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古典文学的总结与突变——明清文学

188. “据史实敷衍成义”——历史演义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有:《三国演义》(罗贯中)、《隋唐演义》(褚人获)、《杨家将演义》(熊大木)、《万花楼演义》(李雨堂)、《东周列国志》(余邵鱼、冯梦龙、蔡元放)、《说唐》(佚名)、《西汉演义》(钟山居士甄伟)。其中以《三国演义》影响最大,有“清朝第一才子书”之称。

189. 英雄传奇

“英雄传奇”是中国明代讲史小说的一种重要形式,盛行于明代中叶,由宋元讲史发展而来。这类小说与“历史演义”不同,虽然也取材于历史,但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演变,而主要采集民间传说进行加工,着重于英雄人物事迹的描述和性格的刻画。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传》为代表。

190. 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在魏、蜀、吴三条线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干;在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一部《三国志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

191. 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所写的。《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长篇小说。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张顺、吴用、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192. 保家卫国的壮烈史诗——《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中国明代小说,作者不详。小说从杨业归宋与辽(契丹)作战、身陷重围、撞李陵碑殉国写起,以十二寡妇征西、克敌凯旋结束。《杨家府演义》歌颂了抗击辽、夏的杨家将,突出反映了民族斗争。书中颂扬了杨家世代保卫国土而前仆后继的顽强斗争精神。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显得粗糙,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描写,都欠细腻妥帖,结构也不谨严,但语言生动活泼,于粗犷中另具一种本色之美。

193. 岳飞题材作品的开山之作——《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精忠传》。小说写岳飞立志精忠报国,驰骋沙场,身先士卒,骁勇无比,最后被秦桧陷害,死后显灵,秦桧冥司遭报、以告慰岳飞忠魂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善良的愿望。此书结构完整,编年记事翔实,对后世有关岳飞题材的小说戏曲创作,影响深远。

194. 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的抒发——吴中四杰

“吴中四杰”是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诗歌著称于世,故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其中高启文学成就最高。高启诗风浑朴似汉魏,豪放如李白,平易似元白。为明代第一位大诗人。杨基诗风纤巧,神致隽爽,咏物之作最为有名。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徐贲诗律法谨严,情喻幽深,别具一格。

195. 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高启

高启,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他的诗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他的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他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196. 五言射雕手——杨基

杨基,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明初十才子之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

197. 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198. “颂圣德,歌太平”——台阁体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为主体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

199. “主性情,反摹拟”——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东阳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摹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茶陵诗人有李东阳、彭民望、谢铎、张泰及“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春、石珤、顾清、罗玘、鲁铎等。

200. 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李东阳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

201.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202.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前七子”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皆为进士,多有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文人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古文诗歌。他们都带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着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的观点提出之后,立即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明代文学的复古运动。

203. “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精于古文和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是“前七子”的代表人物。

204. “琢字成辞,属辞成篇”——“后七子”

“后七子”是中国明代文学流派。由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和徐中行七人组成。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攀龙、王世贞是后七子的代表作家,他们认为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只要“琢字成辞,属辞成篇”,模拟古人就可以了。并且武断地认为散文自西汉以后、诗歌从盛唐以后都不值一读,把复古运动引到了极端。后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李攀龙俊洁响亮,王世贞精切雅致,吴国伦整密沉雄,徐中行闳大雄整,谢榛神简气逸。

205. “后七子”领袖人物——王世贞

王世贞,字符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他好为古诗文,李攀龙死后,独主文坛二十年。著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206. 不事雕琢,风味超然——唐宋派

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前后七子倡言复古,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缺乏思想,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唐宋派力矫时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其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

207. 震川先生——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208. 曲词流畅,音律谐美——朱有敦

朱有敦,明代杂剧作家。朱有敦一生酷爱文学,尤其对杂剧创作,具有极大的兴趣,对音律也颇有研究。一生创作了包括《刘盼盼坚守香囊怨》、《黑旋风仗义疏财》等31种杂剧,全部收在《诚斋乐府》中。他的作品,曲词流畅,音律谐美,便于演唱,极大地推动了明代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的发展。

209. 云水散人——贾仲明

贾仲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他善吟咏,尤精于词曲、隐语。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后徙官兰陵。著有《云水遗音》等。撰《录鬼簿续编》,为82位戏曲作家补写了数十曲双调凌波仙挽词,对这些戏曲作家及其创作予以梳理、评论,其中有不少曲论评语是比较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征引。

