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张兵

第一章 小孩子的心理不简单(上)

你看过《蜡笔小新》么?如果你看过了《蜡笔小新》就不会以为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像很多小孩子一样,被称为最“无耻”的小孩——野原新之助,可以很好的“玩弄”大人于“鼓掌之间”。而在大人生气或大笑的时候,自己却装出一副无辜的模样在旁边专心的玩耍。

尼采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是的,他们不懂世事,但是他们的每个小动作里面都有心理深层的“思考”。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小瞧你的孩子了!有的时候,你真的不懂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幼儿完美敏感期:好妈妈不要做错事

周末,妈妈和三岁的丫丫一起去游乐园。两个人玩了一圈下来,又渴又累,这时妈妈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大苹果给丫丫。丫丫得意地拿着苹果看来看去,很是高兴。妈妈说:“丫丫,给妈妈吃点好吗?你一个人吃不了。”说着,妈妈便用小刀从苹果上切了一块。但是,这个举动却让丫丫大哭起来,还把剩下的苹果很生气的扔在了地上。妈妈也有些生气,自己吃块苹果都不行么?为了哄丫丫,妈妈不得不又拿出一个新苹果给丫丫,丫丫这才不闹了。

丫丫真的没有“孝心”吗?其实不是的。此时的丫丫正处于“完美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事物的关注,已经从将原来的对纯物质的关注,转移到物质带来的精神上了。这是孩子精神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个时期的宝宝非常在意周围的事物是不是符合他自己的审美要求、是不是完整没有缺陷。而当他们喜欢上一个物体,就连它的形状也一起爱护起来,发现一个完整的形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感到愉悦和受到鼓舞。如果有人破坏了事物的形式,或达不到他们对事物形式的要求,他就会不依不饶地发脾气、哭闹,或是奋力将它恢复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也由此,他的行为更容易被大人误解,以为他们“不孝”或是任性、倔强。

其实,最先做错的是大人。多是大人先破坏孩子的心中构建起的“完美形象”,让他的喜爱的事物残缺了,他们才会发脾气。所以,不要单方面的以为孩子是错误的。只要大人换一种方式理解孩子,那么就会发现孩子在保护自己喜爱东西,而这正是怜爱和审美的开始。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宝宝开始对某些东西苛刻起来,就要考虑他是不是进入了完美敏感期。在生活中就要尽量不破坏孩子对完美的需求。其实,完美是宝宝美好的需求,保护了这一需求,也就是保护了宝宝提升自己的需求。而如果你不小心破坏了宝宝的完美需求,就要尽力帮孩子恢复。这样孩子也就不会哭闹了。

值得注意的是,0~6岁的孩子不仅有完美敏感期,还有许多其他的敏感期,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秩序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等等。当孩子处于这些敏感期时,就会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直到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或着敏感力减弱,这种动力才会消失。

当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他的心智水平便会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在教育家那里,这些敏感期又被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而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就会有思维开阔、头脑清楚、安全感强的特点,他们还能能更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所以,家长要多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独特的敏感期,防止自己在这个时候伤害了孩子。

0~1岁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

没有谁比刚出生的小宝宝权力更大了,用呼风唤雨来形容也不为过。只要他们不满意,咧嘴一哭,无论忙得多么焦头烂额的父母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看宝宝出了什么问题,是拉屎了,是尿尿了,还是饿了或者是渴了,生怕孩子受到了委屈。因为0~1岁的他们都很脆弱,没有自理能力,必须通过需要大人的照顾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父母对孩子的这份种积极和热情,很快就会让刚刚出生的他们捕捉到。当然,他们不会浪费父母的这份热情,只要自己有什么情绪会就向父母递出“信息”,比如哭泣、大叫、手舞足蹈,或是微笑等等都是他们呼唤父母的信号。这些信号很快的得到了父母的回应,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满足。在反复的信号发射和回应过程中,宝宝有了人生最初的信任感——对父母的信任。

许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宝宝饿了,就会发出自己的特有的哭声来呼唤自己。在呼唤之后,他们会稍停一段时间,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期待妈妈过来。当然,很多时候,宝宝的这种等待都是“如愿以偿”的,这时的等待被心理学家称为延缓效应。

