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社会杂言

爱“憎”不分明

我们评价一个人品质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爱憎分明”这样一个词。

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不同的人,对这个词的发音多有不同,有的人读作“zēng”,有的人读作“zèng”,使得原本表现明确的词语反而多加了一层模糊的概念。

爱憎分明是上个世纪才产生来出的当代成语,是指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出自续范亭《延安五老》诗:“爱憎分明是本色,疾恶如仇不宽恕。”台湾女作家陈若曦的《耿尔在北京》一书中就运用了此词,原句为“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爱憎分明、坚强独立的小睛会怕人‘闲话’”。

憎字有且只有一个读音,即“zēng”。其为形声字,从心(忄)字部,音“增”。本义:憎恨厌恶(憎,恶也。——《说文》)。例如:“秦甚憎齐(秦国很厌恶齐国)”(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若是细细想来,也许不会读错,只是平日会受到一些语音习惯的误导。前文提到“憎”为形声字,左边的“忄”叫形旁(也叫义符),表明其是由心而生的一种情感,右边的“曾”叫声旁(也叫音符),则说明其读音的演变根源。

爱憎分明说的是情感上的鲜明,熟悉了“憎”的字形结构后,这个词语的读音也就鲜明、易记了。

伤脑筋的“蚵仔煎”

说到偶像剧,年轻人们一定会想到台湾的新生玉女大S。大S以她俏丽的外表征服了许多少男少女的心,也被台湾演艺界称为收视天后。

2007年,大S与台湾小哥罗志祥主演的《转角遇到爱》在海峡两岸掀起了收视狂潮。剧中有一个情节是,在一次聚会中,大S要做一道著名的台湾小吃以飨来宾。但是富家女出身的她从未下过厨,于是她请来罗志祥所扮演的小厨子做“枪手”,才完成了任务。这道让大美女伤透脑筋的台湾著名小吃就叫做“蚵蛤煎”。在剧中,大S根据闽南语方言音译,把蚵蛤煎读作“ǒu ā jiān”。但是,当我们在文档中输入“ǒu ā jiān”的时候,是找不到这道美味的。是大S读错了吗?这道著名的小吃究竟又是什么呢?

蚵蛤煎又叫蚵仔煎,最早的也被称为“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仔、猪肉、香菇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关于它的起源,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民间传闻,公元1661年,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时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不过,在大陆出版的一些书籍中,却有将蚵蛤煎列为福建小吃的记录,这是另一种起源的说法。

关于“蚵蛤煎”这三个字,根据现代标准普通话的读音,应读作“kē há jiān”。又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蚵”字应有“hé、kē”两种读音,当其读作“kē”时,多用于指代一种名为“屎蚵郎”小虫(学名蜣螂,《本草纲目》中记载,此物可入药)。其作“hé”时,为一种软体动物,蚵仔的学名叫牡蛎,属食用贝类。广东人称牡蛎为“蚝”,而厦门及闽台一带称之为“蚵仔”。台湾地区流传一首民谣,叫作《青蚵嫂》,齐秦和罗大佑等人都翻唱过,其中的“青蚵”说的就是它,并且它的营养价值丰富,被人比喻为“深海牛奶”。

如果有机会去闽、粤、台等东南沿海地区出差或旅游时,一定不要忘记品尝蚵仔煎这个沿传百年的经典美食。

再来说说这个“蛤”。“蛤”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读音,分别为“há”、“gé”。当它读作“há”时,是指我们常见的“蛤蟆”,即青蛙和蟾蜍的统称。当它读作“gé”的时候,则是指一种软体动物,这种软体动物产于浅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养殖。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蛤蚧(gé jiè):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且大,头大,灰色背部上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中医用做强壮剂。

②蛤蜊(gé lì):蛤蜊科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壳卵圆形,长寸余,壳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缘边淡紫色,栖浅海沙中,肉可吃。

过去的时候,冬日的北方十分寒冷,人们为了不被冻伤,经常会在此时涂抹一种名叫“蛤蜊油”的东西,北方人口语经常读作“gǎ lì yóu”,说的就是用这种动物的壳盛放的一种润肤霜。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读,应当读作“gé lì yóu”。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这种护肤品因物美价廉而深受好评,是家家必备的日化用品之一。现在说来,这种物品也会勾起人们怀旧的思绪。

给《潜伏》挑错

如果有人问,2009年最红的电视剧是哪部?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回答是《潜伏》。这时,谁要是说没有听说过《潜伏》,他一定会被周围人嘲笑是“过时的人”。

《潜伏》可以说是几年来十分精彩的一部谍战戏,惊心动魄又不乏诙谐。好的作品离不开每个环节的紧密协作——优秀的编剧、敬业的导演、演技高超的演员等等,都为这部影视佳作贡献了力量。

就是这样一部堪称完美的电视剧集仍旧被细心的观众挑出了错误,穿帮镜头自不必说,且说主演们在出席各个发布会时,有很多次都将片名“潜伏”的读音读错。

潜伏的“潜”字,其读音从古至今只有一个,即“qián”。在字典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①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如潜龙(比喻贤才怀才不遇)、潜水、潜泳等;

