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眼见未必为实——视觉、听觉、触觉及其他感觉

一位精神病人被家人带着去心理医生那里。入门之后,病人很有礼貌地对心理医生说:“你好,我是吉姆。”然后他又说,“哦,你这里只有一把椅子,我的朋友乔治没有地方坐了。”其实,这里只有他和心理医生两个人。

眼见未必为实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杯弓蛇影的故事,但你知道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什么心理学秘密吗?

一个叫乐广的人被朋友邀请喝酒,在喝酒的时候,看到酒杯里竟然有条蛇,但是“盛情难却”,勉强喝下酒。喝完酒他就因为疑虑一病不起了。后来,当他的友人探视时,问到他为什么生病。乐广告诉了友人,说自己在他家喝酒喝入了蛇,心里一直疑虑才生病了。友人回家之后,发现原来是墙上的弓倒映在酒杯中,造成的“蛇影”。于是他告诉乐广蛇只是墙上的弓的影子而已,乐广听后,病一下子就好了。

都说眼见为实,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杯弓蛇影”告诉自己,眼睛一样会欺骗我们,让我们产生错觉。大多时候,这些错觉的产生都和一定的情景相关,像上面的蛇影就有“弓”作为前提,加上“当事人”比较多疑、敏感,并且出现问题后,不喜欢说出来,这样出现错觉之后,就出现了疑神疑鬼,妄自惊忧的后果。这种视觉引起的错觉很容易纠正,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很容易得到解决。

据统计,80%的错觉都是由眼睛产生的,因为眼睛接受的信息要比其他方面高很多。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认错人的经历,尤其是热恋中不能相聚的人,看到和恋人相似的人总会把他看做是自己的心上人,而当人家扭过头来,才恍然大悟。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错觉。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对错觉最好的诠释。

当然,有些错觉是很难改变的,比如,我们看电影会觉得电影上的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它们并没有联系在一起,只是速度的交替太快,我们的眼睛捕捉不到。并且即使我们知道,电影都是跳动的,又是明暗交替的,但是视觉上是不会“承认”的。

其实,许多图像都会直接引起我们的错觉。比如,横竖两条等长的垂直的线段,看起来竖线比横线长,而且无论谁看都是竖线比横线长而不会相反。由于线段的剪头开口相反,线段长短也是不一的。

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眼力小测试:

测试一:(图1、2、3)在下面三个图中,各有两条线,你能看出哪条线更长一些吗?

答案:这些线条都是一样长的。

测试二:(图4)方框内的45度斜线是平行的吗?

答案:是的。

测试三:(图5)这两圆中,中间各有一个小圆,哪个更大?

答案:一样大。

测试四:(图6),这个球是圆的么?

答案:这个球是圆的。

也许你在疑惑,怎么可能?我明明看到的就是图1中竖着的线长,图2中右面的线长,图5中,右面的圆大……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只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而已。当然,这些错觉并不会对我们心理和生理产生什么影响,像“杯弓蛇影”这样的错觉是很少见的。

不过,病理性错觉就会影响人的身体了。因为疾病的作用,病人很可能把输液的橡皮管看成蛇,把医生看成一头白熊,并且会信以为真,不会自己去纠正。最后,他们就会产生一些“防卫”的行为,比如,把输液的管子拔掉,或者逃避医生治疗。这种状况就属于精神疾病的一部分了,必须按精神病进行治疗。

在心理学上,这种视觉错觉称为幻视,并且生活中我们的幻视也是很普遍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身体内部与外部感觉器官有多少,就会有多少种幻视。因为人体的内部和外部受到刺激后,感官器官都会把他们传入大脑,这样,就有了不同形势的主观幻视。

场景一:一些神经学家在为一位癫痫女病人治疗癫痫。当他们刺激到女病人大脑左颞顶交界区时,这位女病人大叫起来,说背后有人在盯着她,甚至还把手臂伸过来了!其实,她的背后什么人都没有,这一切都是她的幻视而已。

场景二:一位精神分裂症病人被家人带着去他的心理医生那里。入门之后,病人很有礼貌的对心理医生说,“你好,我是吉姆。”然后他又说,“哦,你这里只有一把椅子,我的朋友乔治没有地方坐了。”其实,这里只有他和心理医生两个人。

心理医生似乎看到了病人的朋友似的,“你们好,我去给你们再取一把椅子过来!”他还和虚幻的乔治微笑了一下。

病人很高兴,“很多人都忽视乔治,你是个好人。”

