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博览群书

古人云:“开卷有益。”确实,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能言善辩,受人尊敬。古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杜甫所博览过的群书不可记数,虽然许多书都被他翻烂了,翻破了,但书中的知识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在他写文章,做诗的时候,一连串的好词好句便从笔尖顺流而下,一篇篇的佳作名诗便流传千古,被人们传诵。

自古以来,一切有见识、有学问的人,都有博览全书这一特性。国学大师们更是如此。鲁迅先生便常把“随便翻翻”挂在嘴边,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更是被人称为“活字典”、“教授里面的教授”,这和他们的博览群书是密不可分的。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1902年,陈寅恪东渡日本学习。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蓝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陈寅恪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解放后,陈寅恪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骨折,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宓,著名西洋文学家。其《吴宓文集》中说:“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之同于吾言。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国学大师们之所以博览群书,主要在于:第一,开阔视野;第二,了解各种信息;第三,学到各种知识;第四,增进智慧;第五,了解各种思想观点;第六,丰富文化、精神生活。我们的头脑虽小,却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把宇宙万事万物收入眼底,经过思维加工,贮在脑海之中。每当需要的时候,它们便从脑海中涌现出来,帮助我们进行改造世界的斗争。

有人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增值和更新得很快,各种书籍和报刊简直多得目不暇接,就是每天不睡觉、不吃饭也看不过来,更何况工作很忙,可以用来看书的时间少得可怜。怎么办呢?这里有个学习战略和学习方法问题。“开卷有益”从劝人学习上是对的,从学习战略上说却不对,只能使人淹没在浩瀚的知识大海中。学习不讲战略不行,我们应当把博览群书放在整个学习的战略中来考察,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和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建立知识的根据地,把精读和博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整个学习的全局搞活。比如下围棋,有了根据地作为立足点,向四外发展,势头就会很大,处处都能成活;如果胸无成竹,东摆一个子,西摆一个子,结果往往劳师无功。博览群书也是这个道理,有人得益大,有人收效小,奥秘就在这里。提倡博览群书,是要形成和不断扩大知识的网络系统,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各种零碎知识的堆积。

第二,博览群书,对书要有选择,避免随意性。博览,不是乱看,而是要挑好书看,在层层叠叠的书山之中寻找良师益友。正像旅游一样,要观览名胜,而不是无目的地把大量时间消磨在崇山峻岭的跋涉之中,更不能在册间迷失了路途。

第三,博览群书,要分别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是“下马看花”,有的是“走马看花”,有的是“跑马看花”,有的甚至是翻目录。即使看同一本书,也可以把几者结合起来。从现代的观点看问题,一目十行是一种读书的本领,在博览群书中如果都一字一句仔细地读,那显然是不行的。至于书多刊物多,可以先翻目录,翻目录是一种宏观读书法,可以使人知道许多信息,知道大家在关心和议论什么问题,然后择其要者读之。我们每天看报不就是这样吗?

第四,博览群书要重视消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它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纳入其中,不断丰富知识的宝库。博览群书的过程,应当像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花酿蜜那样,注重实效,否则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第五,博览群书要善于利用时间,特别是要善于利用各种零碎时间——时间的“下脚料”。如果我们能把每天容易浪费的各种零碎时间用来翻翻各种杂志,并形成习惯,持之以恒,在知识上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更不用说挤时间读书了。不善于利用时间,谈博览群书就是一句空话。

人生启示录

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 J3kV4sUoBrBZRqGIVXhfBN+1H3HkSOu3aaWvl+WNl1mnEGx1J7w2klJJimCZ+I/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