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安定境内城池的变迁

安定区地处陇中,东至会宁,南至陇西,西至临洮,北至榆中,东南至通渭,西北至皋兰,西南至渭源,东北至靖远县迭列逊城,是金城兰州的门户,古丝绸之路和新时代的欧亚大陆桥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安定区古代地处禹贡九州、雍州之最西陲,古为羌戎之区,建立城池较迟。汉唐时期,不排除筑建堡寨的可能,但无从考证。而见诸史书的城池,当是宋代在境内修筑的城堡。

北宋时境地处在宋与西夏的边缘地带,宋夏之间的纷争不断,因此安定区的战略位置显得非常重要。北宋政府为了强化对西夏的防御,在从陇西县通安镇北(1958年前属安定)至会宁马家堡近一百余公里的战线上修筑了通西古城、榆木岔堡、定西古城、安西古城、平西古城、熨斗坪堡、马家堡城等城堡。

定西古城 宋元丰四年(1081年),泾原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领熙秦军出师熙州(临洮),经马衔山至今榆中县三角城附近的西使城(亦称“西使新城”),击败夏人二万余,旋即长驱直入,占领了兰州城,为纪念西使城战役的胜利,同年十二月“西使城赐名为定西城”,含“平定西边”之意。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李宪上疏建议,改定西城为通远军,以努札堡为定西城。这个建议并未得到朝廷批准,所以通远军没有移到定西城,但努札堡确实改名为定西,这就是今定西名称的来历。

《元丰九城志·卷三》通远军下载:定西城“元丰四年置,在军(通远军,笔者注)北一百二十里”,也就是说最早的定西城是在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十二月,李宪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修筑“努札堡”,即今定西城内址,在大城小学、友谊广场位置。李宪筑努札堡,完全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该堡位于东西两河会流处,扼东西北三路要冲,军事优势突出。

有明一代,定西古城有多次修缮。明隆庆中,知县葛登府重修四门,并在四城门镌额,东曰“来青”,西曰“来牟”,北曰“来苏”,南曰“来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知县恽应翼又捐其薪俸,加修中城门瓮城,重修城楼,并在城门北侧上镌石刻横额“拱振”,南面一侧刻“昭文”,以对南山魁星阁。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县张永茂增筑各门瓮城,浚深环城壕堑,四隅各建墩台,上建重檐阁楼。东南曰“缥缈”;西北曰“仙居”;西南曰“五容”;东北曰“清啸”。五门俱建有谯楼四楹,飞阁流丹,状极雄伟。明正统年间安定县知县杜让(北直密云人,举人出身)由旧城南门外扩筑东西南北四关城,城高三丈,基阔五丈,顶二丈五尺,女墙六尺,关城上建镇楼五座,四角筑有墩台和飞楼,飞檐高啄。月城重门,城雄伟壮丽。这次修筑,增扩六里三分为主城。称之为“关城”。

