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与记忆有关的心理学

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为什么失忆让我们忘记爸妈,却忘记不了汉字

“我是谁?谁是我的家人呢?在空白的大脑中,我多希望,有一点点记忆的片段,但是奇迹没有出现,我还是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原来是干什么的,不知道我的家人。不过,有件事值得奇怪,失忆后,我竟然还认识汉字,看着这些奇怪的组合,我竟然能明白它们代表的意思!想不起过去,所以我开始用这些我不知道怎么学会的汉字来打发时光……”

看到这里,你大概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这个失忆的人,忘记了自己的一切身份,却还可以认识汉字,并且还能把这些汉字组合排列在一起,读懂它们呢?关于这个问题,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就对于失忆患者的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让失忆患者和心理正常的人一起去做单词填表的测试。测试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先让受试者看一些词语,比如garden(花园)、table(桌子)等。

阶段二:填写字母,比如_ab_,_arden等。

阶段三:让受试者辨认哪些是阶段一曾经见过的,哪些不是。

结果发现,在阶段二中,失忆患者与正常人相差无几,但是,在阶段三中,失忆患者要比正常人差很多。我们看到失忆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记住了这些学过的词,但是他们却像正常人一样,记住了他们。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记住了这些东西呢?

经过研究,心理学家发现这是一种无意识记忆,不需要我们刻意的去记忆,大脑就已经把他们储存了下来,就像我们学习母语一样,虽然我们并不是刻意学习要怎么去使用他们,怎么排列这些词语,就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清晰的表达出我们的想法。

当然,在生活中,有时候你也会看到无意识记忆“露出马脚”。比如,当你自己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旁边有人在聊天,此时因为正在做事,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聊些什么。但是一旦他们谈到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意识到。虽然你没有注意听他们说些什么,但是他们的话已经进入你的大脑进行加工了,而大脑也就像一个守门人一样,把那些没有用的消息排除掉,而像自己的名字一些独特的信息,大脑就会放过它们让你注意到。这个过程对于你来说,就是不知不觉的。

在心理学上,这种不知不觉的记忆被称为内隐记忆(阈下记忆),在很多时候,因为这种记忆的“下意识”性,人们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像上面的失忆患者,他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父母,但是他却没有忘记汉字,就是内隐记忆的作用。另外,很多失忆的人还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也有内隐记忆“贡献”。当然一个人能够具有内隐记忆,是要有大脑储藏内隐记忆的部位进行正常工作作为前提,比如小脑、右侧顶叶等部位都可能与内隐记忆有关,让内隐记忆得以实施。

相对没有意识的“内隐记忆”来说,我们身上还存在一种记忆——外显记忆。那些我们能够回忆起的记忆,都属于外显记忆。这种记忆相对内隐记忆要常见的多。一个失忆的人忘记了自己是谁,回忆不起自己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因为大脑储存外显记忆的地方出现了问题。

相对外显记忆来说,内隐记忆“记性”很强。因为内隐记忆属于程序性记忆,一旦内隐记忆内化,是很难忘记的,比如像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打字、游泳等等,即使很长时间不去进行,我们还可以很快的掌握起来。另外,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到干扰,也不必像外显记忆那样需要“重复”来加深印象。

现在你了解自己的身上还具备这样的“优越”的记忆功能,那么就努力去打开它吧。就像打开神话里的宝盒,你看到的很可能是更大的惊喜!比如,学习外语的时候,你常常把自己放在这个语言的环境中,那些烦乱复杂的语法可能就很快得到了学习,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为何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许多人都记得《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第一次相见的场景——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细看形容,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你是不是也有过宝哥哥的这种感觉呢?不光是看人,看事,看景,都有这种“似曾相识”感觉。据统计三分之二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这种体验在心理学上被成为“既视感”,就是说,在现实环境中(相对于梦境),我们会突然感到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某种画面或经某些事情。

关于这种体验的出现,现在还没有定论,不过,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提出了下面一些解释的理由:

