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职能又称政府职能,是指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行政职能的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行政职能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
行政职能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性质的国家以及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同一个国家的行政职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来说,行政职能的特点主要在于:政治性和社会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多样性和整体性。
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政府行政组织作为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所必须发挥的基本作用。它集中地体现了行政管理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整体作用,反映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
(1)政治职能,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基本职能,核心是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包括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
(2)经济职能,指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
(3)文化职能,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需的。
(4)社会职能。广义的社会职能是与政治职能相对应的概念,包括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在内;狭义的社会职能则指除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对社会生活领域中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
“管理七职能说”是指由美国学者古立克提出的一种关于管理职能的理论(即POSDCORB)。“管理七职能”是指:计划(Planning),即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总体计划并采取措施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Organizing),即通过为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对次级结构的安排、确定和协调来建立权威的正式结构;人员(Staffing),即为雇佣、培训员工及维持工作的适宜条件而具有的整体的人事功能;指挥(Directing),即为制定决策和将决策体现为特殊的、一般的命令及规章制度以及作为组织领导者所承担的持续性任务;协调(Coordinating),即为使工作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而承担的所有重要职责;报告(Reporting),即使对执行负有责任的人能够随时得到进展情况的信息,包括使其本人及其下属通过记录、研究和检查随时获得信息;预算(Budgeting),即与所有以财务计划、账目和监控的形式表现的与预算有关的活动、职能等的统称。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经济职能。通常使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来概括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后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争论过程中两种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一般而言,“市场失灵”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社会经济目标。“市场失灵”是主张实行政府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政府失灵”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干预措施不能实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政府失灵”是主张实行更为彻底的市场经济的基本依据。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争论的不同价值取向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
(1)“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在于: ① 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② 完全竞争假定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由于存在独占、寡头垄断、垄断竞争、自然垄断、过度竞争等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因此会损害社会效率。 ③ 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某些领域,尤其涉及规模效率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④ 帕累托最优由于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 ⑤ 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⑥ 由于存在不完全均衡,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⑦ 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 ⑧ 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多的市场缺陷,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2)“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在于: ① 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经常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由此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官员冷漠无情。 ② 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难以履行,经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③ 政府由具体的官员组成,而作为自然人的政府官员并不会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自然产生任何道德优势,他们既不比常人更坏,也不比常人更好,他们同样也会犯错误。 ④ 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法理或法律上的契约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完整、不对等的。因此,政府行为时有失序或失控,并导致对政府违约行为惩罚的空置。 ⑤ 政府作为特殊的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其微观经济运作如同私营企业一样也涉及复杂的产权关系和激励机制,所以,政府与市场不能实现相互替代。 ⑥ 垄断性是政府不可克服的弱点,而垄断性导致低效率、机构膨胀、寻租行为等一系列加剧政府行为社会成本的消极问题。 ⑦ 因政府行为无法直接比较、政府效率无法直接评估,“逃避错误”成为政府官员的普遍行为准则,其结果导致短视、惰性、缺乏创新精神等程序化政府行为的泛化。 ⑧ “多数人原则”选举体系的维持,从来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而且,事实上这种体系既不能保证选举体系选举的效率,也不能保证完全代表每个人的利益,因此,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以及与之相一致的少数人决策是必然的。
行政职能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因此行政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行政职能的内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行政职能日益分化和专业化;行政职能的重心逐渐由阶级统治性职能过渡到社会管理性职能。
行政职能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的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现阶段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重点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行政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行政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还给企业;
(2)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强化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给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行政职能运行的法制化。
(1)职能重心的转变。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职能方式的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3)职能关系的转变。职能关系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的划分。因此,分清职能、理顺关系、明确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是实现行政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在我国,政府职能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政企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应该走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1)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3)政企分开是实现行政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
(4)培育社会公众的自我管理意识。
行政权力作为政治权力的一种,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行政权力除具有一般国家权力所表现出的合法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外,其独自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公共性、手段性、自主性、一元性、时效性和膨胀性。
行政权力的分配方式包括结构性分配和功能性分配两种。分配的途径包括行政授权、权力下放、权力“外放”和地方自治。分配的原则包括:程序必须合法;职权必须分明;权责必须一致;权利必须明确;内容必须全面。
(1)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违背公共利益和行政根本目的而导致的结果。这种负效应可能带来社会矛盾,阻碍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 利益倒错,公仆变成为主人; ② 权力角逐,手段变成为目的; ③ 权力僭越,职权扩张为特权; ④ 传统惯性,导致权力滥用。
(2)行政权力的制约。包括: ① 他律机制,指其他政治权力以及行政客体对于行政权力主体的制约,主要包括立法权力和司法权力等行政权力之外的国家权力的监控、政党政治权力的监督、舆论权力的监督、公民和公民集团的监督等多种形式。 ② 自律机制,指行政权力自身应具备的防范措施与制度等,主要包括利益协调机制、行政责任机制和行政伦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