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从普通人到亿万富翁

高尔夫球场学炒股

第一次投资大获全胜

股票就是你如胶似漆的娇妻

站在股票市场第一线

从普通人到亿万富翁

第三节股圣是如何练成的

没有天生的投资家

成功的秘诀1--勤奋

成功的秘诀2--抢占先机

成功的秘诀3--常识投资法

第2章“神”“圣”的较量

--林奇与巴菲特的投资比较

“股神”巴菲特生平及其投资理念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股圣”林奇与巴菲特的相同之处

“股圣”林奇与巴菲特不同的投资风格

“股圣”林奇与巴菲特的选股准则

“股圣”林奇的“巴菲特式”操作

从“股圣”林奇的角度看巴菲特

第3章林奇的投资经验

第一节林奇教你玩转股票

投资成功的关键

深入研究财务报表

把握买入与卖出的最佳时机

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

公司规模与股价涨幅的关系

第二节林奇划分六类公司股票

快速增长型公司股票

缓慢增长型公司股票

稳定增长型公司股票

隐蔽资产型公司股票

周期型公司股票

困境反转型公司股票

各类型公司股票相互转换

对待不同类型股票采取不同策略

第三节林奇独门选股秘籍

不买热门股,只选冷门股

躲开高增长不稳定行业,重视低增长行业

躲开高科技企业,重视低技术企业

不选多元化经营企业,重视单一化经营企业

不选高竞争企业,只选低竞争企业

不要盲目听信公司内部消息,观察内部员工购买行为

第四节选择完美公司股票的13个依据

第五节成功投资需注意的要点

慎买市盈率高的股票

选择购入股票的最佳时机

投资组合:集中为主、分散为辅

购买股票前:清楚优势何在

持股原则:长期投资胜过短期投资

第六节成功投资六“不要”

不要轻信专家建议

不要迷信数据分析

不要迷信投资天赋

不盲从大流,抵制热门股的诱惑

不要“养”得太多而管不过来

不要听到下跌就吓得魂不附体

第七节林奇的投资理念

业余投资者比专家还出色

没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价格

中小规模企业更具升值潜力

可怕之际,正是赚钱时机

第八节林奇的投资准则

购买自己熟悉的股票--不熟悉的道路让人迷失方向

多做调查研究--找到关键点,打蛇要打七寸

进行长期投资--寻找伟大的公司,并长期持有

第九节林奇的投资策略

冲在最前面--找到上涨10倍的“大牛股”

扬长避短--“专家”说得天花乱坠没有意义

见风使舵--经常淘汰和更换手中股票

须鲸投资法--有效避免“精英股”的流失

理性投资--不以吵闹的股市预测为依据

第十节寻找10倍股

10倍股就在你身边

溃疡药背后隐藏的10倍股

投资自己熟悉的行业

利用自身优势寻找10倍股

第4章林奇投资法的中国式应用

第一节林奇的中国式基金投资

股票基金能让投资者获高额回报

投资债券类基金收益不佳

搞清投资的基金属于哪种类型

基金的持续收益是制胜关键

投资组合中需融合不同风格

对表现不佳的基金追加投资

增加投资时可考虑行业基金

第二节在中国股市体会彼得林奇

中国股市的前世今生

中国股市投资前的两个决策

中国股市需要林奇式的长期投资

中国股市也有长线股

中长线投资者如何判断企业的生命周期

中国股市的大势所趋

“长期持股”在中国要灵活应用

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对比

常识选股法在中国也有用武之地

第5章林奇的投资忠告

第一节投资之前,先照镜子

我有固定的房产吗

我将来是否需要足够的金钱

我是否具有成功投资人的素质

第二节别指望股市预测

没有人准确预测过股市

玛雅神话中的灾难趣闻

买股信号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公司

从鸡尾酒会观看股市发展阶段

第三节个人投资的优势

从身边小事中发现投资机会

寻找低价的优质股

将喜好与投资结合在一起

中国个人投资者的优势

第四节成功投资必备信条

选股就像养孩子

下跌也是好机会

买对股票,时间就站在你这边

第五节5种错误的股市传言

第六节林奇建议追踪的3类股票

第七节应对股市暴跌,林奇教你几招

第八节林奇赠你66条黄金规则

第1章林奇的投资生涯

第一节林奇是财富的化身

他在投资界就像乔丹之于篮球

彼得林奇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他对投资界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他说的话是所有股民的金科玉律,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由此他被誉为最富传奇色彩的超级巨星,在全世界股民眼中,他无疑就是财富的化身!