②隐藏,如潜晦(潜藏养晦,又指隐藏才能)、潜德(韬养隐藏的内涵、美德)、潜逸(隐逸)等;

③埋伏,如潜伏(潜藏、暗中埋伏)等;

④秘密地行动,如潜逃(偷偷地逃走)、潜入(偷偷地进入)等;

⑤深隐、隐居,如潜居草野(隐居在民间)等;

⑥专心,如潜心研究(专心致志研究)等;

⑦深邃,如潜林(高深的树林);

⑧默默地、无形中地,如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品性或习惯受到影响、感染而无形中发生变化)等。

“潜”字的用法很多,但读音只有一个,即“qián”。

《潜伏》讲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其中多次出现了“间谍”、“离间”等词语。不同的演员,大家的读法也有所不同,“jiān dié”、“jiàn dié”、“lí jiān”、“lí jiàn”读法也种类繁多。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

“间”在字典中有两种读法,即“jiān”与“jiàn”。

当它读作“jiān”时,有以下意义:

①两段时间相接的地方,或介于两桩事物当中及其相互关系,如中间、间距、间奏、天地之间等;

②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如田间等;

③房子内隔成的部分,如衣帽间、里外间等;

④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如一间房等;

⑤一会儿,顷刻,如瞬间等;

⑥近来(常用于古汉语中),如近间等。

当它读作“jiàn”时,有以下意义:

①空隙,如间隙、当间儿、亲密无间;

②隔开,不连接,如间隔、间断、间接、间日、间歇、黑白相间等;

③挑拨使人不和,如离间、间谍、反间计等;

④拔去,除去,如间苗等;

⑤偏僻的小路,如间道、间行(从小路走)等;

⑥参与,如“肉食者谋之,又何~焉”等。

1938年4月,蒋介石将中华复兴社特务处扩编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局长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贺耀祖兼任,原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以副局长代行局长职务。而电视剧《潜伏》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这个“军统局”天津站中,电视剧中简称“军统天津站”。

天津是我国的四个直辖市之一,因其独特的地形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保卫北京的重要市镇,因此,有“天津卫”之名。人们对于天津并不陌生,但是经常会将“天津”二字读错。

在人们的口头语中,“天津”二字多读作“tiān jīng”,而在字典中,“津”字的读音为“jīn”。其义有以下几点:

①渡水的地方,如津渡、关津、津要、问津(原意为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多用于否定句中>)等;

②口液、唾液,如津液、津津有味等;

③汗液,如遍体生津等;

④滋润、补充,如津润、津贴等;

⑤中国天津市的简称。

天津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因其守卫京畿且城郭临水,故又有“天子津渡”的美名。读准“天津”的字音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天津的历史渊源,更能体会它深蕴着的文化内涵。

韦小宝到底姓什么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武侠小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伴随着武侠书籍的风靡,相关的影视作品也逐步发展起来。喜欢武侠小说的人们都知道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他们的作品代表了自己的文学风韵,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其中尤以金庸的作品最为受欢迎。

金庸本名查良镛,是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更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武侠小说史上的“泰山北斗”。在他众多的小说当中,有一本风格颇为诙谐戏谑的作品,名为《鹿鼎记》。

韦(甲骨文)韦(小篆)

《鹿鼎记》的主人公是生于江南烟花之地的韦小宝,因种种机缘被封为“鹿鼎公”。对于主人公的名字大家有很多版本的叫法,有的说是“wéi”小宝,有的说是“wěi”小宝。这种分歧还存在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名人身上,例如著名歌手韦唯和韦嘉,她们名字中的“韦”字也经常产生分歧。那么这个“韦”字究竟应该怎么读呢?

在标准的字典中,“韦”字只有一个读音,即“wéi”,字义也很简单:

①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如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刻苦)等;

②〔韦伯〕磁通量实用单位,如一韦伯等于108麦克斯韦等;

③姓。

韦小宝、韦唯、韦嘉的姓氏就属于第三种情况。

一个小小的“韦”字竟然贯通“文理”两科,既有语文的意义,又代表物理术语,可谓是博学多才。

读着不舒服的“呕吐”和“吐血”

说起“呕吐”与“吐血”,大家都不会有很舒服的感觉,但这种反应又经常会发生在我们生活中。

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可将胃和部分小肠内食物经食道反应流出口腔,而将摄入胃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从而起到有利的保护作用。

在中文里,“呕”与“吐”都是多音字,就“呕”字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况:

读作“ǒu”时,作“吐”讲,如呕吐、呕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作呕(恶心,厌恶)等;

读作“ōu”时有以下情况:

①与哑同用,即“呕哑”,形容管弦乐曲、婴儿说话、摇橹、鸟鸣等声音,如“呕呕学语”、“管弦呕哑”等;

②古同“讴”,作歌颂讲;

读作“òu”时,古同“怄”,即故意惹人恼怒,或使人发笑,逗弄。

“吐”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字,它的读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读作“tǔ”时,有以下意义:

①使东西从口里出来,如吐痰、吞吐、吐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等;

②放出、露出,如高粱吐穗、吐故纳新等;

