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1 |
![]() 甲骨文2 |
![]() 甲骨文3 |
![]() 甲骨文4 |
![]() 金文1 |
![]() 金文2 |
![]() 小篆 |
![]() 隶书 |
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角,能飞腾空中,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
《易·乾》:“飞龙在天。”
龙
,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
,飞之形
,童省声
。
象形字。在古代,龙被称作“鳞虫之长”,也有古人将巨蟒视为“龙”,其甲骨文中,就有像一条蜷缩的,有角有鳞纹的巨蟒。其他的甲骨文字形大体包括:1.广口,2.头上长角,3.曲长的身体。金文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广口中的利齿和头上粗壮的角,使其形象更加威严。篆文将角的图案写成“辛”,在兽身上加“匕”和“彡”,以表示“龙”有利爪、背上长鳍。隶书省略“辛”字作“立”,楷书有“龍”和“龙”两种写法,简体字采用了后者。
与蛟龙争
比喻气概豪迈。亦作“澹台璧”。《博物志·异闻》:“澹台子羽渡河
,赍千金之璧于河
。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
,两鲛夹船。子羽左掺璧
,右操剑,击鲛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