很多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有幻视的出现。他们会认为这些幻视就是真的,还会像场景二里面的病人一样,对自己的幻视做出反应。所以,在正常人看来,他们的行为是相当荒诞的。当然,这是不是说正常人就不会出现幻视,在刚刚入睡和刚刚醒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幻视产生,比如感觉自己好像是在家里,但是真正清醒之后,发现自己是在朋友这里。接着,幻视就像泡沫一样完全消失了。

与正常人不同,精神疾病的人的幻视不会消失,反而他们会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幻视之中,根据幻视中的事物,做出自己的行为。就像自己进入了一个自己编造的情景里,但是自己却走不出来。所以,有的时候出现幻视的精神病人会伤害自己和他人,因为在他已经处于幻视的支配中了。

幻视的出现和一个人经历有关。经历重大挫折的人很容易出现幻视,在东谷拉瓦火山爆发事件之后的数月,很多幸存者仍是觉得眼前有火光的刺激。另外,脑部受损和催眠以及一些药物也会让人出现幻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出现幻视,那么就要尽快进行精神治疗,因为过于频繁的幻视,很可能是妄想症或者精神分裂的早期症状。

喝醉酒的人很容易出现幻视,这是酒精中毒的结果。他们会感觉自己眼前有小虫子飞舞,其实,眼前什么都没有。酒后开车是禁忌,就是因为酒精会麻痹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出现交通事故。在精神病中,患有恐怖症的人,经常会出现视觉的幻视,因为他们总会“看到”的恐怖场景,于是就被自己幻视吓出病了。

其他的幻觉还有幻嗅、幻触等等,在此就不进行一一的介绍了。

经常感觉手机在震动,其实什么也没有

你能感受到你的手机在震动吗?那种“吱吱吱吱”的吵闹声,像小虫子一样在叫着,甚至你的身体也感受到了一种持续的轻微的震颤。可是,手机明明就没有设置震动功能啊。正常人是难有这种体验了,可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室,这样的诉说并不是稀罕事。

是我们的耳朵出问题了吗?还是我们的身体的其他功能出问题了?还是我们的大脑出问题了?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幻听”的缘由。

我们都知道,幻听就是:现实环境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声源,但是患者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某些声响。一般的幻听患者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人的语言声音。其次幻听还伴随着身体其他的幻觉。比如经常听到有人在旁边喊他的名字,我见过一个患者,患病的时候就听到一个人在他肚子里骂他。他认为这个人是某某名人,要谋害他。引起幻听的有很多因素,过度疲劳,精神极度紧张和惶恐。

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对幻听的研究,心理学家认为幻听等一些幻觉是大脑听觉中枢对信号错误加工的结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满是声音刺激的世界,正常人对不同的声音都能给予合理的加工,而幻听患者却错误的加工和解释了这些声音。感觉幻听者是对声音世界的主观改造与加工,可是心理学家认为他们对声音的解释是一种加工系统混乱造成的,比如声音刺激和过去的记忆会产生混淆。结果患者的时间感混乱,内外世界混乱。他能表现出这些奇异的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

人们经过大量的心理学和医学上的临床资料观察,总结出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些幻听特征:早期时,幻听出现次数较少,幻听的虚幻程度要还接近真实世界,随着疾病的发展,幻听就走向了极端。幻听频率上升,幻听内容丰富多彩,离奇古怪。在这种大量的虚幻刺激下,分裂症患者逐渐精神能量耗竭,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分辨出自己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了。他们的生活就像一个梦幻的世界。天空可能分裂为二,大地可能如野兽在奔跑,窗外的一个不存在的小鸟在对他下达某些神秘的命令。

一般幻听病人听到的语言也多是针对他们自己的,多是对他们的议论、批评、命令、攻击等。患者在这些声音的主导下可能去伤害别人和自己。这个时候,患者对于社会来说就很危险了,需要单独隔离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才行。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大多数多为真幻听,也可有假幻听。如患者可以清楚地告诉你,声音是通过他的耳朵听来的,声音真实的存在着,他会说,“你听,就在窗外,那个男人又开始骂我了。”其实窗外是有个男人在说话,但并没有骂他。而假幻听患者则会具体地说出声音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存在于他的身体内部,比如他的腹部、头部等等。他们会指着自己的肚子说,“你听,他们在开会,商量如何把我吊死呢!”