③说出,吐话,如一吐为快、吐字清晰等。

读作“tù”时,有以下意义:

①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如呕吐、上吐下泻等;

②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如吐还、吐赃等。

我们常常在口语中说的“吐痰”,也经常有两种发音,一为“tǔ”痰,也有人读作“tù”痰,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从上文的解释中我们可知,这个词应属于“tù”音的第二种情况,故,应念作“tù”痰。与此相对应,“吐血”一词也属于“tù”的第二种情况。但是,“吐血”中的“血”字又应当怎么读呢?血(甲骨文)血(小篆)

在字典中,“血”字的书面读音是唯一的,即“xuè”,它的意思有:

①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如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汗、血泪、血书、血海深仇等;

②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或有血缘关系的近亲,如血统、血缘等;

③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等。

血字在口语中,多读作“xiě”,具体有以下解释:

“血”(xuè)的口语读音(多单用),如鸡血、血块子、血的教训等。

像这种口语读音与书面读音不同的情况,在我国的汉语中还有很多,笔者会在下文中尽量多地提及,目的就是为了给读者提醒。

文海撷零——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字(金文)字(小篆)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土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一个“角”的多重“角色”

演员、明星都是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观众,同时他们的一言一行也受着民众的监督。有很多演员在谈及自己近期扮演的人物时,经常说到这个“角(jiǎo)”色如何如何,形象是怎样的,还有一些人会说这个“角(jué)”色如何如何。

前些年,有一部好莱坞影片在中国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影片的名字叫作《角斗士》。在介绍这部影片的时候,有的主持人称为《角(jiǎo)斗士》,有的主持人称为《角(jué)斗士》,一时间,关于这个字的发音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此时,一些观众就会疑惑,这个“角”到底如何发音?

角(甲骨文)角(金文)角(小篆)

在字典中,“角”的标准发音有两种,分别为:“jiǎo”和“jué”。

当这个字念“jiǎo”的时候,有如下含义:

①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如牛角、鹿角、犄角等;

②形状像角的东西,如菱角、皂角等;

③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多用于地名),如成山角(在中国山东省)等;

④几何学指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夹成的平面部分,如直角、角度、角钢、角尺等;

⑤物体边沿相接的地方,如角落、犄角旮旯等;

⑥额骨(俗称“额角”),如角犀(额角近头发边缘,隐然隆起,有如伏犀,称为角犀)、角崩(以头叩地)等;

⑦古代未成年男孩头顶两侧束发为髻(亦称“总角”);

⑧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如画角、号角等;

⑨古代量器,酒的计量单位,如“先打四角酒来”(出自《水浒》,原文: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

⑩中国货币单位;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量词。

但这个字读“jué”的时候,有以下含义:

①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②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如角色、名角等;

③行当,即主要根据戏曲演员所扮演人物的性别和性格等划分的类型,如丑角、旦角等;

④较量,竞争,如角力、角斗、角逐等;

⑤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即宫商角徵羽;

⑥姓。

前文所说的《角斗士》、“角色”就应属于读作“jué”的情况。

虽然“角”字在读“jiǎo”时的意义比读作“jué”时的要多,但是,细细想来,前者使用的情况、场景比较单一,而且多作名词使用。而后者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更为频繁,只是我们往往读错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某人与某人发生口角”中的“角”,也应当读作“jué”,意思是发生了争吵,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忽略的,甚至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也往往会读错。

“处”长是否难“相处”

在北方,人们管谈恋爱叫作“处对象”,这是一种形象地叫法。但问题是,在普通话中,“处”字有两种读音,哪一种读音才是“对象”正确搭配呢?

我们习惯将某人的第一部作品称之为“处女作”,而这时,有的人将之称为“处(chǔ)女作”,有的人将之称为“处(chù)女作”,哪个才是正确的读音呢?

处(小篆)在字典中,“处”的标准读音有两种,分别为“chǔ”和“chù”。

当其读作“chǔ”时,有以下含义:

①居住,如穴居野处等;

②存在、置身,如设身处地、处心积虑、处世等;

③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如相处、处世等;

④决定、决断,如处理等;

⑤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如处罚、处决等;

⑥止、隐退,如处暑。

当其读作“chù”时,有以下含义:

①地方,如处所,住处等;

②点、部分,如长(cháng)处、好处等;

③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如办事处、问询处、学生处等。

由此我们也可归纳一下:当“处”读作“chǔ”时,多是作为动词出现,而当“处”读作“chù”时,多是作为名词出现的,如题目中的“处长”一词,为名词,作头衔讲,故念作“处(chù)长”。“相处”、“处对象”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属于上文中的第一种情况,因而读作“chǔ”。

在此,要特别提醒一点,我们经常将某人第一部作品称作是“处女作”,这里面的“处”应当读作“chǔ”,与此相同的还有“处女航”、“处女地”等。

“说”不错,才能“说”服人

我们表达自己情绪与意念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说、可以写,还可以用眼神交流,其中,最简单、最方便也是最明了的方式就是说了。“说”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常说“宁可跟明白人讲一车,不跟糊涂人说一句。”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说”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象和方法。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如果说不对字音,也会影响表达效果。

