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注婴儿精神世界的成长

我们应该对新生婴儿的精神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关注他们的身体。

新生儿出生以后,必须要经历一段精神发育的过程,主要是婴儿在精神方面的成长。此时婴儿所面临的是一个与他在子宫中胚胎的物理成形过程完全不同的阶段,当然也不同于他长大成人的成年阶段。我们把这些刚出生的婴儿称为“精神的胚胎”,而把出生后的这段时间称为“精神胚胎期”。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要经历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之前,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一个是在出生后,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精神胚胎期”,这一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并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婴儿的这种能力是其他动物所不曾拥有的,婴儿的出生是生命的一次跳跃,是生命新里程的起点。

这也是我们对此进行研究的原因。我们应该在儿童发展和人类心理研究上找到新的起点。如果说人类的活动依赖于精神和智慧,那么,这种精神和智慧必定是人类存在的支点。他的行为和活动是以这一支点为基础展开的,人类也是在这一精神前提下发展的。

成长中的婴儿不但具有学习成年人的能力,如力量、智慧、语言等,还能根据周围环境塑造自己的性格。这是因为婴儿具有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类型,由于这个原因,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同成人不一样。成年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对其加以观察和思考,儿童则不仅仅记住了周围的事物,而且他对环境进行吸收,使之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有的时候,成年人对所见所闻可能无动于衷,而婴儿则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自我塑造,并成为自我个性的一部分。这种具有无意识的记忆和吸收力的记忆类型被帕西·纳恩先生称为“记忆基质”。

证实这种特殊记忆类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婴儿的语言问题。儿童并不是“记住”了语言如何发音,而是形成了发音的能力,并将其发挥至极,很快地就能熟练运用语言。并且儿童在讲话时完全遵循语法规则和特殊用法,他们并没有像成年人那样对语言进行过研究或记忆,在他们还不曾想到需要这样学习语言的时候,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语言,并且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婴儿学习语言的方式与通常的记忆完全不同,它应该是儿童思维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儿童对周围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种感受能力使他能够观察和吸收周围事物,并逐步适应环境。儿童是在童年时期这一特定阶段无意识地完成这一过程的。

“记忆基质”对人的成长发育的意义,同样在人的动作、神态、步态方面表现出来。儿童吸收学习得来的具有个性的东西都永久地存留在他们的头脑之中,虽然这些东西有的因为某种原因不再使用,但它们在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记忆基质”不但创造个体的特性,而且会保持这些特性在他们体内的生命里。儿童时期学习吸收的东西会永久地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成年人在儿童时期所学习的东西会在他身上打下永久的烙印。

所以人们常说,任何想要改变一个成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当人们说某个人没有教养,或者指责某个人过于懒散时,虽然会伤害到他,或者令他感到耻辱,当然他也会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但是他们不会根本改变,因为这些缺点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我们说,童年期的教育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及其精神胚胎的发育和成型都是极其重要的。

同时,儿童的身体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直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因为婴儿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他不直接接触周围环境,他还将继续着胚胎生命的过程。正是在这一独特时期,一系列人类的本能会在婴儿身上形成。

既然在婴儿的身上没有什么预先存在的东西,他出生后就必须自己构建自我的精神生命,建立对外表达的机制。婴儿这个弱小的生命甚至还不能支持自己脑袋的重量,就开始了如此重要的旅程。由学会站立到学会走路,婴儿逐渐地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世界之中。

处于“精神胚胎”阶段的婴儿都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细胞的分裂通常要经历相同的阶段,因此我们可能很难找出一个胚胎与另一个胚胎之间的差别。但这些细胞却长成了蜥蜴、兔子、鸟等完全不一样的生物。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动物的胚胎开始都是一样的,到最后却又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精神胚胎期的教育要着重培养其运用感官和肢体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在积极的情绪交往中获得愉快的人际交往经验,为以后的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感觉统合失调在0岁就会形成,而不会爬行的幼儿更容易产生感觉统合失调,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幼儿进行爬行的训练,而不仅仅把爬行当成可要不可要的达到行走的目的的手段。爬行不仅能够促进感觉统合,而且还锻炼了幼儿的手臂力量,促进大脑的发育,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手脚的协调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等等。因此,爬行的意义对于幼儿很重要,我们应注重对其进行训练和教育。

0~3岁的幼儿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生存的意义,他的大部分行为都具有破坏性。例如3~4个月左右的宝宝会出现咬手指的现象,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标志。1岁左右从混沌走向精致,分清物我,了解自己有了本体感觉,于是开始扔东西,这是幼儿为了显示自我能够控制外界事物的表现,可以发展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也是幼儿动作发展的需要。到2~3岁,幼儿开始说不,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想要控制这个世界,想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时候就到了幼儿足够显示自己能力的时候了,那我们就要顺应幼儿的天性,让他度过第一反抗期,这样才能让他成为一个具有自信的个体。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婴幼儿“精神胚胎期”的发育成熟有赖于丰富的社会心理刺激。许多实践表明,社会心理刺激是婴幼儿“精神胚胎期”智能发育的维生素,一般来说,给婴幼儿提供社会心理刺激应包括:

1.“游戏”的刺激

早期教育最忌讳父母强制灌输食古不化的知识,要针对婴幼儿喜欢玩耍的天性,通过游戏,教给他们知识,如搭积木、玩魔棍、剪纸等婴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这些有趣的活动刺激中,不仅可以促进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兴奋,还可以增强婴幼儿的实践能力。

2.“好奇心”的刺激

好奇心是开发婴幼儿智能的先决条件,可以抓住婴幼儿的这一特点,讲述新奇的故事。有意义的故事情节能解决他们心中的问号和悬念,使他们学到新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3.“动作”的刺激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应以充分调动人体基本机能的眼、耳、口、手等训练为目的,通过耳听、目辨、手动的协调训练来刺激意识的发育。

4.“语言”的刺激

婴幼儿时期有待发展语言感知、运动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一旦发展起来,其智能就会随之提高。 dy09K/9YwWlFQz0Fh7WnsaCvbsryNn0mRkoKMogQXUsDot3l/jCJyXUlgTf6Tl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