在宝宝等待妈妈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和妈妈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而妈妈的到来又会强化这种信任感。如果妈妈总是能够及时爱抚宝宝,给予宝宝有规律的照料,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那么,宝宝就会感到周围的人和世界都是可靠的。可以说,他们是在体验父母给予自己的满足中,感到了安全。长大之后,这样的宝宝的大多都具有乐观、信任、活跃、安祥等积极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宝宝的这种期待得不到父母的“答复”,或者没有得到规律性的满足,那么他们就会克制不住自己,嚎哭起来,并且开始对父母有些怀疑。而父母这样经常的让宝宝预期失望就会破坏宝宝曾经与他们建立的信任感。渐渐的,宝宝就会对周围的人和世界产生不信任和恐惧的心理,对周围人和世界也比较淡漠。这样的宝宝长大后大多都具有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等消极方面的人格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0~1岁的宝宝产生信任感是有分期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的0~1岁阶段称为口唇期,并将口唇期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0~6个月,他认为在这段时间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只是渴望得到快乐和舒适,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意识,自然也不会想到其他人的分离对他意味什么。第二时期为6~12个月,此时儿童就开始关注他人了,尤其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会十分焦虑。

所以,我们看到半岁的宝宝离开妈妈可能反应并不大,虽然妈妈给予了宝宝信任感。而在后面的时期,宝宝的反应就会很大,这种反应告诉我们,如果这时妈妈让宝宝失望,那么宝宝对妈妈的不信任感就会很明确。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只在后面时期才会出现对自己不信任的明确,就忽视前面时期对宝宝的照顾。因为无论哪个时期,让宝宝产生不信任感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说了这么多,大概父母都想知道怎样和孩子建立基本的信任感了吧?下面是几条比较不错的方法,爸爸妈妈不防一试:

培养对宝宝的敏感度

敏感的爸爸妈妈很容易和宝宝建立依恋关系。他们很懂得宝宝需要什么,也知道怎样哄她开心。一般来说,与新生宝宝相处1个月,爸爸妈妈就会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敏感的抚养者,能不能感应宝宝的需要。

体察宝宝的哭声

宝宝一出生就会哭,并且相当频繁的。总结起来可简单地分为两种:其一是生理上的,要喝奶或者换尿布等等,需要人来照料;其二是心理上的,宝宝感到不安,需要人来抚慰。这些哭声爸爸妈妈可能一时分辨不清,那么可以请带过孩子的长辈来指点。对于前一种哭闹,可以对宝宝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而后一种则要去触摸或者拥抱他来消除不安。

多多触摸宝宝

宝宝的皮肤十分敏感,他可以通过皮肤来感受父母的爱。每一个宝宝天生都需要抚摸,抚摸可以让他感到安全和愉快,还可以消除他的不适情绪,让安静下来。

总结说来,0~1岁是宝宝建立基本信任的时期,也是妈妈和宝宝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为了宝宝走好以后的人生路,爸爸妈妈一定要在这个时候为宝宝建立最初的信任感!千万不要因为此时宝宝没有记忆,就对宝宝不大“友好”而错失这个不可复得的教育良机。

3岁前宝宝的记忆哪里去了

当宝宝从粉嘟嘟的小嘴里吐出“妈妈”、“爸爸”,你恐怕高兴得要跳起来了吧?!你知道,宝宝已经记住了你!你感叹他送给你的“妈妈”、“爸爸”是多么欣慰的礼物,感叹自己十月怀胎、喂他吃奶,给他洗尿布是多么值得!

不过,不久以后,你就会因为宝宝的记忆而感到疑惑了。你发现,明明和宝宝两个礼拜前见过的花斑小狗。宝宝却说“爸爸,我们昨天看见它了!”最为“可气”的是,宝宝见过了爷爷和奶奶,但是过了一年之后再来看宝宝,宝宝竟对他们没有一点印象了!害得爷爷奶奶直叫“小白眼狼”。不过,当宝宝过了三岁之后,你就再也没有发现宝宝的这些现象。

想过没有,为什么宝宝会忘记什么时候见到了小狗?为什么记不起来原本见过也的爷爷奶奶?他的记忆力哪儿去了呢?现在,让我为你揭开0~3岁宝宝的“失忆”的奥秘吧!

第一,宝宝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较短,年龄越大的宝宝记住东西的时间越长。

3个月的宝宝可以记住前一天他第一次看到的东西。此时宝宝出现了怕生的现象,因为他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记忆力分辨熟人与陌生人了。

5个月的宝宝可以记住两周前他第一次看到的东西。

9个月以后的宝宝活动记忆能力开始发育。此时,他的大脑已经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发生在他面前的事情。如果你把一个他正注视着的目标物体藏起来,他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它,在这以前,如果玩具在宝宝视线之外,他就忘记了。

1岁尤其2岁以后宝宝的记忆力开始迅速增强,能够长久地记忆他经历的一些事情以及他接触到的事物,这是因为他们脑容量增加了。

3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回忆几个星期以前的事。所以,我们看到爷爷奶奶很久不见宝宝,宝宝就变成了没有记忆力的“小白眼狼”。

