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战爆发前,英法共同制定了保卫非洲、地中海和近东的计划。该计划规定:在战争情况下,盟国必须控制地中海,并对驻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意军实施突击,保卫东、北非。希特勒闪击波兰,横扫法国后,英国本土受到德军直接威胁,东、北非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有利于轴心国的重大变化。由中东英军总司令阿·拍·韦维尔将军指挥的英军部队只好准备孤军奋战,当时英军驻东、北非部队分别只有 3.25 万人和 6.6 万人,兵力相当薄弱。
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优势兵力夺取埃及和英属索马里,控制苏伊士运河和红海,切断英国的生命线,实现其建立地中海大帝国的迷梦。为此,意大利集结了 50 余万人的兵力,其中,阿·迪·奥斯塔公爵指挥的东非军队集团约 30 万人,装备有 813 门火炮、63 辆坦克、129 辆装甲车、150 架飞机;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指挥的北非军队集团约 23.6 万人,装备有 1.8 万门火炮、315 架飞机。
1940 年 8 月 4 日,意军 17 个步兵营在装甲兵和炮兵支援下,从早先占领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入侵英属索马里。2 天后,意军占领哈尔格萨等地,8 月 11 日,开始向图阿干英军主阵地进攻。当时驻索马里英军只有 1500 人,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和装甲车炮,他们被迫于 8月 15~17 日从伯贝拉乘船撤往亚丁。8 月 20 日,英属索马里全被意军占领。在苏丹(其地理位置属于北非,作战行动与东非相关)和肯尼亚,意军集中 2 个步兵旅和 4 个骑兵团共 6500 人、24 辆坦克和装甲车,先后攻占苏丹的卡萨拉镇和加拉巴特镇、肯尼亚的莫亚累镇。但是,英属索马里、苏丹、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人民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同凶残的侵略者进行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迫使意军在这一地区不得不停止了进攻。
英军乘机调兵谴将将其在苏丹和肯尼亚的兵力扩大到 15 万人,同时也加强了埃及的防御力量。8 月底,英军“光辉”号航空母舰和 1 艘战列舰、2 艘巡洋舰在直布罗陀分舰队支援下驶入亚历山大港。
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准备,英军兵分两路,于 1941 年 1 月在东非开始大规模反攻。1 月 19 日,北路英军第 4、第 5 印度师和苏丹国防军,由苏丹东北部向厄立特里亚发起反攻,3 月 27 日攻克通往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门户克伦。4 月 1 日,英军占领阿斯马拉。4 月 8 日,驻守马萨瓦海军基地的意军投降,英军俘虏意军 1·5 万人,击沉意舰多艘,厄立特里亚反攻战遂告结束。
南路英军第 1 南非师和第 11、第 12 非洲师,于 1941 年 1 月 24 日突入意属索马里,2 月 25 日占领摩加迪沙,继而北上埃塞俄比亚。此时,埃塞俄比亚皇帝尼格斯·海尔·塞拉西结束国外流亡生活,返回国内,领导埃塞俄比亚人民开展游击战争,狠狠打击意大利侵略军,为英军的胜利反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 月 25 日,英军占领哈勒尔。
4 月 6 日,夺取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5 月 18 日,奥斯塔公爵率意军主力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安巴阿拉吉山投降。到 11 月 28 日,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负隅顽抗的意军余部也全部投降。意属东非在沦陷 9 个月后被英军全部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