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倾听过孩子的烦恼吗?你听过后又作了何种反应?是命令、质问、责备还是说教?当你这些态度一出现,孩子可能就不会再说话了,因为他感到不被理解,以后在家长面前他就会把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
也许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
倾听是一种爱。有的时候,对孩子要听话听音。其实成年人的偏见是很多的,他们觉得孩子没有什么思维,孩子很简单,孩子很幼稚,孩子不懂事,其实未必。没有倾听就难以发现。有的时候,孩子表达的只言片语都是真实的、可贵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翻译,学会继续去问。比如这个时候你可以温柔地拥抱着孩子,问他:是吗?怎么回事啊?让孩子用平静的心情把事实说出来,这个时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
孩子越小越愿意倾诉,父母应充满耐心与兴趣地倾听,因为这是代际沟通的黄金时期。为什么会有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他们交流。其实部分原因是源于孩子在小的时候倾诉的意愿没有得到您完全的重视,因而渐渐地孩子也就不愿意和您交流了。其实,孩子年纪越小,越是代际沟通的黄金时期。如果坚持下去,孩子即便大了,也会习惯于与您交流。
认真倾听,不能只是一种姿态。如果我们将这种态度当作一个技巧采用,只是用此来“骗取”孩子的信任,“套”出他们的真实思想,一边做出倾听的样子,一边想着驳回的理由和转变他的想法的途径,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新观点中可取之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内心深处还是认为以孩子的经验与认识又能懂得多少,如此反复几次,孩子便有上当的感觉,不再会接受你的亲近了。
倾听需要你的专注、需要你身临孩子的情境、需要你适当的回应、需要你找出孩子积极的方面并且表达出来。倾听,在心理学上,是一项技术。运用于生活中,它就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随时可学,永远不晚。
1. 作出“听”的姿势
莎莎的幼儿园组织了一次郊游活动。回来以后孩子显得很兴奋,显然是玩得很开心。
“妈妈妈妈,你知道郊外的花有多好看吗?”
“妈妈妈妈,你知道吗?老师让我们在郊外深呼吸,我觉得空气闻起来是甜甜的。”
“妈妈妈妈,你知道吗?郊外的小鸟唱歌真好听呀。”
在妈妈接莎莎回家的路上,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向妈妈讲述眼中看到的美好事物了。
妈妈走得有些快,因为要急着回家做饭,只是敷衍地答应着“嗯”“知道了”。过了一会儿,妈妈觉得有点不对劲了,低头看看孩子,孩子正沮丧地低着小脑袋。妈妈想了想,放慢了匆忙的脚步,又想了想,终于将脚步停了下来。
妈妈蹲下身子,平视着女儿,温柔地扶住女儿的肩膀:“莎莎,妈妈忽然很想听听你刚才跟妈妈说过的那些话。妈妈好久没有去过郊外玩儿啦,真羡慕你可以看到那么多漂亮的景色呀。要是你不介意的话,你愿意再说一次给妈妈听吗?”
莎莎低垂的小脑袋一下子就抬了起来,眼里充满了神采:“当然愿意了,可是妈妈你不是要急着回家做饭吗?”
