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属河南)人。又有“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称号。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乱后肃宗授官左拾遗,后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赴蜀,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舟中。有诗篇一千四百余首,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被称为“诗史”、“诗圣”。以律诗、古体见长,风格多样,但以沉郁顿挫为主。杜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的作用,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

望岳

杜甫

岱宗 (1) 夫如何,齐鲁 (2) 青未了 (3) 。造化 (4) (5) 神秀 (6) ,阴阳 (7) (8) 昏晓 (9) 。荡胸生曾 (10) 云,决眦 (11) 入归鸟。会当 (12) 凌绝顶 (13) ,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也是对泰山的尊称。因古人尊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2)齐鲁:春秋时两个诸侯国。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3)未了:未尽。(4)造化:大自然,造物主。(5)钟:聚集。(6)神秀:神奇秀丽的景色。(7)阴阳:指山南山北。山南为阳,山北为阴。(8)割:划分。(9)昏晓:黄昏与拂晓。(10)曾:同“层”。(11)决眦:极力睁大眼睛,快要把眼眶挣裂。决:裂开;眦:眼眶。(12)会当:终当。(13)凌绝顶:登上最高峰。

【译文】

雄踞五岳之首的泰山,你该多么辽阔崇高!你的青翠之色覆盖着齐鲁大地,无边无际,没完没了。自然生成时,你汇集了天下最神奇秀美的灵气,高耸云霄的山峰将阴阳两面分割成黄昏和拂晓。缭绕山腰的白云好像在胸中荡漾,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归巢的飞鸟。总有一天我要登上这高峻的绝顶,一览周围群山的低矮和渺小。

【评析】

本诗是杜甫早年的作品,在赞美泰山高大奇伟景象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有一种藐视一切的高傲伟岸的气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与后期诗作的沉郁顿挫不同。

开头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方式表达刚刚望到泰山时的喜悦、惊奇、仰慕、赞叹之情。诗人以前没有见过泰山,因此怀着敬畏与猎奇的心情来游览观看。“夫如何”,是自己急于看到泰山时的心理,也可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齐鲁青未了”是对泰山高大雄伟气势的赞美。“青未了”三字可谓俗语雅用,给人的印象很强烈,虽然侧重写泰山占地面积之大,但其巍峨崇高也暗含其中。浦起龙《读杜心解》说:“写山势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造化”两句突出泰山的高峻和壮美,“钟”字表现大自然对于泰山的偏爱,“割”字写出泰山的生命活力和崇高险峻的形象。“荡胸”两句写望的主体感受。山间升腾飘浮的白云使诗人心潮起伏激荡,眺望那归巢的飞鸟简直要把眼眶挣裂,可见诗人对于泰山景色的钟爱,也写出了泰山的神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达诗人一定要登临绝顶而一览天下的决心,从而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和俯视一切的雄心。收束有力,将登山升华为一种人生境界,给人以启迪、鼓舞和力量。

赠卫八 (1) 处士 (2)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 (3) 如参与商 (4)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 (5) 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6)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 (7) ,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8)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 (9) 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1)卫八:姓卫,排行第八,名不详。(2)处士:隐居不仕之人。(3)动:常常,往往。(4)参与商:两星宿名。参星居西,商星居东,此出彼没故不相见。(5)访旧:打听访问老朋友。(6)热中肠:内心很热,形容非常激动。(7)父执:父亲的挚友。(8)黄粱:即黄米饭,熟时有香味。(9)故意:老朋友的情谊。

【译文】

人生亲友间难以相见,就像天空中的参星和商星,当参星出现在西天时,商星已落向东方。今天晚上是什么日子啊?竟让我们这对老朋友共同面对一个烛光。年轻时光真是短暂,转眼之间我们都已两鬓如霜。曾经打听过故旧老友,他们有一半已上天堂。忽然听到你的招呼,我不禁惊喜万分情满衷肠。哪能想到分别二十春秋,今天重新登上您的厅堂。当年分别时你还没有结婚,如今儿女忽然已成排成行。他们都很礼貌欢迎父亲的老友,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我们的问答还没有停止,你的儿女们已经摆上酒水佳酿。夜间下雨割来新鲜的韭菜,新煮的黄米饭喷喷香。主人说见面实在太难,连续十几杯酒进入愁肠。就是十大杯我也没有醉意,感念您的情深意长。明天我们即将分手再为山河阻隔,前途难料因为世间的事情真是渺茫。