第二,宝宝的记忆精确性差,容易遗忘。

三岁前,宝宝记忆的精确性很差,他们的记忆往往是片段的、不完整的,常常会出现丢失细节、颠倒时空或者将人物事件与时空随意组合等情况。所以,我们总是看到宝宝说些“真实的谎言。”

另外,宝宝还比较很容易遗忘,3岁前的宝宝,大多记不住以前的事情。所以,就出现了“三岁空白记忆”的现象,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人类幼年健忘”。

许多爸爸妈妈因为宝宝的“失忆”特点,所以,会忽视宝宝三岁前的记忆训练。其实,这是相当错误的做法。宝宝在在这个时期,记忆发展十分迅速。如果可以很好的培养他的记忆力,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来可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这个时期,两岁是最重要的,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在这个时期给予宝宝良好的记忆训练,那么宝宝就会终身拥有出色的记忆力。

那么,具体来说要怎么训练宝宝的记忆力呢?

记忆材料:选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颜色分明鲜艳的。

0~3岁宝宝喜欢鲜明、生动、有趣的事物,比如“幼儿园”、“汽车”、“飞机”、“火车”等等具体的事物,只要爸爸妈妈多次重复,那么宝宝就会记住。当然,也可以让宝宝认识吃过的食品、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图片等。不过,宝宝不能将这些东西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所以,爸爸妈妈要多多重复给宝宝。

记忆方法:机械记忆。

3岁前宝宝年龄比较小,还没有知识和经验,也不能进行理解记忆。爸爸妈妈可以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简单多次重复宝宝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这时,宝宝的大脑就像一架照相机,虽然不理解自己拍到的东西,但可以拍摄下周围的一切事物。

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宝宝的机械记忆让宝宝背诵一些简单的单词、儿歌,在宝宝背诵之后,适当的给宝宝讲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就能够理解记忆了。

记忆小手段

猜盒子

为了不打消宝宝的兴趣,最好从两只盒子开始。你可以在其中一只盒子里放东西,让宝宝来猜。当宝宝可以熟练的猜出时,就要适当的增加盒子。最后,你甚至可以在孩子的面前摆放十只盒子,在其中的三只盒子里放入东西,宝宝都能准确的猜出。

拿东西

在桌上放几样东西,让宝宝看一分钟,然后把其中一样东西藏起来,让他说说少了哪一样。当然,最好也要遵循从少到多的原则。

交朋友

爸爸妈妈带宝宝到外面和一些小朋友玩。当宝宝和其他小朋友认识之后,可以问宝宝一些简单的问题: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和小朋友玩了什么游戏?这个游动不仅训练了宝宝的记忆力,还提高了宝宝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逛街

带宝宝上街,当走过一个商店门口,可以问宝宝,“刚才那个商店门口放了什么呀?”为了提高宝宝的兴趣,还可以和宝宝竞赛。

另外,交给宝宝背一些儿歌也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强迫孩子背诵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过多的苛刻孩子,让他承受超过这个年龄之外的压力。

3~12岁为何叫“水泥期”

一位妈妈说,我有个四岁的女儿,在家里也很活泼,但是到了外面总缩在我身后,不敢和人家说话;和小朋友在一起,也总是受到别的小朋友的“忽视”,自己一个人闷闷不乐的玩。另一位妈妈说,我的儿子10岁了,每天放学和同学玩够了才回家。一次,我在儿子到家后,告诉他要放学要先回家,不要总是在外面和其他的孩子跑。他听到后就大发雷霆,把自己的房门使劲的关上,自己到屋里生我的气,连晚饭也没有吃。我说的话,值得发那么大的火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孩子就突然学会了耍脾气、闹性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孩子出现了害羞、内向、不自信,有时候还很自私、爱打人。这些问题一股脑的出现,的确会让一些粗心的你吃惊。其实,如果你稍稍细心,就会发现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不是一日而成的。要知道,即使新生的宝宝会有自己的情绪,而当宝宝一周岁后就有了自我的意识,就开始了性格的塑造,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满意、不满意的事物。而在以后的成长中,孩子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情商。

当然,孩子不可能一生都处于心理的形成阶段。在某段时间,孩子会快速的完成心理的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3岁到12岁是孩子性格和智商形成和发展最关键的阶段。而这一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其一,3~6岁“潮湿水泥期”;其二,“正凝固的水泥期”。在这两个阶段中,孩子的心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智商和性格也渐渐稳定下来。如果在这两个时期,爸爸妈妈能很好的抓住孩子的“心理信号”,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那么,孩子就会养成的好性格、高智商,而这些可以让他的一生受益无穷。 iHb0wMGEgbAk2LKw+4SeEQMnb8I8xwU0GwkB+986SCKvH6v49+tp4YVxuo09SYH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