过去记忆惹得祸

心理学家认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我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事物,有的事情我们会刻意的记下来,但是有的事情,我们却不会在意,而这些记忆就变成了无意识的记忆。而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事物和情景的时候,这些事物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让我们曾经的经历的记忆与现状进行匹配,这样,我们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另外,也许我们并没有真的经历过这些“相匹配”的事情。不过,我们看过的小说、电视、梦境都会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一些场景的时候,会突然想起我们忘记的梦,或者是忘记的小说情节。

那些经常在外旅游的人、喜欢电影小说等想象力丰富的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生活中会来的更加频繁一些。因为他们的信息来源相比其他的人要多一些。

大脑的一种错觉现象

医学上对“似曾相识”有这样一种解释。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域,当你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把这些记忆先放到缓存区里面。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把这些记忆储存到错误的地方——历史记忆区。于是当我们看着眼前的事情,就会感觉自己好像经历过一样。尤其当我们疲劳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现。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发生“似曾相识”呢?

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出现“似曾相识”。因为与情绪相关的记忆我们会更容易记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年后,分手的恋人还记得住分手前说过的话。相对年幼和年老的人,青年人和更年期的人更容易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和人体的内在状况有很大关系。由于人内分泌剧烈变化,人们的情绪都不大稳定,记忆也就变得“活跃”起来,那些无意识的记忆,不需要可以去想,就可以映现在我们的大脑里。

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贾母却没有这种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地产生“似曾相识”,并不是很好的表现,它意味着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正遭受着强烈刺激,而这这很可能是癫痫的前期症状。

害怕刀切黄瓜的男人

很少有人会回忆起幼年,尤其是三岁之前自己做了什么。

关于这段经历,我们只能从父母或是别的长辈那里得到一些“记忆”。关于这段“失忆”,心理学家称为“人类幼年健忘症”。为什么我们会想不起来这段经历呢?这段记忆真的消失了吗?

我们可以看看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英俊的青年男人对他的心理医生说,自己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会害怕刀切黄瓜。只要看到有人洗黄瓜,拿起刀去切,他就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还会出现全身冒冷汗、起鸡皮疙瘩的现象。

“只害怕刀切黄瓜么?别的比如刀切香肠或者其他的东西,不害怕么?”心理医生问。

“不怕,只害怕刀切黄瓜,别的都没有感觉。并且刀和黄瓜单独分开的时候,也不会害怕。”

心理医生笑了笑,“那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害怕的呢?”

“一次同学聚会上,大家玩的都很高兴,最后,大家一起吃黄瓜,每个人一根的吃,我们都吃的很高兴。突然,有一个女同学拿了一把刀来,她把自己的黄瓜皮削掉,然后用刀切着吃,我一下子就吃不去了,浑身都不舒服,冒冷汗,起鸡皮疙瘩,从此以后,就开始害怕看见刀切黄瓜。”

“原来你没有害怕过么?”

“没有,二十多年也没有害怕过,最近突然才害怕的。”

“这大概和你幼年的经历有关系,你想象是不是小的时候害怕过?”

青年男人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来,不过他提到一年前,自己曾经看过一个小男孩因为吃黄瓜被家长训斥。

“怎么训斥的?”

“那个小男孩的妈妈说,‘给你吃!真不听话!妹妹都不吃,以后你再这样,我就把你小鸡鸡切掉!’说完还捏着他的小鸡鸡比划了一下,小男孩当时就吓得哭了,把手里的黄瓜也扔了。”男人没有再说。

“很普通的事情?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呢?”

