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隆宝镇,我们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热情款待。在这么艰苦的生存环境下,他们给我们提供温暖的住处,让准备好吃苦耐劳的我们倍感意外。
 
   由于是临时安置的校舍,这里没有任何的围墙,一边是加班加点赶工期的重建工地,另一边是辽阔的草原和起伏的山丘。没有围墙的校园,任何人都可以进进出出,包括那些悠闲啃草的牦牛和随意溜达的土狗。看着地上还冒着热气的新鲜牛粪,我感觉这里完全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来这里支教,如厕与用水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
学校的角落只有两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厕所,一个女用,另一个男用,分别用汉、藏两种文字显著标明。每个厕所可同时容纳两三人使用。说其简陋,是因为厕所由四块木板围着,下挖大坑,铺上木条块而成,既不能挡风,又不能遮雨。
两个厕所相隔10米左右,人站立时可相互瞭望。如厕时,必须侧身入内,里面的场面不堪入目。只能睥睨着踩在横架着的木板上,以免踏空弄脏了双脚。
每次如厕我都小心翼翼,要先检查一下身上的衣兜里是否有手机、钱包、相机之类的东西,确保万无一失才敢迈步如厕。否则一不小心,这些东西掉进下面的粪池就不堪设想了。
八百多人的一个学校只有这么两个厕所,还要和周围的建筑工人共用,其使用率可想而知。每天清晨,起床之后,厕所外都可以看到徘徊着的人影在等候。
课间时分,厕所不够用,老师就只能让男孩子站在草地边随意地撒尿。因为缺水,这里只能是旱厕,其味儿不言而喻。
由于厕所没有顶,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倾盆大雨都需要用雨伞来防护。厕所在校园的角落,离宿舍较远,且环境恶劣,因此我们都尽量减少单独去“冲浪”的次数。
其实,除了这个固定的场所之外,还有随机的如厕场所——那就是宿舍周边堆放建筑垃圾的场所。当然,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尤以雨夜为佳。
 
    
   小住几日之后,队友们已能游刃有余地利用随机场所如厕。女队友甚至创造出相互掩护的战术,屡试不爽。当然,任何时候都会有意外发生。听说,一天夜晚有两个女队友想趁夜色的包围继续利用掩护战术就地解决,关键之时,远处有个黑影闪动,朝“冲浪”处走来。两位女生顿时花容失色,落荒而逃。
其实,我们都很怀念骑行阶段那种天高地阔的天然“冲浪”场所。
生活当中的另一个难题是用水问题。
因为缺水,学校给我们男、女宿舍各配备了一个大大的水桶。每隔几日,工地上的专人会开一辆四轮小车拉来水补充一次,这个时候大小水桶一齐上阵。如果等不到水车,我们就只能到附近去寻找水源。
我们知道,所用之水来之不易,因而把刷牙、洗脸的频率降低到极点。洗脚是奢侈,洗澡更是奢望,衣服的更换频率也几乎到了每个人的极限。洗衣一般都是三五人结伴到不远处草地上的小溪里进行。
即使已经这样节约用水,但每当看到满脸污垢,穿着不知多少天没有洗的衣服的藏族学生,我还是会因过量用水而感到内疚万分。
生活的成本其实很低,衣、食、住、行因人的欲望而烦琐、奢华。欲望的膨胀造成了对物质追求的攀升,其后果就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无限开发与浪费。
玉树是三江之源,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已相当严重。我们来到这里,时不时会被头疼、气短所折磨,被心跳急促、胸口发慌所警告,这是时刻提醒我们要对大自然心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