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绚丽的秦汉文化

“春秋战国时,羌戎杂居”(郭杰三《重修定西县志》)。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安定区属“古西羌地”,即后来的文献中所称的“氐羌”、“羌戎”、“西戎”。《诗·商颂·玄鸟》:“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郑玄笺云:“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享,献也,世见曰王”。孔颖达疏曰:“氐羌之种,汉世仍存,其居在秦陇之西,故知在西方者也”。《竹书纪年》:成汤十九年,“氐羌来宾”;武丁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生龙是始生氐羌”。郭璞注:“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说文》又云:“西戎牧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应邵《风俗通》云:“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礼记·王制》记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以上资料表明:甘肃大片地区在夏、商、周时期,为我国西部古老的游牧民族——羌戎的居地。羌戎也泛指尚处于部落阶段的游牧民族,这些地区的民族无论从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还是生活习性、生产习惯上与华夏和其他地区的民族明显不同。到了春秋末期,羌人开始南下东徙,和华夏族杂居,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被华夏化。

战国初期,自从秦国占领西戎之后,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邽”即今天的天水北道区,“冀”即现在的甘谷南部,秦灭邽冀两戎后建置邽县和冀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县。所以甘谷县称华夏第一县。到秦穆公时,“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十六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过贺穆公以金鼓”。由此可见,秦穆公霸西戎后,扩大了秦的疆域,使其西境达今天的临洮洮河沿岸。形成了对陇西、北的实际控制。《后汉书·西戎传》记述:“秦献公三年(公元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豲戎”,包括今天的陇西、渭源、武山、临洮以及安定区。至此,安定区正式纳入秦的版图,秦设置郡县制时,境地属陇西郡管辖。而此时的中国已进入战国后期,同时也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尤其是铁制农具的使用,解放了劳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一大进步。

凤翔镇出土了一件灰陶罐,敞口,单耳,三短足,圆底,饰细绳纹,突出体现了战国晚期的文化特征,充分说明了安定区境内存在着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同时出土了铜印一枚,印文为篆书共计六字,经专家鉴定,印文即“右邦飡车翌钵”六字,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体制也从封分制过渡为郡县制,秦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县,陇西郡辖狄道(今临洮)等七个县,安定区属狄道县。

秦的暴政激起了空前的反抗,公元前208年,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随后,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大军席卷秦国大地。公元前207年,历经两代的暴秦即被刘邦推翻,彻底粉碎了始皇的“万世”之梦。秦灭亡后,为了争夺帝位,刘邦和项羽之间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以项羽兵败垓下、刘邦取胜告终。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西汉初期,陇西郡(郡治在狄道,今临洮县)辖十一县,安定区属陇西郡襄武县,到汉武帝时又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西北)。

《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属十一县,勇士其一也。”公元8年,汉外戚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莽,《汉书·地理志》中又述:莽“改天水郡为慎(音镇,同假字,著者注)戎郡”。又述:“天水郡属县十六,勇士其一也”。王莽将原天水郡所辖的十一县变为十六县,其中就有豲道、勇士县。汉明帝改天水郡为汉阳郡(今甘谷县东)。其时安定区分属勇士县和豲道县。9年,《汉书·地理志》在勇士县条下有“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也就是说,王莽时期改勇士县为纪德县。安定区北部属纪德县所辖。

25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汉皇族刘氏后裔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刘秀即汉光武帝)后尽废王莽所改郡县之名。恢复西汉旧称。灵帝时分天水置南安郡,境地属南安郡之豲道、勇士二县分辖。

“豲道”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豲”,古代少数民族,其聚居地称“道”,相当于县邑。另据《说文解字》和《山海经》记载:“乾山有兽,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豲。”由此可知,“豲”是一种面貌狰狞的怪兽。其实“豲道”是华夏族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郡有豲道县,骑都尉治艾亭。”《汉书·元帝纪》云:前47年,“陇西西部地震,毁落太上皇庙殿壁木饰,坏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屋,压杀人众。”《辞海》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均载:“古豲戎邑,西汉置县。治今甘肃陇西东南渭水东岸。”据考证,豲道县治在今陇西县三台附近,北魏时改为桓道县。

勇士县辖今安定区北部及榆中县大部。县治一说在今榆中县东北上堡子城,一说在今榆中县青城乡。

《后汉书》之《郡国志五》及《显宗孝明帝》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移郡治于冀县(今甘谷县),境地属汉阳郡之豲道、勇士县。

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陇西郡治所由狄道(今临洮)迁襄武(陇西县)。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陇西郡治又移驻狄道。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从汉阳郡分出豲道、勇士等13县,设置南安郡(郡治在今陇西县地),境地属南安郡之豲道、勇士二县分辖。

汉代时期境地文化繁荣,有汉代古村镇遗址、汉墓群多处,并出土过“新莽权衡”和汉代古钱币、汉代陶、铜器等。特别是1925年在巉口村出土的“新莽权衡”为王莽改制时新颁度量衡的珍贵实物鉴证,截至目前全国仅此一例,因而弥足珍贵,属国家一级文物。自古城长安出发,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经过境地,巉口古镇和“新莽权衡”一起名扬海内外。

