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股圣是如何练成的

没有天生的投资家

股市是风险非常高的投资,但是这个行业没有天生的投资专家,彼得林奇也不是。可能会有人认为这位传奇股神生下来就呆在股票大厅,或者股价分析类的杂志堆得满地都是的房间里。事实恰恰相反,林奇的家人包括亲戚在内,对股票大都抱着不信任的态度,也很少有人主动接触这方面的信息。

林奇出生于1944年,可以想象,他的长辈很多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美国经济大萧条。当时股市大崩盘的惨烈景象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林奇的姨母和舅舅对此有亲身的体验,那些无家可归的破产者让他们对股市敬而远之。所以,在林奇的家族里,不会有一个亲戚向他推荐股票,更不会有人向童年的林奇传授股经。做为普通的美国家庭,人们不想去承担股市暴跌的巨大风险,更希望过一种平稳安定的日子。

唯一买过股票的人是林奇的外祖父吉恩格里芬。但老头保守传统,亦不敢冒险,他购买的是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因为他看来这家公司的业务是供应城市居民自来水,这是不会赔本的买卖,所以他的股票也不会赔。后来他在一次旅行时发现这家公司竟然是倒卖石油的,吉恩格里芬大惊失色,赶紧卖掉了股票。似乎林奇家族的人总会有一些相通的地方,股票卖出之后,股价反而疯涨,涨幅竟达50倍。

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对股市严重不信任,就像股票的概念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一样,人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邮票市场。美国人当时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是盲目投资。可那时的美国股市,也正是此后再难遇到的牛市时期。从50年代到60年代,股市一直在涨。林奇那时正处于童年,耳边不停听到人们对股市的谈论,大多是拒而远之的话,告诫他不要跟股市沾边,离股票大厅远点,不要去看与此有关的报道。在他们看来,股票就是赌博,甚至还不如去拉斯维加斯的赌场赢的机率高。

林奇后来总结说,在50年代的股票市场,我们损失掉全部财富的风险比其它任何时期都要小。对于股市的认识,林奇从来都是注得经验的积累,过去的经验有时比未来的判断更加实用。林奇认为,股市行情难以预测,那些不能取得成功的人,恰恰做了一些盲目乐观和盲目悲怪的事情。他忠告小规模的投资者,不该悲观的时候绝不要悲观,而不该乐观的时候,也不要轻易地放松警惕。

失败者不是败于天性不足,而是判断出了问题。这是林奇的经验。林奇自身也并非生下来就是股票投资高手,他曾开玩笑地说:“据我所知,我即将出生时,我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等候区一步去打听通用汽车公司股价的涨跌如何,而我的母亲在阵痛期间也从来没有问过一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红是多少。”他的成功来源于后天勤奋的学习,和高强度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才不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林奇的个人经历充分说明,在投资界呼风唤雨的大腕们未必天生就是一块好材料。再好的玉也需要细细的打磨。中国古代伤仲永的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后天的学习对于人的成功永远是最关键的。

不过,林奇生下来与股票之间的联系,还是有的。这又要提到那条著名的“林奇定律”,每当他自己的人生迈出一大步,股指就会大跌。林奇出生的那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之后他呆在医院婴儿房的一周,股市继续向下滑落。这与彼得原理描述的“职务上升能力下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林奇高升,股市就会大跌。在他退休前,得到了最后的一次验证。1987年林奇的书即将出版,刚与出版商签订了出版协议,随后的两个月内,股指下跌了1000多点。这时的林奇,正是职业生涯最红火的时期。当时林奇幽默地说:“要是有人购买本书的电影改编版权,我肯定会再三慎重考虑是否答应。”

成功的秘诀1--勤奋

关于自己“成功的秘密”,彼得林奇这样回答电视台主持人:“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阅读超过700份年度报告。”是的,如何才能成功不管你多么具有天才,勤奋都是最需要的。

林奇就像一个着了魔的工作狂,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处理大量的股票信息,观察,决策,跟踪。同时他还要不停地走访公司,与负责人面谈,交流看法。据美国作家约翰雷恩的调查统计,这个数量在每年六百家左右。他说:“在投资界,没有人比彼得林奇更加努力,也没有人比他的视野所及更加宽广。他的成功是必然的。”言外之意,林奇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当中,甚至占用了本该休闲娱乐的时间,于是他永远走在市场最前沿,紧握那根风筝线。