幻听深入发展,还伴随着患者和虚幻中的声音的争吵,但在我们看来,他是在自言自语,自争自吵,他表情时而沮丧,时而激烈,脸部肌肉痉挛,精神起伏剧烈。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往往是随疾病发展而发展,不经治疗很少能自动消失。经过治疗后,幻听又随病情好转而逐渐减少,患者对幻听的态度逐渐淡漠,最后幻听消失。幻听的重新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的波动与复犯。

一个经常感受到幻听或幻触的话,应该立即去心理咨询中心或精神治疗场所做一下诊断了,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情。否则,一个人如果真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并由此出现了幻听,很可能因为听到“砸窗户”, 就把窗户砸掉,而听到了“杀了他,他就是那个凶手”,就把一个陌生人当作凶手杀死!

伦敦泰晤士桥上的自杀之谜

在伦敦附近的泰晤士河上,有一座叫菲里埃的大桥十分著名。它的著名不在于桥的设计和外观精巧和雄壮,而在于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在这里“投河自尽”。民间盛传这座桥上总是幽灵游荡……

由于自杀的数目太惊人,伦敦市议会希望皇家医学院研究人员寻找原因。最后,皇家医学院的普里森博士提出,自杀和桥是黑色的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建议刚被提出,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嘲笑。不过,以后整整三年,人们都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最后,政府决定采用普里森博士的建议,把桥身的黑色换成了绿色。当年,跳桥自杀的人就减少了56%。普里森博士一时间也因此而闻名。

为什么,当桥的颜色从黑色变成了绿色就引起了这么大改变呢?这要从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谈起。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看不同颜色的时候,自然就会联想到一些别的东西。比如,看到蓝色我们会想到天空,看到红色会想到血液,看到绿色会想到草地……而这些不同的联想,就造成我们对不同颜色的感觉。当我们看到一种颜色的时候,除了颜色本身,我们还会有冷暖、远近和轻重感,这就是心理上的错觉。通过联觉,色彩也就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黑色的大桥会让人“自杀”了。黑色本身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黑暗、肃静,进而引起心理上的压抑。而这种压抑,正好对那些自杀的人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让自杀者沉浸在绝望之中,在黑暗的暗示下,跳了桥。而当黑色换成了绿色,桥的压抑和黑暗的成分就消失了,变成绿色代表的生机勃勃和希望,无形就打消了自杀者的压抑和悲观的情绪。

所以,在生活中正确的使用颜色,对人的身心健康的意义是很大的。而如果你想更好的使用颜色,那么你就要了解颜色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颜色有冷色和暖色之分。当我们看蓝、青、紫等颜色的时候,就会引起寒冷的感觉,所以它们被称为冷色;而当我们看到红、橙、黄等颜色的时候,就会有温暖的感觉。所以,它们被称为暖色。值得注意的是,每种颜色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都是大大不同的。下面是西方心理学家总结的颜色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关系。

红色——

红色会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可以说,红色是一种热烈的颜色。它给人的感觉是刺激、热情、积极、奔放和力量。在中国,红色还有庄严、肃穆和喜气幸福的象征。所以,心情不好,或者有抑郁症的人可以多多接触红色。

在生理上,红色会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促进血液循环。所以,高血压疾病的人,最好远离红色。

粉红色——

粉红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温柔。如果一个暴怒的人遇到粉红色会很好的平息下来,因为粉红色会使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使情绪逐渐稳定、肌肉放松。孤独和抑郁的人可以多多接触粉红色。

橙色——

橙色是年轻和活泼的象征,它能启发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情绪。在生理上,橙色可以促进消化功能,诱发食欲,帮助身体进行钙质的吸收。

黄色——

黄色是色谱中最令人愉快的颜色,很多时候,它被认为是知识和光明的象征。黄色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激发人的朝气,令人思维敏捷。另外,只有在黄色房间里人的脉搏正常。所以,我们看到学校的桌椅的颜色大多都是黄色的。

在中国,黄色被奉为彩色之主,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历史上,黄色被认为是“皇家”的颜色,代表着正统、中和。

绿色——

绿色是草原和森林的颜色,有生命、理想、年轻、安全、新鲜、和平的象征。在心理上,绿色是很好的镇定颜色,可以让人安定情绪。而在生理上,绿色可以有降低眼内压力、降低血压的作用。