男人犹豫了一下,“因为当时我听完,不知道为什么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并且逃跑似的感激走了。”

“哦,大概是小男孩的事情,触动到你心理的什么东西,只是你忘记了。你可以回去好好想想。”

一个星期后,男人很高兴的对他的心理医生说,自己果然有这样一段经历,并且当时被吓得大哭起来,只是当时年纪太小忘记了。

大概现在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这个男人害怕刀切黄瓜了,因为在潜意识中,他把黄瓜当成了自己的“小鸡鸡”。而其中“联想”与童年的记忆是离不开的。只是这种记忆,当他看到小男孩被训斥之后被“显示”出来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三岁前的我们记住事物最长的时间只有几个星期。所以,三年的历史,在我们的记忆里,也许只有短短几个星期的回忆,甚至这几个星期的记忆也会“消失”。另外,三岁前,我们的记忆能力很不精确,甚至记忆中还带有想象的成分。所以,当我们长大之后,自然对三岁前的事情都忘记了。

不过,我们虽然想不起来三岁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这不是说,这些记忆就真的消失了。其实,它们还是在我们的大脑中的,只是它们保存在大脑的“旧皮质”当中了。当我们6个月的时候,旧皮质已经长成。旧皮质最大的作用就是装载潜意识,而这些潜意识大多都是我们三岁前的记忆。这些记忆大多是没有什么逻辑,只是像录像机那样的录下来。在平时,这些记忆并不像“显意识”的记忆那样显现出来,只有现在的事物触及了这些潜在的记忆它才会显露出来。

事实正是如此,幼年的记忆并没有消失,只是它们没有机会“呈现出来”罢了。所以,如果你家有小孩的话,一定要把握三岁前的教育时机,千万不可认为孩子在三岁前记不住事,就对他们缺少教育和关怀。

这种教育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狼孩的身上得到证实。在幼年和狼在一起生活的小孩,极度的缺少“人性”的教育,即使他们长大摆脱了狼群,但是还会有狼的“潜意识”。他们不会像人那样进行沟通和活动,因为潜意识的功能要比显意识强50多倍。

总之,如果你想为孩子以后的人生储存“能量”,那么就在他幼年的时候,给他足够的关怀和教育,这样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匪浅的。

记忆也撒谎——比窦娥还冤的人

一个叫做唐纳德?汤普森的记忆专家曾经陷入一个莫名其妙的官司。当时,他正在参加一个电视节目,讨论目击证人的话并不是十分准确的,也不能足以令人相信。当节目播出后,他被一名妇女控告他曾经对她进行性侵犯。好在唐纳德?汤普森正好有不在场的证明,才免于受难。

为什么这个妇女会说唐纳德?汤普森曾侵犯过她呢?原来,在这个妇女在痛苦中,恰巧看到了唐纳德?汤普森在电视上的节目。凭着模糊的记忆,这名妇女发现罪犯和唐纳德?汤普森长得非常像,于是就不知不觉在指控上犯了错。

如果一个没有犯罪的人,因为证人的“错误记忆”而身陷囹圄是多么可怕的事!但是这在法庭上也是出现过的。现在,你会问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会出错?为什么它会向我们撒谎?下面专家总结的一些记忆“撒谎”原因——

我们的记忆是在不断变化的

记忆对我们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记忆决定了我们身份的象征。一个失去记忆的人,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证明自己:我是谁?我怎么会在这里?我们总是从记忆中找到自己的样子,也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样子。不过,我们的记忆是在变化的,记忆本身就有很多的“漏洞”,我们所形成的记忆经过了过滤、校正甚至还有虚构。就像是一座房子,无时不刻的在改变一些东西,今天挂起一幅画,明天修理一下门窗。所以,如果把记忆拿到法庭上,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回忆中记忆的“漏洞”

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件事情,比如说旅游,或者别的什么。当你们在次回忆经历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们之间的记忆总会有些出入。而出入的部分,不是你是错误的,就是他是错误的,甚至你们两个人都是错误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心理学家认为是“命名”在作怪。看到同样的事物,由于我们对他们的“命名”不一,我们在回忆时就会出现差别。

下图就是关于“命名”对回忆影响的说明,同样的刺激图形会产生不同的回忆图形——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正是这些记忆给了我们确定的“谎言”。甚至让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并且时间越长,记忆和事实的距离也就越远。因为在我们每次回忆的时候,回忆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由此经过不同情景的洗礼,它们也就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现在,你也许要问,为什么我们的记忆向我们撒谎呢?

