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四部分

162、不打不相识

《三国演义》开篇之笔,刘关张三位遇到一起,各述心中抱负,于是桃园结拜。不过,按清人笔记《坚瓠集》载,刘关张并不是这样认识,也不是这样结拜的。当时张飞在涿郡开酒馆,他上午营业,过午打烊,为了使卖不了的肉存放保鲜,张飞把肉吊在水井里,上面压一块五六百斤重的大石头,猫鼠小偷之类,干瞪眼,没辙。有一天,从山西来了位因杀人而避祸的大汉关羽,途经涿郡,要在张飞店里打尖,时间已是下午,伙计对他说:“肉有,全悬在井中,汝能举石,乃可得也。”其实这是一句很不负责任的话,殊不知关羽力大无比,竟把巨石搬开,“轻如弹丸”,而且拿块肉就走了。张飞听到伙计回报以后,追上关羽,不容分说,抡拳就打,两个人“力相敌,不能解”,正在难解难分之际,卖草鞋的刘备路过此地,上前拉架,三个人越说越近乎,于是有了桃园结义。

《三国演义》已是不朽名著,但就桃园结义一节,我看并不如清人笔记《坚瓠集》写得好。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没有经过较量,光凭几句空话,就结成生死弟兄,是不可想像的。在《水浒传》里,梁山弟兄也多是打出来的。

不打不相识,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有些人可能越打越仇,一打就死。由打而相识,而成莫逆,一要有水平,二要有见识,三要有胸襟,四要有环境。但不管打的结果如何,相识还是相仇,打对事物发展,皆有好处。

当今文坛,似乎太平静,太温馨,太甜蜜,太那个。一个余秋雨,被人挑了点“硬伤”,就被认为是“石破天惊”,于是就有人出来挡架,摆平,和稀泥。其实,这种挑刺,姑且称之为“打”,对余秋雨未必是坏事,余秋雨如果是条汉子,也不会因此而倒下。一个作家到了不能批评的程度,肯定不会再写出好作品。

163、遗产

有一则关于遗产的小故事。作者的妈妈患上重病,弥留之际,她安慰儿女和丈夫:“别带鲜花到我的坟上。因为我不会在那儿,当我舍弃这个身体后,我会到欧洲去,你们的爸爸也留不住我。”子女和她吻别时,她微笑说:“我们早上见。”

第二天早上,她死了。子女整理妈妈的遗物时,发现妈妈写的一首诗,题目是《遗产》——

“当我死去,把我留下的给孩子们,如果你必须哭,为走在你身旁的弟兄哭泣,把你的手臂环住任何人,像环住我一样。

我想留给你一些东西,比文字和声音更好的东西,在我认识和我所爱的人身上看见我的存在。

如果没有我你活不下去,那么让我,活在你的眼里、心里和善行里。

心手相连让孩子们得到自由;爱不会死,人会。”

164、李白的政绩观

清王琦注本《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八收录李白写的记、颂、赞这三种题材的文章共二十篇,《任城县厅壁记》列为第一篇。任城即今天的山东省济宁市。大约在35岁以后,李白举家搬迁到山东任城,而这篇写在任城县衙门大厅板壁上的文章,简略追溯历史沿革、介绍风土人情而外,以较多的篇幅记叙了当时任城县令治理地方的成绩,从中更可以看到李白的政绩观有不少独特之处。

特色之一,不崇豪侈。李白《任城县厅壁记》先说此地“土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接着就说明这里“代变豪侈”的历史。所谓“地博厚,川疏明。汉则名王分茅,魏则天人列土。所以代变豪侈,家传文章,君子以才雄自高,小人则鄙朴难治。况其城池爽垲,邑屋丰润。香阁依日,凌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波,惊彩虹而不去。”这种豪侈之风,在新任县令治下,得到明显的抑制,风气为之一变。在李白笔下,虽然没有写某某县令大张旗鼓地反对豪华奢侈之风之类的文字,但是实际上后人却依然可以明白感受到他并不推崇豪侈之风的严肃态度。坐而言,何如起而行。真正的政绩,从来不是嘴上说出来的。而这种不崇豪侈的远见卓识,则成为李白政绩观的亮点之一。

