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光裕的资本狂旅

黄光裕的资本狂旅触目惊心,早就有人在问:未来他将成为中国的山姆·沃尔顿,还是第二个唐万新或顾雏军?

*黄光裕的“左手倒右手”

《黄光裕的资本狂旅》

2006年7月25日,几个月来甚嚣尘上的国美并购永乐案终于水落石出。此举,国美不但收购了中国第三大家电零售商永乐,而且间接控制了另外一家家电零售巨头——大中电器。黄光裕的身价几乎翻了整整一倍,高达200亿人民币。如无意外,他将又是2006年中国大陆首富。

借鸡生蛋

2003年以前获利状况不很乐观的国美电器零售业务,却实现了相当的经营规模,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其中一部分资金通过国美系内的投资公司,以往来款的形式转移给了系内从事房地产的公司无偿使用;房地产业的高回报带来的收益又流回电器零售业,为其不断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知道国美的真正老板是黄光裕的人可能少之又有。当时,中国的家电零售业有“三张”之称:南京苏宁电器的张近东,山东三联集团的张继升,北京国美电器的张志铭。

从1987年黄俊钦、黄光裕两兄弟来北京创业,到1993年分家,两兄弟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但当时两兄弟对电器零售行业似乎已经厌倦——大哥黄俊钦创办了新恒基集团,开始以罕见的低调在房地产业急速扩张,小弟黄光裕则在不久后把国美电器交给二妹夫张志铭全权打理,自己也跑去搞房地产和投资业务。

在张志铭领导下,国美在1997年以后快速发展,并于19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

曾有媒体对当时国美的实际盈利能力表示质疑,认为早期的国美电器其实并不赚钱。且工商资料证实了这一点:2001年,“北京国美”销售收入为168585万元,税后利润为-1415万元;2002年,“北京国美”销售收入为208187.19万元,税后利润为-436.92万元。

即使是这样一块“鸡胁”,却仍然被幕后的黄光裕牢牢掌控着(这从张志铭在国美内部几起几落并最终黯然离去可以得到证实)。黄光裕不舍的是什么?有人一针见血地点破此中奥妙:他要的是国美电器巨大的现金流。

零售业内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在巨大的现金流量中,因为货款结算的时间差,总能有一笔数额不小的“沉淀资金”趴在帐面上。据资料显示,2005年国美电器的销售额达到498亿元,那它账上趴着的现金是惊人的。

在后来接受记者的采访中,黄光裕也曾承认:“七、八年之前,国美的房地产业务曾经借用过国美电器的资金,但是金额不大,属短期拆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黄光裕早期惯用的操作手段:2003年以前获利状况不很乐观的国美电器零售业务,却实现了相当的经营规模,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其中一部分资金通过国美系内的投资公司,以往来款的形式转移给了系内从事房地产的公司无偿使用;房地产业的高回报带来的收益又流回电器零售业,为其不断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但事实似乎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现金流这么巨大的家电零售企业,国美却曾数度传出资金链紧张的传闻,为什么?漏洞在哪里?在有关的媒体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黄光裕在召开小范围高层会议时,会随身携带一台笔记本电脑。他会不时地给香港的马仔发出“扎几手”之类的指令。知情人透露:“他在炒期货,也炒股票。”因为完全是黄一个人在做,没有人知道具体数额有多大、投资收益如何?黄光裕本人也曾承认,有“大宗交易”存在。但没人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即使黄光裕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无风无险,但借来的钱总是需要还的,况且这种“短融长投”的模式存在着相当的风险,德隆就是这么倒下的,必须上升到一个比较大的平台来操作。如何才能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呢?最现实的手段是包装上市——这样可以从资本市场高额套现,通过增值的方式直接对房地产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电器零售业务也在上市后卸下了往来款的包袱,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了高速扩张。

“短融长投”变成了“长融短投”,原来是别人的钱,一下子变成了永久性的股本金,再也不用为此提心吊胆了。

*巧妙运作,上市融资

两手互搏

黄光裕一直梦想着这一天的到来。

2004年6月7日,黄光裕终于修成周伯通的神功:“左右手互搏”,在两掌咫尺之间的腾挪,便把价值仅2亿元的国美电器,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变幻,让其一夜之间暴涨40多倍。其并购手法之精妙,让诸多资本市场的资深玩家瞠目结舌、惊叹不已。

