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学 之 道 ① , 在 明 明 德 ② , 在 亲 民 ③ , 在 止 于 至 善 ④。
①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论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要明白这个道理,得从诚心开始。大学有博学多才之意,在古时指大人的学问,以便于同幼儿所习蒙学和小学相区分。
②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使明白、通晓;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光明的。“明德”就是光明正大的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使人明白光明正大的“德”。
③在亲民:亲,通“新”,使更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使民众革旧迎新。
④在止于至善:至善,最完美的境界。
所谓成人的学问,就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德性,在于使民众革故取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备的境地。
《大学》开篇提纲挈领,明确提出成人所学之道的两个基本要求:明德,也就是圣人之德,明明德就是要修炼自身;新民,是引导、教化他人,使自己和他人都达到理想的至善境地。如果能够坚守至善之道,人们便能立足于世,不论有多少艰难险阻也不会动摇了。
古人认为欲明明德,需要弄清自心的明德,圣人通晓内心,对于宇宙万物、人情百态无不知晓,所以为圣人。但是普通人因为心生幻象,常受外界引诱,昏昧不明,所以人首先要明明德。
但光自己明明德还不够,同时也要以德泽人,希望人人都能明明德,所以大学之道又须亲民。
假使不能亲民,则为德不广,自心的明德就不能完全申发开来。即使自己的内心的明德完全申发开来,而天下苍生尚有混沌不分者,我们依旧要革故取新,努力教化,最终使所有人都明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是君子之道,而处混沌尘世中的清明者屈原,最终也满怀对故国的悲愤之情投江自尽。
这段话展示了儒家三纲八目的精神追求。所谓三纲,是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是大学的纲领所在,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终极目标;所谓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达到“三纲”的具体步骤,也是我们提升人生修为的阶梯。
儒家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际上,不论我们入朝为官还是退居野游,我们都不能离开这个社会,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的美好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少年英才,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年纪轻轻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备受怀王宠信。
屈原自小刚正不阿,在朝为官时得罪过不少小人,其中有一个上官大夫十分嫉恨屈原,处心积虑想要扳倒他。上官大夫于是屡次三番在怀王面前造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这正好犯了怀王的大忌,怀王大怒不止,从此就疏远了屈原。
当时正是战国时期,七雄并立,而最强大的还推楚国与秦国、齐国。为了争夺势力,七国之间“合纵”、“连横”闹得非常厉害,而关键还在于这三国的国势。屈原主张励精图治,选贤举能,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在外交上主张联合齐国,共同对付秦国的连横。可是在小人的挑唆下,屈原的所有主张都不得实行。
与此同时,秦惠王又派出使者和间谍,许以诱惑,挑拨离间,楚怀王昏庸不辨,于是断绝同齐国的联盟,因此损兵折将,国势日衰。不久之后,秦惠王去世,昭王即位,提出与楚通婚,约怀王相见。屈原知道此事有诈,极力劝阻,但怀王还是去了。结果怀王这一去就没能回来,他的长子顷襄王即位。
顷襄王也不是个“明德”之人,好信谗言,在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的挑拨与诬陷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可怜屈原满腔抱负不得施展,眼看着国力一天天衰微,国土一天天被秦国蚕食,自己无计可施,忧心如焚,作诗抒发心中的忧愤之情,后来终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之时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世人为了纪念他,便将这一天命名为“端午节”,用划龙舟、包粽子的活动来祭奠这位心怀天下的君子。
知 止 而 后 有 定 ① , 定 而 后 能 静 ② , 静 而 后 能 安 , 安 而 后 能 虑 , 虑 而 后 能 得 。 物 有 本 末 ③ , 事 有 终 始 , 知 所 先 后 , 则 近 道 矣 。
①知止而后有定:止,所当止的境地,也就是善的所在;知止,也就是知道在至善的地方停止。
②定而后能静:定,有明确的志向;静,心底沉静不妄动。
③本末:本,根本;末,末梢、枝节。
知道该停止的至善的境界,人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明确了志向,才能心灵沉静不妄动;心灵沉静之后,才能做到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方才能够遇事考虑周详;遇事考虑周详了,才能获得所当止的至善境界。
任何物体都有根本有末节,事情必定有始有终,知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能接近事物的道了。
人必须知道什么是至善的境地,才能实现“定”、“静”、“安”、“虑”、“得”这一系列心理认识完善的过程。这一段是承前启后的内容,大学要明明德,要新民,明明德就是事物的本,新民是末;知道了在什么地方停止只是开端,“虑而后能得”才是终点。弄清楚这些,我们才能逐渐臻于至善之道。
孙膑是《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后代,也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原名已经不可考,因为受过膑刑,所以人称孙膑。