蓝色——

蓝色是让人放松的颜色,会让人感到悠远、宁静、空虚。它经常被用来放松肌肉紧张、松弛神经及改善血液循环,调整体内平衡。

紫色——

紫色是柔和、退让和沉思的代表。紫色可以让人感到宁静、镇定。心理学中,紫色被用来治疗大脑疾病及精神紊乱。在生理上,紫色对对运动神经和心脏系统有压抑作用。

黑色——

黑色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很好,它代表惊人压抑,令人产生悲哀和暗淡。黑色会导致疾病发生。

白色——

白色是纯洁和快乐的象征,会给人明快清新的感觉。

这就是一般颜色的主要含义。了解了颜色的含义,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适合自己的颜色,无形之中,你就会在颜色的“爱抚”下,变得更加健康!

疼痛,是好还是坏?

当我们烤火的时候,手被烫到了,马上就会体会到钻心的疼痛,然后我们很快就会把手缩回来。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会这么痛!真该死!但是想过没有,如果你感受不到痛,会怎么样呢?很简单,你的手就会被火烤成“烤肉”。没有痛觉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可怕的,那些天生没有痛觉的人,总会受到伤害的时候,不知道去避免,所以,他们总会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却“毫不在意”。

吉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痛觉的孩子,虽然他像其他孩子一样聪明,但是跑出去玩的时候,总会带回满身的伤痕,头破血流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有一天,母亲发现吉姆右脚走路的时候,总是有点跛。后来他的脚竟然肿起来,到了医院,医生发现,这只脚没有办法进行治疗,只能截肢了。我国也有过报道,发现过没有疼痛感的孩子,可是却很少报道发现过无疼痛感的成人,可见没有疼痛感就会早早夭亡的

我们感受到疼痛,大多都觉得很不适,但是正是痛觉的不适感让我们感受到危险,并远离危险。可以说,痛觉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保护我们。心理学家把这种避免后,我们就不会发生的疼痛,称为伤害性疼痛,比如我们的手被烫。另外,还有一种神经痛,这种那个疼痛不是可以避免的,很多时候需要一些镇定神经的药物来缓解疼痛。

无论是第一种疼痛还是第二种疼痛,如果我们总是处于疼痛之中,那么,生命就变得苦不堪言起来。因为疼痛会引起我们身心的一系列变化。一个牙痛的人,可能因此而彻夜失眠;一个患有风湿病的人,可能会因为疼痛失去很多享受生活的时光;而一个处于极端疼痛的人,可能会为了不在忍受疼痛而去自杀。

当然,很多时候,心理也会影响我们对疼痛的感觉。一个刚刚摔跤的小孩子,如果没母亲的安慰,他会痛的大哭,而当母亲来了之后,对他说,吹吹就不痛了,很快他就会安静下来,因为母亲分散了他对疼痛的注意力,让他感到真的不那么痛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体会到了母亲的温柔和爱意。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疼痛的时候很多都是受到大脑的错误指挥。作为一种躯体表象,疼痛需要复杂的过程,才会反应到大脑中。而大脑往往根据一些疼痛的记忆和情绪体验,来判断我们哪些部位是疼痛的。由于很多疼痛大脑不能够不能直接判断出来,所以很多时候都疼痛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触。这样,我们的疼痛就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利用”。

现在我们具体谈谈一些会影响我们疼痛的情绪,对于那些处于疼痛中的人来说,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了。

压力、紧张与疼痛

一些神经比较紧张,压力比较大的人总会出现头痛、腰痛、牙痛的现象,有的时候还会伴随失眠的现象。这种疼痛大多都是慢性的,痛感也不会很强烈,只要出现压力和紧张,疼痛就会很明显。如果你总是在紧张和压力的时候,出现这些疼痛,那么,想要排除疼痛,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压和放松。

暗示与疼痛

一个女孩子总是感觉自己的内生殖器有些疼痛,但是,在很多医院检查后,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不过她对医生说,明明自己都摸到了里面的“肿瘤”,也感到了疼痛,怎么可能没有问题?医生解释说,她摸到的是子宫颈。原来这个女孩子的姐姐就是因为宫颈癌去世的,姐姐生病期间,总是建议她去检查一下自己的子宫,以防出现问题,结果她在摸自己的子宫时,果然发现了“肿瘤”,接着痛感就与日俱增的传来了。

