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鱼:好孩子来自好环境

有人对一位母亲说,“好好管管你的女儿,这么小,不要总是让她到处乱跑,不然会出问题的。”母亲说,“没关系,小孩子都这样,年纪大了就好了。”因为她在这个年纪就到处乱跑。后来,她的女儿真的和她一样未婚先孕了。这位母亲对人说,“没办法,这也是遗传啊。”……

真的是遗传么?

环境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们都知道,新出生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等到孩子长大的时候,这张白纸已经画上了不同的符号,有的是正直、乐观、坚持,有的却是自私、孤独、自闭。“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小孩子经过环境的洗礼,就有一千种心理,一千种性格。可见,环境对人的教育意义是多么巨大。

环境是有生命的,环境通过对孩子的影响体现了他的生命力,这是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有了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的印象的能力:他们在爸爸妈妈的照顾中得到最初的信赖;在从陌生人的交往中,得到最初的害羞;从伙伴的游戏中,得到集体意识的融合……

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儿童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自发性活动等等内部因素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不适合于孩子的环境,只能抑制儿童潜能的发展。这个环境应该给他最少的限制,与他的年龄相适应。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理、生理才会自然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

关于此,蒙台梭利列出了孩子“适宜的环境”的条件:

其一,物质环境。比如可供儿童做充分运动,并且充满自然生机的户外环境;按照儿童心理学、生理学及卫生学要求所设计的生活用具及生活环境;

其二,社会文化环境,比如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尊重、关爱,同伴交往的和谐等。

当然,这样的环境不是孩子出生就有的,需要爸爸妈妈和老师去营造。这个环境必须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在这个基础上,蒙特梭利又提出了“有准备的环境”,在这个环境可以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那么,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要怎样给孩子准备它适合的环境呢?

下面是蒙台梭利提出的“有准备的环境”的重要方面:

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的环境

大人走一步,宝宝可能要走很多步。而在认识和感知上,大人和宝宝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给孩子准备适合他们适用的生活和学习用品,比如他们的小桌子小凳子,以及他们特有的玩具。这样的环境才是孩子的天堂。

有安全感的环境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安全的需要。所以,爸爸妈妈和老师要给予孩子安全感。他们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大人要给予宝宝鼓励,让他们可以自由、大胆的行动。

自由活动的场所

孩子需要依靠运动来表现自己的人格,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坐在凳子上,对孩子说教的意义是不大的。蒙台梭利说,“向儿童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有助于他从事自我训练并寻求自我发展。”所以,宝宝的场所和用具最好能让宝宝接触东西,让他们可以自由的进行一些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的运动。当然,有机会的话,让孩子尽量的接触大自然。

美的环境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当然孩子对于美的概念和大人不大一样。孩子大多喜欢鲜艳的颜色,造型美丽的物品,当然色泽也要好。在装扮宝宝的居室时,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自己选择颜色和装饰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高兴的事情。当然,他们也会按照自己心中的美打造自己的小屋子。

有秩序和有限制的环境

孩子的周围如果有太多的东西会让他感到精神散乱迷惑。他们就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自己的游动,他们也不能集中精神来做自己的游戏。所以,爸爸妈妈要给予宝宝提供必要的限制,告诉他们什么东西放在什么位置。

两岁是孩子秩序的高峰,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们的秩序都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象鱼和水、房子和地基。当孩子的周围有秩序的话,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周围的事物内化。当然,如果没有秩序的话,孩子就很容易失去方向。

这就是有准备的环境,在这里孩子的心灵世界才会受到呵护,才会充满阳光,孩子也才能健康的成长,而那些充满压力、责骂、嘲笑、冷漠的环境只能让孩子的心理世界中长满荒草。

“遗传”不是教育失败的“挡箭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人对一位母亲说,“好好管管你的女儿,这么小,不要总是让她到处乱跑,不然会出问题的。”母亲说,“没关系,小孩子都这样,年纪大了就好了。”因为她在这个年纪就到处乱跑。后来,她的女儿真的和她一样未婚先孕了。这位母亲对人说,“没办法,这也是遗传啊。”

真的么?为什么是母亲没有尽到自己教育的责任,却把这个“责任”推到了遗传那里?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多少家长像这位母亲一样,把原来应该自己买单的事情,一股脑推给了遗传?——“没办法,我儿子从小就内向。”;“他天生脾气大,跟他爸一样!管不了!”“没办法,他从小就懒!”……是不是你也这样说你的孩子呢?为什么不想想,孩子为什么会从小就这样,天生就这样?难道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懂得内向,就懂得发火,懂得勤劳和懒惰?显然,不是的。要知道一个坏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对不称职的爸爸妈妈,当然,每个好孩子的背后同样会有一对称职的爸爸妈妈。