据传,孙膑和庞涓一同跟随鬼谷子先生学习兵法。两人按照年岁长幼,结交为异性兄弟,孙膑为兄,庞涓为弟。
当时是战国时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各方都招贤纳士,充实自己的国力。庞涓本在深山学习,无意间听闻魏国国君出重金招募天下贤才,一颗心蠢蠢欲动,于是决定下山,谋求功名富贵。
庞涓本邀孙膑一同出山,但孙膑觉得自己学业未精,想再跟着老师学几年。于是庞涓独自下山,两人挥泪而别。
庞涓到了魏国,具陈胸中韬略,并保证能够带领魏国一统天下。他的才华和自信震撼了魏王,魏王即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
在庞涓的带领下,魏国逐渐侵吞周边诸侯小国,后来甚至还打败了当时很强大的齐国。魏国上下,莫不尊崇庞涓,以为天神在世。而这段时间,孙膑一直在山中刻苦学习,他本来学识就超过庞涓,现在得到老师秘传,更成就旷世奇才。
魏王得了庞涓,很是兴奋,听墨子说庞涓还有个师兄叫孙膑,于是想把孙膑也招来,让师兄弟二人同为自己效力。于是魏王派人入深山厚礼恭请孙膑出山。孙膑不知实情,以为是庞涓以魏王名义来请的,便高兴地随使臣走了。
孙膑下山后,立刻去见庞涓,感谢他的推荐。庞涓见到孙膑,面上表示欢迎,并留他在自己府上居住,但心中甚是不安,想到魏王如此做法,担心自己今后的地位不稳。
果如所料,魏王见了孙膑后大为赞赏,十分推崇,庞涓心中的危机感一日比一日盛。庞涓冥思许久,心生一计。
一日闲谈中,他劝孙膑回老家把家属亲族也接来魏国享福。孙膑本是齐国人,齐国与魏国是死对头,现在他身在魏国,虽然思念故土,也不便回去。
庞涓见孙膑不回家乡,又想出另一个计策。他暗中遣心腹给孙膑送来一封伪造的家书,孙膑见家书后,十分感慨,立刻回信。庞涓则模仿孙膑的笔迹,涂改信件,将孙膑说成是为齐王效力的间谍。
接着,庞涓将此信呈给魏王,魏王大怒,对孙膑处以极刑,给他施膑刑及鲸面。刽子手把孙膑绑起来按在地上,用尖刀剜剔下孙膑的两个膝盖骨,之后又用黑墨在他脸上刺了“私通敌国”四字。
此后,孙膑就成了不能行走的废人。庞涓因为想得到鬼谷子传授的兵法,仍假意厚待孙膑。孙膑心中感动,也想把平生绝学都教给庞涓。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段时间后,孙膑无意中得知事情的真相,心神俱裂,悲痛万分。可是他不想死,他有满腹韬略,还没能施展出来。
孙膑为了逃出生天,开始装疯卖傻,骗过了庞府上下所有人等。但庞涓仍将孙膑禁锢在府中,不放他出去。这时齐国大将田忌听闻此事,上奏齐威王,在齐威王授意下,秘密派人将孙膑救了出来。
孙膑到了齐国,受到齐王与田忌礼遇,但孙膑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不便掌权,只愿暗中协助田忌。这时庞涓大举兴兵攻打赵国,围住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待要发兵奔向邯郸,孙膑制止,劝他说:“赵国路远,如果奔去,被魏军以逸待劳,只能败下阵来。不如直奔魏国都城,这样庞涓忌惮魏国险情,必定弃赵而自救。我们正可以守株待兔。”
就这样,齐国围魏救赵,轻松解了赵国困境,又大败魏军,使之死伤两万余人。之后孙膑又定计大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庞涓走投无路,死于战场,而齐国也最终打败魏国,为后来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膑在为齐国出谋划策的时候,也不忘初心之志,他潜心治学,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将自己于军事方面的心得书写出来。后来,孙膑将这些心得集结成册,是为《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于 天 下 者 , 先 治 其 国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① , 欲 齐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②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诚 其 意 。 欲 诚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③; 致 知 在 格 物 ④。
①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④格物:格,穷究,考究。格物即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中国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修养自身、完善自我,自己行得正才能有能力、有威严执掌一个家族,使家族兴盛和睦,然后有余力去帮天子治理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安定兴盛的目的,这一直是千百年来儒家知识分子的最高信仰。现在时代虽然发生变化,可是这个信条依旧不能变,这是我们社会安定团结的保障。
这里的“明明德”其实是有一个递进阶梯的,主要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能将内修和外治连接起来的就是修身。这个修身是为人天地间的基础,是知识分子立身行事的基础。不论你秉承积极还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你都要持守“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这个修身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要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依旧有效。我们生活在天地间,虽然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人性和人伦没有大改,我们依旧要修为自身,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塑造良好的心灵环境。