210. “财便是命,命便是财”——《一文钱》

《一文钱》,徐复柞作品。《一文钱》塑造了一位吝啬鬼卢员外的典型形象。富甲连城的卢员外认为“财便是命,命便是财”,为了积财保命,就连家中妻小都不免忍饥受冻。这位“见了钱财,犹如蚊子见血”的卢大员外,在拾到区区一文钱后,生怕人家看见,好不容易买了点芝麻,便偷偷地躲到山上去吃。对钱财的无限占有欲与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的无限吝啬与克扣,形成了他性格基调的极大反差,产生了令人可笑可叹的荒唐感。

211. 对腐败社会现实的讽刺——《郁轮饱》

《郁轮饱》,王衡著。剧作写无耻文痞王推,冒充大诗人王维,在歧王处礼拜,于九公主前献媚,竟然将真王维的状元挤掉,自己夺得了状元。在一个真假难辨、关系网覆盖一切的腐败社会中,王维最终看破现实,拒绝了再度送来的状元桂冠,飘然归隐而去。

212. 玉阳仙史——陈与郊

陈与郊,原姓高,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等,海宁盐官人。他工乐府,雅好戏曲,著有传奇《宝灵刀》、《麒麟罽》、《鹦鹉洲》、《樱桃梦》4种,合称《詅痴符》。又有杂剧5种,今存《昭君出塞》、《文姬入塞》、《袁氏义犬》3种。此外,他还辑有《古名家杂剧》、《古今乐考》等10余种,对整理、发展我国戏曲颇有贡献。

213. 青藤老人——徐渭

徐渭,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所著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草》及杂剧《四声猿》,戏曲理论《南词叙录》等。

214. “明曲之第一”——《四声猿》

《四声猿》,徐渭作,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被称为“明曲之第一”。《狂鼓史》俗称《阴骂曹》,描写祢衡在阴司重现击鼓骂曹的精彩一幕,历数曹操种种罪行,骂词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实是借古喻今的有为之作,表达出作者对黑暗朝政的愤恨,抒发了其抑郁不平之气。此剧构思奇巧,熔实事、幻境、世情为一炉,给人以超拔之感,文词恣肆,气概豪壮,在四剧之中成就最高。《玉禅师》捏合玉通和尚戏红莲与月明禅师度柳翠两个故事为一,既揭露了官府与佛门的尔虞我诈、彼此倾轧,也嘲弄了禁欲主义的虚伪、清规戒律的脆弱。《雌木兰》、《女状元》两剧一反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分别塑造了一文一武两个“立地撑天”的奇女子形象,武的能驰骋疆场,建立奇勋;文的能夺魁科场,理案折狱,确为女性扬眉吐气之作。而两人一旦恢复女儿身,却只能重返闺房,又体现出作者对封建制度扼杀人才的控诉。

215. 明代戏曲史上第一部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宝剑记》

《宝剑记》,李开先作。取材于古典名作《水浒传》,叙述的是林冲被高俅逼迫走上反抗之路的故事。在创作中,李开先进行了嫁接改造,《水浒传》中,林冲是因高俅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的妻子而起,而《宝剑记》中,林冲是因与高俅政见不同,上书弹劾高俅,而遭高俅迫害而起。这样的改动,颇有夫子自道的味道,同时,也使整部剧作的主题得到了提升,从夺妻之恨上升到了政治斗争的高度,现实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加强。

216. 故事曲折、结构完整——《浣纱记》

《浣纱记》是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原名《吴越春秋》,共45出,作者梁辰鱼。它借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来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传奇写吴王夫差率军打败越国,将越王勾践夫妇和越国大臣范蠡带到吴国充当人质。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忍辱负重,奋发图强,听从范蠡的建议,定计将范蠡美丽无双的恋人浣纱女西施,进献给吴王,意图用女色来消磨他的意志,离间吴国君臣,以彻底归顺的姿态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果然为西施的美貌所迷惑,废弛国政,杀害忠良。勾践三年后被放回越国。越国君臣苦心经营,终于打败吴国取得成功,夫差自杀。范蠡功成身退,下定决心远离政治是非,携西施泛舟而去,寻找地方去过隐士生活。此剧故事曲折、结构完整,西施形象刻画得较为饱满,人物性格鲜明,它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调用于舞台,并开拓了昆山腔传奇借助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领域,唱词优美抒情,昆曲音乐与剧情结合得非常自然,许多富于创造性的音乐段落很好地加强了演出效果。

