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清明诗词欣赏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

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

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

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

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

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

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

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开,

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为什么“断魂”呢?

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长,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

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

可见古往今来,

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

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

下一代不断成长,上一共不断地老朽,

不断地死亡,这是生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

在这里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绻绻的思念,

洒下所有的泪,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

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在这里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

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

只要心中有爱,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清明祭祖古今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

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

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

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

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

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

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

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

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

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

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

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

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

不少海外侨胞、华裔,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

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自古以来,

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

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

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

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心景说古今

梦 思

清明,其本意是指天气清彻澄净,透明度高。

后来,它又引伸到政治和思维领域。

清明又指政治有法度,社会有条理,社会公正,赏罚分明,

用人唯才唯德,不唯亲,官员不腐败,不受贿,

不买官卖官,不收受红包,等等,这种政治状况称之为清明。

《诗经》上说,“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意思是说,商朝腐败,周朝伐纣,使社会清明。

清明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思维清晰,推理严密。

古人认为,静则生慧,虚壹而静,则思路清楚,

这种思维状态谓之清明。

清明,也是指春天的一个节气。

一般在4月5日左右。此时正巧黄经15度。

清明得名,是因为此时草木萌动,大地泛青,

大气洁净,因此称为清明。

古人说,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

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地温升高,草木萌动,

在北方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在江南则杨柳绽开,桃李芬芳。

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

江南有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前后种的树成活率很高。

清明在江南也是开始播种的季节。

农谚又云“谷雨清明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总之,清明是大地复苏、万物萌生的季节,

也是农业上播种耕耘的季节。

赏花时节在清明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桃花李花,竞相开放。

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人们从萧瑟的冬天过来,

春天的景象给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

因此,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

古往今来,有许多清明诗描写了人们郊游赏花的情景。

宋朝有一位诗人陈与义所写的《清明》诗,就洋溢着春的气息。

清明诗之一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诗里说的,春风吹来一阵阵游春人的喧闹声。

诗人也许是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

是坐在家里度过清明这一天的。

他看着春天明媚的阳光,

直到落日收尽了它最后的一沫晚霞,

他感到春天太美了,微风中杨柳袅娜多姿,

百花盛开,一切都是那么地美丽姣好。

清明二绝之二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天遍来禽一树花。

这首诗写的也是清明节人们户外游乐的情景。

少女们头上的髻,就像黑黑的乌鸦。

她们赶蝴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玩得真痛快。

东风像是春天的使者,把一株株树都装点得花团锦簇。

清明是人们赏春、游春的大好时节。

宋朝诗人文彦博的《清明后同秦帅明会饮李氏园池》一诗

写尽了人们在清明赏花的愉快心情:

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

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

李氏园林位于洛水之滨。

全诗意思是说,清明后就要暮春了,

快快游赏,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

如此美好的风光,我们可以尽情地观赏,

这是不需要大自然批准的,不必传话给它。

自然万物,如天上明月,山间清风,耳得之为声,目遇之为色,

无论穷人富人得意人失意人,大自然一样畅开胸怀,

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无尽贡献。每个人都有欣赏的权利。

让我们在花前尽情地喝酒,尽情地赏花,让我们尽醉而归吧。

清明是良辰美景,游春是赏心乐事。

清明时节思人生

黄庭坚的《清明》诗则别有一格,

它从清明想到人们的各种活法,

想到了人生的不同价值。

它写的不仅是景,是情,更是理,是人生之理。

全诗是这样的: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

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

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

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

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

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顺便说一下,同样的清明节,诗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有个叫高菊卿的诗人得到的结论是及时行乐。他写道:

……

日落狐狸眠家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他由人的死想到应该及时行乐,活着时吃到的才是真实的,

死以后的祭奠,“一滴何曾到九泉”,

九泉下的人是怎么也喝不到酒的。

这话固然不错,但是,这种想法,比起黄庭坚来,境界毕竟不高。

繁华尽处是萧瑟

与清明相关的节日是寒食。

从冬至经105天,就是寒食节。

寒节时不烧火,不举火而食,

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祓除不祥,

扫祭祖先坟茔。陈与义的寒食诗: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这首诗中充满着萧瑟、落寞之感。春天的景色倒是很美。

鲜花纷纷开放,装扮着田野,村边柳树绽芽了。

但是,由于作者客居在外,心景肃瑟,正是这个原因,

它写诗说,说“客居空佳节,莺宛转啼唱”,

过节是草草了事,(草草随时事)诗人自己仿佛回到了洛阳的故园。

但是,远处传来凄凉的笛声,诗人的心头充满了人生无奈的怅恨。

另一个和尚诗人仲殊写的一首寒食词

则透露出一种看透人生的顿悟之心:

诉衷情.寒食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这首词的前半阙,极写杭州西湖寒食节的热烈场面:

