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集

马兰释名紫菊。

气味(根、叶)辛、平、无毒。

主治

1、诸疟寒热。

用马兰捣汁,再加一点水,发病日早晨服。

药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2、绞肠痧。

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将汁咽下。

3、打伤出血。

用马兰、旱莲草、松香、皂树叶(冬日无叶,可用树皮)共研细,搽入伤口。

4、喉痹口紧。

用马兰根(或叶)捣汁,加几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邮,口自开。

5、水肿尿涩。

用马兰、黑豆、小麦,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药一杯,饭前温服。

6、丹毒。

用马兰、甘草,磨醋搽患处。

7、痔漏。

春夏取生马兰,秋冬取干马兰,白水煮食,连汁喝下。

又方:马兰,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

每天服适量,米汤送下。

另用马兰煎水,加一点盐。

每天熏洗患处。

香薷释名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

1、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

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

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连进二服,很有效。

此方名“香薷饮”。

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2、水肿。

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

此方名“香薷煎”。

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3、心烦胁痛。

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4、鼻血不止。

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假苏释名姜芥、荆芥、鼠萤。

气味(茎、穗)辛、温、无毒。

主治

1、风热头痛。

用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

茶调下。

2、风热牙痛。

用荆芥根、乌桕根、葱根等分,煎汤随时含漱。

3、小儿惊症。

用荆芥穗二两、白矾(半生半枯)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

朱砂为衣。

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一天服二次。

4、一切偏风(口眼歪斜)。

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烂,取汁浓煎成膏。

加将药渣支掉三分之一,蓁三分之二晒干为末。

以膏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

早晚各服一次。

5、中风口噤。

用荆芥穗研细,取二钱,酒送服。

此方名“荆芥散”。

6、产后中风(手足抽筋,角弓反张,不省人事)。

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

每服三钱,酒或童便送下。

口噤则挑齿灌入,齿紧则由鼻灌入。

此方名“华陀愈风散”,还有“如圣散”、“举卿古拜散”(亦即荆芥散之意,因举卿切音为荆,古拜切音为芥。

这是用切音隐语来为药方名)等名。

7、产后血眩(精神昏冒)。

用荆芥穗一两三钱、桃仁五钱(去皮尖,炒),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水磅下。

如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各三钱。

8、产后下痢。

用荆芥穗四、五枝,烧存性,不能触油火。

烧好后加麝香少许,以热开水调下。

9、口鼻出血如泉涌。

用荆芥烧存性,研累。

每服二钱,陈皮煎汤送下。

二服可愈。

10、吐血不止。

用荆芥连根洗过,捣汁半碗服下。

服干穗末亦可。

又方:荆芥穗为末。

生地黄汁调服二钱。

11、尿血。

用荆芥、缩砂,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12、血崩。

和荆芥穗在麻油灯上烧焦,研细。

每服二钱,童便送下。

13、痔漏肿痛。

用荆芥煮汤,每日洗痛处。

14、大便下血。

用荆芥(炒)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妇女用酒送下。

又方:荆芥二两、槐花一两,同炒,研细。

每服三钱,茶送下。

15、瘰疬溃烂(牵连到胸前两腋,结块大如茄子)。

用荆芥根下段剪碎,煎汤热洗。

洗后,见破烂处有紫黑点,以针刺破,让恶血流出。

另用樟脑、雄黄,等分为末,麻油调匀扫烂处出水。

次日洗过又扫,直至病愈。

16、疔肿诸毒。

用荆芥一把,切细,加水五升煮成一升,分为两次冷饮。

17、各种疮疥。

用荆芥研末,加地黄自然榨汁熬膏,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茶或酒送下。

18、脚丫湿烂。

用荆芥叶捣烂敷上。

19、头目诸疾(眼疾,风气头痛,头昏目眩等)。

用荆芥穗为末。

每服三钱,酒送下。

20、小腹急痛,癃闭不通。

用荆介、大黄,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温水磅下。

小便不通者,大内用量减半;大便不通者荆芥用量减半。

此方名“倒换散”。

薄荷释名菝活、蕃荷菜、吴菝活、南薄荷、金钱薄荷。

气味(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1、清上化普(利咽膈,治风热)。

用薄荷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次噙含一丸。

用白沙糖调丸亦可。

2、眼睑红烂。

用薄荷在生姜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为末,泡热激发洗眼。

3、瘰疬。

用新薄荷二斤,捣烂取汁,皂荚一个,水浸去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一起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