具体手段是:由黄光裕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以83亿港币的价格,收购其22个城市94家国美门店资产的65%股权,交易不涉及现金,由“中国鹏润”向黄光裕发行可转换股债券。2004年9月10日,“中国鹏润”正式更名为“国美电器”,黄光裕几经腾挪实现了国美电器的间接上市。

黄光裕的这一连串动作的妙处在于,通过控制二级市场股价、缩股及精确设定持股比例等方法,成功绕过了香港交易所新的《上市规则》中的公众持股比例不低于25%、商务部零售企业外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65%等重重政策关卡。

此后不到半年时间,黄光裕先后进行了二次套现:第一次套现是在2004年9月,由荷银洛希尔包销金额达12亿港元的股票;第二次由Fidelity等国际知名基金认购金额约13.75亿港元。

在接下来的2005年,黄光裕开始在全国“跑马圈地”,一口气开了250多家门店。这番紧锣密鼓地布阵,自然是为了准备和紧逼而来的苏宁、永乐、大中等竞争对手展开新一轮的“肉搏战”。

与此同时,国美电器的业绩却开始呈现疲态:从2005年前三季度的报告显示,尽管销售收入增长了34%,但是净利润却仅仅增长5.5%,而在过去的4年当中,国美电器的净利润一直以100%的速度增长。

黄光裕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谈到2006年国美集团发展的关键词时,黄光裕直呼:“安全!安全是企业的健康,有了健康才有了一切。”他表示,2006年国美新开店数量将从2005年的250家减为100家,重心转为改善分店的营运及管理效率,提高单店业绩及细化管理。黄光裕期待通过勤练内功,让这些新开的店成熟起来,把业绩做上来。

黄光裕旗下的房地产项目,也得到了强劲的资金注入。2004年是“鹏润房地产”注册资本增加最快最多最集中的一年——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猛增到4.2亿元;“国美置业”于2005年1月4日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国美置业”实质是一家资本运营商,它所要求的回报不仅仅是卖房子,更期望在资本市场上成倍增值后的交易;而在2005年元旦,“国美第一城”正式开盘销售,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另外,黄光裕在2005年4月13日还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鹏润电器”,注册资本1亿元。有业内人士分析,从电器零售经营的角度看,“国美电器”扩张的空间很大,“鹏润电器”成立的必要性不大,但黄光裕寄希望它未来能在美国上市。

面对外界有关他在房地产和家电零售之间拆借资金的质疑,黄光裕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反驳:“随着电器和地产业务都发展成熟,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必要。如果我们在房地产和电器业务之间来回拆借,企业自身会不安全,投资者也不喜欢,银行也不会信任。”

*继续狂奔猛进

狂奔猛进

变成“有钱人”的黄光裕,却在此时又做出了惊人之举。

2006年2月5日,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已与美国基金公司华平投资集团达成协议,华平将通过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1.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及2500万美元认股权证投资国美电器。

华平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性私募投资基金,旗下管理的资金总额超过120亿美元,另有70亿美元的备用投资金额。这次与国美电器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华平迄今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最重大的投资。一旦债券及认股权证获悉数转换及行使,华平将持有1.7668亿股普通股,占国美电器总发行股本约9.71%,成为国美电器的第二大股东。

黄光裕透露,这笔约9.8亿港元的资金将用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发展业务上,当认股权证悉数行使后,国美电器将再集资1.92亿港元,作为一般营运资金。黄光裕同时承诺,将于2007年以国际会计准则对目前国美非上市的电器和消费电子零售业务进行审计,并于2011年之前在取得相关审批的前提下,把所有非上市的电器和消费电子零售业务注入上市公司。

在暂时并不缺钱的情况下,黄光裕为什么会把20年来始终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公司股权“拱手”让给外人?这可能跟黄光裕在2004年放的一颗“卫星”有关——他放言到2008年,国美的销售额要达到1200亿元左右。当时几乎所有的人认为这不过是他抛出的一个“数字大饼”——如果按一家店产生1个亿的年销售额计算,国美需要上千家店才可能完成这个目标,这意味着他这4年中每个月要开16家店以上。

黄光裕知道,完成非常的目标,需用非常的观念和手法。2005年极速增长的250多家店,已经让他在管理上颇为吃力,需要引进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是黄光裕引进国外投资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他需要一笔钱,酝酿一次非常规的扩张手法,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奇效。

