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男人要懂得宽容,宽容待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养,也是人生的真谛,你能容人,别人才能容你,这是生活的辩证法则。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顿觉突然开悟。他喜悦地走回住处,正好碰到一个小偷在自己的茅屋里。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所以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推开门,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偷窃的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宽容的心胸原谅了他。禅师的宽容和原谅也终于换得了小偷的醒悟。
宽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是一种修养。宽容别人的过失,就意味给别人醒悟的时间和悔悟的机会。宽容能融洽气氛,交流情感,活跃思想,从而获得真话、真知、真情。
1863年1月8日,恩格斯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把妻子病逝的消息,写信告诉马克思。过了两天,他收到了马克思的回信。信的开头写道:“关于玛丽的噩耗使我感到极为意外,也极为震惊。”接着,笔锋一转,就说自己陷于怎样的困境,往后也没有什么安慰的话。“太不像话了!这么冷冰冰的态度,哪像20年的老朋友!”恩格斯看完信,越想越生气。过了几天,他给马克思去了一封信,发了一通火。
20年的友谊发生裂痕!看了恩格斯的信,马克思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沉重。他感到自己写那封信是个大错,而现在又不是马上能解释得清楚的时候。过了10天,他想老朋友“冷静”一些了,就写信认了错,解释了情况,表白了自己的心情。
坦率和真诚使友谊的裂痕弥合了,疙瘩解开了。恩格斯在接到马克思来信之后,宽容了马克思的过失,并以欢快的心情立即回了信。他在信中说:“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清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宽容能够容纳万物。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心旷为福之门,心狭为祸之根。心胸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就活得轻松、潇洒、磊落;心胸狭隘,一事不顺便心存憎恨,一句话不顺就耿耿于怀。心灵上栽满荆棘,思想上遮满云雾,整日抑郁,常年忧虑,就无异于自戕自害。
宽容,表明你有大海般的胸怀,蓝天般的肚量。一切的偏见、仇恨,所有的怀疑、猜忌,皆是造就自己的涓涓细流;一切的困难挫折,所有的雷电风雨,皆是蓄积自己搏击长空的动力。
宽容,更是一种智慧。懂得宽容的人,堪称一个智慧的人。他总是使一些猜忌和误会消失于无形,由此避免许多无谓的冲突和不良的后果。他能使自己心性平静、神采安逸。因为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心潮起伏,也不会因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更不会为了鸡毛蒜皮之事而争得你死我活、脸红脖子粗。因为他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善明事理,勇于开拓,他追求的是永恒的春天、快乐的人生。
生活中,如果没有宽容,会使人处处碰壁,寸步难行。没有宽容,会使人像过街老鼠,处处挨打。因为一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要和许多人打交道,因此不可能让整个世界都顺着你。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要用宽阔的心胸去包容一切违逆和挫折,更要以宽阔的心胸去理解他人的误会和偏见。如果你宽容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胸襟豁达,适度的宽恕别人,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证明,不会宽恕、容人,亦必然殃及自身。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情绪紧张、心理不平衡的精神状态之中,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以解脱,会有害身心健康。可以说,宽容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胆小怕事与无原则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能从大处着眼,或暂时抛弃个人的利益,这恰恰是“心胸天地阔”、思想境界较高的表现,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因素。“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人的一生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别人有些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应以适当的方法、善意的宽容使之避免犯更大的过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同样也应宽恕与容纳自己,并努力从中吸取教训。
生存启示
宽容,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最高尚的精神援助。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颇有必要的。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功,无论你爬过多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少闲暇,无论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标,没有宽容心,你仍会遭受内心痛苦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