在他的时代,他所掌握的基金是人们渴望得到的生钱机器,平均年复利报酬率高达29%,有史以来最高。如果我们在他就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的第一天起,投资1000美金该基金,到1990年取出,将变成28万元美金。13年增值28倍,这是平民变富翁的奇迹。他曾说过的话,被股民奉为必须记住的宝典,连巴菲特都拿来在股东大会上引用。

彼得林奇出生于平民之家,就读于波士顿大学期间,周未去当高尔夫球童勤工俭学。高尔夫球场一向是风云人物的聚集地,林奇利用这个机会,接触到了股票市场的初期知识,对资本运作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积累了非常多的投资观点。当时,富达国际基金刚于1963年创立,两年后,更名为麦哲伦基金,美国的基金投资市场,开始由初创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69年,大学毕业并且服完兵役的林奇进入富达,做证券分析师,起初他关注金属、化工和纺织等行业股票,希望在此大展身手。

美国股市在1972至1974年出现了自1929年股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崩盘,麦哲伦基金损失巨大,资产金额大幅缩水,减少近四倍。公司不得不将旗下两家基金(麦哲伦与埃塞克斯)合二为一,以规避风险,重整旗鼓。这次无奈的合并,给了林奇一次重大的人生机遇。1974年,他任富达公司研究部经理,进入了投资委员会,接触到了证券市场最前线。富达公司开始陆续扩展包装、钢铁、化学、铝业等部门新业务,林奇奔走在第一线,走访各种公司,总结信息情报,确认最有前途的投资域。在这个过程中,他把自己的种种想法和判断进行实践验证,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了基础。3年后,林奇终于被任命为麦哲伦基金经理,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有了大展身手的广阔平台。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当时的富达公司有成百上千这样的经理人,相互之间的竞争是实力的比拼,更是头脑与思维的角力。虽然经过股市崩盘的打击,公司的基金额只有2200万美金,可以说百废待兴。然而对于林奇来讲,却意味着这是一个可以放手施展的舞台。在他上任的13年间,他创造了众多传奇的故事。他的许多策略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投资法宝。

林奇刚上任就开始忙着换股,将前任的股票替换,以自己选择的股票取而代之,并变现偿付投资者的赎回。这就是他最富盛名的高换手率。他出任基金经理的头四年,第一年换手率高达343%,之后三年为300%。在他手中,麦哲伦基金不断翻来转去,变幻莫测,成为流传极广的传奇。参照当时公司的情况,林奇采取这种进攻性的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面临熊市,共同基金被股民抛弃,麦哲伦基金已经连续四年对新客户封闭,基金规模缩水了三分之一,情况相当窘迫。林奇认为,只有“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股票,来换掉我已经选中的股票”,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麦哲伦基金的危机。最稳妥安全的战略也许是步步为营,先求生存再求发展,但林奇的第一步战略却是直接转入反攻。在林奇看来,“安全”的另一面,何尝不是“保守”。

刻有“彼得林奇”烙印的投资策略

高换手率让林奇大获成功,成功的背后也留有些许遗憾。很多股票在林奇快速卖出后,走势却比替代的新股票更加强劲。当然,世间从来没有完美的事物。林奇自嘲说:“我拔掉了鲜花,去浇灌杂草。”这句话一时风靡股票市场,成为无数失意者自我总结时争相引用的名言。乃至巴菲特都给他打电话,希望可以在给股东做年报时引用此语。这说明林奇的感慨其实是股票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买卖股票是一种赌博,赌博就有输赢和遗憾。林奇也曾说:投资股票就是赌博。

林奇还创造了常识投资法,从日常生活中进行信息搜集,帮助自己进行判断。再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来对股市进行投资。这是基于普通人的投资角度进行的考虑,是一种大众化的投资策略,为人所称道。林奇本人,也非常擅长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得到各种信息,并做出商机判断。比如1971年,他根据妻子买的一件新俏的紧身衣,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里面蕴藏着巨大商机,当机立断地组织麦哲伦公司买下了这家服装公司的股票,不久,该股票翻了六倍。

林奇在1979年的基金年报中,着重关注了五大类别公司:处于低谷的周期性公司,前景正改善的公司,中小成长型公司,高收益及红利不断增长的公司,被市场忽视或资产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而且在前一年,他已主张减少大量的制造业股票,如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和铁路、化工、能源业等。林奇认为新的热点股票将是金融、娱乐、消费品工业、保险、宾馆和租赁业。由于麦哲伦基金有权购买任何资产,在公司支持下,林奇的计划得到了充分的实施。这些决定反映了林奇同时具备超前的投资眼光。