人们常说的“定西古城”包括宋城和明城两部分,宋城称为“大城”,仅有南北二门,中有街道贯通。新筑的“关城”和“大城”相合,形似凤凰单展翅,故有“凤凰城”之称。

明中叶后战乱稍息,人民得以安宁,定西城十分繁华,当时已是街衢纵横、市井殷盛、商贾云集、比屋鳞次、烟户极繁的闹市。内城横街有通远街、惠爱街,大街南北相通,左右两巷若半壁;关城直分四街,东关正街有丽阳街,南关正街有中和街,西关正街有钱阳街,北关正街有武阳街,曲有四巷相连,对分视之,如新月形,合观之,若环壁状。各街均建有彩绘牌坊,横跨街道中心。明清学风文风的兴起,文人的登科显达,牌坊的修建随之而来。据清《安定野志》载,明至清末安定县城内六街八巷建有人文牌坊多达48座:黄甲开元、经元、进士、庆衍、青云裕后、荣逸、钟秀、世科、椿桂、典礼、志气、兴贤、继志、起风、经元、跨鳌、攀桂、青云、进士、贤科、荣科、鲲化、尚义、绣衣、进士、地官大夫、景元帅坊、蟾桂高攀、蟾宫、天池任跃、鹏飞、大夫、绣衣、青云得路、丹桂传芳、亚魁、鸣凤、登科、凌云、地官、登云、飞腾、廷评、尚义、德政等坊,其规模宏大,造型精美,形成了壮观的牌坊建筑群,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城内寺庙宫坛、亭台楼阁林列,古建筑多达37处,建有崇福寺、白衣寺、道会寺、观音寺、清真寺、大觉寺;万寿宫、三元宫、赤帝宫、三圣宫、文昌宫;文庙、武庙、城隍庙、火神庙、关帝庙、圣母庙、真罗庙、马王庙、玄帝庙;保障祠、贞烈祠、昭忠祠、节孝祠、土地祠、痘疹祠、文昌祠、双胜祠、狱神祠;朱衣阁、万寿观、娘娘楼、圣母楼、鲁班楼、文昌楼、黑虎楼。城郊东有龙王庙、三官庙、八腊庙、麻家庙、真武庙、串串庙;社稷坛、先农坛、神祇坛;许公祠、文殊祠;兴云寺。城郊西有龙王庙、二郎庙、灰母庙、九天圣母庙;西岩寺、佛沟寺、镇海寺、东狱寺、香馥寺、云山寺、仁化寺、清真寺;东狱行祠、太极宫、观音院、毗庐院。城郊南有虸虫方庙、廒神庙、风伯庙;寿青寺、幸岩寺、花莲寺、华岩寺、静觉寺、宝华禅寺;风云雷雨坛、太阳宫、魁星阁。城郊北有雷神庙、邑厉坛、旗纛坛、延寿寺、晴烟寺、文昌阁、点将台。定西崇福寺始建于元代,明初扩修,全盛时期,闻名遐迩,为我省陇右佛教古名刹,明英宗皇帝敕谕赐名。崇福寺原址在关城内南关东南,南邻火神庙、山陕会馆,面对道教古刹万寿宫,是定西古城寺院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群。建有山门、廊庑、正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师庙、左右钟鼓楼及库庾、僧舍多处。殿堂飞檐重阁,曲榭回廊,金碧交辉,气势雄伟壮观。坐落在大城内西北隅的文庙,也是一处蔚为壮观的建筑群。文庙建有头门、大成门、棂星门、两座牌楼,牌楼前为雕砖斗拱的庞大影壁,上刻麒麟灵兽图,以寓孔子“迂麟”的典故。东、西为乡贤名宦祠,中经戟门,过拱桥,越鱼池,经献台,正面为大成殿,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前殿七根大立柱,雕梁画栋,殿内供有至圣先师孔丘画像。正殿两侧为东庑、西庑、七十二贤牌位。越大成殿,经大成坊,其后为明伦堂,堂后为敬一亭,左右有“博文”、“约礼”二斋,学宦、衙宅三所,还有尊经阁、双圣祠、羽射厅等。院内古树参天,绿荫蔽日,为古城增添了不少情趣。城隍庙紧邻文庙,构成了一片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城隍庙首建于金代兴定年间。隍庙前大门为牌坊,正面是一座犀牛望月图照壁,青砖雕刻,图像精美绝伦。入正门,南有戏楼、拉马殿、过殿,两侧为钟鼓楼,左挂铁钟,右置巨鼓。正门后为萌院,建有砖木结构的大牌坊,经牌坊沿主轴线向北行,为城隍的二堂和卧室。拾级而上,正面是富丽堂皇的大殿,向右穿行,即入药王殿,再过观音堂,北面为禅堂院,这是住持僧和禅师修道之所。正殿及两廊,榆柳花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定西城隍庙建筑仿唐宫殿形式,造型典雅,精巧华丽,艺术价值极高,上世纪50年代曾引起郑振铎教授和国内建筑艺术家的关注赞赏。文庙和隍庙是建国后定西城内唯一幸存的两处古建筑群,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清代定西古城亦有多次修缮。乾隆十三年,知县陈棅奉旨以工代赈,重修年久失修的城垣及城门。竣工后另亲书镌刻各门横额,重新命名。东门曰“日宾”,西门曰“宝成”,南门曰“薰和”,北门曰“云祥”。全城四隅八角均筑有墩台,中城门东西两侧建钟鼓楼,将原有飞楼彩绘一新,并在北门外竖碑、撰文、敕石,以记其事。这次重修的五门除谯楼拆毁外,四门的镌刻及书写的横额一直存留至新中国成立前。