我们可以列举出诸如此类的更多数据:他一年的行程达十万英里,平均每个工作日要走四百多英里,这意味着大量工作要在路上处理;他每天阅读的资料厚达几英尺,从中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他每年与超过500家的公司经理进行交流,有时要打几个小时的电话,忘了吃饭时间;即便上下班的路上,他仍然在阅读;每天的午餐,林奇都是在跟客户的洽谈中完成;大约有200多个经纪人在向他提供意见,他乐此不疲,对每个人都态度积极,善于接纳;他和他的助手每个月要对两千多个公司进行检查,其中单是打电话的时间就要超过四十多个小时。

林奇认为持续且正确的调研方式有助于帮助自己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市场动向,并且随时做出最佳决定。他不但对美国的上市公司进行长期的信息跟踪和细致的调研,而且把触角伸到了海外。除了约翰坦普,林奇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他对海外股票的情况甚感兴趣,时刻关注,而且雄心勃勃。

做为麦哲伦基金的“掌柜”,林奇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千条,有些信息是他专门搜集,而有些则是无意得到,或者助手送过来让他做出决定。他有两个助手,一个专门走访公司,处理电话,另一个出席各种会议,搜集华尔街的种种信息。林奇似乎觉得这还不够,他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有华尔街上百个经纪人。他勤于听取这些人的意见,如果有些意见把他深深打动,他会专门回电话,与之详谈。但是大多的信息会存留在他的助手那里,再由助手挑选出来。这是一道效率极高的程序,确保他会收到最需要的信息,而那些价值不高的建议不会占用他的时间。

林奇婚后20年却只度过了两个长假,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作。其中有一次的度假还飞到了日本去考察公司,然后去香港见到了妻子卡罗琳,在中国呆了三天的时间。那是难得的幸福时光,两个人享受生活的恩赐。可是转眼间,林奇便又飞到了曼谷,继续对旗下公司的考察,接着到了英格兰。1985年的9月,林奇去瑞典调查上市公司的市场运作情况,参观了沃尔沃公司,详细了解信息。做为瑞典唯一的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也没到过该公司实地考察,可见林奇对于工作的细心与勤奋。实地了解到的情况总是会比书面报告准确许多。林奇清楚,所以他乐于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那次他的妻子卡罗琳也来到了欧洲,但是两个人没能去约好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原因是那儿没有一家值得亲自拜访的上市公司。林奇对工作的痴迷可见一斑。

成功的秘诀2--抢占先机

如果只是盲目的勤奋,对于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来说远远不够。林奇知道如何获取最可靠的信息,在最快的速度内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他所造访的公司本身就是最佳的信息来源,他明白旗下公司的那些总裁们所披露的信息哪些是可靠的,哪些又是值得商斟。做为麦哲伦基金控制的公司,这些总裁都在按照股东的意愿办事,有时未必会说出真知酌言。做为职业投资者,林奇深谐此道,他把这些公司总裁做了分类,心如明镜,懂得如何分辨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地区性公司会议大多由当地的经纪人组织,林奇非常愿意加入此类场合进行讨论。基本会有几十家公司的优秀代表云集于此,所交流讨论的问题对于林奇来说非常需要,他把这类会议做为自己获取有效信息的固定渠道。

此外,林奇加入了投资家联盟,这是由成功的投资家们组成的正式的或松散的组织,像是一个联谊俱乐部,大家通过这种途径交流思想,交换某些问题的看法,从而彼此获得收益。可以通过与同行的比较交流,坚定自己的某些看法。当然,最机密的信息永远不会在这里披露出来,但通过广泛的交谈、揣磨,以及近距离的接触,林奇对于其中有效资讯的把握能力是高超的。他明白这些经过选择的少数同行,背后均有着庞大的经纪人队伍在向他们提供服务。或者说这是一条食物链的最高一级,没有谁比他们拥有更丰富的信息源。林奇有时就会直接从这里取走他最需要的东西。做为投资者,如果与同行没有交流,只是凭借自己的智力去独自做事,不但赚不到美金,失败还会接踵而来。林奇认为,最优秀的投资者必须擅长利用可能的每一种工具为自己服务,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自己永远获取到第一手的资料,为己所用,以便快速行动,抢占先机。