217. “前后同心八谏臣,朝阳丹凤一齐鸣”——《鸣凤记》

《鸣凤记》,作者不详。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全剧四十一出。因“前后同心八谏臣,朝阳丹凤一齐鸣”,故名《鸣凤记》。剧情是明嘉靖年间,权相严嵩欲夺大学士夏言之权,勾结总兵仇鸾,阻挠出兵河套。又买通内监,害死夏言。兵部车驾司主事杨继盛为除逆贼,连夜修本,冒死痛陈严嵩父子罪恶,惨遭杀害,夫人刘氏殉节。邹应龙、林润会试及第,朝臣董传策、吴世忠、张鹤楼等,联名劾奏严嵩,却遭杖击充军。郭希为、陈言极谏,又遭毒手。最后,新科状元邹应龙、林润再合朝中孙丕扬等,前仆后继,终于斗倒严嵩奸党,赢得了胜利。剧本暴露了明嘉靖年间政治的黑暗腐败,歌颂了杨继盛等为国除奸的大无畏精神,以当代政治斗争为题材,打破了传奇以生旦悲欢离合为主的局面。

218.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玉簪记》

《玉簪记》,高濂著。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爱情婚姻故事。事见《古今女史》和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记》。剧中写少女陈娇莲在金兵南下时与家人离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路经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等一番波折后,私自结合,终成连理。作者把陈妙常对爱情既热烈追求又害羞畏怯的复杂心理,描写得玲珑剔透。

219. 对荒唐吏治和黑暗官场的变相讽刺和深刻揭露——《东郭记》

《东郭记》,孙钟龄作。本剧撷取《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再汇之以王驩、淳于髡、陈仲子等人的事迹衍化而成。齐人等吹牛家依靠诈骗手段居然步步高升,爬上了齐国将相的宝座,这正是对明末的荒唐吏治和黑暗官场的变相讽刺和深刻揭露。

220. 吴江派的领袖——沈璟

沈璟,明代戏曲家、曲论家。吴江(今属江苏)人。与当时著名曲家王骥德、吕天成、顾大典等探究、切磋曲学,并在音律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沈璟是吴江派的领袖,在当时戏曲界影响颇大。针对传奇创作中出现的卖弄学问、搬用典故、不谙格律等现象,沈璟提出“合律依腔”和“僻好本色”的主张,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为规范。沈璟的“僻好本色”主张,有助于矫正骈丽靡缛之风。唯他对“本色”的理解局限于“摹勒家常语”,失之片面;他推崇元剧语言的“当行本色”,却又只停留在玩味只言片语上,未免取貌遗神。沈璟著有传奇17种,总称“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红蕖记》、《双鱼记》、《桃符记》、《一种情》(即《坠钗记》)、《埋剑记》、《义侠记》和《博笑记》。

221. 竹痴居士——吕天成

吕天成,名文,字天成,一字勤之,号棘津,别号郁蓝生,明余姚县城人。所作传奇初尚绮丽,师事沈璟后风格为之一变,宫调字句平仄等守法甚严。著作甚多,戏曲论著《曲品》最负盛名,品评元末至当时传奇散曲作家120人、作品230种,其中192种首次著录,保存不少明代戏曲资料,另有杂剧8种,今存《齐东绝倒》,署名竹痴居士。吕天成对传奇创作强调“事真”,但又“有意驾虚,不必与事实合”,人物情节允许艺术虚构,但需合乎情理。同时,对戏曲创作中的本色、当行等问题也发表了中肯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22. 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王骥德

王骥德,明代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伯良、伯骏,号方诸生、玉阳生、方诸仙史、秦楼外史,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一生行踪无定,曾到过吴江、金陵、维扬、汴梁、洛阳、燕京等地,广交曲友、文友,与沈璟、吕天成、孙如法、叶宪祖、史般、王澹、顾大典、屠隆等都有交往。一生著述甚多,诗文有《方诸馆集》,戏曲有传奇《题红记》,杂剧《男王后》、《两旦双鬟》、《弃官救友》、《金屋招魂》、《倩女离魂》等五种,戏曲论著有《曲律》、《南词正韵》,另校注过《西厢记》、《琵琶记》。散曲有《方诸馆乐府》。他对昆曲的剧作和演唱很有研究,在《曲律》中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223. 明代戏曲第一大家——汤显祖

