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与AB。”看到这些英文字母排列在一起,我们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没有错,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是四种血型的符号”。
随着维也纳年轻病理学家、免疫学家兰德斯坦纳发明的血型分类法被广泛承认和利用,不仅给输血这一医疗手段带来了历史性的革新,使之成为了一项安全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法,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科学领域内对血型这一人体奥秘的广泛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对于血型与性格和行为的探讨更是从此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血型究竟能不能影响并制约人的一生,抑或只是一种单纯的标志性符号,让我们从血型的诞生开始,来重新认识它吧。
“血液”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型是从血液的研究中衍生出的概念,血液与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都息息相关,而它的重要性也早在医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被广泛关注了。
遥远的古埃及,那些凶残好斗的战士们就有以血液淋浴的习惯,这种行为并不是单纯为了表现他们的勇悍,而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做法能恢复自己的体力,令身体更加强壮;匈牙利那位广为人知的“德拉库拉伯爵夫人”——伊丽莎白·巴托里伯爵夫人也荒唐地认为沐浴甚至饮用少女的鲜血可以令她永葆青春,因而荼毒了无数的生命。但是在这些野蛮而残忍的举动背后,我们却可以依稀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对血液秘密的探寻和推崇。这些愚蠢行为的产生,缘于人们对血液的功用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低下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史记载:在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有位医生曾经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20世纪初,我们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人类最早认识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
红细胞血型是1900年由奥地利的K·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他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者,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一种抗体。如抗原与抗体有相对应的特异关系,便发生凝集反应。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血型。
然后他又把不同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射到家兔体内,在家兔血清中产生了3种免疫性抗体,分别叫做M抗体、N抗体及P抗体。用这3种抗体,又可确定红细胞上3种新的抗原。这些新的抗原与ABO血型无关,是独立遗传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统。而且M、N与P也不是一个系统。控制不同血型系统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即使在一个染色体上,两个系统的基因位点也相距甚远,不是连锁关系,因此是独立遗传的。
后来,他的学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发现了第四组,即AB组。
数年后,兰德施泰纳等人又发现了其他独立的血型系统,如MNS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1930年,兰德施泰纳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几十年来,新的血型系统不断被报道,由1935年成立的国际输血协会专门负责认定与命名工作。得到承认的30种人类血型系统包括超过600种抗原,但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罕见。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
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
ABO血型中有A型、B型、O型和AB型,是人类最常见的,也是最早被发现的。
既发现ABO血型之后,从1927年开始,人们又陆续发现了MN血型、Q血型、E血型、T血型、Rh血型等数十种血型系统。
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除了人类以外,连猴子、猩猩、大象、狗等高等动物也存在血型,甚至乌龟、青蛙身上也可以找到血型得痕迹。
血型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仅与医学、生化学有关,而且和人们的思维、性格、气质、行为,甚至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血型的研究,已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外,特别是日本,一些人类学家已经把血型的研究作为一项新兴学科来进行探索。日本着名的人类学专家能见正比古,以及他的儿子能见俊秀,还有铃木芳正、铃木健二、古烟种基,他们以血型为研究主导,从人的性格、气质、恋爱、婚姻、子女关系、人际关系、心理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
我国在血型研究上,基本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是从一部分翻译过来的资料中,大概地了解到国外的血型研究动向。
由于我国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等等,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国外的一些血型研究成果不能机械地照搬,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虽然说血型研究成果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放之四海皆准,但终归有它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也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调节个人心理、发挥自己专长和避免走弯路上,应该掌握的一们课程。
一种新型知识的普及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现代社会中也有不少人顽固地拒绝新生事物,而那些思想活跃、天真纯朴的人则为新生事物而惊喜、而激动。特别是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知识更新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同伽利略、哥白尼、达尔文的时代并没有更大差别。
血型的发现开创了免疫血液学、免疫遗传学等新兴学科,对临床输血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血型系统也曾广泛应用于法医学以及亲子鉴定中,但已经逐渐被更为精确的基因学方法所取代。
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各种信息日新月异。我们要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一个窗口,让它去面对生活,面对知识,面对新生事物,这对于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头脑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