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文章要有新意

写文章一定要有新意。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没有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够成为大诗人。”一个作家要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来,离开了新意,离开了灵感,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季羡林先生晚年曾写过一篇《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的短文。他认为,一个人写文章,可分为主动写文章和被动写文章,被动写文章往往是没有新意的。“到了今天,我们被动写文章的例子并不少见。我们写的废话,说的谎话,吹的大话,也是到处可见的。我觉得,有好多文章是大可以不必写的……”

至于主动写文章,季羡林认为,“在中国学术界,主动写文章的学者中,有不少的人学术道德是高尚的。他们专心一致,唯学是务,勤奋思考,多方探求,写出来的文章尽管有点参差不齐;但是他们都是值得钦佩、值得赞美的,他们是我们中国学术界的脊梁。”

主动写文章,固然也有一些抱有功利色彩,但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有其价值的。而这些文章中,有新意的也不乏少数。

文章的新意,就如同文章的生命,是文章最出彩的地方,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有位姓王的翰林为他的母亲做寿,请了纪晓岚做上宾。王某当然十分钦佩纪晓岚的才华,便请纪晓岚为自己的母亲写个祝寿词,并在宾客满堂的席间朗诵助兴。纪晓岚不推辞,高兴地上前即席朗声道:“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都变了,王翰林甚至吓得惊慌失措、十分尴尬。纪晓岚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甚至有人叫好拍掌,交口称赞这诗句妙不可言!老夫人也转怒为喜。接着纪晓岚高声读出他的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这一下,全屋就像蛙鸣不止的池塘中突然投下一块石头,立刻哑然静止下来。一个个欢悦的表情来不及退去,又泛起难堪的神色。不过,有前两句令人叫绝的妙句,大家张着嘴巴,直瞪着傻眼,知道纪晓岚会说出最后一句惊人妙语。果然他说道:“偷得蟠桃献母亲!”全场立即欢呼起来。

新意对文章的增色效果如此显著,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具有新意呢?

季羡林说:“‘新意’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出于‘灵感’的,比如传说中牛顿因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心吸力。”季羡林认为,文章的新意来源于灵感。

所谓“灵感”,就是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时,突然在脑海里闪现出来的创造能力。有了灵感,思维就会四通八达,左右逢源宛若神助,想象力活跃而丰富,强烈的写作欲望喷涌而出,有一种创作冲动力让人急不可待。

文学本来就是一种创造,灵感更是一种创造的妙境,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有心的人把握好它,很可能就会有一篇佳作诞生于文坛,也许创作之路由此铺展开去。当然,并非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获得“灵感”,只有留心生活、感悟生活、日积月累,有了丰富的社会底蕴和生活底蕴,乃至知识底蕴,灵感才能闪现。

认识了灵感,并且激发、捕捉了灵感,才能在文章中将灵感体现出来,才能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

我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对自己有两个要求:一是没有新意就不要写文章,二是不为名利写文章。从最初从事文化工作开始,他就是这么规定自己的,别浪费自己的时间和读者的时间。几十年基本做到了。

他说:“当我的学生写论文找我要题目的时候,我很奇怪。题目是你看了各种书之后,认为有什么问题或体会,这才会有题目,老师给你题目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老师可以指出一些待研究的问题,提供学生考虑。写文章要有新东西,发现别人没讲透,没讲清楚,或者发现了别人还没发现的问题、资料等等,这才叫自己的研究成果。”

他认为,文章要写一篇是一篇,每次都要有从零开始的态度。“现在有的人写一两本书就不得了了,以为资本很雄厚了,这对他自己没有好处,所以中国传统里一些经验之话是很好的,像‘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了就很难有进步。有些学者本来还蛮好的,但后来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了,这与自我感觉过分良好、自我评价过高,恐怕是有关系的,这很可惜。”