汤显祖,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等。

224. 对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歌颂——《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颐、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225. 对人世现实与生命意义思考的结晶——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紫钗记》中的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被卢太尉设局陷害、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邯郸记》则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临川四梦虽是戏曲剧本,也是汤显祖毕生思考人世现实与生命意义的结晶。文辞优美固不必说,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亦超越了同时代的文学著作。汤显祖得以不朽,艺术得以长存,根本的原因在此。

226. 神魔小说的集大成者——《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与红孩儿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西游记》不仅内容大大丰富,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想象更加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227. “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由许仲琳、李云翔据民间创作改编而成。全书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的历史为框架,叙写天上的神仙分成两派卷入这场争斗,支持武王的为阐教,帮助纣王的为截教。双方祭宝斗法,几经较量,最后纣王失败自焚,姜子牙将双方战死的要人一一封神。整部小说贯穿了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的基本思想。

228. 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世情小说

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情书等。它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涉及世情的小说的出现可追溯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世情小说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流行于明代。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主要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229. 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金瓶梅》

《金瓶梅》是我国明代长篇世情小说,成书约在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罪恶家庭生活的描述,暴露了北宋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230. 中国现存最早的话本丛刻——《清平山堂话本》

中国现存最早的话本丛刻。原名《六十家小说》。共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6集,每集10篇,5篇订为1册,合60篇12册。明嘉靖年间刊刻。1929年,古今小品书籍刊行会影印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六十家小说》残本时,由于不知此书名目,且见版心刊有“清平山堂”字样,因名之为《清平山堂话本》。《清平山堂话本》在洪楩刊刻时每篇自为起讫,不相连属。《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宋元话本,具有比较浓厚的市民气息,而且公案传奇,烟粉灵怪,朴刀杆棒,谈因果,说参禅各类题材都具备。其中又以公案传奇类成就较高。《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很多故事被“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说集所采撷改编。

231. 公案话本的代表作——《简帖和尚》

《简帖和尚》写一个和尚见皇甫松的妻子杨氏貌美,命人送一封匿名简帖给她,引起皇甫松的怀疑,就经官把妻子休了。杨氏走投无路,濒临绝境,终于被迫落入了和尚精心安排的圈套。最后真相大白,和尚受到惩处,杨氏和皇甫松再成夫妻。这个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巧妙,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生动,是小说家中公案话本的代表作。

232. 《白蛇传》的雏形——《西湖三塔记》

《西湖三塔记》写奚宣赞在西湖边救了一个迷路的女子白卯奴,后来送她还家,被卯奴之母白衣娘子留住半月有余。奚宣赞想回家,白衣娘子就要杀他取其心肝,幸得卯奴救他脱险。最后宣赞的叔父奚真人作法命神将捉住三个怪物,白衣娘子是白蛇,卯奴是乌鸡,老婆婆是獭。真人把三个怪物压在湖中,造了三个塔镇住。从情节发展看,《西湖三塔记》似是《白蛇传》故事的早期形态。

233. 《杨温拦路虎传》

《杨温拦路虎传》写杨令公的曾孙杨温去东岳烧香,被强人细腰虎杨达劫去妻子和财物。杨温四处寻找,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杨达的山寨,又遇见他父亲杨重立的部下陈千,两人一起去夺回妻子。《拦路虎》是杨家将故事的一个支流。《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把《拦路虎》列在杆棒类,正和杨温使棒的情节相合,文字风格也像宋元作品。

234. 墨憨斋主人——冯梦龙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35. 通俗小说的杰出代表——“三言”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又和“二拍”合称“三言二拍”。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他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即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236. 中国拟话本小说集——“二拍”

“二拍”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刊于明代崇祯年间。每集40篇,共80篇,内有1篇重复,1篇杂剧,故实有拟话本78篇。作品多是取材于古往今来的一些新鲜有趣的轶事,敷演成文,以迎合市民的需要,同时也寓有劝惩之意。

237. 讲唱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的标志——拟话本

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简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陆人龙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