林奇的快速还体现在他具体的投资上,他详细研究信息,但却不会被冗长无用的表面现象干扰决断。他经常不做细致研究就会马上购入某些在他看来前景光明的股票,不是买最好的一只,而是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可以从中受益的公司股票。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调查研究,把最佳选项保留,其余股票迅速脱手。他涉及的投资领域也非常广,不在乎是哪一种行业的股票,投资根据也不会死板在依据于股票未来的涨幅预测。只要发现了介入良机,他会立即采取行动,丝毫不会犹豫。这体现了林奇天才的市场敏感度,这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表现。他的判断来源于他此前的积累,而不是像大多数投资者一样,更多时候的买进是一种无意识的赌博。

他会根据新颁发的政策进行判断,如果对某个行业有利,他会大量吃进相关公司的股票,再统一悄悄地抛出。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时并不做彻底的分析,避免了要处理的信息过多而耽误时机。当时日本新兴的汽车工业实力暴涨,开始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引起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股票跌幅严重,很多人持观望态度,而林奇却立即大幅度地买进三大汽车公司的股票,当股价上涨的时候他又悄无声息地卖出。“股资是没有结果的投机。”有时候林奇的判断并不都是正确的,很多他换手后的股票并没像他期望的那样涨势强劲,而是成绩平平或者大失所望。林奇经常自嘲,那些被他迅速卖出的旧股反而依旧在华尔街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这充分说明,再天才的投资者,也避免不了股票市场本身的投机性。既然是投机,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每个人都不会永远称心如意,即使如林奇这样的超级巨头,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这让我们想到目前的中国股市,很多人因为某种过高的期望而投身股票,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进退两难的人选择了死死抱紧,不肯松手。他们是被自己不肯妥协的过多的想法套牢了。人们通常认为到了这步境地,无论如何也要继续干下去,可是却没想到这是多么可怕的风险。因为无知,因为不明白“有舍才有得”的哲理,人们才会犯错误。前一段时间有句话嘲讽这一类股民:“带进棺材也不出手。”但是林奇在这方面恰恰展现了他的果敢魄力,他抛出这些股票的速度快过人们眨眼的工夫,丝毫不会感到任何的可惜。林奇说:“你不会被不属于你的东西的价格上涨所伤害,而你真正拥有的东西才会毁灭你。”只有看透股票市场规律的人,才会具备这种轻松而写意的心境。

成功的秘诀3--常识投资法

升迁就意味着挑战,身为麦哲伦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必须从富达公司成百上千个这样的主管中脱颖而出,做出一番成就。如果不付出更多的辛苦,不创造更多的想法和思路,可能就会和众人一样,只是华尔街一名普通的基金经理。而且当时的麦哲伦基金就像一个急待成长的婴儿,既是天赐的创业平台,也需要他拿出效率和成果,赢取董事会股东们的信任。

为此,林奇创造了对后来者影响深远的常识投资法。基于普通人投资角度的考虑,他提出人们可以按照常识判断来赢取股票投资的胜利。只要你有心,再正常不过的日常生活,都会给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便于你对股市行情做出超人一等的分析和预测。

就像前面讲过的,他经常留意妻子卡罗琳和三个女儿的购物习惯,她们买的东西,价格,超市中看到的某些特别信息。林奇注意与她们交谈这些东西。1971年,林奇终于得到了回报,卡罗琳购买了“莱格斯”牌紧身衣,在当时这种类型的衣服刚刚开始上市。林奇马上意识到,这件衣服将会走俏全美,掀起一股流行风潮,于是立刻组织公司买下了生产这件衣服的汉斯公司的股票。不久,该股票升值六倍,成为少有的大牛股。

这是林奇与众不同的选股观点,按照常理来进行投资,即是把目光投向实际考察,而非只遵从那些股票专家坐在圆桌旁给你提供的意见。股票行情需要关注,但实际的调查研究才是发现好股票的最重要的渠道,很多公司本身并不怎么出名,但它们的产品却非常的具有吸引力,有着极高的升值潜力。