毛泽东十分尊崇曾国藩,年轻时候曾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景仰得五体投地,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梁启超也评价曾国藩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国藩是晚清的一位奇才,成就大功业、为世人精神楷模、给后世留下不朽著述,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的完美展现,后世人尊其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从小饱读诗书,以科考中举为目标。弱冠之年改号“涤生”,意图弃旧图新、发愤图强。他还在书房墙壁题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远大志向,希望借科举走上仕途,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他担任翰林之后,便以“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五箴自勉,以卓越的志向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立下志向之后,曾国藩又从实际出发,实践自己的志向。当时清廷不稳,四方乱政,曾国藩以书生而举兵,组建湘军,清剿发捻。凭借卓绝不拔之志,他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天下,使摇摇欲坠的满清皇朝得以中兴。从组建湘军到收复南京,前后共十二年,经历无数次失败,面临朝廷的猜忌、地方官员的排挤,各种责难与非议劈头盖脸打来,但是曾国藩依旧咬紧牙关,坚持不懈地向着目标奋进。
曾国藩虽然屡战屡败,但是依旧屡败屡战,靠的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心。曾国藩这一生逆境多于顺境,他曾说:“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带兵勇猛,治下甚严,而对自己的要求就更为严苛。他甚少浪费时间,不做无用的消遣,勤劳俭朴。在带兵打仗的途中,他从不贪图享受,而是与士兵一同吃苦受累。在曾国藩的治理下,湘军成为一支勇猛果敢的军队,所向披靡。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始终以儒家精神教导自己,克制自己的言行,始终谨慎、坚忍、清廉,得意时不骄纵,失意时仍坚持。就这样,曾国藩带领出来的湘军势力逐渐壮大,在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大批湘军将领死心塌地的追随下,为清廷建功立业,立下汗马功劳。
他为人清廉,克己甚严,对他人不过分苛责。女儿出嫁时,他已经是声名显赫的高官,但却只给二百两的陪嫁。曾氏后人及门人子弟皆感其教化,清廉克制,努力修身。
曾国藩从修养自身开始,以实际行动影响、整肃了整个家族的门风,带领湘军治乱,平定天下叛乱,真正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物 格 而 后 知 至 , 知 至 而 后 意 诚 , 意 诚 而 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 身 修 , 身 修 而 后 家 齐 , 家 齐 而 后 国 治 , 国 治 而 后 天 下 平 。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一节在强调、加深前面的内容。至,达到,穷尽处。人们能够将天底下所有事物的道理都一一考究,达到极致,这样才能心灵通达,没有亏蔽,然后才能获得“知”。“知”到达极至,就能分清善恶真妄,能够由心底生发出来真实的想法,所以意念便自然真诚了。意念真诚之后,就不会受外界所蒙蔽,不会被私欲所诱导、蛊惑,就能通晓天下之道,身心可以端正无偏了。心正了,就能检束自身,以就规矩,所有的行为皆合乎道理,而后身无不修。身修了,立身正了,自然就能感化周围的人,引导家族的人都跟着约束自己的言行,上下整肃,家族也就能够齐心、团结了。整个家族安宁齐心,之后也能感化本国的人都受其影响,端正自己的言行,做良民善众。如果国家民众都这样,那么天下自然也就平定、安宁了。
意诚、心正、身修,这都是自我修为方面的事情,是明德得其所止的事;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自我修为影响到他人的言行,是新民得其所止的事。要治理天下必当从匹夫自身开始,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朱熹生于南宋,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也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后世人都尊其为朱子。
朱熹总结了历代思想,又在宋代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朱熹前代的大儒程颐对“格物致知”有深刻的阐释,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朱熹又在此基础上加以申发,建立了系统的格物穷理说。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圣人,只有先格物,得到“知”,然后才能进入圣贤的境地。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天理”就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而“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对“天理”的阐发与应用。
朱熹早在幼年时期就好学不倦,对万事万物都有探究之心,想要“格物致知”。
朱熹四岁时,与父母中秋赏月。父母摆上各种供品,小朱熹高兴地望着天空,等待月亮出来。当看到月亮升起在天空时,朱熹十分激动。母亲一边品茶,一边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说月亮是嫦娥变的,月宫很冷,里面有捣药的玉兔,有一棵永远砍不倒的桂花树。父亲则指着天空说:“那就是天,天上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星星月亮,还有云朵,有时候还有雷雨和闪电……”朱熹听着非常激动,兴致勃勃地问父亲:“天之上何物?”这个问题让父亲无言以对。
朱熹接着又问道:“太阳为什么那么热呢?月亮又那么冷。除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天上还有些什么呢?”小朱熹的这种勤学好问让父母无言以对,但同时也很兴奋,鼓励他好好学习。
朱熹一直发奋攻读,博览群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大儒,教导子弟无数,学问永远流传。
自 天 子 以 至 于 庶 人 ① , 壹 是 皆 以 修 身 为 本 ② 。 其 本 乱 而 末 治 者 ③ , 否 矣 。 其 所 厚 者 薄 , 而 其 所 薄 者 厚 ④ , 未 之 有 也 ⑤。
①庶人:指平民百姓。
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都是;本,根本。