238. 情节新奇、辞语绮丽——《剪灯新话》

《剪灯新话》,明代传奇小说集。共载传奇小说4卷20篇,附录1篇,明代瞿佑等作。此书共4卷,附录1卷,收传奇22篇。《剪灯新话》取材面广,但思想内容较为贫弱。其中亦有较好的篇章,如《爱卿传》、《翠翠传》。较之宋代文言传奇,有情节新奇、辞语绮丽的特点。明代后期拟话本,常取材于此书。

239. 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李贽平生反对封建名教和儒学正统,非孔非圣,追求社会平等、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因此遭到封建卫道者们的排斥,被目为“异端之尤”,其著作被列为禁书,“尽行烧毁”,甚至在76岁时被冠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而死。李贽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封建士大夫中向封建专制统治和儒学正宗挑战的反叛和斗争精神。

240. “一念之本心”——“童心说”

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出自《童心说》这篇文章。“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41.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242. 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性灵说”

“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243. 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主张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

244. 有感而发,率真自然——袁宗道

袁宗道,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他的诗文创作无人云亦云之作,多是有感而发、率真自然之作。代表作有《戒坛山一》、《上方山》、《小西天一》等,但他的创作如袁宏道一样存在着内容贫乏的缺点,这也是由他的创作思想导致的。

245. 直抒胸臆,文笔明畅——袁中道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其成就次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袁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他较两兄晚殁,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的流弊,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能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多有精粹文笔,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著有《珂雪斋集》20卷、《袁小修日记》20卷。

246. “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竟陵派

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明代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评判诗文准则。“唐宋”、“公安”两派曾先后给予抵制和抨击。竟陵派认为“公安派”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竟陵派的追随者有蔡复一、张泽、华淑等。

247. 体制短小、轻俊灵巧——晚明小品文

晚明小品文,是指体制短小、轻俊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题材上则不拘一格,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等文体都可适用。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248. 明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张岱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是公认的最伟大的明代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249. 诗重自然,才情烂漫——王思任

王思任,字季重,号谑庵,又号遂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笔意放纵诙谐,时有讽刺时政之作。以《游唤》、《历游记》两种游记成就最高,《小洋》、《天姥》诸篇尤为著名。诗重自然,才情烂漫。有《王季重十种》传世。

250. 明末第一大社——复社

复社,明末文社。崇祯二年(1629)成立于吴江(今属江苏),系由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他们都是太仓人,又曾同窗共读,“形影相依,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张采《祭天如兄文》),时人称为“娄东二张”。

251. “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神之义”——几社

“几社”,其社名的含义是“几者,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杜登春《社事始末》)。几社曾并入复社,但其成员不涉入政治派别之争,只专意取友会文,会友曾多至百人。在文学上,几社虽受前、后七子的影响不小,但并不专事模拟。代表人物有陈子龙、夏完淳,二人都是爱国志士。

252. 诗词剧曲耀文坛——王九思

王九思,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王九思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降为寿州同知。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等。

253. 自创康王腔——康海

康海,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25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顾炎武,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255. 梨洲老人——黄宗羲

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256. 一壶道人——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

257. “广东徐霞客”——屈大均

屈大均,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258. 盐民诗人——吴嘉纪

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共收入诗歌1265首。

259. “清初三大家”

“清初三大家”是指侯方域、魏禧和汪琬。魏禧的文章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

260. 学古而不泥古——“虞山诗派”

“虞山诗派”,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261. 东南诗坛祭酒——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诗人兼藏书家。其诗从明七子入手,中年后出入唐宋,取诸家之长自成面目,被时人推为东南诗坛祭酒。其最大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虽早负文名,但因在政治上屡经沉浮,所以在他早期诗歌中,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心;晚期作品则多亡国之臣眷念故朝之作。由于体裁新颖,内容充实,一扫明末盲目摹古空虚诗风,开创了清初诗坛清朗活跃的新局面。钱谦益的“情性、世运、学养三者并重”的主张,对清代诗文的发展起到了“开陈后学,归元于正”的作用。

262. 沉郁苍凉,语言华丽——吴梅村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他把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与元白叙事诗善于铺张的特点结合起来。他常以工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来叙写新的题材,表现新主题,世称“梅村体”。他的歌行沉郁苍凉,语言华丽。他的代表作是《圆圆曲》、《松山哀》、《临江参军》等。而以《圆圆曲》最为有名,写吴三桂为夺回爱妾陈圆圆而引清兵入关,置国家民族于不顾的事。“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后来杨云史、樊增祥、易顺鼎等人多受吴伟业的梅村体风格的影响。