特色之二,富礼并重。李白《任城县厅壁记》记叙新任县令治理地方的成绩,重点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经济建设方面逐步发展,既不放任自流,又不急于求成,这样才能真正给人民带来实惠,让人民安居乐业。所谓“一之岁肃而教之,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就是说的这一点。与此同时,李白非常强调人的精神修养或谓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全面发展相协调。所谓“青衿向训,黄发履礼。农无游手之夫,机罕颦蛾之女。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鲁道”,用今天的话说,大约就是勤于学习、讲究修养;各勤其事,各安其位,尊老爱幼,路不拾遗。实际上,这就是李白心中向往的那种桃花源般的理想境界。

特色之三,重视舆论。李白《任城县厅壁记》最后说:“白探其东蒙,窃听舆论,辄记于壁,垂之将来。”这说明,李白的这些记载不是自己的偏听偏信,而是来自舆论公议。俗话说“路上行人口似碑”,又说“公道自在人心”。政绩不是自封的,也是雇人吹捧出来的。只有得到老百姓公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

165、埋没

马克斯·韦伯很有意思,生前默默无闻,是卡夫卡小说中那类典型的对命运无助的小人物,1919年,他想以社会学家的名义到大学去教书,但慕尼黑大学并未理睬他的想法。他找到校长,校长也觉得这人莫名其妙的,不知他头脑里在想什么,什么社会学习呀,这是哪门子学问啊?名不见经传,且视他为头脑发热。

后来努了很多力,终于垮进了大学教书的门坎,但得到是个临时教习。连助教都不是。教的也是偏门科。他想被慕尼黑大学任命为“社会学”教授的想法,终生不得实现。实际上他到晚年才勉强捞上个教授职位,但他离世时日已不多了。完全成了现实的可怜虫。由于学校对他没有好感,勉强接受他的慕尼黑大学,还给作出了一条特殊规定,“不得利用课堂,讲授你那些什么社会学什么的东西。”为了生计的韦伯在一片哀叹中也只好接受了这一规定。

1905年,他出了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探讨资本主义的起缘。这个书也并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只印了3千本,5年间才卖出了1千多本。

死的前一年,他应慕尼黑大学学生会的邀请发表了两次演讲,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两本小册子:《作为职业的学术》和《作为职业的政治》。也没有引起什么看好。总之,他是位被时代掩盖的人。没有声誉的人。

1920年6月17日,当韦伯的遗体被安葬在慕尼黑东郊墓地时,只有为数不多的亲友、学生和同事参加了其简短的葬礼。一个人来,又去了。但没有人在意他的来和去。真是凄凉的一生。

他的身体在地下呆了40年后,人们才发现,那个小人物是个大人物,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的妻子这时候忙碌了起来,赶快整理他的遗稿,事实上他写了一生,多数都是遗稿,因为生前就没有发表过多少东西。60年代,慕尼黑市政府宣布,将一个广场和街道命名为“马克斯·韦伯广场”,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社会学奠基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到了80年代,世界各国关于他的研究已堆积如山。

总有些人生错时光,在历史上太多了,曹雪芹如此,塞万提斯亦如此。我在想,在我们的身边,在这个浮躁的文字时代,文化“叫春”的时代,是不是也正在埋葬着伟大的人呢。我想肯定是。不论将来有没有发现出来。但埋没是一定的。

166、且说“画龙点睛”

有个民间传说,说的是有位能人应邀画龙点睛,只见他不慌不忙,手举朱笔,点个正着,兀地,此龙便飞腾越空而去……

有些编剧高手,也有“画龙点睛”的生花妙笔。他们巧用台词、唱腔或手中道具,在勾划人物性格或渲染戏剧情境,达到很好的效果。

粤剧《山乡风云》第六场,反共联防大队长万选之听哨兵反映有人闪入桃园中学,便以借书为名进入刘琴老师卧室,追寻游击队员虎子的踪迹。游击队女连长刘琴镇定自如,沉着应付。万选之说久住山沟,脑筋太陈旧,想找本新书看看,适应新潮流。看见刘琴手上拿着一本书,忙问:“琴老师,你手上这本书,一定很有趣。”刘琴笑道:“大队长,这本书不适合你看的。因为这本《动物学》是专门讲那些禽兽的。”万选之苦笑:“琴老师真爱开玩笑。”刘琴答道:“不是开玩笑,人不研究禽兽,又怎知畜牲本性呢。”每次演出,这段软鞭抽打式的对白,都引起哄堂笑声。而万选之却一脸没趣。