我们常见的以“说”为内容的词语有:说话、游说、说服等,词语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但要是斟酌读音,估计有的人就有些含糊了。

“说”字的读音有三种,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见的有两种,即“shuō”和“shuì”。

当它读作“shuō”的时候,有以下几种含义:

①用话来表达意思,如说话、说明、演说、解说等;

②介绍,如说合(从中介绍、商议、说和;“合”均读轻声)、说媒等;

③言论、主张,如学说、著书立说等;

④责备,如数说等;

⑤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等。

当它读作“shuì”的时候,含义比较简单,即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如游说等。

值得一提的是,“说客”、“说服”两个词中的“说”,旧时读作“shuì”,但根据新的注音标准,这两处的“说”都应读作“shuō”。此处作“提醒,希望大家注意”的意思讲。

《谈骨气》

凡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在初中课本中,都学过一篇名为《谈骨气》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吴晗先生。

吴晗先生(1909~1969)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现代作家,其对文史的研究精准而高深,也被称为文史大家。他著写的这篇《谈骨气》从“什么是骨气”入笔,文章犀利、旁征博引,发人深省。当初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一定会让同学们注意文章标题的读音——“谈骨(gǔ)气”为了强调,还会加上一句,“千万不可读作‘谈骨(gú)气’”。

老师的叮嘱让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平时说话中的“骨”与此时的“骨”的区别,难道我们以往的读法是错的吗?

骨(甲骨文)骨(小篆)

在字典中,“骨”的标准读音有两个,即“gǔ”和“gū”。

当这个字为“gǔ”的时候,其义如下:

①人和脊椎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如骨头、骨胳(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等;

②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如伞骨、扇骨等;

③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如骨力(雄健的笔力;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等;

④指人的品质、气概,如侠骨、骨气等。

当这个字为“gū”的时候,有以下词语:

①“骨嘟”也作“骨笃”,指(嘴)向前突出、撅着;

②“骨朵儿”,未开放的花朵;

③“骨碌”,滚动;

④“骨碌碌”,转动很快的样子。

由此可知,“骨”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念作“gǔ”。而我们平时所说的“骨气”、“骨头”等词中,“gú”的用法都为误读、讹传。

吴晗先生一生耕耘笔墨,其与邓拓(马南邨)、廖沫沙(繁星)两位先生合著的《三家村札记》以内容广博、文风潇洒闻名于世,更是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又对吴晗、邓拓等先生的惨死感到惋惜。此文以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为名,也表示对吴晗先生的敬意与哀思。

一时语塞的“堰塞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新闻报道中“堰塞湖”一词出现频率很高。最初不同媒体对这个词的读法处理不同,有的读“yàn sāi hú”,有的读“yàn sài hú”,还有的读“yàn sè hú”。这个小小的“塞”使得上到教育部、下到电视台的播音员都产生了分歧,大家欲言又止,一时语塞了。大约在6月底,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接到来自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咨询电话,询问“堰塞湖”一词的准确读法。经分析多个方面的要素,确定这个词的读音为“yàn sè hú”,此后各媒体逐渐统一了读法。

这个“塞”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争议,源于它的多重身份——在字典中,“塞”字共有三种读音,分别为“sāi”、“sài”以及“sè”。

塞(甲骨文)塞(小篆)

这个字在读“sāi”时,有如下意义:

①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或填满空隙,如塞住、塞满等;

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如活塞、塞子、木塞(儿)等。

在读“sài”时的意义为:边界上的险要地方,或可作屏障的险要地方,如要塞、关塞、塞外、边塞等。

在读“sè”时,其义同“sāi”,但多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搪塞、塞责、茅塞顿开等。

在研究“堰塞湖”的读音之前,我们可以先对“堰塞湖”进行大体的了解——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由此我们知道:堰塞湖的形成是由于某种物质的堆积而形成的,因此首先要确定其中的“塞”是取“sāi”的意义,我们又应当明确,在新闻稿件中,播音员的播报应以书面语为准,故此处的“堰塞湖”应当取其书面语读法,即“sè”音。

人们对于播音员的咬字准确与否是十分关注的,对于一般的人而言,读准字音也应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

文海撷零——汉字简介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理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的国家随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划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简省,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大陆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地区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人们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暂”时不要读错,永远不要读错

奥运会的举办就如同全世界的节日,会给每个人都带来视觉与精神上盛宴一般的感觉。尤其是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称之为举国欢庆一点也不为过。2008年,中国就迎来了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节日。

在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会因为运动服不整、旧伤病发作、比赛器具有问题等多种原因向裁判申请暂停;教练员们也经常为了给运动员进行临时的指导而申请暂停。每当这个时候,场外解说员都会向电视机前的观众说“现在是技术暂停时间”或是“某某队的队员要求裁判暂停”等等。这时细心的观众就会意识到,有的解说员说是“暂zàn停”;有的解说员说是“暂(zǎn)停”;还有的解说员说是“暂(zhǎn)停”。那么,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在字典中,“暂”字的标准读音是唯一的,即“zàn”,此时,它的解释为:

①不久、短时间,如暂时、暂且、暂缓、暂停、暂行办法等;

②猝然,如暂息等;