有这样一个叫做卡尔威特爸爸,他教育出了这样一个儿子。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时8、9岁时就能够自由运用六国语言,通晓数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9岁时卡尔威特进入莱比锡大学;10岁时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时,他出版了《三角术》一书,不久以后,他又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也许你会说,卡尔威特是天才,或者说他是遗传他的父亲老卡尔威特。你错了,他不是天才,婴儿时期的卡尔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他的父亲老卡尔威特也只不过是一个小村庄的牧师。如果他的父亲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他给了他的儿子天才的教育。

在老卡尔威特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之所以没有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的天才被压抑了而已,而压抑天才的罪魁祸首就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关于孩子的教育,老卡尔威特在他的书中写到“我要说的观点只有一个: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孩子就像制作瓷器的黏土一样,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决定了他有多大的成就!我们看到,贼的儿子成为贼的几率是相当大的,但是这不是说贼的儿子永远是贼,因为如果他接收了另外一种高尚的教育,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高尚正直的人,而对偷偷摸摸行径十分厌恶。这就是教育的魅力,它可以让一个生命因为教育而走向生命不同的两级。

所以,爸爸妈妈想要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样子,就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如果父母本身对孩子不负责,总是打击孩子“你怎么就这么蠢?”,那么孩子不仅愚蠢还会很孤僻。而当爸爸妈妈适当夸奖自己的孩子“聪明善良”,那么他就会像爸爸妈妈夸奖的那样聪明善良。

如果你认识到以上这些,就不要再用“遗传”“天生”来掩盖自己的教育的失误了。虽然,遗传可以影响孩子一些东西,比如孩子的血型、基因、血粘稠度度、荷尔蒙多寡、智商,但是遗传既不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观念、道德和品行,也不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大小。

一个人的能力、思想和精神的培养并不是继承财产。即使父母多么聪明,孩子继承的也只是一种能力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还需要爸爸妈妈不断努力挖掘,否则这种可能性也会消失,更别说思想、精神等等一系列心理因素了。

遗传和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的份量呢?我们可以这样做一个比喻。比如,有一棵树能长10米高,那是树的遗传,但是实际上它只长到7米,因为决定其生长因素的还有土壤、水分、阳光等等,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不要用一些总是说“遗传”,因为天生没有任何能力的孩子是极其少见的,而更多的是,你用自己的“劣质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分”。那些你认为是“遗传”造成的问题,其实就是自己推脱责任的表现。但是,你犯下的错误却让自己的孩子买单。

“小冤家”来自“大冤家”

有这样一个教育小故事:母蟹看到小蟹总是横着爬,觉得这是错误的。它对小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小蟹委屈地回答说:“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

大人总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一些小毛病,教导孩子“小宝,你不能这样,应该……”其实,大人在责怪孩子做错的时候,应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做错,有道是“子不教,父之过”。小孩是大人的“镜子”,当你看着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病根”。

每个新生的宝宝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而大人则是他们的老师。在父母身上,宝宝不仅接受了他们刻意教给自己的新东西,还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有时甚至连思维方式,他们也照搬无误的模仿下来。而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孩子还体味到了每件事物中的快乐和痛苦,并且将这些快乐和痛苦当做自己生活的模板,“重复”进行下去。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一个孩子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情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我们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就会有情绪,会生气、哭泣和大笑,而这些让他们生气、哭泣、大笑的事情会“刻在”他们记忆的深处,只要有适当的场合,这些情绪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个小孩子重复自己最初的人际关系模式。

小时候,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信任,那么他就会不断复制信任,他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相反,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敌意,那么他就会不断的复制敌意。他会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甚至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他也会充满敌意。当然,“如他所愿”,这些人真的从对他友善转向了敌意。

所以,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些换过学校的小孩子。无论他换了多少个学校,他的人际关系还像在最初的学校那样。当初他在那个学校和小朋友关系很好,在以后的学校,他和小朋友的关系大多也差不到哪去。相反,如果他是因为在最初学校人际关系不好,而要求爸爸妈妈换学校的,那么,他到了新学校,人际关系也不是很好。当我们再去看这样小孩子的父母,我们会发现,他们竟然和自己的孩子处境那么相似!这样小孩子的父母无论多么频繁的换工作,他的人际关系还像原来的单位一样糟糕。