【评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被出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当年冬,他回洛阳省亲,第二年春返回,本诗便是在返回华州途中所作。诗中描写了与友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场景,叙事简明如画,动态感很强,人情味足,生活气息浓郁,值得借鉴。

开头四句便用此出彼没的参、商二星做比,借以抒发动乱年代中人生难聚的感叹。正因为如此,老友的意外相逢就更加令人喜出望外。见面后二人都吃惊往昔的青年如今已花白头发,感慨人生短暂,感情波澜骤起。而古旧朋友“半为鬼”虽然不能指实死了一半,但肯定是死了一些。当年杜甫才四十八岁,按常理推不该如此,但当时正处在动乱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动乱的痛恨和无奈。而在分别后二十年后,在动乱的时候重到朋友之家,反问中惊喜可见。上面八句以抒情为主,间有叙事,后面则转向叙事为主,寓情于事。朋友子女的礼貌,老朋友的热情非常感人。叙事明白如话,更增加抒情的力度,因为人们很容易接受感悟,没有字面的距离。人在走背运的时候,友情就显得特别重要。杜甫正处在郁闷苦恼之中,突然遇到二十年前的老友,而且对于自己热情如初,怎能不非常感慨呢?真情的表达与明快的语言风格相结合,成为本诗的最大亮点。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跌宕,构成内在线索。清代张上若赞美其“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杨伦《杜诗镜铨》注引)。从全诗来看,将这次会面之欢喜放置在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使喜悦之情更加突出。开篇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结尾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前后巧妙呼应,使得全篇如同笼罩着苍茫阴沉的迷雾,中间把酒言欢的描述就更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在艺术上叫作“相反相成”。

佳人

杜甫

绝代 (1) 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 (2) ,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 (3) ,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4) 。夫婿轻薄儿 (5) ,新人美如玉。合昏 (6) 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 (7) ,出山泉水浊 (8)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 (9) ,采柏动盈掬 (10)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11)

【注释】

(1)绝代:举世无双。(2)良家子:家世清白的子女。在古代,医、商、百工皆不能称良家子。(3)关中昔丧乱:指安禄山攻陷长安事,战国时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后世相沿不改。(4)转烛:烛光随风转动,喻世态反复无常。(5)轻薄儿:轻佻薄情的人。(6)合昏:即夜合花,因其叶入夜而合故得名。(7)泉水清:比喻贞操自守。(8)泉水浊:比喻操行不端。(9)摘花不插发:意谓佳人喜花但无意修饰打扮。(10)采柏动盈掬:意谓佳人寄情橙柏,坚守贞清。盈掬,满把,两手捧取叫“掬”。(11)修竹:高竹,长竹,此有坚守节气挺立不屈之意。

【译文】

有一位绝代美貌的佳人,隐居在偏僻空旷的山谷。自称出身于清白的家庭,由于沦落飘零才与草木为伍。当年长安发生动乱,兄弟们都惨遭杀戮。他们居官再高又何值一提,死后竟无法收藏尸骨。世道浇薄而厌弃衰败之家,万事变迁都像烛焰般随风摇摆反复。可恨夫婿是轻薄狠心的男人,又娶一个美妾貌如美玉。即使是夜合花尚且朝开夜合,水中的鸳鸯亦从不独宿。狠心的夫君却只知欣赏新人的欢笑,哪能体恤故人听一听旧人的悲哭?山中的泉水该多么清澈,可是一旦流到山外就难免被污。只好命侍女卖掉珍珠首饰维持日常用度,回来时又扯些藤萝修补茅屋。她爱花采花却无心把花儿插向发髻,反把松枝柏叶尽情采摘爱抚。天气开始寒冷她的绿色衣袖显得单薄,黄昏日暮时独自凭倚着高高的翠竹。