越剧小调《四季恋》,鞭笞一个青年用情不专,一年四季与四个姑娘谈恋爱。他的定情信物是一块彩绸手帕。编剧者高明之处,是让一个玩魔术的男孩目睹男青年谈恋爱的方法、情景。最后,四个姑娘醒悟受骗,掏出男青年相赠同样的彩绸手帕时,“魔术师”不失时机地在男青年裤袋里拉出一长串备用彩绸手帕。此时,男青年万分尴尬,手足无措,慌乱间竟被长串手帕绊倒。“魔术师”在剧终说了一句台词:“啊,又是你,青年人,谈恋爱可不能像玩魔术呵。”凭借彩绸手帕道具,“魔术师”一语中的。

不要小看“画龙点睛”的个中三味,它是克服剧本“浅、直、露”弊端的妙药良方。

167、妙语,只要一句

有个小幽默。

大国打算入侵小国,行动前,曾派了使节专程来到小国威胁。来使趾高气扬地说:“我们打算横扫贵国,我们使用的是最先进的坦克!”不料国王却笑眯眯地回答:“我们一点儿也不怕。因为我们的武器特别古老,叫打狗棒!”

妙!一句话,就亮出了战斗到底的决心!有个民间故事。

一次,番邦意欲与岳家军决战,曾派人来下战书,来人挺狂妄,得意洋洋地说了一句:“听着!我们的‘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不料话音刚落,小将岳云就愤然答了一句:“屁话!什么‘八大王’!我看是‘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请注意岳云的话,既然你们那个“琴瑟琵琶”四字皆有“王”,我就妙用“魑魅魍魉”作答,四字皆为“鬼”字!番邦来使眼见岳家兵强马壮,不敢发作,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妙!一句话,就亮出了全歼敌人的气派!还有件真人真事。

二战时,德国法西斯的头头戈林曾问过一名瑞士军官:“听说你们只有50万国防军,那么,如果我派百万大军进入贵国,你们将怎么办?”答曰:“简单。我们就每人开两枪!”

妙!一句话,就亮出了克敌制胜的信心!再看一件真人真事。

上个世纪50年代,林语堂先生曾应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文化课。一位心怀恶意、轻视中国的女生曾故意在课堂上问林语堂:“你总是说你们中国好,难道我们美国就没有一样东西比中国强?”林语堂笑了笑,说:“当然有,美国的抽水马桶就比中国的好。”立刻赢得满堂的笑声和喝彩声!

妙!又是一句话!就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

能用一句话表达出尊严与豪迈的人,让人佩服。而它的故事也常常是百姓所乐于传诵的。

168、从小学习“控制自己”

奥斯丁是我的一位美国朋友的孩子,6岁时就上了学。

奥斯丁上学没多久,父母就发现了他的变化。不小心碰了妹妹,他马上就会说“对不起”。家里来了客人,他会像主人一样与客人握手,还要说一句“见到你很高兴”。坐车的时候,他还会提醒爸爸一定要系好安全带。这些当然都是他在学校里学到的。

奥斯丁的母亲认为,让孩子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行为规范是人生的基础课,要比多认些单词、多学点算术更重要。后来,我又看到奥斯丁从学校里带回的一张漫画。那张漫画的上方写着“保持镇静”几个大字,下面是一道公式:1+3+10=镇静。漫画中有个大头娃娃在讲解这个公式,“1”是告诉你自己,“要镇静,放松!”;“3”指的是深呼吸三次;“10”的意思是“开始慢慢地从1数到10”。画的最下方写着“保持镇静使我能够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奥斯丁的母亲告诉我,这是学校里老师讲“自我控制”时发的,老师要孩子们在生气的时候按着这个公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我控制”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成年人的话题。而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它其实已经成了一个重要内容。

169、谁是最忠诚的人

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接下来是选择求生的对象。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为恩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

68岁的老人却不赞成这种意见,他认为应该向拉尔夫·本内特、一位木材商人求助。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本内特打工起家的,现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对他感激和思念。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子出发了。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那700吨木材的事。要去,你去吧!我

要去求奥尼尔。最后,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大儿子艾森·波德默辗转回到德国,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条记录:银行家金·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年轻男子,疑是犹太人。一年后,他又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父亲、母亲、妻子、弟妻及6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第4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国。2003年12月4日去世,终年83岁,留下一部回忆录。回忆录主要讲述,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之下,怎样偷渡日本,保全性命的。该书的封面上写着:献给父亲贾迪·波德默先生!封底写着: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pNoj2me8H602WI9noqxgmzYUYekPAB+5dS6Nchrj/4yqecnOLEX03IKUbwuYA8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