除此之外,林奇还非常重视向同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基金的封闭期内,他每年要访问几十家公司总部,参加地区性投资会,邀请上百家公司到富达举行会谈,共进午餐。他每月都要和主要行业集团的代表人物交流一次,从中得到最新的市场动向,了解对方的观点。他通过投资家联盟交换思想获得教益,这个丰富的信息源为林奇的决策提供了全面性的参考。

他心态平和,冷静镇定,股市在他眼中只是一种游戏的平台。在很多人看来,没有“周未焦虑症”林奇甚至不像一个股市中人。正因为他身上具备这么多优秀的素质,从不懈怠,每天都在学习思考,并创造了一套刻有“彼得林奇”烙印的投资策略,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为公司获得了骄人的业绩。到了1981年,他出任经理人的短短四年后,基金总资产额增涨为5000万美金,麦哲伦基金与塞拉姆基金开始向大众重新公开发行。这其中,一代股圣彼得林奇功不可没。

目前,彼得林奇居住在波士顿,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他于1977至1990年间担任美国麦哲伦基金经理人的职务,在任13年间,该基金的管理资产翻了700倍,由2000万美金暴增至140亿,投资者超过百万人,一跃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创造了最高的投资绩效。在金融帝国华尔街,彼得林奇已成为传奇和神话,为全球股民所崇拜。

投资回报率一度高达2500%

有人曾说:“彼得林奇是股票投资界的魔术大师,在他手下没有不可能的奇迹。”虽略有夸张,却充分说明了林奇在全球投资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作为杰出的职业股票投资人、麦哲伦一百万共同基金的创始人、华尔街股票市场的聚财巨头,他的投资回报率一度高达2500%,这是一个后世无法企及的神话。至今,他仍是美国最高薪的受聘投资组合经理人。

1977年,他刚接管麦哲伦基金的时候,面临的几乎是个烂摊子,举步维艰,前景缈忙。然而凭借他灵活的头脑和一系列大胆的举措,麦哲伦转危为安,并迅速扩展,股票生意蒸蒸日上,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共同基金,资产由两千万美金增加到近九十亿。与此同时,麦哲伦投资的股票由40种增加到1400种。林奇本人成为华尔街投资界的新宠,名利双收。他并非白手起家,但却不亚于平地无声起波澜,借助麦哲伦这个开放的平台,建立了一座庞大的金融投资帝国。

林奇本人对自己的成就也颇为得意,以“股票天使”自居。但他绝不是一个容易骄傲的人,他的人品被人称道。就像投资大师纽伯格说的,林奇、巴菲特和索罗斯一起,是我最谓之以“天才”的三位伟大的投资家,但若让我选择最完美无缺的一位,彼得林奇是我唯一的选择。因为他的人品堪称第一,他在华尔街是神一样的人物,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大力神,没有人可以比拟。在纽伯格眼中,即便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林奇依旧保持了足够的绅士风度和谦逊平和的态度。他让投资成为了一门艺术,而不只是赚钱的冰冷机器。林奇获取成功的同时,也抓住了全美国人的心,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他使得股票投资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像帕瓦罗蒂的高音演唱之于音乐界的震憾。

不停的努力,并重视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他赢得如此声望的重要原因。他不间断地寻找投资机会,在各种公司之间来回奔走,带回信息,并进行细致梳理,以便找出赢利的可能热点。在他看来,如此充分理解资料,抓住至关重要的信息,并且快速行动,是保证赢取最大利益的关键。学会分析资料因然重要,但如何避免被大量的无用信息牵制精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效率。

从这一点来说,林奇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截然不同。他在投资时并不局限某一种股票,不会被股票本身束缚,而是以价值为出发点进行多向比较。他喜欢购进低价格收益乘数是公司增长率一半的那些股票,而对那些投资价值并不太高的股票,他有着高超的判断力。只要股价合理,任何股票都会成为他购买的对象,也会成为他迅速出手的目标。正是由于他果断精明,敏感好学,从不拖泥带水,这是他成为超级投资巨星的内在因素。

第二节从普通人到亿万富翁

高尔夫球场学炒股

彼得林奇生于1944年,他的童年生活开始是比较富裕的,父亲以前是数学教授,在波士顿大学任教,后来又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审计师,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中产阶段,收入丰厚,而林奇也在私立学校读书,受着良好教育。