这要从我们心理入手,正像所有人都喜欢愉快的事物一样,记忆也是如此。在庞大的信息中间,记忆会条件性选择那些对它有帮助的信息,而那些不合适的和不愉快的东西,它就会主动把它们剔出。记忆的这种功能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是有好处的。

经历时间的洗礼,无论曾经我们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记忆都会让我们渐渐的愈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可以说这些错误的记忆,给了我们心灵的安慰。能够让我们适应生活,并健康的生存下去。

另外,在我们生活中,有些阶段的记忆是相当重要的。这些记忆为我们融入别人提供了良好的根基。比如,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会讲述自己的回忆,而在对别人的讲述中,就得到了别人的接受。当然,这些回忆大多都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类似经历,在回忆中,经过群体的意见,我们的记忆会刻意修改,以使自己的个性和形象被自己和别人认可。当然,这些都是在我们无意中修订的,我们也从不会怀疑自己的形象,虽然它在悄悄的发生改变。

总而言之,除了那些像法庭上我们需要事实的真相的“记忆”,在生活中,我们都不必介意记忆向我们撒出的“善意谎言”。但我们中国人也常常说,“中国人是不长记性的”,因为我们的民族受过了太多的屈辱的历史,可是民族的子孙们总是遗忘了。可见,遗忘也是有利有弊的事情。

被“记忆”隐藏的惊人血案

有个8岁的小女孩——卡莉,在某天在他的邻居那里失踪了。人们都不知道她去了哪里,直到3个月后,她的尸体被找到了。但是,在以后的20多年里,没有人知道谁是杀害她的凶手。20年后的一天,卡莉的朋友林可在镇上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回忆起了那个被压抑很久、恐怖的事实。原来,林可亲眼目睹了卡莉被自己父亲性侵犯,并被杀害的过程。林可说,卡莉父亲还威胁她,如果她把这件事情告诉别人,那么他就杀死她……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林可会把这个恐怖的记忆遗忘了20多年。我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被压抑的记忆中找到答案:当一个人的生活经验自身的生存状态构成威胁时,个人的记忆系统就会受到压抑,把这些记忆从意识中驱除出去,压缩进无意识中去。不过只要有适当的机会,这些记忆就像复苏一样,从压抑的状态下解脱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林可在心理治疗的时候,回忆起了那段恐怖的事情。另外,著名悬疑片电影导演希区柯克的有关精神分析的电影叫《爱德华大夫》,就是讲的有关恐怖事件的记忆被压抑的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当然,我们遇到这种体验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如果你问一个经历了极度伤心的人,他是不是有过极度伤心的事情,那么他很可能会极力否认伤心的事情。他并不是在说谎,就像上面的林可只是因为自我的保护作用,忘掉了那些伤心的事情而已,他的言说和行为是一种坦诚的无意识表达而已。

这种遗忘并不是不是遗忘的普遍现象,毕竟我们生活经历的那些东西,对我们生存构成威胁的、对我们造成极大伤害的要少的很多。那么,对于这些普通的事情,我们的遗忘是什么样子呢?

遗忘的速度

我们对事物的遗忘都是先快后慢的。这是一个叫做艾宾浩斯的德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他以自己为实验对象,以没有意义的音节为记忆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根据遗忘试验的数据,他画出了遗忘的曲线,人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或者叫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的制约:遗忘量随时间递增,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记忆的东西,不会快速遗忘,那么你就需要及时的“复习”。不过,个人的遗忘模式并不相同,你需要找到自己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才能够更好的记忆或者遗忘。

当我们忘记朋友的电话,或者忘记到超市买什么东西的时候,都会抱怨自己的记性差。遗忘固然不是好事,但是在某种程度上,遗忘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有一定的“存储限制”,只有遗忘一些东西,才能减少大脑的负荷。如果我们想记住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自然就会遗忘那些不是很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能记不住去超市买些什么东西的小事情,但是我们肯定会记住去和客户谈判的大事情。可以说,遗忘为我们更有意义的记忆提供了储藏的空间。