古定西城商贸流通非常兴盛。因定西城地处交通要塞,在清左宗棠开东路以前,去金城(即兰州)均由会宁鸡儿咀经西巩驿,上清凉山至定西;由东向西去金城,均由陇西经大营梁,进定西南门横穿关城、大城,由北门出至称钩驿,上车道岭。由于交通原因,定西南门外南安山下一带及北门外,商贸殷盛,市肆栉比。乡贤名宦、豪绅官僚多在这一带营造华屋别墅。据《定西野志》记载,从南安山下渡西河,至西岩寺这一带,多有宦绅之园圃,歌馆酒楼林立,入夜灯火通明,有“小扬州”之称。这些昔日盛迹至清康熙朝仍然存在,如秦家巷、士大夫巷等旧地名以及张氏河楼旧址,旧史都有记述。

明清以来,定西城商贸繁荣兴旺,至民国初期,仅东城门外永定桥至汽车站一带、东关至西关商埠一条街名店商号就有50多家,主要有:万盛祥、万生泽、万生成、自立公、自立和、自盛祥、自兴裕、自盛和、三义和、两义和、正兴和、长裕和、天泰和、福泰和、福盛和、福兴和、兴信通、兴信诚、西兴泰、昌兴德、新顺魁、新顺和、复兴魁、济盛魁、荣盛魁、魁盛祥、魁盛协、育生堂、亿隆兴、公盛福、全兴德、全兴勇、天禄永、安泰永、永生昌、泰来昌、德义昌、德顺裕、忠义长、晋盛隆、丰盛隆、丰盛公、德盛堂、锡福涌、协意成等。这些百货、杂货、运输、粮行、典当、染坊、酒坊、酱菜坊、药店、旅店是当时定西古城数百家名店商号中的佼佼者。

进入“凤凰城”南门,即为南关大街,东侧佛教圣地崇福寺,西侧道教名刹万寿宫。至北街中城门,北侧有邑人明代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张彩的府第,西侧有至圣先师孔子的文庙,东侧有砖雕大型麒麟影壁。进中城门至北大街,东侧为知县衙门,牌楼大堂公廨矗立,西侧为规模宏大、古建筑林立的城隍庙。宋城街道北行,东边是明肃王后裔的朱氏家族宅第,西边是边头三关景元帅的后裔宅第。所谓的“朱半街”、“景半边”,说的就是这些乡绅富豪的宅第。北门一带多为粮市、旅店、商业之区。出北门,西侧有古刹真武庙,东侧有邑厉坛。渡西河至今气象桥一带教场,为操练习武场所。教场有旗纛坛,盛极一时。