孩子和大人就像那个对小蟹和大蟹。小蟹从母蟹那里得到了横着爬行,自然也就会让自己横着爬行。所以,当你的孩子总是给你惹麻烦,总是不听你的话,或者自己出了什么事情也告诉你,你就要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在你的宝贝儿需要你来关爱的时候,你给了他足够的关心了吗?当你的孩子因为别人惹恼了他,他才打了那个孩子,你给了他足够的解释权了吗?所以,当你总是说他是一个“小冤家”,就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那个“大冤家”,要知道,很多时候是你的错误造成现在的他!

刚出生的孩子会有多少的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呢?他们只不过是从你那里得到了最初的人生经验。你给了率直,他就会真诚;你给了他体谅,他就会宽容;你给了他微笑和鼓励,他就会自信。而这一切当然不只是你的说教,而是你的生活的每个方面。当你对孩子说,宝贝,你要对别人真诚!但是不久孩子却发现你对别人说谎,在他的眼里,你的行为代表什么呢?很显然,是真诚背后的欺骗。所以,有一天,你竟然发现孩子用诚实的表情来欺骗你!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真正诚实的人,真诚的面对你周围的人,那么即使你不去教育你的孩子,他还会诚实的面对你。

这种影响是那么深远,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正如一个心理学家说:“当你把魔鬼赶出了自己的花园,但是你会在你儿子的花园里看到它。”当然,你的花园如果是天使,你会在自己儿子的花园里一样看到天使!

所以,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那么就先把好自己这一关吧!

高期待的父母是“妖魔”

15岁的明珠学习成绩很好。每年都有会参加一些大型的作文或者英语竞赛,当然,也会捧回一些比赛的大奖。这个假期过去,明珠就要上高中了,为了让明珠更好的适应高中学习,妈妈决定让明珠在假期里复习高中课程。但是,偏偏到了快开学的时候,明珠却然说自己头痛不想去上学。妈妈觉得很奇怪,带着明珠到医院检查,并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难道孩子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妈妈在狐疑中带着明珠到了心理门诊监察,果然,孩子是因为对学习恐惧才不去上学的。

其实,明珠已经很优秀了,但是明珠妈妈还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一点。有多少家长是这样的心理,无论孩子多么优秀,总是填不满自己心理“期待的魔鬼”。直到有一天,孩子生病了,一切期待都戛然而止。

早在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家长就开始了期盼。希望自己的小孩很漂亮,很聪明,很可爱。而当孩子出生之后,不会走的时候,希望他可以跑;不会说的时候,希望他可以满口流利的英语和唐诗宋词。当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其实,哪个家长对孩子没有期待呢?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优秀呢?但是过度的期待,只能让孩子成为家长心理“病魔”的牺牲品。往往正是这些多余的期待,才让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比如撒谎、厌学、恐惧、自卑等等心理。为了避免自己期待过高,家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你的标准并不是标准

也许你会说,想当年我几岁的时候,就可以怎样了。是的,也许我们小的时候,从来也没有补习班,也没有网络,但是我的成绩依然很好。但是你忘记了,时代变了,你不可能用曾经的你来要求现在的孩子。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要知道,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在孩子身上,无论你觉得这是一个多么现实的要求,孩子不能承担,那就说明你的要求是过度的。

其次,你的孩子不是别的孩子

许多家长爱用别的孩子来比较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花花,学习又好,又会说话,你呢?整天在外面和别人打闹,自己的功课也不做!”许多人都知道“人比人,气死人。”如果你总是用别人的孩子的强项来对比自己孩子的弱点,这不仅会严重的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还会让孩子形成自卑心理。

第三,合理期待的情绪

也许很多家长的期待都是合理的,但是因为处理的情绪不对,才使得孩子出现了不良的心理。当孩子没有完成你的期待,你要问清楚原因,然后帮助孩子改正。孩子已经尽力了,但是,还是失败了。这时他需要的是你的鼓励,而不是你的怒气和指责。

父母吵架,孩子不幸

有句老话说,无吵不成夫妻。年轻气盛的小夫妻尤其吵架比较多。没有宝宝的时候,吵吵闹闹也没有什么,不过,有了小宝宝,就不能随意吵架了。因为吵架对宝宝的心理影响很大。

上海市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了一项心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达到31.68%,远高于离婚家庭的孩子28.33%。这说明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吵架比离婚还严重!