妈妈摇摇头,拉着女儿坐到路边树荫下的椅子上:“能听莎莎说说话对妈妈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说完,妈妈面带微笑地望着莎莎的眼睛,开始专心听着女儿用稚嫩的话语讲述她内心美好的世界。
很多时候,孩子向你讲述的原因是因为想要同你分享一些美好的东西。这一份未经过任何修饰的对父母的爱其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在成人的世界里,父母往往忽略了这种最纯真的爱心。倾听孩子的话语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角度,千万不要居高临下,敷衍了事。蹲下来,或者坐下来,让孩子可以平视你的脸,看到你的表情和反应。既然是“听”,就应该有“听”的姿势。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说话,这个姿势可以帮助你看到孩子的内心,可以体会到因为你愿意听他说话而给他带来的快乐。其实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父母也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不要因为被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束缚而放弃这个机会。听孩子说话的时间也许足够你做一顿饭,打扫一间屋子,或是写一份工作报告,但是却会让父母和孩子错失一个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大好机会。
2. 将你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云云父母的朋友总是觉得云云这个孩子很有礼貌,因为云云从不会像有的孩子一样总是低着头玩自己的,不搭理人。无论她是在看电视还是玩游戏,大家跟她说话她总是会抬起头来,有礼貌地看着别人,回答别人的问题。虽然她还是一个小孩子,但是却让跟她说话的人感觉很舒服。
有一次,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正好听到了云云和爸爸的一番对话,终于发现了原因。爸爸和朋友坐在沙发上陪着云云一起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云云忽然回过头来说:“爸爸,你说这只小老鼠为什么这么厉害,连猫都抓不住它,还被它欺负的好惨呢。”
朋友以为爸爸一定会告诉孩子那是因为这是个动画片,是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猫才是老鼠的天敌呢。可是爸爸没有这么说,只是伸手搂住女儿,问:“是呀,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它很聪明,喜欢动脑筋。”
爸爸立刻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说:“原来是这样呀。”
“爸爸你知道吗,这只小老鼠还特别的勇敢,它喜欢保护比它弱小的动物。”
爸爸点头表示赞许:“那它真是只很棒的小老鼠!你能不能再告诉爸爸一些关于它的故事?”
朋友在一边,听着父女俩的对话,若有所思。
即使是成年人在发表看法的时候,也会希望听众专注一点听自己说话。给孩子最好的肯定就是让他知道,他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认真听到了。你愿意听孩子说话,才能让孩子变成愿意“听话”的孩子。做为还不是完全成熟个体的孩子们,往往是从父母那里学到怎样应对别人的态度。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将你认真听他讲述的态度传递给他,他会感受到,并且更有兴趣说下去。可以使用表情变化来传达,比如: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孩子最爱吃惊,用大人的话是“大惊小怪”,他们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能把大人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也可以用语言表达,在倾听孩子谈话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等等话语来表示你的兴趣。
3. 为孩子的倾诉安排“专门时间”
波波家每晚都会召开一次特殊的“座谈会”。说它特殊,是因为每次“会议”的“主持人”都是波波,而爸爸妈妈是最忠实的听众。
波波有时会说到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比如“我们种的小树又长高啦”、“饲养员喂的兔子妈妈生小兔子啦”、“老师今天上课时做的实验让我们看到彩虹啦”、“我们小组办的黑板报受到老师的表扬啦”,有时又会说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苦恼,比如“我不喜欢和女孩子玩,可我该怎么和同桌的女孩搞好关系?”“我在课堂上向同学借了一只铅笔,可是老师误会我上课说话”,等等。
爸爸妈妈总是面带微笑地听着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真的是很专注地在听,有时会对感兴趣的事情做些提问,波波很开心地为爸爸妈妈解答,小脸上全是满足;有时他们又真切地分担孩子的苦恼,给一些意见。
这样的“座谈会”从没有因为爸爸要去完成一点未完成的工作,或是妈妈要去洗几件脏衣服而取消过。久而久之,在波波家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就是一吃完晚饭大家就坐到沙发上吃着水果开心地谈论各种话题。即使爸爸妈妈真的有事情要做,也一定会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听儿子说话。在这样的过程里,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定期给孩子“专门时间”,意味着你开始尊重孩子的判断力,并愿意与他分享整个交谈的过程。定期用专门时间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会越来越信任你。当孩子有安全感或信任感时,才会向其信任的成年人诉说心灵的秘密。因此,父母应无条件地爱孩子,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这样,才有可能经常倾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而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所以,不要吝啬那一点点时间。因为这一点时间可以帮助你朝孩子的内心世界迈进一大步。
4. 当孩子哭泣、恐惧、愤怒的时候,允许孩子宣泄情绪
阳阳双眼通红地冲回家。妈妈吃惊地看着儿子:“你怎么了?”
“我恨死隔壁的小池了!”