红花酒地,红船满湖,红男绿女,游人如炽,一派歌舞景象。

但是,下半阙在浓艳的背后,却透露出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冷峻的道理。

世界上乐极易生悲,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

繁华尽头处,悲哀暗暗来。

舞榭歌台,最后都变成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全诗读来触目惊心。

清明诗句名篇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葬祭名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东坡悼爱妻词赏析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

苏东坡做了一个遇见亡妻的梦,

醒来感慨系之,写这首词,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此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悼亡词中绝唱。

上片一开始,

作者并未以通常的写景、写情起头之手法,

而是直接进入叙事主题。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

苏妻王井病逝汴京(今开封),

夫妻一生一亡正值十年。

因分离已久,茫然不知对方这些年如何渡过。

因此,“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不仅抒出生者的深哀至痛,也为后面的相逢应识打下了伏笔。

“不思量,自难忘”出句貌似平淡,

却流露出夫妻间那种深挚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潜作者的脑际,

不去想她,她也不会在心中抹掉。

下面点出亡妻的墓地。

“千里”指其坟葬在眉州彭山,

相距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已逾千里。

遥远的孤坟,即使寂寞,有贴心话想倾诉,

亦无法立刻赶到密州,岂不更添“凄凉”。

所以,用“十年”和“千里”,

将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

再加上夫妻间生死界限,

以此来强调作者对夫妻不能相见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在梦中沟通了。

但作者并未直接继续写梦,而是先宕开一笔,

用设想“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因为在这十年中,苏东坡仕途失意,

生活颠簸不定,神情疲惫不堪,

再加上年化而容颜哀老,

面貌自然变得使亡妻认不得了。

这上片的最后一句,

又将词推向作者隐痛的高潮,那悲凉的心境催人泪下。

下片进入昨夜的梦境,

然而作者下笔未将凄凉、伤慷的气氛继续下去,

而是忽地还乡回到新婚燕尔之情景,

“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实美妙的画面,娇妻在窗前,

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对着铜镜梳妆打扮。

紧接着笔锋一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句与上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

梦境虽不受时间、空间和生死界限的限制,

但即使真能相遇,也会因夫妻分离久远,

还由于情感波动,思绪如麻,话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淌不尽的泪水。这里写的不是梦境,而是人间真情。

最后三句是作者从梦中回到了现实,

作者料想在异地短松岗的墓地,

亡妻伴着明月,长年孤独悲伤地思念着丈夫。

作者以亡妻的断肠柔情,来表示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

作者写此词的高明手法是先叙事,再言情,

最后以写景结束,让人无一不为之动情。

这首词结构严密,直抒胸臆,淋漓酣畅,一气呵成。

在技巧上极尽曲折跌宕,起伏突变,

写梦前怀念感情深邃,含意丰富;

写梦中相逢情感执著,动人心弦;

写梦中相逢情感执著,动人心弦;

写梦后伤感用词朴质,寓情于景,一泻其妙。

这首词语言纯用白描,自然真切,

毫无斧凿之痕,用词凝炼深沉,音响凄历。

全词句句有声,与悼亡之情十分契合,

感染力非一般哀愁之作可相比。

清明.扫墓

(一)

如果真有灵魂

那么这里

一定比人间

热闹!

(二)

墓地中

走过

我活过了千百回

清明诗1

清明时节,四野俱晦。

悲风阵阵,愁雨霏霏。

鸟雀侧视,草木竦立。

举烛烧天,叩脑捶地。

既予人生,何置人死?

还我至亲,神明不理。

痛哉惜哉!歌以悼之。

清明2

雨疏风清柳婆娑,飞花不解行人色;

当时轻狂笑来世,如今黯然悲奈何。

冢前松柏相拂拭,新碑杂尘自销磨;

帖法右军成丧乱,始知人间有蓼莪。

清明

农历上的一棵青果

朦胧在细雨之中

她的情绪在萌生鲜嫩的

忽一个早晨

窜进她的情感世界的人

不是湿透衣袖

也便沾满忧郁

翻过这页无言

小跑艳阳高照

浓抹重彩的是热太阳下

老樟树和知了

还有渔塘还有小溪

耐着性子温和地守着

蒸发的午间

顿生厌倦蓝天白云

这是清明的高度

生命和憧憬逝去

季节轮回

唯一要做的是

在时下深纹的额头

去摘那棵青果

在这里我们为失去的亲人找一块永久的空间,

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亲友都可以随时凭吊祭奠。

在这里我们庆祝每一个生命特有的璀灿,

让生命的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在世间永远流传。

(全文完) KIblc2a32OGqFxmhXKsIg/RRvHgY+e2FxhsIBxCnSCD1MJLngJ8SWbxQ2MNcNZ1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