4、鼻血不止。

用薄荷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葆水煮,棉球裹汁塞鼻。

5、血痢不上。

用薄葆叶煎汤常服。

6、火毒成疮。

用薄荷煎汁随时涂搽。

水苏释名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

气味(茎、叶)辛、微温、无毒。

主治

1、漏血,用水苏煮汁一升服。

2、吐血、下血。

用水苏茎叶,煎汁服。

3、吐血咳嗽。

用水苏焙干研细,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4、鼻血不止。

用水苏五合,香豉二俣,同捣烂,搓成小团,如枣核在、塞鼻孔中,鼻血即止。

又方:水苏二两,防风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温水送下。

同时以水苏叶塞鼻。

又方:水苏、生地典,等分为末,冷水送服。

5、鼻渊(按:鼻渊俗名脑漏,鼻中不断流水、流脓,或脓中带血)。

用水苏叶、麦站科、川芎、桑白皮、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焙),等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人参汤送下。

6、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

用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去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共研为末。

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饭后服,荆芥汤送下。

7、突然耳聋。

用水苏叶生捣,棉裹,塞耳内。

8、头生白屑。

用水苏煮汗或烧灰淋汁洗头。

9、蛇虫咬伤。

用水苏研末,酒冲服。

并以敷伤处。

菊释名节华、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金蕊、阴成、周盈。

气味(花)苦、平、无毒。

主治

1、风热头痛。

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半,茶调下。

2、膝风痛。

用菊花、陈艾叶作护膝。

3、病后生翳。

用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末,每用二、三钱,加蜜少许,水煎服。

4、妇女阴肿。

用甘菊苗捣烂煎汤,先熏后洗。

5、眼目昏花。

用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共研为末。

加淅地黄汁和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临睡时茶送下。

野菊释名苦薏。

气味(根、叶、茎、花)苦、辛、温、有小毒。

主治

1、无名肿毒。

用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乘热服,让汗发出;另以药渣敷患处。

又方: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把,共捣烂,加入酒一碗,绞取汁取;仍以药渣敷患处。