看起来,林奇的人生似乎不会遭遇过多风雨和考验。然而在他10岁那年,正值壮年的父亲死于脑癌,家庭收入锐减,生活变得困难起来。为维持生计,林奇的母亲不得不去工厂找了一份辛苦的工作,而林奇也决定去做兼职,供养自己读书,并缓减家庭的压力。

成功者迈出的第一步,总是具有决定性意义。11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当了高尔夫球场的球童,这份较为丰厚的收入足以让他开心,但更理想的是,他从那些来打球的达官贵人口中,接触到基本的股票知识。从这时开始,林奇的人生开始悄悄发生重大的转折。

高尔夫球场像给他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鲜的,令他倍感振奋。他见识到了众多活跃在美国金融界前沿的名人大亨,听着他们交流如何赚取更多的钱,如何把有限的资本生成无限的金钱,并且尽可能规避风险。每天都在接触这些,时日一久,股票投资牢牢占据了他的脑海。

后来,林奇自豪地说:“如果想得到有关股票投资的教育,高尔夫球场是一个仅次于股票交易大厅的最佳场所,特别是在那些俱乐部的会员们打出一个左曲球或右曲球之后,他们会兴高采烈地吹嘘他们最近的成功投资。在一局比赛中,我也许要给出5个挥杆的建议,相应也能听到他们谈论的5个股票投资消息。”在那样的场合,即使什么都不做,只要站在那里,尽情使用耳朵的功能,就能得到丰富的股票投资的知识。在那段时间,林奇确实受益非浅。

即便是高尔夫球童,也需要辨别客户,这种锻炼让林奇受益颇多。高尔球场上的客户分为很多种:球技好,待人好,小费多的会员,这是第一等客户,深受球童欢迎,但最好的客户也是最稀少的。球技一般,小费不多不少,这是第二等客户,数量最多。球技差,待人差,给小费的时候非常吝啬,这是第三等客户,为球童们所厌恶。细想起来,这与股票市场的规律何等的相似!大鱼人人都想钓到,但却极为稀缺,需要运气与实力的最佳统一,而人们大多时间都在纠缠于波澜不惊的众多普通股票。

第一次投资大获全胜

林奇的整个中学生涯都是在球场与学校之间度过的,随后他考入了波士顿学院,仍然坚持每周未去高尔夫球场兼职,次次不辍。

在大学二年级时,他在股票市场做了第一次小型投资,以每股7美金的价格买入了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那是1963年,他首先对这家公司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因为飞虎航空主要做货物的航空运输,这是当时的新兴产业,林奇非常看好。后来股票果然上涨,两年的时间涨到了32.75美金,林奇大赚了一笔。不过,股票上涨的原因却出乎他的预料,由于越南战争,飞虎航空拿到了政府大批订单,需要运送军需物品和部队穿越太平洋,公司的盈利急剧增加。不管怎么说,林奇得到了第一只五倍股,丰厚的回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足够的支持,他用这笔钱读完了沃顿商学院的研究生学历。此外他还给家庭节省了不少日常花销,为自己买了一辆新车。

第一次投资,以他的大获全胜告终,无疑给了他更大的信心。他决心日后进入股票界。

股票就像彩票,他撞上了大牛股。这好象预示着好运气,使林奇相信可以上涨数倍的股市牛股确实存在,只要可以用来进行判断的信息足够丰富,就一定能寻找到更多的大牛股。他比喻说:“第一次选股对我未来的投资生涯的影响,就像第一次恋爱对人们将来的罗曼史的影响一样的重要,我增长了信心!”

愿意做一名实践家,正是林奇取得成功的基础。当他获得MBA证书后被派往韩国服兵役,因为汉城尚无证券交易所,而此时美国华尔街发生了股票挤兑事件,林奇在一家糖业公司股票的投资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件事给林奇的打击和启发非常大,教训也非常宝贵。第一,人不在国内时,最好不要买卖股票,以避免无谓损失;第二,四平八稳的公司股票前景不佳,不值得购买。通过这件事,林奇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他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已经相当明朗:一定要在金融投资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林奇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有一次,他陪富达基金公司的总裁打高尔夫球的时候,幸运地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富达公司的暑假实习生。林奇通过做好球童的工作,获得了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人生机遇。他由此敲开了股票投资界的大门。

