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正常的新生儿都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神奇本能。
人类的胚胎最开始只是一个小囊,到后来发育出心脏,并且按照固定的节律搏动。可以说,人类胚胎的发育是一个奇迹,因为它可以独立并秘密地完成所有的使命。人体细胞在经过多种转化后能够做到准确无误,这些细胞有的变成软骨,有的变成神经,有的变成皮肤,而且这些器官也会各自发挥其独立的功能。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又充满本能,真的是太伟大了!
新生儿的诞生本身更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迹,这个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决不仅仅是个物质机体。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就包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它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并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例如很多动物所置身的外界环境不仅给它们提供了生存的手段,而且还为这些手段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刺激。像小羊总是很安静;而小虎崽则很暴烈;蚂蚁们总是在辛勤、无声地工作;蝉却总是没完没了地吟唱一样。
外界环境就是这样以它自己的方式为整个世界的协调发展与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一个动物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从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确定,每一种动物都有最适合它生长的外界环境,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机体特性,使它不断为世界整体系统的完善做出贡献。
与其他所有动物一样,新生儿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只是,与动物的本能不同,儿童的心理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儿童不受那种在非理性生物中发现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会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变化,并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每个儿童都将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学会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外界环境。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随着心灵的成长这些神秘会逐渐显现出来。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的某种模式一样,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最终人们发现,每个正常的新生儿都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神奇本能。一般来说,新生儿具有神奇的五大潜能:
出生8小时,他就会模仿母亲吐舌头。
在觉醒状态下,用一个小塑料盒内装少量玉米粒或黄豆,在距离新生儿耳旁10~15cm处轻轻摇动,发出很柔和的格格声,他会把眼睛或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新生儿喜欢听高调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当母亲叫他时会转过头来。如果出生后每天都听读图书,新生儿就会建立对其一生都产生影响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他的专注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会惊人地超前。
新生儿喜欢看东西,特别是图书,有鲜艳颜色的东西,如红球或黑白分明的靶心图、条形图、字母等等。他特别喜欢看人脸,尤其是母亲慈爱的笑容,如果你带上眼镜则更能吸引他。当红球移动时,婴儿的目光甚至头部会追踪距眼前20cm移动的球体。
新生儿喜欢紧贴着躺在妈妈怀中,当宝宝哭闹时,你把手放在宝宝腹部并轻轻按住两上臂,宝宝就不哭了。新生儿能精细地辨别味道,对于咸、苦、酸的味道会有不愉快的表情。当闻到一种气味时,有心率加快、活动量改变的反应,他能区别自己母亲奶水的气味。在状态良好时,他还会凝视着对你笑,吸吮自己的手或抓住谈话人的手。
新生儿具有许多先天的运动本领,例如:
爬行反射:让新生儿趴在床上,用手抵住他的两脚,婴儿可趁势向前爬行。
行走反射:扶住婴儿使其光脚板直立在床上,他就会一步一步向前走“猫步”,走得好的孩子就像散步一样。
游泳反射:在水下分娩的婴儿,可在水中游来游去而不呛水。
抓握反射:将食指放在新生儿掌心,能立即感到手指被婴儿攥紧,检查者可借此将婴儿提升在空中停留几秒钟,就像人类的祖先在森林中悬吊在树枝上一样,等等。
这些先天就有的能力,如果不及时加以练习,几个月后就会自然消失,如果及时训练,这种先天的反射就会变成后天的本领……