定西古城屡次遭到战争的蹂躏和毁坏。在明中叶后,边寇连年骚扰,焚杀抢掠,人民大伤元气,富有者外逃各地,建筑物焚烧毁坏,全城满目荒凉。尤其明成化七年九月,河套贼寇满都鲁由花马池、靖远一带渡青沙岘,直抵城下,大肆抢掠后,扰会宁、通渭而去。明嘉靖十三年,匈奴10万人仍操旧路直抵安定。嘉靖十五年,北彝寇复犯安定,进驻西门外关帝庙(今西关小学址),庙宇尽毁。崇祯九年,流贼肆掠周边乡村,由靖远参将大破流贼于县城南30里的大撒湾。崇祯十二年,流贼李彪大举入寇,掳掠妇女、牲畜东去,加之荒旱,民不聊生,饥殍遍野。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李自成军贺锦部兵临城下,知县应昌士、乡绅刘耀龙、邑贡生戴天、张国雄等率士民登城守御,坚持月余,最终矢尽援绝陷落。城中的坚守激起了贺部的杀心,城陷之日,贺部杀掠城中,街坊血流成渠,北门瓮城一带尸堆如山,城中居民死难达6000余人。守城官员牺牲者有原县令王垣,典史叶先暹,乡绅刘耀龙,邑贡生戴天、张廉、张国雄,监生陈周鼎、张大韶等,其眷属全部自尽(据邑人《百峦山乾隆三十七年手记》)。此役被称为“癸未之屠”。清顺治五年四月二十四日(1648年),甘州回族副将米喇印纠集反清势力先后攻陷兰州、河州、临洮、定西等地,定西再遭侵扰,十室九空。清同治六年(1867年)河湟之变,回族反清力量万余人围攻安定,安定军民拼死抵抗,知县多龄、教谕蓝额青、守备秦兆祥及把总孙光英、经制李会春等皆战死。夜城破,血屠城,住民死者6000余人。是为定西历史上有名的“丁卯之陷”。

定西城众多古建筑经过历代战火兵燹和人为破坏,现荡然无存,破坏最甚者莫过于民国时期。据民国《重修定西县志》之《采访录》手稿详载:

1916年至1917年间,东关大公馆、官店及北川教场、西门外营盘建筑均被毁。大营盘房屋何年拆毁不详。

1926年5月,县长姚展与国民军拆大城仓廒时并拆南关巷颜家庙。同月28日拆东关牌坊、北关尚义坊、德政坊。

1927年3月间,县长达详典拆南城楼,此为拆城楼之始初。

1928年4月,县长王起鹏拆隍庙门外牌坊,并拆毁景元帅坊。

1929年4月,魁星阁被飓风吹塌。9月,驻防军守城拆朱衣阁。秋后,四城角楼被拆。11月,骑兵六连连长于迈祖拆万寿宫内三清殿、马祖庙。县长林钟毓、站长徐振亚同谋拆火神庙。腊月,骑兵连长张某驻防拆文昌宫、玄帝庙、崇福寺。

1930年正月至3月,国民军八大处过境,县长林钟毓指示先后将东城楼、西城楼、北城楼、中城楼、三宫庙、萧何庙、许公祠拆除,并拆毁文庙部分建筑。3月后,土地祠、鲁班楼、行宫、西岩寺、风伯庙、东岳庙、西河龙王庙被拆毁。闰6月,旅长石玉修、宁海军团长马绍融拆娘娘楼。同月28日,隍庙戏楼被拆。7月,旅长石玉修拆西关文昌楼、关帝庙。团长马绍融拆三圣宫,宁海军马指挥拆黑虎楼、祖师庙……至此,定西城历史古迹毁灭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多年的发展,定西古城已今非昔比,在破旧立新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宾馆取代了骡马店,超市取代了店铺,小区取代了古宅民居,油路取代了泥泞小巷……一座现代化新型城市矗立在人们面前。今日的定西城,一座座高楼耸入蔚蓝的天空,使人联想到山水画中瘦骨嶙峋的奇峰,联想到拔地而起、动人心魄的石林。夜幕降临,一幢幢高楼大厦流光溢彩,一条条街道变成了皓光闪耀的银河。今天的城市,规模在快速扩张,品味在不断提高,在旧的市区不断翻新的同时,一个新的城区正在拓展,高楼,大道,广场,绿地,清流,都不是昔日的城市所能比拟。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是提高市民素质的必由途径。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注入了许多文化内涵、突显了文化风格、流淌着文化气息,彰显着浓郁的地域特色。透过这些,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打造城市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添城市内在文化品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对提高城市品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城市在物质与文化的平衡发展中绽放异彩,让人们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

