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曰 ① :“ 学 而 时 习 之 ② , 不 亦 说 乎 ③ ?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④ , 不 亦 乐 乎 ⑤ ?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⑥ , 不 亦 君 子 乎 ⑦ ?”
①子:古时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尊称为“子”,有时也是对男子的泛称。《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所以本书中的“子”都特指孔子。 ②学:特指孔子当时开班所授之“学”,主要是西周时的礼乐诗书等文化典籍。 ③说:通“悦”,高兴、欣喜。④朋:这里特指在同一师门学习的人,也就是志同道合者。 ⑤乐:也是高兴。但古时“悦”多用于内心欣喜,而“乐”则是指高兴之情表露于外。 ⑥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懂得;愠,愠怒,恼怒。 ⑦君子:此处指孔子认为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孔子说:“学习文化典籍而又时常温习操演,这不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而来,不是很让人高兴的吗?他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这不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有 子 曰 ① : “ 其 为 人 也 孝 弟 ② , 而 好 犯 上 者 , 鲜 矣 ; 不 好 犯 上 , 而 好 作 乱 者 , 未 之 有 也 ③ 。 君 子 务 本 ④ , 本 立 而 道 生 ⑤ 。 孝 弟 也 者 , 其 为 仁 之 本 与 ⑥ !”
①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 ②孝弟:即“孝悌”,孝,子女对父母的正确态度;弟,也就是“悌”,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与儒家尤为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 ③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④务本:务,专注于;本,根本。 ⑤道:此处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大到治国,小到个人修为,都要以仁为基本准则。 ⑥为仁之本与:与,通“欤”,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非常罕见;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叛乱,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君子专注于根本性的事务,根本确立了,大到治国小到做人的原则也都有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子 曰 : “ 巧 言 令 色 ① , 鲜 矣 仁 ② 。”
①巧言令色:巧,令,都指美好。但是此处指用花言巧语和虚伪的和颜悦色来取悦他人。 ②鲜:少,稀少。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来讨他人欢心,这种人的仁心是很少的。”
曾 子 曰 ① : “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② ?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③ ? 传 不 习 乎 ④ ?”
①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南武城人。 ②三省:“省”,自我检查,反省,内省。“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 ③信:诚也。 ④传不习乎:传,老师的传授;习,温习,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子 曰 : “ 道 千 乘 之 国 ① , 敬 事 而 信 ② , 节 用 而 爱 人 ③ , 使 民 以 时 ④ 。”
①道千乘之国:道,治理;千乘之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千乘之国在古时是大国了,在孔子之时地位略有下降。 ②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因之常和“事”字连用。 ③爱人:这里的“人”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与下文的“民”相对。 ④使民以时:役使民众不违农时。
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子 曰 : “ 弟 子 入 则 孝 ① , 出 则 弟 ② , 谨 而 信 , 泛 爱 众 , 而 亲 仁 。 行 有 余 力 , 则 以 学 文 。”
①弟子入则孝:弟子,这里指年纪幼小的人,后生小子;入,在家。
②出则弟:出,出门在外;弟,通“悌”,尊敬兄长。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的时候能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能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诚实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子 夏 曰 ① : “ 贤 贤 易 色 ② ; 事 父 母 能 竭 其 力 ; 事 君 能 致 其 身 ③ ; 与 朋 友 交 , 言 而 有 信 。 虽 曰 未 学 , 吾 必 谓 之 学 矣 。”
①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②贤贤易色:见贤者则改容色而敬之。贤贤,以贤人为榜样,向贤人学习;易色,改变容色,这里指肃然起敬。 ③致:有“委弃”、“献纳”等意义,所以用“豁出性命”来译它。
子夏说:“见到贤人则改容色,肃然起敬;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曾 子 曰 : “ 慎 终 ① , 追 远 ② , 民 德 归 厚 矣 。”
①慎终: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终,这里指父母的死亡。 ②追远:追念前代祖先。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老百姓的品德自然就会归于忠厚老实了。”
子 禽 问 于 子 贡 曰 ① : “ 夫 子 至 于 是 邦 也 ② , 必 闻 其 政 , 求 之 与 , 抑 与 之 与 ? ” 子 贡 曰 : “ 夫 子 温 、 良 、 恭 、 俭 、 让 以 得 之 。 夫 子 之 求 之 也 , 其 诸 异 乎 人 之 求 之 与 ③ ?”
①子禽问于子贡曰:子禽,陈亢,字子禽;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 ②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师。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 ③其诸:用来表示不肯定的语气。
子禽问子贡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闻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问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得来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大概不一样吧?”
子 曰 : “ 父 在 , 观 其 志 ① ; 父 没 , 观 其 行 ② ; 三 年 无 改 于 父 之 道 ③ , 可 谓 孝 矣 。”
①其: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行:行为。 ③三年:概述,表示很长时间。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有 子 曰 : “ 礼 之 用 , 和 为 贵 ① 。 先 王 之 道 , 斯 为 美 , 小 大 由 之 。 有 所 不 行 ② , 知 和 而 和 , 不 以 礼 节 之 , 亦 不 可 行 也 。”
①和:调和,和谐。 ②有所不行:有行不通的地方。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讲究和谐为可贵。古代圣明君主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讲究和谐。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 子 曰 : “ 信 近 于 义 , 言 可 复 也 ① 。 恭 近 于 礼 , 远 耻 辱 也 ② 。 因 不 失 其 亲 ③ , 亦 可 宗 也 ④ 。”
①复:践言,兑现。 ②远:使之远离、避免。 ③因:依靠,凭借。 ④宗:主,可靠。
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 曰 : “ 君 子 食 无 求 饱 ① , 居 无 求 安 , 敏 于 事 而 慎 于 言 , 就 有 道 而 正 焉 ② , 可 谓 好 学 也 已 。”
①君子:此处指有德者。 ②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 贡 曰 : “ 贫 而 无 谄 , 富 而 无 骄 , 何 如 ① ? ” 子 曰 : “ 可 也 ; 未 若 贫 而 乐 ② , 富 而 好 礼 者 也 。 ” 子 贡 曰 : “ 《 诗 》 云 : ‘ 如 切 如 磋 , 如 琢 如 磨 ③ ’ , 其 斯 之 谓 与 ? ” 子 曰 : “ 赐 也 ④ , 始 可 与 言 诗 已 矣 , 告 诸 往 而 知 来 者 ⑤ 。”
①何如:《论语》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②贫而乐:贫穷却乐于道。 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 ④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名。 ⑤告诸往而知来者:往,过去的事,这里引申为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引申为未知的事。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子 曰 : “ 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 患 不 知 人 也 。”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担心;我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