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骗术
骗子竟将手机呼转至银行客服电话
近日,北京警方再次发布警情提示,信用卡诈骗作案手段又新增了将移动电话呼叫转移至银行客服电话骗取信用卡持卡人个人资料、冒用他人身份挂失信用卡进行冒领、冒充信用卡中心等银行部门寄发《催缴通知函》等进行诈骗等新的手段,信用卡使用者需提高警惕。
部分不法分子为了骗取持卡人信任,将个人手机号码呼叫转移至银行客户服务专线,待持卡人放松警惕后则回拨持卡人电话套取事主信用卡的个人信息。在进行此类诈骗行为时,嫌疑人普遍使用两种方法诱使持卡人拨打其已经进行过呼叫转移的电话号码,一是将该号码伪装成“求助电话”张贴于银行的自助服务区,并人为地制造ATM机故障;另一种则干脆向信用卡用户发送诈骗短信误导持卡人回拨。
警方提示,作为信用卡持卡人,在办理电话银行相关业务和进行业务咨询时,也要牢记银行对外发布的专门客服电话号码,见陌生电话切不可轻易回复。来电显示也有假用户当心上了“熟人”当
听到手机响,看到熟悉的来电号码,但电话那头说话的却是一个陌生人,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要格外小心了:这很有可能就是骗子专门设好了陷阱,就等着“冤大头”往里钻。
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虚假主叫号码”骗局,不法分子利用可任意更改来电显示号码的软件,冒充手机用户的同事或亲朋好友实施诈骗,只要手机用户一疏忽,骗子就能得手。
比起以往不法分子布下的“陷阱”,更改来电号码的新诈骗方式抓住了人们对熟人“不设防”的心理,于是骗子总能“一抓一个准”。
骗局的多发性,与如今网上到处都是叫卖“更改手机来电显示软件”现象紧密相关。据中国联通一工作人员分析,这种更改来电显示号码软件的工作原理应该是“外部侵入式”,即造假者自己制作了一个非法网关,通过网络侵入运营商的网关系统,并通过空中拦截的方式,用自己的网关随意修改主叫号码,再把修改结果送入通信公司的网关系统中,从而达到随意修改原始号码的目的。
专家指出,手机来电号码任意修改的行为破坏了原本诚信有序的通讯方式,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对此,用户应当格外注意,当接到来自熟悉号码或家人号码的电话时,如果涉及到要钱、汇款等事,应该多留一个心眼,向朋友或家人再次求证、核实,或者可以挂断电话再次回拨过去,对方如果确实是更改手机号的骗子,回拨时对方是无法接听的。
媒体声音投诉电信行业难症结在于行业垄断
有专家认为,消费者投诉电信行业困难重重,问题的症结在于行业的垄断。以陈曙光案为例:由于法律保护电信行业的垄断,才使得电信运营商与SP商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电信运营商缺少竞争的压力,于是可以不顾消费者利益而与各种SP商签订合同。而正是因为这些由合同关系形成的利益纽带,把电信运营商和SP商紧紧地捆在了一起。可见,陈曙光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时,面对的不仅是提供垃圾短信息服务的SP商,还触犯了由SP商和电信运营商构成的利益共同体。更关键的在于,垄断行业往往与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曙光的败诉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铃声一响,黄金万两。借着垄断地位,运营商与SP商狼狈为奸,大发昧心财的行为,早已引起公众强烈不满。迫于舆论的压力,信息产业部一度下令,要求运营商对垃圾短信开展治理整顿,事实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垃圾短信、欺诈短信依旧顶风而上,势头不减。手机响一声不响了,打过去,却是某声讯台;收到一条短信,以为是朋友发过来的,回过去,才发现损失了大笔话费……几乎每个有手机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对于受到侵害的用户,却很难有能力去较真。如今陈曙光的遭遇,对于备受垃圾短信侵害之苦的手机用户无疑是当头一棒。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不仅是不合理的经济体制、法制体系,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像陈曙光这样因维权获罪,不仅是消费者之耻,更是社会之耻。
(本章节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8-07/12/content_8541917_2.htm)
借打手机骗局
骗子的道具往往是假手机、假小灵通。
典型手法:一人与你在网吧等地相识后,假装自己的手机没电了,以急于要与人联系为由,借你的手机打个电话(有时他为博取你的信任,会把自己的假手机交到你手里保管或抵押)。然后,趁你一不留神,很快从你的视线里消失。
变异手法:假充值卡。一人在马路上拦住你,向你兜售手机充值卡,说85元可以打150元,还可以欠费150元。你觉得很划算,买下来没几天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案发地点:网吧、娱乐场所、小型饭店等处。
受害人:学生、外来打工人员。
典型案例:今年10月31日晚上7时许,一名女青年骑自行车下班,在途经鄞州石碶)老街路口时,被一男一女两年轻人拦祝两人向她借打手机,并把一只假手机交给她。没多久,她就发现两人不见了踪影。
时下,由于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记者将此前出现过的手机骗局新闻进行集纳,希望提醒广大读者多加防范。
骗局一:恭喜中大奖
“恭喜您中了大奖笔记本电脑一台,请付手续费xxx元。”如果按照要求付了款,对方就再也不会接听你的电话。
骗局二:猜猜我是谁
如果接到“猜猜我是谁?”、“连我都不记得了?”的电话,请一定要确认对方的姓名,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上了大当。
骗局三:您在xx商场消费数千元
“您的xx卡于某月某日在某地刷卡消费数千元,如有疑问,请咨询,电话××××。”请千万不要理会。
骗局四:熟悉号码传来陌生声音
手机上是熟悉的来电号码,但说话的却是陌生的声音,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骗子利用“手机号码任意显”软件行骗。
骗局五:骗子手机“变身”银行客服
先损坏ATM机,然后将手机号码伪装成银行服务电话,贴在ATM机上。而该号码已办理了呼叫转移,所有呼入电话均会自动转接到银行的客户服务电话。待持卡人放松警惕后,骗子再回拨持卡人电话,套取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