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1
考点难点归纳

1.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认定、政策方案制定、政策分析、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分析等步骤。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公共政策的特征

(1)政治性。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阶级性。公共政策总是为特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3)权威性。公共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效性有赖于它的权威性。公共政策的主体是社会公共权威,主体权威性赋予了政策的权威性。政策与权威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权威性是政策的另一本质规定性。

(4)普遍性。每一公共政策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在政策主体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政策须为人们在一定的情况下应当如何行为提供标准、设定限度,这种标准和限度在政策主体所框定范围内不因各种各样的个别特点而失效,这就是公共政策的普遍性。

(5)目标取向。任何政策都是为解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特定问题而制定的,因此,问题的解决就是政策的目的。但是,问题朝着什么方向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则需要通过政策目标的设定来确定。而目标的设定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资源配置取向和利益分配取向。目标取向是公共政策的灵魂。

(6)稳定性与变动性。公共政策须以特定的客观情势及其发展变化为依据,因此,一方面,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才能有利于政策的实施及政策目标的实现。朝令夕改、变化无常的政策,不仅会丧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会使执行机关和政策对象无所适从,影响他们对政策的信任程度和执行政策的坚定程度,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政策也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政策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政策的变动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7)预见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导,必须具有预见性。制定方案和选优过程中,离开决策者的预见是不可想象的。从程序上讲,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基础,决策者是根据预测结果来设计方案的。

(8)强制性。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它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政策作为一种规范或准则,带有强制性,必须为目标团体所遵守。

3.公共政策的功能

(1)管制功能

政策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政策对象做什么来达成政策目标。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做什么,即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到的行为,就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通常采取两种做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 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 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犯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用于法庭审判的法律条文,一般都具有这种功能。

(2)导向功能

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公共政策的引导既是行为的引导,又是观念的引导。从作用结果看,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既有正向引导功能,也有负向引导功能。正导向是政策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所表现出的正确认识。不正确的公共政策,违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具有负导向功能,而那些基本正确的政策,因其具有不可克服的负效应,也会产生负导向功能。人们既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负导向功能,克服它的消极影响。

(3)调控功能

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并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因为政府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要围绕政府目标的侧重点,鲜明地倾向于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公共政策的系统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它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子系统:

(1)信息子系统,指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的系统。

(2)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是指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他方面的咨询服务。咨询子系统是现代化的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公共决策活动,发挥着参谋咨询的重要作用,保证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3)决断子系统,又称中枢子系统,是指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的子系统,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决断子系统在整个公共决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4)执行子系统,指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系统,是政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执行子系统的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转变为政策效果。执行子系统具有现实性、综合性、具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5)监控子系统,是整个政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组成,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保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作用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监控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其发展与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制定并执行好合理的政策,可以减少政策的失误,避免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5.公共政策与行政决策的区别

行政决策属于管理决策的一种,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就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定的活动。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在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6.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 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 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司法机关等。

(2)客体: 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 目标群体。

7.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优选方案、实施政策”五个步骤,以及各个步骤之间的多次反馈。目标和方案是公共政策制定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要素。能否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政策目标的设计正确;二是不同的参与者对政策目标达成共识。为保证政策目标的正确,政策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政策目标必须有效协调;政策目标与手段必须统一。拟定方案的基本环节包括:设想、分析、初选、评定、淘汰等。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包括:德尔菲法、决策树法、灵敏度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法等。采用的技术主要是预测技术。

8.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把政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接受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内化是接受政策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组织者对政策执行过程应加以控制,这种控制表现为: 政策执行中的协调。在政策执行中采取各种方法调节各项执行活动,解决或消除各种矛盾与冲突,引导行政机构和受众互相配合协作。 政策执行中的方案调整。它既包括对原方案与实际问题之间产生的偏差的调整,也包括采用各种限制措施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

9.公共政策的评估

(1)政策评估是指在特定的政策制度下,评估主体按照一定的评估标准,对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效果,以及构成政策系统的诸要素、环节和评价方法进行局部或全面分析,并获得相关信息与政策结论的过程。

(2)作用: 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基本依据; 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 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 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3)类型: 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

(4)评估的标准: 事实标准,包括政策效率、政策效能、政策效益、回应的充分性、执行力; 价值标准,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健康发展、社会公正。

(5)评估影响因素: 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 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 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 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 政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10.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是指行政组织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就面临要解决的问题,拟定并选择对策,作出决定的活动。决策原则包括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可行原则、择优原则、弹性原则和民主原则。

11.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决策程序是指决策过程中的逻辑顺序、基本步骤。决策程序可概括为如下四个阶段: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阶段;拟定备用方案阶段;选择最佳方案阶段;方案的修正完善阶段。

12.满意决策模式

这种决策模式又称为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决策学家赫伯特·A.西蒙。西蒙认为,理性决策模式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它与决策的实际状况是不一致的,并不具有实用价值。因此,他试图修正理性决策模式,提出了著名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即满意决策模式,把“令人满意”作为决策的准则,使决策的理论与决策的实际状况相一致。

13.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是指行政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是随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诸方面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现代行政决策体制是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系统组成的民主决策体制。

14.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现代行政决策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行政决策的科学化,要求实现行政决策体制的科学化、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行政决策方法的科学化。要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更新决策观念,加强行政决策科学化的思想理论建设。行政决策的民主化既是保证决策正确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又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关键在于扩大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实行依法决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的决策理论和方法。

15.行政决策过程

行政决策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逻辑上,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决策问题的发现和诊断。对决策问题的发现是行政决策的起点。而要发现决策问题,就要求决策者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这是保证行政决策正确的一个重要前提。

(2)决策目标的确立。在把握了决策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其产生的原因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问题解决的目标,即确立行政决策的目标。

(3)决策方案的制定、评估与抉择。决策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设想出一项决策可能有多少个方案以及每一方案的初步轮廓; 对方案的具体措施和细节进行描述。

(4)决策的实施与完善。行政决策实施是指为实现行政决策目标而对行政决策方案的一系列措施进行具体落实的过程。一般来说,行政决策实施需要经过试点和全面展开两个基本阶段。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决策实施者会发现新问题并将其反馈到决策中心,决策中心根据反馈及时对原有决策进行修正调整,使决策更加完善。 1rwVYwg/SNQS0GuG5KAIDYbIumc1KDA2i9dDnUCVyJumAE4dkAEKoW+wx3A0Em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