③始、初,如“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出自南朝江淹的《别赋》)。

“暂”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语,也是我们常出错的一个词语。在不同人的口中由于语言习惯、方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通的读法。对于“暂”字的准确读音,借用《名侦探柯南》中的话说——正确的只有一个。

“纤夫”之爱不应如此“纤细”

几年前,一首《纤夫的爱》红遍大江南北,走在路上,各个音像店、美发店都会传来“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的旋律。如今,这首歌已经被周杰伦极具中国情调的乐曲所代替,已经不再红火了,但人们偶尔还会哼唱几句,作为对远去时代的怀念。

近些年,人们讲究养生,很注重挑选一些粗纤维的食物来食用。人们在说到“纤维”时也经常会疑惑,到底是“纤(xiān)维”,还是“纤(qiān)维”呢?结合上文中“纤夫”一词,我们往往也会对读音产生分歧,应该是“纤(qiān)夫”还是“纤(qiàn)夫”呢?

在字典中,“纤”字共有两种读音,即“qiàn”和“xiān”。

当其读“qiàn”时,多为“绳子”的意思,具体如下:

①用于拉船的绳索;

②牵牲口的绳索;

而我们熟知的那个由尹相杰所扮演的纤夫,就属于是一种拉绳子的壮丁,故而应当读作“纤(qiàn)夫”。

当其读“xiān”时,多是指细小的丝线,具体有以下意义:

①细丝、微小,如纤细等;

②吝啬、花钱小气,如纤啬(悭吝,琐屑,指斤斤计较);

③纤维,如化纤(化学纤维的简称);

④古代计量单位,即一寸或一两的千万分之一;

⑤记时单位,太阳一日平行五十九分八秒一十九微四十九纤三十六芒,最高一年行四十五秒(出自《畴人传》)。

这样一来,我们对于“纤”在什么情况下有何读音就一目了然了。而我们平时容易读错它的读音,就在于认知习惯上的“认字认半边”,而受到了“千”字的“蛊惑”。

《纤夫的爱》描写的是一对深深相爱着的男女,女子心疼做纤夫的“哥哥”,“哥哥”为了“妹妹”,再苦也浑然不觉。这种缠绵的爱意应是广博深远的,而不是细小的。

“档案”不可存储错误的读音信息

人的一生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工作,都离不开学校与单位对我们的管理。反过来,学校、单位对于学生、员工的管理,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档案。学生部或是人事处都会设立一个档案管理专员,为的就是保存好、保护好这些信息。

每当我们谈论起“档案”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音,有的称为“档(dàng)案”,有的称为“档(dǎng)案”。大人们也许觉得无所谓,可是,正在学识拼音的孩童此时就会有些困惑——大家怎么说的都不一样啊?到底应该读什么呢?

在字典中,“档”字的标准读音有且只有一个,就是“dàng”。具体的解释是:

①存放案卷用的带格子的橱架:存~;

②分类保存的文件、材料等:~案;

③件,桩:一~子事;

④(商品、产品的)等级:~次;高~。

其实,在汉语中,很多带有“当”的字都带有“dǎng”的音,譬如我们最常见的“挡”字就是这样的。但是人们往往有约定俗成、“认字认半边”的心理,这就使得我们经常容易读错音。

这里要提及一个相类似的字,就是“铛”字。人们一见到这个字第一反应都是“dāng”或是类似读音。的确,在字典中这个字有“dāng”的音,意为:

①锒铛,锁系囚人的铁索;

②女子的耳饰;

③钟鼓的声音;

④象声词,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北方人习惯食用面食,有一种面食在北方很流行,就是“烙饼”,而烙饼的器具,就是这个“铛”,人们称之为“饼铛”。此时,这个“铛”念作“chēng”。词义为:

①烙饼或做菜用的平底浅锅,如饼铛等;

②温器,如酒铛、茶铛等。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东西,就如“档”字、“铛”字等。所以我们要对我们的生活留点心思,读准字音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美。

女工辛劳做女“红”

近年来十分流行古装戏,在古装的影视作品中,为了表现女性角色的贤良淑德,都会让演员来几场刺绣、缝补的戏,并且还要伴有周围人的夸奖:“谁谁谁的女红做的真好!”此时就会出现一些分歧,有的人说是“女红(hóng)”,有的人说是“女红(gōng)”。有细心的观众就会纳闷,这个词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女红的“红”字,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了,从婴孩时期,家人教我们识别颜色、数字的时候,就用这个字。当我们再长大一些,五星红旗、红领巾、红绿灯等等等等,经常会在生活中看到这个字的身影,而我们对于这个字熟悉的读音就是“hóng”了。在字典中,对于“红(hóng)”的解释是这样的:

①像鲜血的颜色,如红色、红叶、红灯、红尘、红润、红艳艳、红口白牙、红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等;

②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如红人、红运、红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红等;

③喜庆,如红媒(媒人)、红蛋、红白喜事(结婚和丧事合称)等;

④象征革命,如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等;

⑤指营业的纯利润,如红利、分红等;

⑥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红学。

而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就是“gōng”,此时,它的解释是:古同“工”,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于是,我们也就知道了,“女红”的真正读音为——“nǚ gōng”。