要出汗才好。

又方:夏日采苍耳叶,秋日采野菊花,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酒送下。

2、天泡湿疮。

用野菊花根、枣木,共煎汤洗患处。

3、瘰疬末破。

用野菊花根捣烂,煎酒内服;以药渣敷患处。

淹闾释名覆闾。

气味(子)苦、微寒、无毒。

主治

1、瘀血不散。

变成痈肿。

用生淹闾捣汁一升内服。

2、月经不通。

用淹闾子一升、桃仁二升(酒浸,去皮尖),研匀,放入酒二斗中浸封。

五日后,每饮三合。

一天服三次。

3、产后血痛。

和淹闾子一两,水一升,童便二杯,同煎服。

艾释名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

1、流行伤寒(头痛。

大烧,脉盛等)。

用干艾叶三程序,加水一斗,煮成一程序,一次服完。

出汗为好。

2、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

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

3、中风口歪。

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

4、中风口噤。

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

5、咽喉肿痛。

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

又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

6、癫痫诸风。

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

灸数随年岁增减。

7、小儿撮口脐风。

用艾叶烧灰。

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

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

8、肛烂(病人齿失色,舌变白,喜睡如痴,或下痢。

肛被虫蚀,烂见肠了,便难救。

此病古称狐惑)。

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

艾中加少放雄黄一财烟熏,效果更好。

9、头风面疮,痒出黄水。

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疮,一天换二、三次。

10、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

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程序内服,能把虫吐出。

又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好服艾汁一程序,可把虫打下。

11、白痢。

用陈艾四两、干姜(炮)三两,共研为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12、久痢。

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

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

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13、痔疮。

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

血秽泻后即愈。

14、妊娠下血。

用艾叶三两,芎穷、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

每服一升。

日服三次,此方中“胶艾汤”。

15、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子列腹中)。

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

16、妇女崩中,血出不止。

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尽)。

17、产后下血。

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

18、忽然吐血。

用熟艾三团,加水五程序煮成二程序,服。

又方:熟艾烧灰。

取二钱,水送服。

19、盗汗不止。

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作诚,临时温服。

20、水眼肿痛。

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

21、脸上黑痣。

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序,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

常取少许敷痣上,能使痣烂脱。

22、鹅掌风。

用艾四至五两,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滚,倒入大口瓶内,将手心放在瓶口上,让热气熏。

水冷,热后再熏。

极为有效。

23、小儿烂疮。

用艾叶烧灰敷搽。

24、背疮初发。

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烘灸,不计次数。

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

如不散,也不能内攻了。

此方被赞为神方。

25、虫蛇咬伤。

用艾灸几次,有效。

26、风虫牙痛。

化蜡少许,摊在纸上,铺艾一层,卷纸成筒,烧烟熏鼻。

又用口呵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

茵陈蒿气味(茎、叶)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

1、大热黄疸。

用茵陈切细煮汤服。

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

此方名“茵陈羹”。

2、遍身风痒。

用茵陈煮浓汤洗浴即愈。

3、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

用茵陈蒿两把,加水一斗五程序,煮成七升,先以皂荚汤洗,再以茵陈汤洗。

隔一天洗一次。

4、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

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5、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6、眼热红肿。

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青蒿释名草高、方溃、牵、狈蒿、香蒿。

气味(吐、茎、根、子)苦、寒、无毒。

主治

1、痨病。

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

2、虚劳盗汗,烦热口干。

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

此方名“青蒿丸”。

3、疟疾寒热。

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

4、温疟(只热不冷,痰多)。

用青蒿二两,在童便不浸过,焙干,加铅丹半两,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

5、赤白痢。

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用饼,晒干。

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

此方名“蒿豉丹”。

6、酒痔便血。

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为末。

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

7、刀伤。

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

又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

8、牙齿肿痛。

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

9、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10、鼻中息肉。

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

白蒿释名由胡、蒌蒿、蘩。

气味(苗、根)甘、平、无毒。

主治

风寒湿痹、恶疮癞疾、夏月暴痢等。

能杀河豚鱼毒。

茺蔚(益母草)释名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气味(子)辛、甘、微温、无毒。

(茎、叶)辛、微温、无毒。

(花)微苦、甘、无毒。

(根)甘、无毒。

主治

1、妇女胎前产后各种疾病。

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细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每服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

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则每服为五十至七十丸。

服药时,随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下:(1)胎前脐腹前或作响,用米汤;(2)腹痛胎动,下血不止,用当归汤;(3)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4)产后晕眼黑。

发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5)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6)产后痢疾,用米汤;(7)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8)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9)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10)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11)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12)妇女久无子息,用温酒。

此方名“济阴近魂丹”。

2、产妇诸疾及内脏受伤瘀血等下。

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竹刀(忌铁刀)切为小段,不中煮烂,去草取汁,约得五、六斗。