263. 清词的中兴——阳羡词派

阳羡词派是清初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当时在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贞吉、万树、蒋景祁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做出重要贡献。阳羡词派的余韵还波及后世,清中期的蒋士铨、洪亮吉、黄景仁等都受其影响。

264. 历代词人之冠——陈维崧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陈维崧是阳羡词派的领袖,他师法苏轼、辛弃疾,使豪放词大放异彩,今存词1600余首,创作之丰,为历代词人之冠。在词学观念上,他推尊词体,强调词的独立价值,以词并肩经史,摈弃“词为小道、词为艳科”的传统意识,将词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创作实践中,他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大量反映民生之哀,大胆抒发亡国之痛,大力表现乡土之情,特别是把明末清初的重大社会问题写进词中,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是古代词史上的一大创举,无愧“词史”之誉。在艺术成就上,陈词以豪放为主,风格雄浑恣肆,“精悍”“横霸”,工壮语,有气魄,长调小令,莫不纵横如意。其长调往往运用歌行手法,骨力劲拔而神思飞扬,意脉连贯而顿挫分明,有吞天地、走风雷之势,从苏、辛处得益颇多;其小令则一反常规,以浑厚雄肆之气开辟“旷古绝今”之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慷慨高歌,豪情满怀,丝毫不为形式所拘,显示出词人的独创之处。代表作品有《醉落魄·咏鹰》、《点绛唇·夜宿临洺驿》、《贺新郎·纤夫词》等。著有《迦陵词》等。

265. 播扬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词人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随着清朝统一全国,走向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上下,绵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266. 深婉细腻,哀艳缠绵——朱彝尊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朱彝尊与陈维崧并称“朱陈”,但两人词作的风格却迥然不同。朱彝尊以姜、张为宗,走婉约一路,其词构思精巧,描写细密,讲究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力求使词具有蕴藉空灵的格调与疏淡清远的意境。但由于偏重形式,有时不免失于细巧、空疏。朱彝尊生平经历漫长多变,其词作大抵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参与抗清,依人远游,其词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吊古伤今、体物寄怀都有独到之处,格调也较为激越;后期躬逢盛世,出仕清廷,歌颂太平、咏物集句则成为词作的主流,情绪也趋于平和。朱氏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独具风韵的爱情词,皆收入《静志居琴趣》词集中,记录了他与妻妹刻骨铭心却又难以遂愿的婚外恋情,大都深婉细腻,哀艳缠绵,而又欲言又止,意在言外,可与其诗《风怀二百韵》相互参看。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长亭怨慢·雁》等。著有《曝书亭集》等。

267. 运笔如行云流水,抒情似水银泻地——“京华三绝”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三位词人的诗词轰动京师,他们是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其共同特点是行文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抒情似水银泻地。时人称“京华三绝”。

268. 清代最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中国词坛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贵族家庭兴衰关联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以及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构成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词集名为《纳兰词》。

269. 渔洋山人——王士

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王士禛未仕时赋《秋柳》诗,崭露头角;官扬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诗名大起。后名位日高,不改名士风流,朝野名流多出其门,被尊为诗坛领袖。论诗本之于严羽,以盛唐为宗,标举“神韵”,以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为最佳境界。诗作多流连风景,咏怀古迹,赠答友朋,大都着墨简淡,意境清远,饶有韵致,尤以七言绝句最富此特色。大部分诗是描写山水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的,偏于对艺术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诗文集为《带经堂集》,又删订其诗为《渔洋精华录》。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270. “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长生殿》