这个词不仅在古代常见,从古至今,我们都曾用到:

《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写到:“(平氏)从小学得一手好针线,思量要到个大户人家教习女红度日,再作区处。”清代文豪孔尚任在他的名作《桃花扇·栖真》也曾用到这个词——“念奴前身业重,绑十指筝絃簫孔;慵线懒针,几曾解女红。”

不只在古代,近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这个词的身影。现代女作家丁玲女士在《韦护》一书的第一章 中写到:“丽嘉早已习惯得很会玩,女红的事,她生来便不屑于作。”

见之于书本,人们往往不会注意它的读音,但是说之于口头,字音读准与否,不但能反映人的认知水平,更是说明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蕴。

不能“供给”错误读音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都在为汶川地区伸出援助之手,保障当地的食品、水源、药品等生活物资的供给。那一时期,有很多部门的人员都对本部门的保障情况向全国关注灾区的人们做汇报。在他们的汇报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供给”这两个字出现了多种读音,有“gōng gěi”、“gōng jǐ”、“gòng gěi”和“gòng jǐ”等四种情况。

其实,“供”与“给”都是多音字,也都有两种读音。学过排列组合的人会意识到,上述四种情况时将“供”与“给”的各种情况都组合了一遍。这是句玩笑,在语文的学习中,“供”与“给”的读音与解释是什么样的呢?

在字典中,“供”有两种读音,即“gōng”与“gòng”。

当“供”字读“gōng”的时候,含义为: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如供给、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等。

当“供”字读“gòng”的时候,含义为:

①奉献,如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等;

②祭祀用的东西,如供桌、供品、供果、上供等;

③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如招供、口供、供认、供词等。

由此我们可知,在表示平级或上对下的给予时,“供”字读“gōng”,而对于精神层面要保持敬畏之心的时候,比如对待法律、神灵、祖先的时候,“供”字读作“gòng”。至此,我们初步的结论是,在“供给”一词中,第一个字读“gōng”。

在字典中,“给”也有两个读音,分别是“gěi”和“jǐ”,读音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具体说来,在读作“gěi”的时候,有如下意义:

①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交付、送与和付出,如给以、送给等;

②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如给他一顿批评;

③替,为,如给大家帮忙;

④被,表示遭受,如房子给火烧掉了;

⑤把,将,如请你随手把门给关上;

⑥助词,直接用在表示被动、处置等意思的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面,以加强语气,如我把这事给忘了。

在读作“jǐ”的时候,有如下意义:

①供应,如供给、补给、给养、自给自足等;

②富裕、充足,如家给人足等;

③敏捷,如言论给捷等。

综上所述,“供给”的正确读音应当是“gōng jǐ”,表示满足社会购买力的需要、按一定规格供应或作为伴随物而配给,以及把生活中必须的物资、钱财、资料等交付给需要的人使用等意思。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意识到了“供给”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只手拉住另一只手在传递温暖。

文海撷零——汉字在世界

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

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梅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

三是3300多年前开始在我国使用的甲骨文。

前两种已经消失,甲骨文则演化为今天的文字。

汉字的辐射范围

古时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广大东亚地区,都曾借用汉字记述本国历史和文化成果,因此,汉字就成为汉文化的主要标志而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除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新加坡以及南洋的华人等,把汉语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在历史上曾借用过汉字,如朝鲜、越南;有的至今还在使用汉字,如日本、韩国等。

可以看出,形成东方文化的重要凝聚剂是汉字,可以说,东方文化圈实际上是汉字文化圈。而且这个文化圈的形成,丝毫不带强迫成分,完全由这些国家或地区自觉自愿地接受使用。这是因为汉语汉字创造了在东方遥遥领先的古代文化,汉文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那么,相对落后的民族、国家或地区,通过学用汉字汉文使自己进步,创造自己的文化,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再加上汉文简括明确,语法精炼,表意能力极强;汉字完全适应汉文的特点,字形稳定,易学好用,这样,很快就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从上至下分别为:腓尼基文、希腊文、罗马文

汉字外传的途径

汉字向外传播主要有三条路线:

一条向南,从黄河到长江,继续向南,传到了现在广西的壮族和越南,产生了壮字、喃字(也称字喃)。

一条向东,从黄河到辽河和鸭绿江,传到了朝鲜和日本,产生了谚文(俗称“韩文字母”或“朝鲜字母”等)和假名(“かりな”或“かんな”,日本独有的表音文字)。

一路向北,传到了我国现在的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和甘肃,产生了契丹字、女真字(不同于满文)和西夏字。

女真文数字表

读错“乘客”,得罪乘客

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被认为是中国最会读音、也是读音最准确的人了,但是他们也常常会出现错误——1997年7月18日的《东方时空》、1999年7月4日的《实话实说》以及2000年1月10日的《时空报道》等节目中,几位主持人都将“乘客”读成了“乘(chèng)客”。有的人会认为,平时有很多人都会这样读这个字,但是此处,我们说他们读错了,是何原因呢?