澄清半日后,滤去浊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状如糖稀。

收存瓶中。

每取一杯,和酒内服。

一天两次,此方名“益母膏”。

3、尿血。

用益母草捣汁服一升。

4、赤白痢。

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白痢以干姜汤、赤痢以甘草汤关定。

此方名“二灵散”。

5、小儿疳痢。

用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吃。

到病愈为止。

常服嫩叶汁亦可。

6、痔疮下因。

用益母草叶捣汁服。

7、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熟疮、疥疽阴蚀等)。

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头号,分几次洗名贵怍。

8、各种疔疮。

用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

又方:益母草,烧存性。

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然后挑药入疔内,疔深者,用捻子把药送入底部。

过一会,有污血流出,拭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乃止。

一、二日后,根烂出,以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合口自愈。

9、喉闭肿痛。

用益母草捣烂,加新汲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

冬月用益母草根。

10、耳。

用益母茎叶榨汁滴耳内。

11、作洗婴汤。

儿将生,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汤,儿生下后,即用此汤洗浴,可预防生疮生疥。

夏枯草释名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气味(茎、叶)苦、辛、寒、无毒。

主治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

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2、赤白带下。

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

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3、血崩。

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5、打伤、刀伤。

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6、汗斑白点。

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

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

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

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刘寄奴草释名金寄奴、乌藤菜。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

1、大小便血。

用刘寄奴研末,茶调匀,空心服二钱即止。

2、打伤瘀血,伤及腹内,用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加水二升,煎至七合,又倒入酒和童便各一合,一次温服。

3、霍乱转痢用刘寄奴草煎汁内服。

4、汤火伤。

用刘寄奴捣末。

先以鸡毛沾糯米资浆扫伤口,然后把药末敷上。

5、赤白痢。

用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

赤多、加乌梅;白多,加姜。

旋夏花释名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

气味(花)咸、温、有小毒。

主治

1、中风壅滞。

用旋复花洗净,焙过,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夜卧时以茶汤送下五至十丸。

2、小儿眉癣(小儿眉毛眼睫,因生过癣后不能复生)。

用旋复花、赤箭(即天麻苗)、防风,等分为末,洗净患处,以油调涂。

3、耳后生疮(月蚀疮)。

用旋复花烧过研细。

以羊油调涂患。

青葙释名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鸡冠苋,子名草决明。

气味(茎、叶、子)苦、微寒、无毒。

主治

(茎、叶)除皮肤中热,治恶疮,止金疮血。

(子)镇肝,明目,去风寒湿痹。

治眼病有验。

鸡冠气味(苗、子、花)甘、凉、无毒。

主治

1、吐血不止。

用白鸡冠花,在醋中浸煮七次,取出,研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送下。

2、便血。

用鸡冠花、椿根皮,等分为末,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黄芪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3、痔久转瘘。

用鸡冠花、风眼草,各一两,加水二碗煎汤多洗。

4、下血脱肛。

用白鸡冠花、防风,等分为末,加糊作丸,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又方:白鸡冠花(炒),棕榈灰、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5、月经不止。

用红鸡冠花一味晒干研细。

每服二钱,空心服,酒调下。

忌食鱼腥猪肉。

6、产后血痛。

用白鸡冠花,酒煎服。

7、白带。

用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天早晨空心服三钱,酒送下。

如是赤带,可用红鸡冠花。

8、白带兼沙淋。

用白鸡冠花、苦壶芦等分,空心服,酒送下。

9、赤白痢。

用鸡冠花煎酒服。

赤痢,用红花;白痢,用白花。

红蓝花释名

亦名红花、黄蓝。

气味(花)辛、温、无毒。

主治

1、风疾兼腹内血气痛。

用红花一两,分为四份。

先取一份以酒一升,煎成一杯半,一次服下。

不止,再服。

2、一切肿疾。

用红花熟捣取汁服。

3、喉痹壅塞。

用红花捣烂,取汁一小升服下,病愈为止。

冬月无花,可用干花浸湿压汁煎服。

4、胎死腹中,或胎衣不下。

用红花煮酒服。

5、产后血晕。

用红花一两研细,分作二服,每服以酒二碗煎成一碗送下。

6、耳出水。

用红花三钱半、枯矾五钱,共研为末,先用棉花把耳擦净,然后把药末吹入耳内。

无花则用枝叶为末亦可。

有的处方只用红花一味,不用枯矾。

番红花释名

亦名消夫蓝、撤法即。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

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

亦治惊悸。

燕脂释名

亦名赦。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

1、防痘入目。

用燕脂、蛤粉,共研为末。

嚼汁点小儿眼内。

2、痘疮倒陷。

用干燕脂三钱、胡桃(烧存性)一个,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胡荽煎酒送下。

服两次即可见效。

3、漏疮肿痛。

用猪胆七个、燕脂子十个,洗水和匀,搽患处,几次即愈。

大蓟、小蓟释名

亦名虎蓟(大蓟)、猫蓟(小蓟)、马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千针草、野红花。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