20世纪90年代,在巉口陆续出土了“泥封”、“卜骨”、“玉蝉”等一批珍贵的汉代文物,其中2000年出土于巉口汉代遗址内的“阴颖丞印”泥封和“星占卜骨”相当完整,十分珍贵,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资料文物,现收藏于安定区博物馆。

巉口村周围集中了上百座汉代墓葬,其中省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两处。近年来,省、地、县文物部门在巉口发掘的汉墓就达20余座,出土文物上百件,特别是1999年配合巉柳高速公路巉口立交桥建设工程而发掘的两座西汉积炭木椁墓价值最大。该墓规格较高,出土文物珍贵,按汉代丧葬制度,此种规格只有官宦或贵族阶层才能享用。说明在当时的巉口,必有名门望族存在,也必定设有一定级别的官署。除此之外,在巉口还先后出土“五铢”、“货泉”、“货布”、“大泉直一”等品类繁多的汉、新钱币。另外在巉口汉代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铁器、铁渣和牛、羊、马等畜类的骨骼,说明当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在巉口汉代村落遗址内,砖瓦遍地皆是。区博物馆收藏有巉口出土的完整的汉代大型筒瓦、板瓦及瓦当,说明当时有一定规模的地面建筑,可以想象当时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是何等的繁华热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地政权更迭频繁,每次改朝换代,行政区划也有变化。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境地属曹魏所辖,将陇西郡迁襄武,汉阳郡复为天水郡,而南安郡依旧,统属于秦州。南安郡所领三县中,勇士县已废,安定区属南安郡之豲道县。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陇右置秦州,南安郡隶秦州。

东晋十六国时期(317年——439年),中国大地群雄争霸,先后经历了东晋、前赵、后赵、前凉、前秦、后秦、西秦,境地所属州分别为河州(前凉320年至376年)、凉州(前秦350年至394年)、河州(后秦384年至417年),但均为南安郡之豲道县。

《甘肃通志稿》、《甘肃省通志·舆地十五》古迹条榆中县下均有“汉勇士县在(榆中)县东北,汉置,属天水郡,后汉属汉阳郡,晋太元十年,乞伏国仁……筑勇士城,居之。”“385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十一月),乞伏国仁自称大单于建元,建都榆中苑川(今榆中夏官营),史称西秦,县地属之”(1990年版《定西县志》),境地属西秦管辖。

386年,拓跋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战乱,使“秦陇遂安”(《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甘肃通志·舆地志》记载,渭州直辖豲道、中陶二县,境地南部属渭州豲道县所辖。北部在北魏初属高平镇,至魏孝明帝时才属原州高平郡管辖。至553年后,安定区北部属会州管辖,南部属渭州管辖。

581年,外戚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会州条下载:“会州防,开皇元年(581年)改防为镇”。安定区北部属会宁镇之凉川县(今靖远县),南部属陇西郡之襄武县(今陇西县)。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据《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九》等记述,在唐代安定区北部属关内道西会州之会宁县所辖,南部属陇右道渭州之襄武县辖。

唐朝的建立,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继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到了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据《资治通鉴》记载:“自定远门(长安城西面北数第一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陇右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但生活在陇右周围的党项、吐谷浑、突厥和吐蕃等少数民族为了争夺地盘,扩大权利,经常与唐发生战争,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腐败,内部空虚,吐蕃族乘虚而入,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取洮、河、鄯等州,包括安定区在内的甘肃全境“陷于吐蕃”。到唐宣宗统治时期(846年─859年),由于吐蕃内部矛盾激化,部众离散,被奴役的河陇民众纷纷反抗。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首领张议潮率众起义,驱逐吐蕃守将,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大中十一年(857年),吐蕃首领尚延心降唐,安定区才重归唐朝版图。张议潮被唐宣宗赐诏为归义军节度使并十一州观察使。

五代十国时(907年─960年),吐蕃卷土重来,占据河西、陇右地区,境地又归于吐蕃。

至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吐蕃首领禹臧花麻归降西夏时止,吐蕃占领境地近二百五十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境地的民族融合,区内许多地方的地名也能反映出吐蕃在这里长期居住生活的事实,如鲁家沟镇的西番岔,香泉镇西寨村番坪(凡坪),凤翔镇薛家岔的西番窑等。在内官镇文山村与高峰乡麻地湾村交界处的李家峡峡谷中发现了六字石刻,文字为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据说这是一切经典的根源,信徒如能循环念诵,能积功德,可以得到解脱,说明藏传佛教在境地得到了广泛传播。也体现了汉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发展。

李家峡谷的神秘石刻 eU9pDoRJBKhjViWxWF07xC4cYIA8QF6iDsFizl3mgcv+fyC70WxfXNd0dgrOGL7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