事情的进展顺利得超乎他的想像。原计划5年内整体上市的梦想,却在1个多月后实现:国美电器于2006年3月29日在香港突然停牌,该公司公告称,将发出有关一项重大及关联交易之通告。当天下午,在北京参加“2006年中国家电高峰会”新闻发布会的黄光裕承认,国美电器将母公司一直未上市的35%权益装入香港上市公司的申请方案,已正式获商务部批准。公司计划以69.87亿港元向黄光裕收购其私人持有的35%非上市国美电器股权。黄光裕将持有上市公司75.67%股份。

2006年4月7日,黄光裕进行第三次套现,而减持的至少12亿港币的股票将由花旗银行包销。本次配售股票的目的,则是黄光裕根据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规则的要求,减低他在国美电器持有的股份比例至75%以下,以符合香港资本市场之公众持股不低于25%的要求。

钱多可以壮胆。3个月后,便有了国美“鲸吞”永乐的一场好戏——2006年7月25日晚,黄光裕和永乐电器的董事长陈晓并肩出现在全国400多家媒体面前,几个月来甚嚣尘上的国美并购永乐案终于水落石出:国美以52.68亿港元收购永乐,并购的方式是换股加现金。根据协议,国美电器将以1∶3.08的比例置换永乐电器全部股份,并向永乐股东支付4.09亿港元的现金。在国美完成换股手续之后,永乐电器将会退市。

这是中国家电零售业最大的一起并购。“我和我多年的竞争对手陈总坐到了一起。”黄光裕禁不住满脸的得意,而一脸凝重的陈晓只能将失落深埋心里——因为从那天起,他将成为新成立的集团公司的CEO,黄光裕将出任董事长。黄光裕个人持有新公司51.2%的股份,而陈晓和永乐的管理团队持有新公司12.5%的股份。

此举,国美不但收购了中国第三大家电零售商,而且间接控制了另外一家家电零售巨头——大中电器。合并后,其联合门店数量将达到800家,年销售额800亿元,远远超过了第二大巨头苏宁。2年前放言的1200亿目标已经指日可待了。

第一只脚还没踏实落地,黄光裕的第二只脚又飞步迈了出去。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7月27日发布公告:北京住总集团将其持有的中关村法人股2.7亿股(占总股本的40.01%),分别转让给鹏泰投资、粤文音像及海源控股——27.51%、7.5%、5%的股权。“中关村”开始步入黄光裕时代。

好戏才刚刚开始,如日中天的黄光裕在资本之旅上继续狂奔猛进。未来他将成为第二个唐万新或顾雏军,还是成为中国的山姆·沃尔顿?我们难以预测,这将取决于他平衡术的高低。

*黄光裕的类金融模式日益凸显

《资本加速器:野心与想像力的实现》

随着国美电器的蒸蒸日上,黄光裕看到了无限商机和前景,于是在2002年10月26日重新执掌国美,又取代张裕民亲自担任国美电器总经理。

在操作房地产项目的同时,黄光裕也在做着一件大事:就是国美电器上市。2002年3月,黄光裕终于得到一个良机,成为了“京自动化”控股股东,随后更名为“中国鹏润”。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黄光裕打通了电器零售与房地产截然不同的两个行业的任督二脉,让它们成为互相交通、互相支持的有机体。也正是在此时,黄光裕最重要的商业思想“商者无域、相融共生”开始成熟定型。

在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黄光裕的野心与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现。他在2005年“夸下海口”,要在三年后让销售额飙升到1000亿元。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他在痴人说梦。但他突发奇招,收购了行业内第四大巨头永乐,成功实现了当初的目标。通过开动收购战车,他短短几年时间内陆续收购了全国性或地域性的行业公司,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霸主。

两年前,在找到陈晓这员统帅后,黄光裕又从国美的前台退居幕后,开始集中精力对收购的中关村进行重组,企图把自己的地产资源装入这个壳资源,从而打造出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平台。黄光裕的类金融模式日益凸显。德隆枭雄唐万新未遂的梦想,也许几年后在黄光裕身上有了实现的可能。当然,风险也深潜其中。近期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及国内房地产业的不景气,让这种风险成倍放大。国美电器近段股价大跌,其中因素之一,便是有投资者认为,他在套现国美电器股票,为自己的房地产“输血”。 zgbnI2hf7vyffbN/OieApXEQ53X2FBcX2H2S/X2AlsU17GbjpVCRPgSprRAa8++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