1、心热吐血。

用小蓟叶和根,捣烂压汁,每次服二小碗。

2、七窍出血。

用刺蓟捣汁和酒服。

或取干蓟研细,冷水送服。

3、崩中下血。

用大、小蓟根一升,泡在酒一斗中,经过五天,取酒常饮适量。

亦可用酒煎蓟根服或用生蓟捣汁温服。

又方:小蓟茎、叶,洗净,切细,研汁一碗,加生地黄汁一碗,白术半两,共煎到五成汁,温服。

4、小产流血过多。

用小蓟根、叶,益母草各五两,加水二大碗煎成一小碗,分二次服,一日服完。

5、刀伤流血不止。

用小蓟苗捣烂敷伤处。

6、小便热淋。

用蓟根捣汁服。

7、疔疮恶肿。

用大蓟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酒送下。

以出汗为见效。

续断释名

亦名属折、接骨、龙豆、南草。

气味(根)苦、微温、无毒。

主治

刀伤、痈疡、折跌、能续筋骨。

亦治妇女崩中漏血,破症结瘀血。

1、妊娠胎动。

用川续断(酒浸)、杜仲(姜汁炒,去丝)各二两,等分为末,加煮烂了的枣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2、产后诸疾(血晕、心闷、烦热、气接不上、心头硬、乍寒乍热等)。

用续断皮一把,加水三升煎成二升,分三次服。

3、打伤,闪了骨节。

加续断叶捣烂敷伤处。

漏卢释名

亦名野兰、荚蒿、鬼油麻。

气味(根、苗)咸、寒、无毒。

主治

1、腹内蛔虫。

用漏卢为末,每取一匙,和饼子肉汤同服。

2、小儿疳病肚胀,或常泻痢,冷热不调。

用漏卢一两,研细。

每服一钱,加猪肝一两或盐少许同煮熟,空心一次服完。

3、冷劳泄痢。

用漏卢一两、艾叶(炒)四两,共研为末。

取末一半,加醋三升同熬成膏,别把另一半药末加入,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

4、产后带下。

治方同上。

5、乳汁不下(乳内胀痛,积久成痈)。

用漏卢二两半、蛇蜕十条(灸焦)、瓜萎十个(烧存性),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6、风痛,筋脉拘挛。

用汛(麸炒)半两、地龙(去土,炒)半两,共研为末;另用生姜二两,取汁,加入三两蜜,同煎开几次,又加好酒五合,收存待用。

服药时,取上制的药末,以收存的汤剂煨温后送下。

此方名“古圣散”。

7、背痈。

用漏卢、连翘、生黄芪、沉香各一两,生粉草半两,大黄(微炒)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服至热退便停药。