【评析】

本诗作于肃宗乾元二年(759),即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这期间,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野,诗人弃官移家秦州(今甘肃天水)。路上偶遇一贵族女子,虽家道中衰被遗弃,但坚守独立自主的人格。“偶有此人,有此事,适且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清人黄生语)。是个中人说个中语,先获我心。经常的情况是诗人内心有许多枨触,忽然遇到与自己之郁闷有异质同构的人或事,如同触动灵感之闸门,便借酒浇愁,寓情于事而吟诗作赋。应当注意的是这位佳人是贵族出身,因为战乱而家道中衰,因家道中衰才被薄情丈夫冷落遗弃。但她不肯随同世俗之污浊而要保持自己的清洁,这些方面,与杜甫忠心耿耿而被皇帝疏远,满心爱国却遭受冷遇不得不辞官有相通之处。因此,他在这位佳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人格理想。

开篇交代主要人物和生活环境,一个绝代美人,却居住在荒凉偏僻的深山里。下面一大段采用代言体的叙述方式,用“自云”便将下面的话成为佳人的自述了,这样自然而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原来佳人是贵族之女,因为前几年的安史之乱,做高官的兄弟都被杀戮,她娘家衰落,社会风气急转直下,丈夫立即变心另宠新欢而冷落遗弃她。于是她自己在深山谷中过起清贫自立的生活来。最后六句又暗转为旁观者的叙事方式,属于第三人称的写法。婢女卖珠,可见其生活之窘迫,但她依旧保持坚贞的品格和洁白的情操,采摘松柏和身倚修竹的镜头仿佛是定格一样,给人以清晰而强烈的感官印象。

本诗用赋的笔法描述了佳人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的命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比喻其宁可隐居深山过清苦的生活也不到尘世去追逐富贵庸俗的生活。而柏和竹的象征意蕴也可以心领神会。“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用动植物都能够享受夫妻恩爱来反衬自己遭受遗弃的不幸,非常贴切生动。悲惨的命运和高洁的情操构成佳人的两个主要方面。诗人运用第一人称自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交错运用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故事的悲剧感。“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喻,谴责夫婿薄情连动植物都不如的卑劣品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属于托物言志,表达人物质清品洁、不苟流俗的志向。结尾四句刻画出一个怜花不自怜、依竹柏傲凄风的非凡女性形象,令人爱怜而敬佩。这实在是卓立于古代文苑中的独特女性形象之一。

梦李白二首(其一)

杜甫

死别已 (1) 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 (2) ,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3)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4) 。君今在罗网 (5) ,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6)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7)

【注释】

(1)已:止。(2)江南瘴疠地:谓南方多瘴气,人易染病。疠,疾病。(3)恐非两句:由于诗人不知李白生死,故有此疑。(4)关塞黑:想象梦中李白返回江南时途经秦陇关塞的艰难景象。(5)罗网:指被捕入狱。(6)颜色:指李白的容貌,此为梦醒时的幻觉。(7)水深两句:以江湖之艰险比喻政治环境之险恶,为此诗人刻意叮嘱李白的神魂在归途中一定要小心。

【译文】

如果是死别,无论怎样啜泣也会有停止之时,但生别则会经常思念而没有终止之期。江南是瘴气弥漫之地,被流放的游子却没有一点消息。老朋友进入我的梦境,那是知道我一直都在惦念着你。我真怕那不是你的魂魄,路途遥远你怎么会找到我这里。当你的灵魂来的时候枫林是青色的,而当返回时恐怕就要一片漆黑。你如今束缚在罗网里,怎么会像有翅膀一样自由来去?即将落下的月光照满屋梁,我还疑心也会照见你的脸色。途中水深浪急十分险恶,你可要格外小心不要被蛟龙获得。