在字典中,“乘”字的标准有两种读音,分别为“chéng”和“shèng”。也就是说,“乘”字本没有“chèng”的读音,那么这两个标准读音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当“乘”字读作“chéng”的时候,含义如下:

①骑,坐,如,乘马、乘车、乘客等;

②趁着、就着,如乘便、乘机(趁着机会)、乘势、乘胜追击等;

③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如乘法、乘幂、乘数等;

④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如大乘佛教(即北传佛教,主要指中国佛教中的汉、藏两大系统)、小乘佛教(亦称“二乘佛教”、“声闻乘佛教”或“缘觉乘佛教”,现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等;

⑤姓。

乘(甲骨文)乘(金文)乘(小篆)

当“乘”字读作“shèng”的时候,含义如下:

①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等;

②古代称四为乘,乘矢、乘壶、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出自《左传》)等;

③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如史乘、野乘等。

众所周知,优秀的售票员李素丽同志,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对待乘客像亲人一般关怀。我们说,顾客是上帝,在交通行业领域,顾客就是司售人员的上帝,了解字音、读准字音,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乘客的心思。

误读“畸形”,使词语“畸形”

有报道称,我国每30秒就会有一个畸形婴儿出生,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据。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我国政府在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同时,提倡优生优育的政策。鼓励年轻男女采取婚前检查、孕期检查等方式,减少有缺陷婴儿的出生率。这些有缺陷的婴儿除了脏器方面的病症外,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畸形儿”。

对于“畸形”二字,人们在读音上存在分歧,有一些年纪大的人通常将“畸形”念作“畸(qí)形”,还有一些人将这两个字读作“畸(jī)形”。这个字到底应该念作什么呢?

在字典中,“畸”字的标准读音是唯一的——只有“jī”的音。它的含义是:

①不规则的、不正常的,如畸形、畸胎、畸变等;

②残余、零星,如畸零、畸羡(指剩余)等;

③偏,如畸轻畸重等;

④古同“奇”,指数目不成双的。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畸形”中的“畸”字应当读作“jī”。现在想来,人们读错这个字的读音,应该是有以下几种原因的:

一是受到“认字认半边”的影响,认为“畸”应当从“奇”的读音,因而念作“qí”。

二是将“畸形”与“奇形怪状”混淆。“畸形”的意思是:生物体某部分在发育中形成的不正常的形状,或是泛指事物发展不正常,偏于某一方面的情况。而“奇形怪状”的意思是:不正常的、奇奇怪怪的形状,或是表示某物的外貌古怪或畸形。由此可见,“畸形”与“奇形怪状”的含义是有一定交集的。而人们对于“畸形”最普遍的了解也就是集中在这个交集上,通俗地讲,就是某物长的很奇很不正常。这样一来,人们会误认为“畸形”就是“奇形”,所以很容易就念错了。

在中国的古代,如果哪个人家有畸形的婴儿出生,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往往会将婴儿抛弃,甚至将这一家都驱逐出这一地区。现在,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人们更加注重婴儿及孩子的成长问题。为了能有个健康的孩子,除了在怀孕期对孕妇的保护之外,最根本的就是做好婚前检查与孕期检查,从根本上减少这种婴儿的出生率。这既是为了家庭的幸福,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粗犷”的豪迈与误解

前些日子,有人在开心网上发起了一个名为“99.9999%的人都会读错的词”的投票。投票中的这个词就是“粗犷”。投票中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粗犷(kuàng)”,另一个是“粗犷(guǎng)”。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前者。我们常说“少数服从多数”,这次的多数是否选对了呢?

在字典中,“犷”的标准读音是唯一的,即“guǎng”。结合前文所介绍的那个投票我们可以推算出,每100个人中就会有超过50个人读错这个字的读音。关于这个字的具体解释非常简单——粗野。相关的词语有粗犷、犷悍等。而就“粗犷”一词而言,有两种意味不同的解释:

①粗野;

②豪放;豪壮。

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较多的是后者所表示的意味。

我们为什么会经常读错这个词呢?

虽然“犷”带有“广”,应是从“广”的音的,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很多带有“广”的字,都有“kuàng”的音,例如:矿、旷、邝(姓)、圹(墓穴、原野)、纩(絮衣服的新丝绵)等字。于是人们“顺理成章”地将“犷”误读成了“kuàng”。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粗犷”这个词。我们经常形容北方人“很粗犷豪放”。这里的粗犷是一种褒义,是说北方人爽朗、豪迈;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作品时,也会说“笔锋粗犷”,意思是此人的文风豪放洒脱。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一种由粗犷所带来的大气之美,但是,这个词经常被人们所误读,使得这份美出现了小小的瑕疵。

白展堂的错误

2006年,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古装情景喜剧席卷了整个电视荧屏,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卫视轮番播出这部情景喜剧。这部由几个并不知名的演员所拍摄的电视剧起初并不被人们看好,但是仅仅播出了十几集后,电视台便开始追加广告,以至广告收入超过了8000万元。这部情景喜剧就是到现在还余温不减的《武林外传》。

《武林外传》中描写的都是小人物,但是他们却都有自己不平凡的一面,其中,男主人公白展堂最为引人注目——白展堂时值盛年,外形俊朗,还有着劫富济贫的盗圣之名,本人又风流多情、侠肝义胆,深受女主角佟掌柜的喜爱,也迷倒了不少电视机前的少女。