此方名“漏卢汤”。

8、白秃头疮。

用漏卢草烧灰,加猪油调匀涂搽。

苎麻释名气味(根、叶)甘、寒、无毒。

主治

1、咳嗽痰哮。

用苎麻根(煅,存性)研细,取生豆腐蘸药三、五钱吃下。

如无效,可用肥猪肉二、三片蘸药吃,有效。

2、小便不通。

用苎麻根、蛤粉各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服,新汲水送下。

3、小便血淋。

用苎麻根煎汤多服。

亦治其他淋病。

4、妊娠胎动(妊妇忽下黄色恶汁,状录胶,或如小豆汁,腹痛难忍)。

用苎麻根(去黑皮、切细)二升、银一块,加水九升煮成四升。

每次取出一升,现酒半升煎成一升。

分作二次服下。

不用银亦可。

5、肛门肿痛。

用生苎麻根捣烂,令病人坐药上。

6、脱肛不收。

用苎麻根捣烂,煎汤熏洗。

7、背痈初起。

用苎麻根熟捣敷上,一天换药几次,肿消即愈。

8、丹毒。

用苎麻根煮成浓汁,一天洗三次。

9、刀伤折损。

夏日收取苎麻叶,和石灰捣作团,晒干收存。

临用时研成末敷伤处,即血止止,并且容易结痂。

苘麻释名

亦名白麻。

气味(果实)苦、平、无毒。

主治

1、一切眼疾。

和茼麻子一升,研为末,放入猪肝的切片中,灸熟,切成细末。

每服少量,陈米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2、目生翳膜。

用白麻子,去壳,放入猪肝薄片中,慢慢灸熟,研细,加醋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开水送下。

又方:用苘麻子装袋中,蒸熟,晒干研末,加蜜做成丸子,温水送下。

大青释名气味(茎、叶)苦、大寒、无毒。

主治

1、喉风喉痹。

用大青叶捣汁灌服。

2、小儿口疮。

用大青七钱五分、黄连五钱,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服下。

一天服二次,病愈为止。

3、热病下痢。

用大青四两,甘草、赤石脂各三两,胶二两,鼓八合,加水一斗,煮成三升,分三次服。

此方名“大青汤”.4、热病发狂。

用大青一两,阿胶、甘草各二钱半,鼓二合,分三次煎服。

此方名“大青四物汤”。

又方:大青七钱半,犀角二钱半,栀子十枚,鼓二撮,分二次煎服(每服以水一碗半,煎至八成)。

此方名“犀角大青汤”。

小青气味(叶)温、无毒。

主治

敷痈肿疮疖,治血痢腹痛,解蛇毒。

胡芦巴释名

亦名苦豆。

气味主治

1、小肠气痛。

用胡芦巴炒过,研细。

每服二钱,茴香酒送下。

2、肾脏虚冷,腹胁胀满。

用胡芦巴(炒)二两,熟附子、硫磺各七钱五分,共研为末,加酒煎曲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盐汤送下。

3、疝瘕。

用胡芦巴(酒浸,晒)四两、荞麦面(炒)四两、小茴香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酒或盐汤送下。

服至两月后,大便出血脓,表示病根已经除去。

4、偏坠或小肠疝气。

用沉香、木香各半两,胡芦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盐酒送下。

此方名“沉香内消丸”。

5、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走无力)。

用胡芦巴(酒浸一夜后焙干)、破故纸(炒香)各四两,共研为末;另取木瓜一个,切顶去瓤,放药入瓜内填满,将顶合上,蒸至极熟,然后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6、小腹有可动硬块,痛不可忍。

用胡芦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去心)、川乌头(炮,去皮)各二钱,楝实(去核)四钱,吴茱萸五钱,一起炒成细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小儿五丸,盐酒送下。

蠡实释名

亦名荔实、马蔺子、马楝子、马薤、马帚、铁扫帚、剧草、旱蒲、豕首、三坚。

气味(实)甘、平、无毒。

主治

1、寒疝诸疾。

用马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拌面煮食,食尽一升见效。

2、喉痹。

用蠡实一合,升麻五分,加水一升,煎至三合,再加蜜少许搅匀慢慢饮下。

又方:马蔺子八钱、牛蒡子六儿,共研为末,每服一匙,空心服,温水送下。

又方:马蔺根叶二两,加水一升半,煮成一碗,慢慢饮下。

又方:用马蔺根捣汁三合,蜜一合,慢火合熬,点喉部,一天点五至七次。

3、水痢。

用马蔺子和等量的面粉(牛骨灰亦可),空心服一匙,米汤送下。

又方:马蔺子、干姜、黄连各等分,研为散,每服二匙,热汤送下。

极有效。

忌猪肉和冷水。

4、肠风下血。

用马蔺子(研破,酒浸数日,晒干)一斤,何首乌半斤,雄黄、雌黄各四两,共研为末,以原业浸泡马蔺子的酒调末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5、小便不通。