《长生殿》是洪升戏曲创作的代表作,取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七月七日长生殿”诗句作为剧本题目。剧本写唐明皇宠爱贵妃杨玉环,终日与杨贵妃游宴玩乐,不理朝政,朝中大权由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持。七月七日,杨贵妃与唐明皇在长生殿上情意绵绵,盟誓世世代代结为夫妻。不久,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争权,发兵叛乱。唐明皇带杨贵妃逃离长安,官军将杨国忠杀死,又逼唐明皇将杨贵妃缢死。安禄山叛乱平息后,唐明皇日夜思念杨贵妃。后来,道士杨通幽运用法术架起一座仙桥,让明皇飞升到月宫,与杨贵妃相会,实现了他们在长生殿上立下的“生生死死共为夫妻”的盟誓。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它一方面颂扬了唐明皇、杨贵妃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一方面又联系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批判了统治阶级荒淫误国、祸害人民的罪恶,抒发出国破家亡的感慨。剧本艺术表现细腻而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作者善于用优美流畅、富于诗意的唱词,来描绘人物不同景况下情绪心理的变化。如《弹词》一出中,从金钗钿盒定情弹唱到銮舆西巡,低回深郁,曲曲动人。“破不刺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这些唱词很好地把环境气氛与人物性格特征结合起来,充满诗意。

271. 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桃花扇》

《桃花扇》,孔尚任代表作。剧作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侯方域在南京妓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以拉拢侯方域,结交复社。香君识破阮大铖的圈套,坚决退还妆奁。阮大铖怀恨在心,在南明王朝建立后,诬告侯方域暗中勾结左良玉背叛朝廷,迫使他仓皇逃离南京。先是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重新得势。他们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香君誓死不从,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马、阮倒行逆施,朝政腐败不堪。清兵南下,他们又把河防前线的三镇兵马调走,史可法独木难支,清兵长驱直入,南明灭亡。几经波折,侯、李又得重逢。但国已破,何以为家?他们终于撕破了桃花扇,分别出家。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272. 西堂老人——尤侗

尤侗,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艮斋,晚号西堂老人,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尤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著有《西堂全集》。

273. “如少女簪花修容自爱”——朱素臣

朱素臣,清初吴县(今属江苏)人,名鹤,号笙庵,顺治时戏曲作家。朱素臣工作曲,著有传奇十九种,为劝《振三纲》、《一着先》、《锦衣归》、《未央天》、《狻猊壁》、《忠孝闾》、《四圣手》、《聚宝盆》、《十五贯》、《文星现》、《龙凤钱》、《瑶池宴》、《朝阳凤》、《圣五辐》、《万年觞》、《通天台》、《大吉庆》、《翡翠园》(一作《翡翠缘》)及《秦楼月》、《中国近代戏曲史》,又与朱佐朝等合作《四奇观》,与李玉合作《埋轮亭》及《一品爵》,《曲海总目提要》、《新传奇品》评其曲:“如少女簪花修容自爱”。

274. 苏门啸侣——李玉

李玉,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研究,剧作见于各种曲目书中著录的有42种。其中著名的有《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眉山秀》、《两须眉》、《太平钱》、《千钟禄》、《万里圆》、《牛头山》、《麒麟阁》、《七国记》、《昊天塔》、《风云会》、《五高风》、《连城璧》、《一品爵》等18种。李玉的早期作品,以描写人情世态为主要内容,最负盛名的是“一笠庵四种曲”,即所谓“一人永占”。《一捧雪》写严世蕃倚仗其父严嵩之势,把持朝政,卖官鬻爵,为夺取一只玉杯,害得莫怀古家破人亡,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明代统治阶级的贪婪残暴和社会黑暗。《人兽关》写桂薪的忘恩负义,《永团圆》写江纳的贪富欺贫,也抨击了邪恶势力,表现出作者的正义感。《占花魁》根据《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改编,通过卖油小贩秦重和受骗失身的妓女莘瑶琴之间的爱情生活,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但同小说相比,剧本更多地展示了异族入侵、人民饱受乱离之苦的社会背景,丰富了原作的内容。

275. 对阉党黑暗统治的斗争——《清忠谱》

《清忠谱》,中国明末清初传奇作品。由李玉、朱素臣、毕魏和叶雉斐共同创作完成。反映明代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等人对东林党人的迫害史实,成功地塑造了颜佩韦等“五人义”的市民形象,他们舍生仗义,毫不畏惧,可歌可泣,与胆小怕事、迂腐可笑的请愿书生形成鲜明对照。特别是剧中描绘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争的场面,在舞台上展示了市民暴动的壮烈景象。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尚属首创。

276. “湖上笠翁”——李渔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江苏雉皋(今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璧》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277. 腐败的官场和浅薄的世风的揭剖——《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是清代长篇小说,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对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社会黑暗的两大症状——腐败的官场和浅薄的世风作了鞭辟入里的解剖,是一部非常杰出的中国古代世情小说,其在塑造人物、梳理故事等手法方面都是同类小说的杰出者。