焦虑与疼痛

大多焦虑引起的疼痛都有会伴随一些焦虑现象,比如紧张、出现、气短、不安等等。疼痛的部位也很多比如头部、腹部、胸部肌肉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疼痛的地方并不总是固定一个位置。

抑郁与疼痛

心情很不好的人可能会出现背痛、腰痛和腹痛的现象,这些疼痛大多都是情绪不佳所致,只要情绪不好,这些疼痛就会出现,所以,如果身体没有什么原因,那么最好从抑郁环节入手,那么当心情好起来的时候,疼痛就会消失了。

心理疾病与疼痛

疑病症和癔病的人也会有疼痛出现,这大多和疑病症的本身和癔病的暗示作用相关。

总结来说,当我们感到疼痛的时候,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有了疼痛的感觉。而无论我们遇到的是哪种疼痛,只有找到“病根”才会让自己摆脱疼痛阴影。如果是外伤引起的疼痛,那么就马上去包扎,而心理引起的疼痛就去做心理治疗。

关于疼痛,还有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痛,说明我们还活着。

触摸——从外到内的心灵抚慰

新西兰人有这样一个习惯。当尊贵的客人光临时,他们就会行“碰鼻礼”——双方鼻尖碰鼻尖二三次,然后再分手离去。碰鼻子的时间超长,就说明礼遇越高,越受欢迎。不过,这种礼节在中国是很难通用的,一来中国人的鼻子太短,二来中国人也抹不开面子。

想过没有,为什么碰鼻子会表示一种礼貌和快乐的情绪呢?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用触摸来表示情绪的方式还很多。比如,我们孤单失落了,朋友和家人就会拥抱和抚摸我们,并且我们在这种触摸中会感到放松和舒适;一个团队胜利了,大家会用“叠罗汉”和互相的撞击来“庆贺”;情侣会用接吻表达对对方的爱意……

可以说,这些触摸已经通过外面的感受连到了我们的内心。而如果长时间我们得不到别人的拥抱和触摸,就会有很强的欲望去得到别人的拥抱。心理学家发现,这种希望得到拥抱的欲望是天生的,像其他热血动物一样,人类天生有“触摸”的情感需求,只有在互相的接触和磨蹭中这种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如果得不到这种满足,人们就会患上“皮肤饥渴”症。

这种需要触摸的现象在刚出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了。每个刚出生的孩子哭泣的时候,都会“享受到”父母的拥抱和关怀,并且,在父母的拥抱下,哭泣会“神奇”般的减少。那些经常得到父母拥抱和爱抚的小孩子比那些少得到拥抱的小孩子,智力和心理素质都要高很多。

因为被拥抱和触摸的感觉可使孩子充满活力,协调他们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促进大脑发育。进而就提高了孩子的智商,使他的心态平衡。相反,如果一个小孩子经常处于“皮肤饥渴”的状态,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都不会很好。我们看到在孤儿院生活的小孩子往往有智力和心理的问题,并且身体成长也很不健康,就是缺少触摸和爱抚造成的。

其实,触摸不仅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有好处。对于大人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朋友和家人的拥抱和拍肩可以减少我们的紧张、疲劳和疼痛感,让我们把身心放松下来。

相对中国,外国人对触摸的意识要强烈的多。这可以从他们日常的礼节中可以看出来,并且他们也注意到了触摸对健康的重要意义。英国有句谚语说,“每天三个拥抱,才能健康活下去。”

不过,在中国的习惯里,我们接触要少很多。小孩子到了8、9以后,大人就会很少去拥抱他们,因为觉得他们应该独立起来,这时,小孩子也就更容易患上“皮肤饥饿”。等到他们到了15、6岁的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触摸欲望,就会向别人索取拥抱,于是早恋也就发生了。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懂得恋爱是怎么回事,只是觉得对方的拥抱会让自己感到舒服罢了。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早恋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是很刻板的,或者他们的父母感情很不好,这样的父母给予他们的拥抱和抚摸自然很少。

触摸是表示接纳对方最直接的方式。一个女孩子如果接受男孩子的爱意,她就不会收回男孩子抓住自己的手。而那些感情好的夫妻,也会很愿意对方接触自己的身体,自然自己也愿意接触对方的身体。