用马蔺花(炒)、茴香(炒)、葶苈(炒),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酒送下。

6、痈疽。

用马蔺花和牛膝一同煎服。

恶实释名

亦名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气味(子)辛、平、无毒。

(根、茎)苦、寒、无毒。

主治

1、身肿欲裂。

用牛蒡子二两,炒过,研细。

每服二钱,温水送下。

一日服三次。

2、风热浮肿(咽喉闭塞)。

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细。

每服一匙,热酒送下。

3、小舌痛。

用牛蒡子、石膏,等分为末,茶调服。

4、小舌痛。

用牛蒡子(炒)、甘草(生),等分为末。

水煎,含咽。

此方名“启关散”。

5、风热瘾疹。

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

6、牙痛。

用牛蒡子(炒过),煎水含嗽。

7、妇女吹乳。

用牛蒡子一钱、麝香少许,温酒小口送下。

8、关节肿痛(风热攻犯手指,赤肿床木,甚至攻达肩背两膝,遇暑热则便秘)。

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9、流行性热症(小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

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有效。

10、伤寒抽筋(汗后受寒,手足抽痛)。

用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先锉后研,加好酒一升,再同研,榨药取汁,煎成黑膏。

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一日服三次。

11、一切风疾,年久不愈。

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装在袋子里,泡在三升酒内。

每天取饮适量。

12、老人中风(口目抽动,烦闷不安)。

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晒干,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合做成饼,在豉汁中煮熟,添葱椒五味。

经常空心取食,极有效。

13、头面忽肿,或连手足红肿。

用牛蒡根洗净研烂,加酒煎成膏,摊布上贴肿处。

同时以热酒送服根末一、二匙,即感肿消痛减。

14、头风白屑。

用牛蒡叶捣汁,熬浓涂头上。

第二天早晨,以皂荚水洗去。

15、喉中热肿。

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

16、牙痛。

齿龈肿,用牛蒡根一斤,捣汁,加盐花一钱,在银器中熬成膏,涂牙龈。

17、项瘿。

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或将根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常服。

18、小便不通、脐腹急痛。

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和匀,加蜜二合。

每取一合,又水半碗,煎开几次,调滑石末一钱服下。

19、诸疮肿毒。

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食一碗。

20、月经不通(腹肋胀痛)。

用牛蒡根二斤,锉小,蒸三遍,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泡五天。

饭前温服一碗。

呆耳释名

亦名胡、常思、苍耳、卷耳、爵耳、猪耳、耳、地葵、、羊负来、道人头、进贤菜、喝起草、野茄、缣丝草。

气味(实)甘、温、有小毒。

(茎、叶)苦、辛、微寒、有小毒。

主治

1、久疟不愈。

用苍耳子或根、茎,焙过,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用生苍耳捣汁服亦可。

2、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用苍耳子灰、苈末等分。

每服二钱,水送下。

一天服两次。

3、风湿挛痹。

用苍耳子三两,炒为末,又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咽下。

4、牙痛。

用苍耳子五升,加水一斗,煮取五升,乘热含漱,冷即吐去另换热汁。

用茎、叶煮水含漱或水中加少量盐都有效。

5、鼻渊流涕。

用苍耳子(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

6、眼目昏暗。

用苍耳子一升,研细,加白米半升煮粥每天吃。

7、肿毒疔疖,无头恶疮。

每年五月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锉细,煮烂,去滓留汁,武火煎滚,艾火煎稠,搅成膏,密封收存。

称为“万应膏”。

用时取出敷贴患处。

牙疼,用此膏敷牙。

喉痹,用此膏舌或噙化。 7Rh74VPB0qg1cmUbez1CdZRR0o5qij/MQMwBkvU+5YzvmPWW1ySfLCWbo7sCeg6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