278.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279. 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280. 清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约40万字,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描写了清朝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先后用尽了吴敬梓的20年光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281. 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82. “独抒性灵”——性灵派三大家

袁枚、赵翼、张问陶并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清代有“乾隆三大家”或曰“江右三大家”,是指袁枚、蒋士铨、赵翼,于是有人把袁、蒋、赵都说成是性灵派的主要代表。其实蒋士铨虽然与袁、赵私交甚好,文学观点亦不无相通之处,但是在思想要害问题上却大不一致。钱钟书曾指出:“袁、蒋、赵三家并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同,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宜以张船山代之。”如果要评性灵派三大家的话,那就是主将袁枚,副将赵翼,殿军张问陶。性灵派主将袁枚与副将赵翼以及殿军张问陶支撑起乾嘉时期队伍庞大的性灵派,为使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回归表现真情、个性的健康轨道,扫除模拟复古的风气,发扬开辟新径的创造精神,都做出了卓著贡献。

283. “温柔敦厚,斯为极则”——沈德潜

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284. 中正和平的诗风——“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调”源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

285. 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厉鹗

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性耽文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286. 以学问为诗——翁方纲

翁方纲,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

287. 乾嘉学派的产物——“肌理说”

“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是清代大力提倡经学和乾嘉学派盛行下的产物。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288. 随园主人——袁枚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289.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赵翼,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290. 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

张惠言,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嘉庆二年(1797),他所编的《词选》行世。《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凡44家、116首。他有感于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内容枯寂,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意内而言外”,“意在笔先”,“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同于“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不徒雕琢曼词而已”。从清词的发展情况来看,张惠言的词论有超越他的前人朱彝尊之处。但他强调的“比兴寄托”在应用上也有片面性,如论说温庭筠、韦庄和欧阳修的一些艳词都有政治寄托,即失之于偏。

291. 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桐城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派的前驱。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292. 桐城派鼻祖——方苞

方苞,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桐城人。桐城派鼻祖。与刘大槐、姚鼐同为古文“桐城派”代表,撰文师法韩柳,讲求义法,主张散文应宣扬儒家伦理纲常,对清代文学颇有影响。散文《狱中杂记》等名闻后世。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293. “桐城派”的最终形成——刘大魁

刘大魁,清桐城人,字才甫,号海峰,雍正列榜贡生,县教谕,桐城文派“三祖”之一,是方苞的得意门生,又是姚鼐的老师。他提倡古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而主阐发程朱理学,艺术形式上追求古人“神气”“音节”“字句”。所作散文,多半宣扬儒家思想,为姚鼐所推崇,为“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著有《海峰诗集》、《海峰文集》、《论文偶记》等,另编有《歙县志》。

294. 惜抱先生——姚鼐

姚鼐,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295. 词学理论的集大成——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是继阳羡派、浙西派以后起而代之的词派,创立于嘉庆,大倡于道光,影响所及,直到现代。创始人是张惠言、张琦兄弟。之后,周济继承并发展了张惠言的词论,完成了常州派词学理论从框架到系统的演进过程,为常州词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常州词派的中坚人物有恽敬、钱季重、丁履恒、陆继辂、左辅、李兆洛、黄景仁以及后继者董士锡、周济、谭献、陈廷焯、况周颐等。常州词派,以其词学理论著称于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词学理论体系。

296. 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镜花缘》

《镜花缘》,清代百回长篇小说,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他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引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297. 清中叶著名小说——《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是清乾隆年间李百川写的一部神魔小说,融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历史小说为一体,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小说的用笔十分老辣,大气,富有幽默感。所写的人物对话,则口吻毕肖,绘声绘色,能把人物的个性、身份、心理在口语中表现出来,体现出一个语言大家的风范。郑振铎先生把《绿野仙踪》和《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为清中叶三大小说。

298. 清容居士——蒋士铨

蒋士铨,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诗人、戏曲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乾隆称蒋士铨与彭元瑞为“江右两名士”。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蒋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2569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49种。 XLzLKYNIGJzNWat3SDRUhTnMYOGSapY5eGpkan69MMCY57B3O5hrbJ73cYSMmm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