一个小男孩在日记里这样写到,“每次爸爸妈妈吵架,我就不知所错。我知道自己是男子汉,但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要不我回避,要不我就去劝说,但是还不能避免这些无聊的战斗……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希望,一次次沉默……”

许多大人以为,自己吵架根本不关孩子的事情,其实不是的。要知道,孩子的心理并不像大人那样成熟,他们很容易受到父母不良情绪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吵架就是一种“心理虐待。”

在吵架的时候,爸爸妈妈的情绪大多都是失控的。很多孩子会被吵架吓得不知所措。并且在吵架中,很少有家长会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即使孩子哭闹也不闻不问。这样,很多孩子都会以为家长不要自己了,于是就没有安全感,进而就会十分恐惧和无助。要知道,孩子最担心的就是怕得不到关爱和被父母遗弃。

大人的吵架对孩子的心理不良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一个幼年的在父母吵架中度过的孩子,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恍惚等心理问题。如果受到的刺激强烈的话,孩子很可能患上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自杀问题。

我们看到很多吵架家庭出来的孩子,总会有些人际关系问题,他们焦虑、多疑、缺乏信心。因为心理发育的过程中,他们得到的是,不信任、冷漠、焦躁。可以说,他们从父母那里看到了整个世界的“不信任、冷漠和焦躁”,自然,他们也就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别人了。

有些家长吵架还会激动到动武,这就为孩子提供了攻击行为的“榜样”。孩子的模仿意识很强,他们会在父母吵架时,模仿大人的语气、声调、用语。所以,爸爸妈妈会发现自己在吵架之后,宝宝就会戳着洋娃娃嫩生嫩气的骂,见到小朋友也会出口就来句脏话,或者感觉自己不满意,就打别的小孩子。其实,他并不知道吵架动手是对的还是错误的,他们以为这就是人际交流的方式。

所以,爸爸妈妈为了避免吵架带给孩子的不良心理问题,就尽量少吵架。如果出现了吵架也要尽力弥补吵架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长在争吵的时候,最好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如果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吵架后,要及时安慰受到惊吓的孩子。并且用身体语言比如拥抱等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已经和好,并对孩子说,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爸爸妈妈都不会记在心上。当然,也让孩子不要放在心上。另外,

其次,让孩子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比如,看到孩子哭,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妈妈错了,宝宝哭哭就好了。”最好不要制止孩子的情绪发泄。另外,还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恐惧、无助、害怕爸爸妈妈不要自己等等。爸爸妈妈还要告诉宝宝,自己是不会丢弃宝宝的,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年纪小听不懂,即使他当时没有真正明白,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渐渐明白。

再次,孩子很可能会模仿父母的现象。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心情不好骂人、打人是不对的,这样,对宝宝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宝宝应该找合适的方法发泄,比如,和小朋友倾诉。如果孩子说,爸爸就是这样做的!大人要告诉孩子,爸爸这样做是错的,千万不要说,“这是大人能说的,但是小孩子不能说!”

孤独妈妈背后的愤怒眼睛

佳佳放学飞快的回家了,因为她知道爸爸今天就回家了,妈妈告诉她,爸爸工作忙,所以不能像别的爸爸那样,总是和家人在一起。蹦蹦跳跳的佳佳在门外就大叫起来:“爸爸,妈妈我放学啦!”门开着,屋里并没有什么动静。客厅里没有人,走到了爸爸妈妈的卧室,佳佳听到了妈妈正在哭泣。佳佳的好心情一下子都没有了……佳佳走过去,“妈妈,你怎么了?爸爸没有回来么?”妈妈知道爸爸有外遇了,但是她并没有告诉佳佳,只是说,爸爸今天回不来了。

佳佳知道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情,在一次偷听妈妈和爸爸的对话时,她明白了爸爸为了另外一个女人不回家。看到妈妈的一个人坐在屋里伤心,佳佳开始仇恨起爸爸。

其实无论大人是不是对孩子说谎,他都能感受到一些不同的东西。因为他们具有生俱来的敏感性。虽然这时候他们并不明白分居、外遇、孤独、忧郁是什么,但是他们会体验到这些消极事物带来的不安和焦躁的气氛。当他们总是见不到爸爸,看到妈妈一个人坐着发呆,他们就会考虑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可能去问,“为什么爸爸总是不在家?”“为什么妈妈要哭?”“为什么妈妈不喜欢我了?”