林奇建议人们去注意这些表面上好象默默无闻的股票。他曾经讲过一个消防员利用这个办法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在50年代,沃尔沃汽车公司的股票非常流行,人们争相购买,但新英格兰州的一名消防员发现当地一家普通工厂正在快速的扩张,速度惊人,经营效益非常好。消防员由此判断,这家公司的前景一定非常良好,否则不会发展这么快,于是他买了两千美金该公司的股票。之后的五年内,他每年都会投资两千美金,到了1972年,当初他投资的一万两千美金变成了100多万美金。因为当时他相信了自己的常识判断,他成为了百万富翁。

林奇说:“我不知道这位幸运的投资人是否请教过一些专家,但我想如果他真的去请教投资专家的话,专家一定会否定他的想法,会建议他把钱投向那些热门股票,或者是当时普遍看好的电器行业的股票。如果是那样,他或许会赚钱,但成为百万富翁的机率又会有多大幸运的是,这位消防员相信了自己的判断。”

这是常理的价值,有时市场是非常理性的,但理性当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这需要人们可以拔开云雾见青天,具备一双火眼金睛,找出那些被埋在市场黄沙下的尚未发光的金子。不过,股票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赌场,林奇也有判断出错的时候,只不过,他的错误来自于投资专家的某种误导。他刚接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就曾以每股26股金的价格买进过华纳公司的股票,他判断这只股票升值潜力巨大,但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专家告诉林奇,“它已经极度超值了,不值得购买。”林奇起先没有相信,而是继续持有,半年后,涨到32美金,不久,又升到38美金。这时的林奇开始因为投资专家的建议而有些担心,认为这个价值应该是到了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持有的所有华纳公司的股票抛出套现。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林奇刚开始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华纳公司股票的价格继续上涨,一直涨到了180美金,比之林奇的购入价格,几乎翻了六倍。林奇后悔不已,再也不相信那些眼睛盯着股票信息报表的评论专家。他决定今后只相信自己的分析判断。

对于这一点,巴菲特曾说过:“对我来说,股市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话中的“某些人”,指的就是那些冠冕堂皇的专家,他们只凭借一张股市大厅的价格表就对人们做出这个能买、那个不能买的判断,然而股市背后的实际经营操作,他们通常一点都不知道。因为专家的存在,股市中多了很多的牺牲品。

数学分析和专家的判断也许在某些地方是重要的,但林奇开始不再相信他们。他是一个大资本流向的决策者,不是普通的小成本购买者。他明白,自己必须具备独立的操作意识,必须忠于自己的判断。

在选股这方面,林奇从来不在乎何时抛出,他只在乎何时买进,有没有升值潜力。在他看来,行情永远跌跌涨涨,只专注于何时抛出的问题没太大用处。如果投资人可以在正确的时机找到一只好的股票并把它买进,哪怕市场行情不好,只要耐心持有,细心观察,就一定会等到股票最好达到它最好的走势。那时果断出手,就能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率。这才是真正的投资,而不是像大多数人正在做的那样,只是专注于站在股票大厅内,做一名急躁的投机者。

在林奇的“常理投资组合”中,有两种类型的股票深受他的偏爱:

(1)中小型的成长股。做为正在发展中的中小型公司,林奇认为它们的股票增值比大公司更为容易,前景更为看好。就像人一样,十六七岁的少年远比四十岁的中年人前途远大,只要有足够高明的眼光,加上耐心的等待。他习惯于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后,大量撒网,购进一批中小型成长股。只要这个投资组合中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极高,就算其它都赔了本,对整个投资的成绩了没有影响。在考察这些公司的成长性时,林奇更关注公司本身的长成,而不是片面的利润,因为影响利润的因素太多了。

(2)业务简单的公司股票。在林奇看来,高等业务公司的股票固然看上去美妙,有可能赚大钱,但影响公司业绩的因素也更多,像通讯公司、仪器制造公司、化妆品公司,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这些公司的前景时刻处于变数,持股风险也随之增大。倒是那些业务类型纯粹,虽不引人注目但经营业绩稳定的公司,值得人们去重点关注。

以他独创的这种常识投资法,林奇成为华尔街股市的胜利者。人们开始关注他的投资方式,研究他,效仿他。他很快声名鹊起,成为股票投资界新的榜样。

第2章“神”“圣”的较量

--彼得林奇与巴菲特的投资比较 W8ktkJXXs6SK3cKOPnJvV++KKcloW19sUCCy5/ULSXuAwx2yPVev/IgUIFUVL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