且,他们也根本不想打仗,不想在中欧地区为了一个遥远小国的利益打仗。英国首相张伯伦反对一切不由英国政府自主做出的参战决定,对可能将英国拖入战争的中欧动荡局势甚为恐惧。所以,当他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及其同僚们进行磋商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了。

双方为寻求苏台德危机的“和平解决”,不惜采取妥协与绥靖的政策。1938年4月,达拉第前往英国与张伯伦磋商。张伯伦对达拉第说,英国是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作战的,并劝法国也这样做。

张伯伦和达拉第都认为,希特勒的全部要求,只不过是为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同胞“伸张正义”而已。张伯伦甚至说:“希特勒要求的是民族自治,而不是征服。”英法两国商定,由英国政府出面警告德国“充分了解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危险性”,同时,两国政府又在布拉格采取联合外交行动,促使捷政府向德国做出更大的让步。

为此,一方面英法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卷入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在5月7日,两国驻捷公使正式要求捷政府与苏台德德意志人党达成“全面的持久的解决方法”。

希特勒并没有张口,英法两国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压力却一天比一天沉重。他们要捷克斯洛伐克给予苏台德日耳曼人以更大范围的让步。布拉格终于顶不住各方面袭来的压力,宣布赦免了1200名纳粹政治犯,同时,在苏台德地区允许汉莱因实行选举、扩大日尔曼民族的权利等政策。

但是,在柏林的授意下,汉莱因以政府拒绝苏台德地区完全自治为由,于5月19日突然中断了同捷政府的谈判。同一天,德国报纸报道了军队调动的消息,德军4个摩托化师已在捷克边界集结,并且做好了袭击波希米亚的全面准备。

集结的纳粹德国摩托化师

英法两国政府对德要用武力和武力威胁解决苏台德问题,不惜破坏欧洲的稳定的做法感到极度不安。英法决定对德国施加压力和影响,以迫使德国在英法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行事。也就是说要通过妥协,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因此,在以后的48小时内,欧洲出现了1914年8月以后最繁忙的外交活动和最紧张的军事准备,这是英、法、苏和捷克团结一致抵抗德国侵略的最后一次表现。

面对德国的挑衅,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5月20日发布“部分动员令”,征召后备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5月21日,法国外长发表谈话指出,如果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将履行《法捷互助条约》的义务。

同一天,英国驻德国大使也对德国外长表明,如果法国履行《法捷互助条约》的义务,英国政府不能保证在事件的压力下不会介入。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说得更加干脆:“德捷战争就意味着法德战争,因而也许或迟或早成为英德战争。”

在此期间,苏联政府也多次发表声明,要同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采取一切措施,以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甚至公开声明:“互助条约不禁止每一方提出援助,无须等待法国。”

捷德边境的对峙引起的国际紧张局势,形成了所谓的“五月危机”。

在这次危机中,英、法、捷、苏虽然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但是在抵制德国采用武力威胁一个小国、破坏整个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这一点上,有着某种共同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顾问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实行政治退却。他们提醒说,德国军事机器能够在不遇抵抗的情况下进军奥地利,但其准备状况却不足以在两条甚至三条战线上同时作战。

在多方的压力下,希特勒才指示外交部告诉捷克斯洛伐克公使,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任何侵略意图,德军在德捷边界集结的传闻“毫无根据”。26日,汉莱因奉希特勒之命恢复了同捷政府的谈判。“五月危机”得以暂时缓和。英、法两国在“五月危机”中所表现的较强硬的立场,并不意味着它们放弃了既定的绥靖战略。他们的目的仍是不惜任何代价维持“和平”。因此,至7月26日,张伯伦派沃尔特·伦西曼勋爵以“非官方身份”赴捷充当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调解人”,为英法“普遍的绥靖”政策开辟道路。伦西曼奔走于苏台德和布拉格之间,不断胁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企图以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达成英德妥协。

为了赢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贝奈斯总统做出了最后的让步。除了拒不接受捷克斯洛伐克应该扭转其外交政策这一要求外,贝奈斯总统几乎答应了苏台德德意志人党所有的要求,甚至包括在一个民主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中为一部分居民建立一个法西斯的政权。

贝奈斯总统把这个妥协计划交给英国方面的时候,在一份随文附送的照会中说得非常清楚,这个最后的让步是他以及他的政府在英、法外交代表的直接压力下做出的。

但是,他的看法是:

由于柏林政府的众所周知的计划以及汉莱因党的目标,这项建议德国人不见得会接受。 7yFyBjN/64jPhTrvQD0rzkzr/qufi7rqNDgQMI+Kmxh7bPTtg6dkcIIJJ8zLn/f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