大多心理处于低潮的家长,连自己的心理都没有处理好,怎么可能很好的回答孩子的这些问题。一般的妈妈大概都会对孩子“吐露自己的苦水”,告诉孩子爸爸抛弃了自己和孩子,爸爸是一个多么多么坏的人。而孤单在家的爸爸也会说一些妈妈的“坏话”。

孩子的心理都是简单而稚嫩的,当他们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分析事物,让自己的心理健康起来。更多的时候,他们都会压抑自己的心理,或者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并且,如果妈妈是事件的弱者,那么他就会同情妈妈,憎恨爸爸。而如果因为妈妈有问题,造成爸爸的失落,他也会憎恨妈妈。

鑫鑫已经六年级了,在别人看来他应该很幸福,因为他有一个能挣钱的爸爸,和一个贤惠的妈妈。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生活的鑫鑫竟然故意在超市偷东西,被超市管理人员抓到。当鑫鑫爸被告知儿子在超市偷东西被抓时,十分生气和吃惊,因为自己给儿子的零花钱很多,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去偷东西?把鑫鑫领回家之后,鑫鑫爸又给孩子请了一个心理一生。

心理医生发现鑫鑫和爸爸的关系很冷淡,还对爸爸带着恨意,甚至对医生说很想找人把爸爸暴打一顿。原来,鑫鑫的爸爸在自己有钱之后,就开始去打牌,整天不在家。鑫鑫妈妈因此和爸爸冷战起来。鑫鑫作为家里的第二男子汉,自然站在了“弱势”和正确的妈妈一边,和爸爸对抗起来,而这次偷东西就是对爸爸报复性的挑战。

对于家长来说,婚姻不幸福只是一段时间。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会影响他的一生。尤其是孩子长大之后,也很容易出现婚姻问题。因为在他幼小的心理,他会因为父母的婚姻不幸,而产生对婚姻的质疑。如果因为父母外遇而造成婚姻不幸,那么孩子就会认为男人就是花心的,或者女人就是花心的,从而孩子也就产生了错误的婚姻观——婚姻就是伤害和痛苦。进而影响自己的婚姻。

比如,一个男孩子在幼年出现妈妈外遇,造成自己对“女人花心”的印象,那么,他就会在找到一个女朋友之后,极力的限制对方,防止对方“花心”,但是正是这种限制,造成了女孩子无法忍受而离开他。最终,他更加确定从小的婚姻观念:“女人花心”。而一个女孩子幼年的时父亲出现外遇,她就可能会认为“男人花心”。自然,长大之后,她的丈夫也很可能出现“花心”。

我们看到,许多从婚姻不幸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长大之后,他们的婚姻出现问题几率也要高很多,而这正是童年父母引起的心理问题造成的。所以,即使你的婚姻不是很幸福,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他毕竟是无辜的。

许多家长知道婚姻不幸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心理问题,所以,许多家长做出了“牺牲”,比如为了孩子不失去爸爸妈妈而保持“夫妻之名”,但实际上仍是冷战、分居、不回家。殊不知,正是这样的长期的不安、失落和焦躁让孩子患上了更多的心理疾病。所以,如果你想要孩子有一个好的心理,那么首先是让自己心理处于一个幸福的状态之中,让自己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当然,这种幸福和温馨是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幸福为前提。

孩子最需要的四种成长环境

就像青蛙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改变不同的体色,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就会长成不同的个性。对于孩子来说,环境就是一个立体化的三维教材,它不仅告诉孩子怎么学,学什么,还给予了孩子全身的“视听”感受,耳濡目梁、潜形默化,这就是环境的魅力。

所以,家长要给予了孩子有利的成长的环境,那么,孩子就会给你一个真正的惊喜。具体来说,到底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

宽松的人文环境——自由、民主、平等、亲爱、和睦、欢快、恬静

“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多给他们一点自由。”这是法国家庭教育专家们从众多家教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中的一个“受动者”,而给予了孩子自由,就给予了他们天生的生长动力。

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一家人互相关爱,分工劳动,遇事商量,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并且,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到户外去,让孩子寻找他们的朋友、兴趣,让孩子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和睦。在这个环境中,表扬不仅是爸爸妈妈的权利,也是孩子的权利。