说起白展堂的武林必杀技,一定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葵花点穴手”。此招一出,对手一定会马上变成“木头人”,任由白展堂收拾。电视剧播出后,很多小朋友也都模仿起了白展堂。嬉戏中,不时对小伙伴来上一两下“葵花点穴手”,再加上周围人的“捣乱”,无聊也变为有趣了。

在娱乐之外,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个“穴”字的读音经常被我们错读成“xuè”。其实,在字典中,“穴”字有且只有一个读音,即“xué”,意思是:

①岩洞,泛指地上或某些建筑物上的坑或孔,如洞穴、空穴、空穴来风等;

②动物的窝,如巢穴、龙潭虎穴等;

③墓洞,如墓穴、土穴等;

④医学领域指人体上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如穴位、穴道等;

⑤姓。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白展堂所用的“葵花点穴手”就是点在了人体的神经敏感处,就应当是属于上述第四种情况,因而应当读作“葵花点穴(xué)手”。

中国有很多神秘的东西,“穴位”就是其中之一。想必盗圣白展堂就是了解到了其中的奥秘,才得以学成这门武林绝学的!语文的学习也在于此,语音的学习只是语文学习的入门钥匙,推开门,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心思粗糙,读错粗糙

女人都爱美,现代的女人都会利用科技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就在脸上涂抹各种润肤霜、美肤乳液等,生怕自己的皮肤变粗糙。其实不止是女人,很多男人也在关注着自己的皮肤。于是“皮肤的粗糙与细腻”成了中青年人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对于“粗糙”一词而言,用的人多了,分歧也多了起来,有的人将它读作“粗糙(zào)”,还有些人将它读作“粗糙(cāo)”。到底哪一种是准确读法,哪一种是误读呢?

在字典中,“糙”字的标准读音只有一个,就是“cāo”,意思是:

①米脱壳而未舂的状态,如糙米;

②不细致、不光滑,如粗糙,毛糙等。

对于粗糙,大部分的人还是能够知道其正确读音的。但是,对于“毛糙”一词就有些分歧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毛糙”一词,也有“毛躁”一词,具体来说,它们的意思为:

毛糙——未经精细加工;做得不仔细、漫不经心。

毛躁——(性情)急躁、易怒;不沉着、不用心。

两个词“长相”相近、词义也比较接近,但是,深入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毛糙更多的是体现事物的粗糙,是具体的,可见的。而毛躁更多的是表示性情上的、内在的一种情绪。我们可以造一个能涵盖两词的句子,来帮助大家区分——“毛躁的人做出了毛糙品”。

除了字形、字义上的相近使得人们经常会读错音,还有一个因素也使得我们经常会混淆“毛躁”与“毛糙”,就是我们在前文中多次提及的“认字认半边”。“糙”字右半边的“造”往往使我们误入错音的歧途。

通过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词义,也可以很好地记住读音。

文海撷零——语系知多少

语言系属分类是指根据语言的发展和演变、直接而明显的关联,对语言进行归类的方法。语言系属分类主要依据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某些对应关系,把具有相似性的语言归于同一类语群,这种语群称为同族语言即“语族”;按“语族”之间的某些对应关系,又归在一起,这类同类语族称为同系语言就是“语系”。

全世界现存的语言接近7000种,根据系属分类的方法,将语言分为若干个语群,每个语群中的语言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语言的分化与进化,而同类语群的语言是由一个祖语(母语言)演变而来的。

语系的TOP排行

以母语使用人口排列

1.印欧语系(欧洲、西南亚到南亚)

2.汉藏语系(东亚)

3.尼日尔-刚果语系(撒哈拉以南非洲)

4.亚非语系,旧称闪含语系(北非到非洲之角、西南亚)

5.南岛语系(大洋洲、马达加斯加、东南亚)

6.达罗毗荼语系(南亚)

7.阿尔泰语系(中亚,有争议,有说法突厥语族和日本语系分别为第7和第8位)

8.南亚语系(东南亚)

9.壮侗语系(东南亚)

10.乌拉尔语系(北亚到北欧)

以语言种类多少排列

按《民族语:全世界的语言》“Ethnologue”的分类,种类最多的15个语系如下:

1.尼日尔-刚果语系(1,514种语言)

2.南岛语系(1,268种语言)

3.跨新几内亚语系(564种语言)

4.印欧语系(449种语言)

5.汉藏语系(403种语言)

6.亚非语系,旧称闪含语系(375种语言)

7.尼罗-撒哈拉语系(204种语言)

8.帕马-恩永甘语系(178种语言)

9.奥托-曼格语系(174种语言)

10.南亚语系(169种语言)

11.塞披-让木语系(100种语言)(种类有争议)

12.壮侗语系(76种语言)

13.图皮语系(76种语言)

14.达罗毗荼语系(73种语言)

15.玛雅语系(69种语言) oFzNtTizqgEn2wvUMZ8D4bBoZ1pSglcPEeuJlg8EefkMC5+J1mHotNObN5xtHK7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