③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⑤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世界,不论你是何等身份,提高自身修养都是你的立身之本。虽然物质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但是现实中还有远比个人私利高得多、重要得多的东西,那就是仁义道德。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认为“仁、义、礼”是君子必守的法则,是为人处世的基准。所谓“仁”,就是仁厚、善良;“义”就是正义,处事正直合宜;“礼”在春秋时期极为推崇,君子必须遵守礼仪规范和礼法约束。
而孟子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智”,也就是说,君子还要明白是非,通晓黑白。后世的董仲舒在孟子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信”,所谓“信”就是信守诺言,诚实无欺。自此,这“五常”就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仁义礼智信”不光是封建社会的基石,也是我们现代社会必须维护的基本准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世界和平统一,社会安定团结就是“仁”;热爱祖国,以国家利益为重是“义”;关心家庭、关心国家、心怀天下是“礼”;懂得力量强弱的恰当使用是一种智慧;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做到、看重自己的诺言是“信”。这五者,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正是有了古圣先贤的言传身教,所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有为理想而献身者,譬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虎门销烟,为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安危,还有千百万为解放全中国而英勇抗战的仁人志士……因为有了这些人,国家才能有今天的繁荣昌盛,我们才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显赫的存在,他铁骨铮铮、舍生取义的精神震撼当世、流芳万古。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人,当时局势动荡,元兵东下,一路进犯,杀人无数。文天祥本一介书生,忧心国家,于是投笔从戎,在赣州号召同乡奋起反抗。第二年,文天祥奉命出使元军,商谈议和之事,结果被元人拘禁。文天祥借机逃脱,又转战赣、闽、岭等地,收复了多处州县。
奈何大势已去,文天祥虽竭尽全力,仍在1278年兵败被俘。元人十分赞赏文天祥,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不为所动,宁死不屈。第二年,文天祥被押船北上,在过零丁洋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借以明志。
文天祥在狱中收到女儿的来信,得知妻子与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备受折磨。文天祥清楚,只要他投降,立刻能够家人团聚。但是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选择舍弃小家舍弃生命。
被押到菜市口刑场的时候,监斩官问:“丞相可还有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怒斥:“死便死,还有什么可说的?”接着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面向南方,也就是南宋朝廷所在方向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遂慷慨就死。
《 康 诰 》 曰 ① : “ 克 明 德 ② 。 ” 《 大 甲 》 曰 ③: “ 顾 天 之 明 命 ④ 。 ” 《 帝 典 》 曰 ⑤ : “ 克 明 峻 德 ⑥ 。 ” 皆 自 明 也 ⑦。
①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文章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②克:能够。
③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④顾
天之明命:顾,思念;
,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⑤帝典:即《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⑥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高大崇高。
⑦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大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帝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第一章总体说明了大学之道,这一章便开始阐释、引证大学之道的“明明德”。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这是古已有之的,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说明,这不是我们今天突发奇想创造出来的东西。文中所引《周书·康诰》,是西周时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周成王是周武王之子,在叔父周公旦的辅佐下治理政务,在位时期一直朝政清明、国家繁荣安定。
儒家一直认为“人性本善”,不过因为后天环境的缘故,才滋生了恶。所以,《大学》里,儒家先贤提出要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弘扬光明面,摒弃阴暗面。这种扬善弃恶的做法,是人类提升和完善自我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才两年便因病去世,儿子姬诵继承王位,史称周成王。可周成王当时才十三岁,年纪太幼,缺乏决断力和政治意识,何谈执掌朝政?况且这时周朝初建,四方动荡。商朝虽然被灭,荒淫无道的纣王已死,可纣王之子武庚尚在,并且野心勃勃想发动政变,妄图复国。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义无反顾地扛起了重责,代天子摄政。从成王十三岁到二十岁,周公一直勤勤恳恳,一心为公,从无半点私念。
周公的封地本在鲁国,可是他因为朝中政事,无暇分身,所以一直未能去封地。等到他的儿子伯禽长大后,便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做国君。
伯禽临行前向父亲询问治国之道。周公问:“你认为我的地位如何?”