审美的空间——丰富、整洁、优美、宽阔

孩子的空间是不同于父母的。他们需要自己的小书桌、小书柜、玩具柜、科技百宝箱、大地图、地球仪、科学实验器具。他们还需要自己的探索世界,比如户外的植物、动物甚至家庭中的鱼缸和盆栽。

对于室内来说,孩子的生活空间要整洁优美,用他们喜欢的颜色和玩具装饰的屋子,要比大人选择的好许多,另外,不要怀疑孩子的视角,每个人的审美观都是不同的,所以,家长要给予孩子自己空间布置的权力。

当然,小孩子也需要运动,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健身环境,比如一个沙包,或者几个皮球。不过,最好,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带他出去运动,孩子世界中秋千、滑梯、或者跷跷板中,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快乐,还有勇气和探索。

智慧环境——阅读、提问、操作

智力游戏:为孩子准备一些开发智慧的游戏,比如拼图、积木、涂画板等等。这些游戏,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还可以带给孩子智力潜能的开发。

动画片:动画片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智慧伙伴,孩子在动画片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形成良好的品质,比如鱼不能离开水,做人要有诚信,与人交往要友好……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抱着孩子让孩子和自己一起看成人的电视剧,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图画书:图画书也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以用固定的时间和孩子读一些适合孩子的图书。一些很好的儿童童话故事都是不错的选择。

除此之外,爸爸妈妈可以还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小的动手活动,比如,一起动手做玩具小实验,并不断鼓励他。

意志环境——按时起居、规律生活、自我控制

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和养成。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按时起床、睡觉、吃饭等等,自己就不要像原来那样睡懒觉、玩通宵了。很多家长在要求孩子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身上也有很多小毛病。比如,总是说孩子不整理玩完的玩具,但是自己却总是乱放东西。

爸爸妈妈最好从小就养成孩子按时吃饭、洗漱、排便、睡眠、劳动、看电视的习惯,逐步做到不催促,不提醒,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坚持力。

教子心理小提示:葬送孩子的四种不良环境

好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的成长如鱼得水,而不好的家庭环境则会大大阻碍孩子的成长。下面是葬送孩子以后成长的不良环境,爸爸妈妈一定要尽量避免。

不良环境之一——父母离婚

离婚,相对已经成人的父母来说,打击要比孩子轻的多。夫妻“志不同,道不合”离婚可以说是双方的解脱,两个人可以去寻找自己的又一段幸福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更难以承担,尤其是那些年幼的孩子刚刚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但是还十分依赖父母的时候,他们受到的打击要更重一些。

另外,当爸爸妈妈离婚,对孩子的照顾要相对以前要少一些,这时孩子的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各种心理问题就会出现了。很多父母离婚的孩子在这个时间会表现为不合群、抑郁寡欢、自卑感强、情绪低沉、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不良环境之二——父母认识不一致

认识不一致,很容易在教育出现分歧。妈妈宝宝应该这样做,爸爸说爸爸应该那样做。最后,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做了,渐渐的,对于事物的认识就失去了方向,而随机选择的几率也就高起来。并且大人认识不一致,还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这回让敏感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不良环境之三——不当娱乐

如果父母有很大的牌瘾,那么家里就会成为“棋牌室”,自然为了打牌会忘记自己照顾孩子的责任,自然在这样环境中生活的小孩子,也大多缺少关爱。大多不当娱乐的父母,生活都是黑白颠倒的。而孩子在一个没有生活规律的家庭中,也会形成没有规律的生活。很多小孩子因为父母不管自己就到处乱跑,自然出问题的几率也就更高。

一些不当的游戏还会引起情绪的激动,比如打麻将输钱过多,而情绪激动带来的吵闹、大嚷大叫会使得孩子情绪不稳定,产生恐惧心理和不安全感。有些大人情绪不能发泄出去,还会找孩子的“麻烦”,打孩子、骂孩子,让孩子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活,使得孩子产生敏感、脆弱、叛逆等等消极心理特点。

不良环境之四——拜金

很多爸爸妈妈喜欢用金钱或者一些物质刺激来让孩子完成他们的目标。以为这时奖励,其实,给孩子奖励没有什么,不一定是金钱或者物质,这其实是一项家庭贿赂而已。孩子并没有更多的意识去认识这样追求金钱是不是一种正当的心理。当孩子长大,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拜金主义者,认为自己生活目的是为了金钱,为了奢侈和享受。 HTsTSsFcXfioH9leNg4fOIqodlpwUFLNvA9bIbaMR7ia0zKwA+TBB3WSTJqNzq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