有过热恋的人都知道,情人之间的拥抱和普通的拥抱是很不一样的,因为触觉是和性感联系在一起的。在拥抱中,男性需要强有力的拥抱来缓解自己的紧张,而女性则会在这种拥抱中感受到更强烈的爱意。而在所有的触摸中,性爱可以是说最完美的触觉方式。在性爱中,男性和女性会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全面的满足,而正是这种满足支持着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相反,如果一对夫妻或者是情侣感情不好,就会拒绝对方接触自己的身体。如果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状态,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冷淡,当然心理也就更加脆弱。我们看到很多家庭不和睦的夫妻会有“外遇”。其实,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爱外遇的,只是自己需要一个人触摸和拥抱。当然,因为这时候的心理脆弱,很容易让别人“趁虚而入”,引起婚姻破裂。其实,很多的纠纷只需要几个拥抱就可能“烟消云散”了。

第六感觉:下一步他要做的事,你已经了如指掌

像往常一样勤文下班回家,等电梯的时候,她本以为里面没有人,但是一个陌生男人却已经在里面了。勤文迟疑了一下,这时候男人问道,“上去吗?”脸上还带着有些夸张的微笑。一顺间,勤文突然觉得心里抽搐了一下,身上还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不过,她看看电梯里的这位先生并没有什么不得体的举动,并且他也没有转身,要是自己不上去显得有些不大礼貌。于是,她上了电梯,在电梯里她被强奸了……

勤文报警了,在和警察做记录的时候,她才忽然意识到其实几天前自己就注意到这个人了,他总在自己的小区附近“闲逛”……

相对理智来说,我们的身体的感性要敏锐的多。就像上面的勤文见到男人的夸张的笑,身体上已经做出了“排斥”的反应。这就是我们直觉预警。如果勤文没有用理智去思考,她就避免了这场灾难。

许多人都认为这就是第六感或者是直觉,它超出了一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的范围。在很多人看来第六感和直觉都是神秘的,无法解释的。其实,在直觉和第六感背后是有原因的,就像上面勤文见到那个陌生的男人会出现“排斥”的感觉,是自己无意识的注意到这个男人“闲逛”,心理本身就有所记忆和排斥。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直觉的。比如,我们走进一个房间,我们会自觉的感受到哪些地方有问题,有差异,并且从细小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些东西,并能感到一个整体的印象,虽然我们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我们准备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预料”到有什么事情发生,而在我们进行的时候,真的发生了!

其实,在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大脑无形的“运作”。我们得到的直觉,更多的是大脑从生活中进行推演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大脑感知区域进行的,而不是认知区域,所以我们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我们就会觉得会是这样。

17世纪的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关于直觉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灵活动有其自身的原因,而理性却无从知晓”。经过三个世纪,这种观点得到了证实,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要知道,在我们的思维中,自动的那部分要比主动的多很多,这些自动的思维是我们无法把握的。而这些“自动”思维的外显,在生活中就构成了直觉,而生活又为直觉提供了“土壤”。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些危险事情的时候,大脑会就从那些已经得到的“生活”中给我们一些警告。比如,当我们害怕一个人的时候,身体就会在大脑的支配下,出现下一系列不舒适的信号:起鸡皮疙瘩、胸口发冷、恶心、手心出汗等等。相反,如果我们面对一个人,感到安全的时候,身体就表现的比较舒适,比如肩膀放松、胸口感到温暖,整个身心都会比较轻松和和谐。

直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很多无意识做出反应都和直觉相关,比如我们遇到了红灯,会自然的停车,根本不需要考虑。在进行一些事件的选择时,直觉就像一个指明灯一样,让我们走向正确。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直觉可以解决一切的事情。毕竟所有的直觉都不是“偶然获得”的,是我们“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象棋大师一眼就可以看到什么是关键的棋子,而新手却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经验,才会做到这样的“直觉”。除了生活之外,下面是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些锻炼和启发直觉的小窍门——

(1)对日常的思维方式和传统问题处理方法进行质疑。

(2)勇气、冒险。

(3)回忆自己的经验,要知道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重复曾经的经验,就像我们发现了一种好的方法,以后就经常尝试一样。

(4)精细的陈述问题。

(5)试着让你的思维紧张。

(6)与其他人交流一下。

(7)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捕捉自己瞬间的猜测,最好记下来。

总之,如果你处于两难事情,用知性和理智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不防考虑一下引发自己的直觉,让直觉来帮助自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kBvM0+eqMvpF8YrGNiFSDiJHXRzk24lDMbl3mQRXduzsiNtV7vA+e30Wo2l+l+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