【评析】

人之成为朋友,关键在性情和心理上的认同,古语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话,很深刻。只有同类人才可成为朋友。李白和杜甫在天宝三年才见面,其后不到一年便在兖州的石门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但二人却结下终生的友谊,是文学史上一大盛事。乾元元年(758)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行到白帝城时遇赦返回。杜甫这时辞职开始漂泊到了秦州,丝毫不知李白信息,因为思念成梦,创作这两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

两首诗都是四六六句分为三层,按照梦前、梦中、梦后顺序依次写来,属于“一头两脚体”。本诗前四句写梦前的相思和惦念。“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用生别比死别更令人揪心和忧伤起笔,造成一种阴森悲怆的气氛笼罩全诗。“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是自己做梦的缘由,也是对李白深沉的思念。“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以下六句是第二层,写梦境中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前两句属于从对方写起,是看到李白时的心理,实际是自己思念对方入梦,反而说对方知道我太思念,因此到我的梦境中来。属于加倍抒情法。但马上产生疑惑,你到底是人还是魂?你如今处在罗网中,怎么会到我这里来?那么远的路,你怎么来的?人在梦境中思想活动是很迅速和变幻无常的,这两句诗很可能是梦境中真实的想法。其实我们在梦境中也常有这种情况。“魂来枫林青”以下六句属于第三层,是在梦醒后的惦念。你来的时候尚很清楚,但你返回的时候则一片漆黑,我依稀模糊好像又看见你的身影,可揉揉眼睛仔细分辨,哪有你的模样,满屋都是月光。你的梦魂在返回时可要小心再小心,不要被蛟龙那样凶残的动物得到。感情真挚,层次清晰,读来仿佛与子美同梦,能够真实简明写出自己的感受便是好诗。

梦李白(其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 (1) ,苦道 (2) 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 (3) 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4)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5)

【注释】

(1)局促:焦急匆忙不安貌。(2)苦道:竭力说道,再三表示。(3)冠盖:冠冕和车盖,指达官贵人。(4)孰云两句:意谓谁说天道公平,像李白这样的人年纪已老还被冤入狱。网,法网。恢恢,宽广,此有公正之意。(5)千秋两句:言李白必将名传千古,但生时却异常寂寞不幸。

【译文】

天上的浮云始终飘行不定,远方的游子啊,为何久久不见你的踪迹。一连三夜我频频梦见你,从你那无比深厚的感情中,我深刻感受到你对我的一片心意。梦中的你,每次告别都非常仓促着急,痛苦地告诉我来一趟特别不容易,江湖上风大浪急,极其谨慎防备落入水里。出门的时候你痛苦地挠满头的白发,好像一生辜负了你的大志。豪门贵族布满京师,只有你一个人困窘憔悴。谁能想到罗网恢恢,将要老了反而遭受如此大罪。千秋万岁之后声名大起,但那只是你寂寞一生的身后之事。

【评析】

本诗是第二首,结构与前首一样,也是四六六三层。开篇即用比兴手法,表达对友人的苦盼之情。浮云漂泊无依,你也很久不来。我连续三夜都梦见你,可见你对我的情意。这两句依然是设想对方对自己亲密情深,属于从对方写起的加倍手法,更见杜甫对李白情深。“告归”以下六句是梦境中的情景,李白和杜甫告别的时候很匆忙焦躁,告诉杜甫说来一趟真不容易,路途十分艰险,“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两句尤其传神,写出对李白不幸遭际的深切同情。梦中的李白形象是杜甫对于李白现状的理解和想象。最后六句是醒后的思念与思考。“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世道之不公,不但有对李白的同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愤慨和哀伤。而身后的名声对于生前的寂寞窘迫来说究竟有多大意义?这些既表现对李白的同情惋惜,也是对自己的悲悯。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感。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两诗同写梦境,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前篇写初梦,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侧重对李白现境的关切,忧惧悲伤之情专为李白而发;后篇写频梦,写真切清晰的李白形象,侧重对李白身世遭遇的同情,其间也寄寓着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不平与愤懑。两诗都是至情至性之作,故非常感人。 57nIiO62toUbqQyM8C7TwFo6dVR7+LdPO3eIAmblcni1z5huNDkBYJ1Ju4b2CF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