妈妈放下手中的活,拉着儿子坐下来,没有说话。
阳阳的情绪很激动:“我们一起踢足球,足球落到旁边的草丛里,他去捡球,但是半天没回来,我担心他,所以过去找他,谁知道……”阳阳停顿了一下,忽然大哭起来,抽噎着说,“他抓了一只壁虎朝我扔过来!”
“我是因为担心他才过去找他的,可是他还嘲笑我。但是我……我最怕壁虎了!”
妈妈轻轻拍拍儿子的背,表示她一直在听着。
阳阳边哭边大喊道:“我恨死他了,我再也不要和他一起玩了!”
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一直搂着儿子。十分钟以后,阳阳的哭声渐渐小了,只剩下低声的抽泣。
妈妈开口了:“你觉得好点了吗儿子?”
“嗯。”
“第一,朋友之间有时会开一些有点儿过分的玩笑,当时虽然应该生气,不过我相信等你的气消了,你仍然还是会接受这个朋友;第二,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东西,所以害怕壁虎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阳阳抬起头看着妈妈,忽然扑进妈妈的怀里:“妈妈,谢谢你。”
倾听孩子哭泣或发脾气而不是要求他“恢复正常”的做法,实际上要比试图控制并转移他的注意力或强迫他举止温文有礼更容易,也更有益处。允许孩子表露情绪,直到他平静下来,对孩子是很有益的。孩子开始哭或发脾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和蔼持续地倾听,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多。例如,“再多告诉我一些”、“我爱你”、“发生这样的事我很难过”,等等。假如你能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图“纠正”他,那么孩子会深深地感受到你的关心。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发火或哭喊发泄出来后,会重新注意你和他周围的情况,而且一般说来,他会感到轻松和精神焕发。跟随着孩子的浅笑或停止暴风骤雨似的哭泣,常常预示着孩子正在重新调整自己的意识。
5. 在倾听中潜移默化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观点和片面想法
泉泉在饭桌上突然冒出一句话:“爸爸,女孩子真麻烦。”
爸爸停下筷子,看着儿子:“哦?怎么说。”
“胆小,没力气,爱哭得要命。”
爸爸笑了:“哈,我的儿子还挺有观察力。”
泉泉看着爸爸,一副找到知己的样子:“你也这样认为吗?爸爸。”
爸爸耸耸肩:“不能否认你说的是女孩子的特性。不过说说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
“今天班上大扫除,小丽拎一桶水都拎不动,看到只毛毛虫就吓得把桶都扔了,还哇哇大哭。”
爸爸微笑地看着儿子:“所以你很讨厌女孩子,觉得她们麻烦?”
“嗯,对。”
爸爸摸摸儿子的头:“如果世界上没有了妈妈,你觉得怎么样?”
泉泉立刻大声说:“那怎么可以!”
“但妈妈曾经是个女孩子,她也是那样长大的。”
泉泉有些迟疑,想了想说:“那……不一样。”
爸爸又笑了:“好孩子,你刚刚说到的那些女孩子的特性爸爸也很赞同。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就是因为同时有了男孩子和女孩子才会变得完整。失去任何一方,都会不平衡。”
泉泉犹豫了一下,说:“嗯……好像也对。”
爸爸接着说:“男生和女生各有特点。比如男孩子很勇敢,可是女孩子很细心。你承认吗?”
泉泉点点头。
“个性不同,分工就不同,这不足以成为讨厌对方的理由啊。”
泉泉想了想,说:“我知道了,以后我会帮助女同学提水的。”
这种先表示理解、接纳,再进行重复的谈话技巧并非无原则迁就孩子的思想,而是通过巧妙地重复让孩子重新审视、推敲自己刚说过的话,确认它是否正确。倾听孩子的话事实上是给父母把握孩子内心的机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苦恼和迷茫,如果任由他们封闭内心而自行调适的话,很容易让他们以为自己的错误观点是正确的,并由着自己的个性随着片面想法发展。一旦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性格定了型,那时再来关注和纠正,恐怕为时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