林奇在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说:“如果要面临在两种客户之间选择,一种客户球打得很糟糕但小费给得很大方,另一种客户球打得很精彩但小费给得吝啬,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球童工作让我强化了这一观念:做事得有钱赚。”富达公司总裁沙利文就是前者,球打得不好,但小费给得多,为人和善,易于交流。聪明的林奇通过努力拉近了和沙利文的距离。

这个世界不缺乏具备聪明头脑的人,可是成事者寥寥,因为上帝散发的机遇少得可怜。林奇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格外珍惜这次的暑假工作。在当时,富达基金公司在金融界的地位非常重要,如同现在AC米兰之于欧洲足坛,张学友之于香港音乐界。富达公司是金融投资者心目中的圣堂,为人朝圣,没有一个怀揣投资梦想的人不想进富达公司工作。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默默无闻的努力远远不够。有句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而富达基金公司的总裁沙利文无疑就是林奇的伯乐。

股票就是你如胶似漆的娇妻

林奇记得那句名言:“你的股票就是你如胶似漆的娇妻。”后来,人们也开始用这句话形容林奇的工作态度,他与股票形影不离,就像结发娇妻,与他日夜为伴,他把全部心思都扑到了股票上,有着全美国基金经理人最敬业的工作精神,但是人们不能忘记他做球童工作的点点滴滴。再传奇的人物,也是步步坚实地从小到大成长起来的。

初入富达公司的林奇从事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也就是分析师。他并无经验,被安排撰写公司研究报告,去研究上市公司的各种信息。写报告是枯躁的,可后者让林奇眼前一亮,这是他期盼已久的实践机会。以前让他心存敬畏的基金投资行业,在他眼中变得不再神秘,因为他开始了解整个操作流程的细节,尽管他尚未跻身第一线。

林奇到全美各地调研上市公司,做了大量的细碎全面的报告,掌握了很多市场前沿第一手信息。当时富达公司正欲开拓出版方面的业务,林奇前往国际教科书公司和索格报业集团。由于航空公司的工会号召工人举行罢工,林奇只能做汽车赶赴目的地。后来林奇对朋友开玩笑:“我研究得最深入的应该是灰狗长途汽车公司了!”说明他在路上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实习结束之后,林奇回商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由于这段丰富多彩的实习经历,林奇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产生了怀疑,股票市场理论究竟能否起到真正的帮助商学院的课程本该帮助人们投资成功,但是现在看来,照搬书本会让失败的机率更大!虽然他在课堂上学到了大量的理论分析知识,比如统计学,高级微积分学,但他认为这些东西与亲身实践相差甚远。

林奇成功之后,许多人认为他的数学成绩一定骄人,毕竟股票投资表面看来是数字分析的游戏。但林奇否认了这点,他说:“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接受了严格训练,习惯于对事物进行严格分析的人,反而会在实际投资中占有很大劣势。回过头来再看,历史和哲学比统计学更能帮助人们为投资股票做好准备。”林奇甚至认为,投资股票只需要小学四年级的数学知识。

他在大学中重点学习历史、心理学和政治学,还深入了解哲学、认识论、逻辑学和宗教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丰富了他的个人修养,让他面临变化快速的股市信息形势时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心态,特别是心理素质。他判断的敏锐来源于他的博学,他的果敢勇气并不仅仅体现在对股价的判断,而是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这些都不是简单死板的课堂理论教给他的。

他讲了早期的古希腊人坐一起争论一匹马到底有多少牙齿的故事。“难道坐在那里讨论就可以拿到答案吗倒不如找一匹马亲自数一数!股市情况似乎就是如此,很多投资者只是习惯于坐在一间房子里努力地争论,然后望着股价报数器冥思苦想,以为这就可以得到股价上涨的结果。可是事实证明,掌握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比这些口舌工夫更能了解真实的市场。”

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林奇决心做一名实务派,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选择,他站到了后者的一边。实践是最重要的,是最真实信息的可靠来源。他甚至认为,沃顿商学院的教授远不如富达公司的同事们做得好。“直到现在,我仍不相信那些预言家和理论家。”但同时他也承认,商学院求学的这段经历,还是有价值的,最大收获就是遇到爱妻卡罗琳。

在这位传奇人物身上,总会笼罩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神秘光环。1968年的5月11日,星期六,林奇与卡罗琳举行了婚礼,然后去度了一周的蜜月。这一周,道琼斯指数下跌了接近14点,正应了“林奇向前迈步,股指就向下跌落”的戏谑说法。