新生儿能力的发现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里程碑式的跨越。它为我们从新生命诞生时就科学地开发其潜能提供了依据。难怪有人把发现新生儿的潜在能力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新生儿潜能开发须由经严格专业培训的人员来进行。
很多情况下,正是因为大人的自以为是,徒增了很多没有必要的烦恼与忧愁。
有些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很高期待的母亲,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会每天不厌其烦地教婴儿走路。她们兴奋地发现婴儿的小脚会不时地移动,并天真又可笑地认为那是孩子在学习走路的表现。实际上,这时婴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动作也不协调,而婴儿的脚弓确实已经渐渐成形,孩子便自然开始努力地尝试移动自己的小腿。母亲们并不了解这一切,常常以为这是她们自己教育有方。还有的母亲会把孩子捆在一种底部比较宽大的铃状竹篮里面,来防止孩子滑倒,然后将他的手臂吊在篮子外面,通过竹篮的上部来支撑婴儿的整个身体。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婴儿根本无法通过腿来站立,可是他只要向前移动双腿了,就被母亲认为是在走路了。
这些成人强加给孩子的支撑物就像我们为年老、行动不便的人或腿部有缺陷的人所提供的拐杖一样,当孩子养成这样的“行走”习惯后,一旦我们突然将支撑物拿走,孩子势必会重重摔倒。
当我们将科学的方法注入儿童培养的领域时,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需要郑重声明的是,科学并不会教你怎样将孩子的鼻子挺起来或使孩子的耳朵竖立,更不会让你在婴儿出生后立即教会他如何走路。这些都是科学所达不到的!因为事实上,人类的头、鼻还有耳朵的形状是自然本身已经决定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说话的本能是本身就具有的,无须割断韧带,而腿的曲直也是自然决定的,行走的机能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人们在这些方面施以人为的干涉是不必要的,也是有害的。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儿童,尽可能地将一切回归自然,让其自由发展。儿童自由发展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助于他形成更为协调的身体,从而造就更为健全的机能。因此我们主张应尽最大的可能将成人施加给孩子的束缚消除,让他们在恬静的状态下生活,获得更多安宁;让婴儿的双腿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让他们舒服并舒展地躺着。因为成人往往把婴儿“逗”得上下乱动。在时机还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让孩子着急行走,只要时候一到,他自己便会站起来,自然而轻松地行走。
我们知道,有些哺乳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动,有的几分钟后就能奔跑了,可人类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干不了,需要在妈妈的怀抱中生活很长时间。人类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培养行走、奔跑等能力呢?
原来只有先完成身体上三个方面的发展,儿童才可以站立。
用两条腿站立、行走、奔跑看似简单,其实是极为复杂的。它需要很多复杂的结构互相配合,其中主要取决于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的后方,它就像一个调节器,控制着身体的平衡,调节肌肉的紧张,协调随意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儿童能否行走主要取决于小脑的发展。小脑在儿童6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快速发育,这个快速发育的过程持续到14~15个月,然后速度逐渐放慢,到4岁半完成。在这一阶段,不仅小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且行动器官也发育成熟。一个正常的儿童长到6个月就能够坐起来,到9个月就可以爬动和打滚,10个月左右就能够站立,12~13个月开始迈步行走,到1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平稳地走路了。
在儿童学习行走的这段时间里,脊柱神经也开始形成。行走过程是由腿部各种肌肉运动协调完成的,而脊柱神经的任务就是把大脑的指令传达给腿部的肌肉。如果脊柱神经还没有发育成熟,无法传达那些指令,人就不能行走。
孩子走路前,骨骼需要硬化。而刚出生的婴儿的骨骼柔软又有韧性,脚部根本无法承担起身体的重量。又由于在学会走路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婴儿颅骨上的裂缝已经长满,即使儿童会走路以后,不慎摔倒,也不会伤及大脑。
由于行走需要小脑、脊柱神经以及骨骼这些器官的协调才能完成,因此,在它们还没有成熟之前,父母不能教孩子走路。走路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的规律,只能给儿童带来伤害。
婴儿在刚刚出生之时,除了本能的反射反应外,几乎什么都不会做,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逐渐学会原本并不会的诸多本领的呢?其实,解释起来也并不复杂,这主要是因为每一个婴儿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吸收能力,我们称之为有吸收力的心灵。换句话说,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