安西古城 在县城北三十五里。《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安西砦,旧名汝遮,绍圣三年(1096年)泾源道经略使章楶部将钟传、王郁文所筑。……赐名,地本青石峡,属熙河路。”“因章楶为一路之帅臣,防御西夏有名,故《皇宋十朝纲要》将部下所筑安西城之事记在他的名下”(杜尉著《定西县历史沿革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三:“丙子(绍圣三年)十月癸酉,进筑汝遮堡毕,赐名安西城”。《长编》卷三百三十一,元丰五年十一月癸丑条,李宪言:“汝遮川西接定西城”。宋哲宗将汝遮改赐安西,取安定西夏意。汝遮为藏语顶峰下面的谷地。该城位于关川河西岸第一台地的巉口镇朱家庄村,城西临四梁湾,南接大柏林岔,关川河沿城东侧流过。城内现为农田,有宋代残砖断瓦、瓷器片、陶器片暴露,是安定区境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

平西古城 位于安定区鲁家沟镇南川村境内关川河西岸。泾源道经略史章楶为有效抵御西夏入侵,在县北70里的努扎谷石门峡沿河构筑“平西城”,宋哲宗赵煦将其赐名为“平西城”,取平定西夏之意。《宋史》卷八十七《地理三·陕西》:“平西砦,绍圣四年(1097年)赐名,地本青石峡,属熙河路”。城内现为农田,有宋代残砖断瓦、瓷器片、陶器片暴露。

通西古城 在安定区城南七十里的陇西县通安驿镇,属原定西县管辖,1958年在调整行政区划时划归陇西县管。南距通安乡政府6公里,位于古城村,《宋史·地理志》载:通西寨东至甘泉城一百二十里,西至熟羊砦七十里,南至三岔堡四十八里,北至定西砦四十八里。距通西寨西约1里处的山上有一方坞形障寨,四角有墩台,障外有壕堑,寨西北约2里的山上有一侧面呈“凸”形的烽燧,都是通西城的防御通信设施。

高家门堡 也叫青石峡堡。在鲁家沟镇太平村喜家岘村庄的一个山包上,筑有另一座宋代城堡——高家门城,《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其为:“熨斗坪堡”,现在名叫青石峡堡或高家门堡。

《定西史略》(张霞光、崔振乾两先生主编)有述:“此城控扼平西城北至青石峡一带的咽喉要冲,今名青石堡,又名高家门堡。此堡可能是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熙河路都大经判司请筑努札堡川罗日、伽罗总二城堡中的城堡之一”。杜蔚主编的《定西县历史沿革考》记述:“在青石峡之南喜家岘村庄一独立山包上发现,至今还残留有一座较完整的宋代所筑小堡寨,今名青石峡堡(亦叫高家门堡),……”。杨子兴主编的《人文定西·民俗风情》记述“熨斗坪堡可能修筑于绍圣四年(1097年)前后,西夏占据此地时,称为罗日或伽罗总,到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废弃。”

熨斗坪堡是平西城的前哨,控扼着青石峡通道的咽喉地带,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榆木岔堡 《宋史·志第四十·地理三》“熙宁五年(1072年)……置榆木岔(在今安定区团结乡好地掌)、熨斗坪(在今安定区鲁家沟青石峡喜家岘)二砦堡”。(宋徽宗)“崇宁二年(1104年),废定西城管下熨斗坪堡,通西砦管下榆木岔堡,并安西城。”同年十二月,升通远军为巩州。境地分属巩、会二州。除此之外,史书鲜见对“榆木岔城”的介绍。

近年来,有志于定西地方史籍研究的学者、专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无论从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有关定西地方历史的论文、文献、专著越来越多,为我们了解定西(包括安定区)的历史提供了更多的极有价值的资料,也为后世的研究工作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材料。这些资料对安定区境内古城池的介绍中还有平夏城等的内容,因缺乏相关的史料佐证,本文不再介绍。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在安定区内官镇南阳、关亭两村与渭源县交界处的高峰堡以及高峰乡红堡村、红光村、明星村、贡马村、内官镇锦花村等地的山头上,分布着与安西城等城堡同时代(或相近时代)的堡垒,同样也没有相关史料。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史籍材料面世,以使安定方史的研究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拓宽到更广的领域。 5mdnB72IoCjnlSm/jLsYSBgqCFbRsqbeRuZblwoIePgV8mVlVjkx2C2a0N/bWJ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