“我过去已说过,作品不在乎多。陈寅恪就是几本小册子,汤用彤七万字的《魏晋玄学论稿》能抵得上别人七十万字。书不在乎多,文章也不在乎长,就是看有没有分量。小说也是,我佩服果戈理,他写《死魂灵》后,因不满意第二部,便把手稿烧掉了。现在是缺乏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特别是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根本不要管能不能发表,就是为了写,写了摆在那也没关系,卡夫卡不就是这样的吗?因为文学作品不应该想着它会过时,几十年之后出版都没关系,这才可能是真文学。真正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不仅是目前的,而且应该是传之久远的,应该有这个胸怀,不管能不能发表,我就按着我的想法,想写就写。而且不在乎多,鲁迅也不多,他也不是全部作品都成功,也有很多败笔,小说也有不成功的,但是不能否定他写出了最好的东西。”

一首好歌,常常有几句优美的歌词和旋律;一篇好文章,也往往有几个独到的新观点或新亮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篇文章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它的新意上。否则,就没有写的必要和看的必要。那么,写文章怎样才易出新意呢?

(1)要学会靠“合”出新意

这里所指的“合”,就是化合、“化零为整”的意思。比如,当作者在动态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在一些文章中都较有见地谈到某一个相同或类似的观点或问题,但又都是仅点到为止或各执一端时,就可以以一个新的主题,将这些散落在不同文章中的“珍珠”串联起来,或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将这些各具特色与个性的题材以某一关系组合起来。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组合就是创新”。当然,这种组合性的创新,不是那种“剪刀+浆糊”式的组合,更不是东拼西凑去抄袭别人的原话,而是取别人文章中独特思想之神韵,对别人的精华再进行“立体加工”。

(2)要善于靠“挖”出新意

有时,我们在听人讲话或作报告时,突然为其一两句富于新意的话而心动不已,但让人感到不解渴的是只有片言碎语;而有时我们在看书读报时,又常为遇到某个词句、观点富含创意而兴奋不已,但让人感到不过瘾的是仅仅一笔带过。遇到这种情况,若作者想借助其冲动或灵感而行文时,应注意缩小“切口”,牢牢抓住某句富于新意的话或某个富于创意的观点往深处挖,通过分成几个层面或几个方面展开,往往能将一句富于新意的话或一个富于创意的观点变成一篇充满新意的文章。

(3)要懂得靠“借”出新意

如今是一个新理念、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也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社会。这就要求各个学科、各个行业、各个地方都应打破封闭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学会通过借鉴别人的长处,分享别人的新理念、新成果,最后达到为己所用和发展自己的目的。这就给我们一个感悟:一个作者要使自己的文章多出新意,就要学会通过“引进”、“嫁接”、“融合”各个学科、各个行业的新理念、新经验来为创新自己的文章服务。

在实际写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某个学科、某个行业一些看似习以为常的观点和做法,一旦将其引入别的学科、别的行业,常常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维纳曾经说过:“在科学发现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无人区”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各学科之间的空隙地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的中间地带;“无人区”是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具有开采价值的领域。

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时,要通过科学的“拿来主义”,多在“无人区”涉足,多将不同学科之间的新理念借鉴过来,将不同行业的新观点“组装”起来,这样不仅能找到我们所写文章的理论“支撑点”,使文章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而且极有可能形成新的“生长点”,使文章新意迭出。这就要求作者要不断调整和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在多学科、多行业的最前沿、最边缘去“穿插”选题和行笔,并借助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力使文章能集众人之创意,扬自身之新意。

人生启示录

灵感常随着某种启发,诱导而闪现。随创作的冲动而闪现。有了灵感就有了创作冲动,而有了创作冲动,灵感也就最容易产生。往往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因此,我们要勤于练笔,激发兴趣。日积月累,有了创作冲动也就是创作激情,灵感也就容易获得了。 xkyQpiBhOj6NBKLf0QJEW4lRJqWk7A8UpnFWDMkakZfVnk6i20xXCam4jBbDX1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