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东周王朝由于礼崩乐坏,制度开始动摇,社会呈现出十分动荡不安的状态。孔子立志行道,企求恢复天下的秩序与和平。他行道的目的,在于训练一批公正廉洁、忠勇爱民的行政人员,来推行古圣先贤的德政,实现为老百姓服务的目标。其具体的步骤,则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望能够完成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标。这种以人为本、为政在人、以德化人的中道管理思想,归纳起来,有下述五个重要的原则:

(一)修身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应该以修身为本。能力较低的人,最起码要做到独善其身,尽量做好自律,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能力高强的人,就应该推己及人,以求兼善天下。我们推行能者多劳的原则,必须以自己的智慧与道德为基础。因为一个人唯有既贤且能,才能受到大家的真诚拥戴。

(二)亲民

管理者的责任,在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并重,即一方面要促使被管理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伦理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应该使被管理者获得必需的物质资料,以维持日常生活。管理者在职场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品德来感化员工,同时在物质方面,最好不要和员工有太大的差距,这样的管理者才具有亲和力。

(三)守中

人在物质方面的享受,并没有止境。身体的欲望倾向是十分危险的。伦理道德的力量很精微,我们稍有疏失便会使之荡然无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为了避免发生错误,必须时时刻刻致力于守中,也就是寻找合理点,并坚持实践。“中”即合理,坚守合理便是守中,人人守中,目标才能够一致。

(四)中道

管理者由修身开始,谨慎守中以求亲民。这种修己安人的管理途径,即为中道。自尧帝以来,中华民族悉以中道为立国的根本,历代兴衰,也都是得中、失中的结果。五千年来,这个中道传统一脉相传,后人便称之为“道统”。我们讲求合天道而尊重人性,并且力求一以贯之,共同以天下太平为目标。

(五)和谐

孔子当年所说的“世界大同”,相当于现代的“地球村”概念。在西方霸道文化的影响下,19世纪英国殖民地布满天下,20世纪美国武力超强,自命为世界警察,这些都不符合21世纪的发展要求。只有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才能使世人真正感受到中道文化的和谐与可贵。因而促进世界大同,才是人类之福!

我们往昔将“中国”解释为“中原上国”,意思是世界中心、文化上乘,却使得其他民族敬畏、妒忌和羡慕,敢怒而不敢言。其结果便是一旦各国自强自立了,就不约而同地以我国为目标,全力进行打击。近数百年来,东西方的偏激政权无不尽力侵略我国,它们用鸦片使我们变弱,以分裂使我们变小。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神圣任务,便是端正中国人的观念。正本清源,中便是合理。凡事求合理,即为中庸之道,现代称为“合理主义”。追求合理的途径,便是中道。凡事讲求合理的国家,称为“中国”。因而,只有那些力求无一事不合理的人,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国式管理,简称中道管理,说起来就是合理化管理。我们先在自己的国家实施中道管理,使其具有良好的效果,假以时日,自然可以转移外国人对我们的观感,不致再把“黄祸”放在心上而忐忑不安,也不致再因中国的崛起而多方加以围堵。一旦世人普遍了解中道文化的可贵,世界大同的目标自然可以顺利达成。这绝对不是中华文化的向外侵略,而是中华文化的宽大包容性,使世界各地的文化在大同小异的原则下,受到合理的尊重,彼此兼容并蓄,和谐共存。地球村成为快乐的人间天堂,实在是指日可待的;各民族共同平天下,也显得并不困难。

中道管理,为什么可以整合、包容各种不同形式的管理呢?因为全世界的管理都在追求合理,只是所采用的方式不相同而已。我们古圣先贤,早已研发出一套十分特殊,却能够千古流传、天下通用的东西,那就是“仁、义、礼”的架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理、法”,并形成相当不一样的运作过程,所以才称为“中国式管理”或“中道管理”。这和一般人所说的合理化管理,是有很大不同的。

简要说来,中国式管理便是依循“仁、义、礼”的道理,以求得其中(合理)的中道管理,也就是“将现代化管理,妥善运用在中国社会,以求合理有效”,成为中国式的合理化管理,并和中华文化充分结合起来。

“仁”引申为“安人之道”,“义”表现为“经权之道”,“礼”则演化为“絜矩之道”。组织的一切措施,都以“安人”为衡量目标。能安的,才做;不能安的,就不要做。原则确定后,视组织内外环境的变迁而持经达权(变),以求制宜,即为“与时俱进”,合乎“经权”的要求。在衡量及变通时,我们采取“絜矩”的道理,一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在组织建立以后,管理逐渐制度化的时候,我们必须以“安人”为标准,采用“絜矩”的态度,树立合理的典章制度,作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常道,并且灵活运用“经权”(持经达变)的方法,获得变而能通的效果。依据这个简单明了的架构,我们建立了“中国式管理的M理论”,简称为中道管理M理论。

孔子主张人性可塑,否则教育全无功能。基于这种观念,我们归纳出M理论的三大要旨,简要说明如下:

(一)人性可塑,员工是可能改变的

管理的条件是:安排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把慎选而来的员工,都塑造成忠诚、肯干的优秀成员。管理者首先要以“患不安”(为什么不安)来测试员工,尽量找出他们不安的原因,并加以消除,从而使员工能够安心乐业。这种“安人之道”,是“仁”的精神,乃是中国式管理的衡量标准。凡事以“安”或“不安”来衡量,就比较容易找出“安人”的合理途径。

(二)员工如果关心工作,就会用心地适时应变

管理的过程是:确立目标和标准(经),然后赋予员工应有的责任和权限,使其在法令规章许可的范围之内权宜应变(权)。这种“经权之道”,是“义”(合宜)的法则。组织成员应共同发挥“持经达权”的精神,适时地应变,以求合理。我们发现只有在安人的情况下,员工这种应变得宜的能力才有充分发挥的可能。

(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彼此都需要被尊重、被了解和被同情,非如此不得其安管理的态度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组织成员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礼”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角色期待”。每个组织成员都应该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按照自己应有的角色期待,来好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便是合乎礼的表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彼此互信互谅,奠定互助合作的良好基础,才能够进一步以“絜矩之道”来促进协同一致的组织力量,并把组织的合力提升到最高的水平。

安人之道,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经权之道,是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而絜矩之道,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三者简单明了,易知易行,完全符合汉高祖当年“约法三章”的人性需求。我们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丝毫都不会觉得困难。三者合一,即能合乎中道,无往而不利。

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切冲突都起因于走偏道、走极端;所有的暴力,均由于泯没人性。科技发展虽然能够打通山川的阻隔,却仍然难以跨越人类心理的鸿沟。西方的物质文明亟待我国的精神哲理来加以指导。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当然是安人之道的适时措施,但是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实际问题,则有待于絜矩之道的将心比心。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与时俱进的经权之道,诸如宏观调控,以及各种必要的政策,来加以规范和辅导。新时期“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倡导,更是防止现代人欲望超越理智、情绪淹没理性的必要措施。中华民族在经济发展中提升自我的品德修养,在和谐中学会互助、分享,中道管理,当然普受世界的欢迎! Wb7i4G6qxo8Yn5SHl+wo6Ol6sWHsOtcH1V7OlZp/og9by47VSMvd0BWETxr70X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