伯禽说:“那当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是的。我的地位的确很高,但是我洗头发的时候,只要碰上急事,也不得不赶紧停止,将湿发握在手中出去办事;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就赶紧将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立刻起身接见。就算是这样做,我还担心天下人不肯到我这里来。你去鲁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国君,自然更要勤勉了。”
伯禽连忙点头称是。到了鲁国,他果然依照父亲的嘱咐行事,勤勤恳恳,坚持以周礼治国,使鲁国安定强盛。而周王朝在周公的辅佐下,内忧外患逐一排解,国力日盛,为“成康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汤 之 《 盘 铭 》 曰 ① : “ 苟 日 新 ② , 日 日 新 , 又 日 新 。 ” 《 康 诰 》 曰 : “ 作 新 民 ③ 。 ” 《 诗 》 曰 : “ 周 虽 旧 邦 , 其 命 维 新 ④ 。 ” 是 故 君 子 无 所 不 用 其 极 ⑤。
①汤之《盘铭》曰: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本来是刻在器皿上用来警诫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特指商汤的洗澡盆。
②苟日新:苟,如果;新,本来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这里引申为精神与行为上的弃旧图新。
③作新民:作,振作,激励;新民,使民众更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④“《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
⑤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革新一天,就应保持天天更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这一章是对上一章的进一步阐释,要求我们不仅要弘扬人性中的光明面,更要不断革新、强化思想的更新。商汤的洗澡盆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来只是说洗澡的问题,但是后世人都用洗澡来比喻洗掉落后、阴暗的思想。我们要坚持每天更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使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进一步。这样日日更新,我们势必会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提到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
时间永不停步,社会一直向前发展。“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实上,不光学习如此,任何事物都一样。如果我们不思进取,停下脚步,只能被不停发展的社会抛在身后,做一个失败者。
所以,我们每一天都要进步一点点,提升一些些,使今天的自己同昨天不一样。永远前进,永不止步,这才是奋发、激昂的人生。
在远古的夏朝时期,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出了一个叫成汤的首领,他英明果敢,颇有英雄气魄。当时正好是夏桀在位,这个桀没有半分人君的样子,不理政事,只知道酒池肉林、肆意杀人,做尽了坏事。天下百姓深受其害,提起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齿。
商部落在成汤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壮大,陆续灭掉临近的小国,称霸一时。
汤听说有个叫伊尹的人十分贤德,于是驾车前往拜访。驾车的是彭家的儿子,他问商汤:“您这是要去哪里?”汤说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很是不以为然:“伊尹不过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罢了。您要是想见他,召他来就是了,这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恩赐了。为什么还要亲自求见呢?”汤有些恼怒,说:“这不是你说的那么一回事。要是现在有一种药,吃了它就能耳聪目明,那我肯定会高高兴兴地把这药吃下去。现在伊尹对于国家来说,就像是这种好药。可是你不想让我见伊尹,你这样的做法对国家和对我都是非常不利的。”于是汤便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伊尹果真不同凡俗,他同汤分析天下大势,讲得头头是道。汤非常折服,立刻重用他。
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时机未到,不用着急,先发展自己的力量。又过了一年,民众实在不堪忍受,夏桀众叛亲离,伊尹和成汤决定大举进攻夏朝。
夏朝灭亡后,汤将桀流放到南巢,然后建立起商朝。成汤因此也被称作商汤。
商汤建国后,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作了《汤诰》,告诫臣下,并且以宽治民,厚待夏朝遗臣。商朝开始了蓬勃兴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