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孩子合作的关键在于懂得孩子们内心的想法,当孩子们认为你懂得他们的想法时,要赢得他们的合作就会变得容易得多,一旦他们感到被理解,便会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事时,最先要考虑的是让孩子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才会心甘情愿。假如孩子并没有从心里懂得父母要求他们的意图,方法就不能适得其所。例如孩子的房间很乱,需要收拾一下。这时父母会说“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按逻辑,孩子应义不容辞地去收拾自己的房间了,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
孩子可能在收拾房间的过程中又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干到一半就开始玩,把房间搞得比没收拾前还要乱。这样一来父母有些不高兴了,就开始训斥,孩子不听,就会抓过来打一巴掌,然后逼迫他把自己房间的玩具收拾好,装到盒子里,把枕巾摆整齐,等等。
孩子刚才玩得兴致很高,被父母这么生气地干涉后,内心里很不情愿,结果产生逆反心理。他也许会躲在墙角,任你千呼万唤就是不理睬,甚至顶撞,对父母做鬼脸,就是不去按父母的要求做。
对发生的这种情况,建议由家长另找时间和孩子进行探讨。问题症结何在,从孩子的本质来讲,他们愿意帮助父母干事情,因为这样做就会证明他们有能力。父母应该和蔼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为父母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表示关注,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懂得帮父母的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这会使孩子很高兴,会更积极地进行配合。
下面介绍三种对赢得合作有帮助的方法:
1. 向孩子讲出你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要保证让孩子认可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2. 用自己的经验故事与孩子分享,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觉。
3. 在上面两步骤成功地完成后,孩子准备好倾听你的意见了,此时家长可以问他是否愿意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他是否有不同想法,将来如何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这完全是以探讨的口吻将孩子与大人的身份公平对待,孩子一般会合作,如果没有效果,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和寻找共识。因为,一种友善、关心及尊重的态度是取得孩子合作的基本需要。
马丁太太讲了一个有关的经验。
她的儿子伊凡放学回家后抱怨今天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向他大声斥责。马丁太太听后把腰一叉,用质问的口气说:“你是干什么坏事了?”伊凡瞪起眼,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不会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伊凡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盯着妈妈。
马丁太太继续责问:“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伊凡倔强地说:“什么也不做。”如果这样再问下去,母子之间一定会对立起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此时,马丁太太记起了上面的三步骤,改变了她的态度,用一种友好的语调说:“我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伊凡有些怀疑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接着讲:“记得我上三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
伊凡露出轻松的样子,现在很感兴趣了:“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铅笔,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老师教训我,不应该。”“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向别人去借打断老师讲课。”“这个主意不错。”
马丁太太的目的是让伊凡不重复使老师生气的行为。她开始用讲述自己经历的方法,造成了她与伊凡情感上的沟通。当马丁太太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与方式,很快赢得了伊凡的合作,愿意讨论问题,找出将来能对她有利的解决方法。这里面最大的秘密在于,妈妈能够站在伊凡的位置,分享他的感觉,使伊凡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自卫的状态,随时考虑准备对付妈妈的办法。
积极的沟通不仅是父母与孩子对话的重要途径,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受父母言谈处世的影响,孩子对他所处的环境也能以主动和自信姿态出现,能够从容理智地解决问题。
——卡尔·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