站在股票市场第一线

关于如何投资股票,威尔罗杰斯曾经说过:“即使要拿出所有的积蓄,请不要赌博!最好的策略是买一些好的股票,耐心地去长期持有,等待它们的上涨,然后卖掉。如果有一只不上涨,就不要买它。”

彼得林奇所采取的策略,与上述建议几乎吻合。林奇69年服完兵役返回美国,立即重新加盟了富达公司,成为一名证券分析师。到了74年的6月,他被提升为研究部经理,1977年,林奇迎来了人生的辉煌起点。他被正式提拔为富达旗下麦哲伦基金的主管经理人。

难得的机遇同样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当时的麦哲伦基金生死一线,处于危难关头。基金的资产规模只有2200万美金,投资业务的范围也并不大,整个投资组合只有40只股票。尽管如此,林奇仍然有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投资理念。

时任富达基金总裁的内德约翰逊建议他减少手中的股票持有量,以避免当时的封闭给麦哲伦基金带来的更多的风险,但是林奇最后采取的是完全相反的办法:将股票数量大量增加。

林奇在听完约翰逊的建议后,回头立马将持股数量增加到了60只。半年后增加到了100只,随后又增加到了150只。他每当看到前景良好却被严重低估的股票时,就迫不及待地买入。这其中,他确定了每一只股票的盈利前景,做了精密的分析。他能这么做,也得益于约翰逊对他的支持和鼓励,尽管林奇并没有听从他作为上司的建议,但约翰逊却大度地容纳了林奇在经营战略上的别出心裁。

麦哲伦基金已处于危局之中,需要林奇这样大胆出击的投资策略。只要公司能够赚钱,没有一个总裁会拒绝他的经理人采取任何策略。约翰逊只是在一旁观察着他,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给予了林奇十分宽松的经营环境。

有趣的是,“林奇进步,股市下跌”的定律依旧与他形影相随。他从韩国回到美国,刚进入富达公司,股市马上直线下跌。当他从研究部经理助理提升为经理时,道琼斯指数在随后的三个月内下跌250点。而林奇正式出任麦哲伦基金经理时,股票指数竟然连续下跌了五个月之久,从899点下跌到801点。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之后的11年内,将麦哲伦基金的总资产规模增长到90亿美金。有人专门对比说:“这超过了希腊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从投资收益率看,麦哲伦的基金增长更是远远大于这个有着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国家的经济增长。”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奇迹!华尔街金融界就像一个大舞台,彼得林奇终于开始登场亮相,站到了股票市场的第一线。

从普通人到亿万富翁

彼得林奇用13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神话,他从普通人变成了亿万富翁,也让别人身家倍增,同时他却是金钱的主人,是财富的驱使者,而不是奴隶。1977到1990年,他在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13年,旗下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40亿美金,而他接手时不过区区的2000万。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超过了一百万人,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投资绩效也位列榜首。他在任的13年间,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是客户最信赖的基金公司,并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名声。

然而,就在他事业最顶峰的时刻,林奇却突然宣布退出共同基金,离开股票投资圈。他向人们发表了独具特色的离去演说:“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呆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的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来……我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簿,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却没时间剪贴。”这段话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对亲人的欠疚,对财富的厌倦,让华尔街天才林奇在46岁便退出了财富的江湖。

林奇是业界最为信赖和最受欢迎的操盘手,直到他退出时,依然如此。13年间,他买进过15000多种股票,很多股票不止买过一次,进进出出,换来换去,在他的高换手率策略的导演之下,麦哲伦基金的资产也像雪球一样在疯长。林奇是不管什么股票都喜欢的人,实际上他看中的并非股票本身,而是背后潜在的价值。

对很多人而言,林奇的离去意味着少了一个可怕的“死对头”。因为他没有“周未焦虑症”,这是股市投机者共有的通病,被金钱的流动所牵制,被利益的涨跌控制了心神。林奇却宛如永远生活在股市之外,他冷静的头脑让人感觉股市只是他掌中的玩物,不会深陷其中,更不会被它吞噬一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林奇理智地离开,就像一首诗所说,“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受够了每周工作八十小时以上的生活,于是干脆离场,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只留给身后世人一个“股市传奇”的传说。

现在的林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教育女儿,享受天伦之乐。他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到了慈善事业上,募集资金,在波士顿地区建立天主教学校制,希望那些清贫的孩子能够接受私立学校的良好教育。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他就像管理麦哲伦基金一样的投入和认真。 MRvHqMWRIQSBsR7RN95iU6PQz5khFOQsji1zw7N+Xn0UYoLy2I2c5MHe1bMEuH8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