在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些难以忘记的事情。当然,其中有甜蜜的,也有痛苦的。甜蜜的事情记住自然很好,但是,如果我们总是不能遗忘掉那些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陷在痛苦之中。很多分手的恋人总想把曾经的那个人忘记掉,因为不想自己这么痛苦。不过,事与愿违,很多时候这些事情,并不能很快的就会忘记。

类似那些分手或者失恋的记忆是最难忘记的。因为这些属于情绪记忆,这种记忆缘于视觉线索。我们要想可以忘掉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从精神上把这件事情的相关信息隔开,但是我们记忆中的情感因素会破坏这个过程。关于记忆的提取,有一个提取线索理论,假如我们把线索忘记了,即使时间在我们的大脑中有刻痕,我们也不能回忆起来。

当然,这不是说这些记忆就不会忘记,只要你的遗忘动机很充足强烈的话,那么,你就会忘掉这些事情。另外替代性的类似事件会对过去的记忆进行改造,提取线索会变化。所以,在失恋和痛苦徘徊的人,如果你真的想摆脱这些事物,那么就要有足够的信心和愿望去遗忘掉那些伤害你的事情!同时在寻找一场幸福的恋爱,这样,你才会真正的快乐起来!

有些事情我们记得很清楚,有些却毫无印象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试验——

40位心理学家正在德国的一个村镇开会。忽然,一个村民呼叫着冲进会场,后面紧跟着一个手持短枪、身穿黑色短衫的光头黑人。两个人在场内大打出手,随着一声枪响,两个人又冲出了会场。这段时间不到20秒。但是,在场的心理学家无不目瞪口呆,十分震惊。

一会儿,会议主持者说道,这场搏斗是只是假扮的,目的是为了做一次心理学实验,并建议所有的参加者写下自己刚才看到的事情,越详细越好。

结果,当回忆主持者收集上这些回忆的资料时,却十分吃惊。因为每个心理学家在记忆上都和别人有些许的不同,比如,有的人记住了黑人是光头的,有的记住了黑人是穿着短衫的。当然,相比较而言有的人记忆的准确一些,有的人记忆的也就模糊一些。那么,为什么这些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心理学家们,感知和记忆会有这么多不同呢?

这要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说起。虽然,外界的信息无时不刻的都在输入我们的大脑,但是,因为每个人的兴趣、需要、活动目的和任务不大一致,所以,有的人就产生了独特的记忆特点。这我们可以从赌徒可以记忆别人的每一张牌,象棋大师可以同时和十个人下盲棋得到一些启示。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经过一番苦恋的你,为什么在几年之后,你仍会记得分手的那段时间?记得恋人当时说的每一句话,甚至当时的一点一滴你都记忆犹新。但是,别的事情却没有这么清楚,比如本来准备到超市中买点什么,但是从超市走了一遭,却发现自己该买的没有买。

关于这种现象,心理学研究认为,那些能激起人的情绪、得到人注意的以及让人获得首次强烈印象的事物,都会让人记忆很长时间,并且对这些事情人们的记忆正确率也更高一些。

一个人在长期的记忆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记忆模式。通过这种记忆模式,他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新出现的事物,当然,在记忆之前,他们会把那些不符合自己记忆模式的事物“忽视掉”,所以,有哲学家说“重复是学习之母”,正是这个道理!不过,它可不是简单的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记忆还有“自我表现”的特点。有过约会经历的人都知道,无论你还是对方,总会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而忽视自己劣势的一面。其实,这是不是因为大家都故意“撒谎”的缘故。因为我们在追求自己另一半的时候,会自觉的忘掉自己的缺点。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动机驱使我们“无意”忘记自己的缺点造成的。可以说,这是一种“动机性的选择记忆”,或者说记忆本身就带有动机的特性,它们是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记忆选择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改变,“少年不知愁滋味”到了老年就会变成“却道天凉好个秋”!由此可见,人还会主动的去筛选自己的记忆,而在我们刻意的记忆一些事情的事情,有些事物还会受到压制记不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生活并不快乐的人总是会想到自己不快乐的事情,而对自己的快乐却“熟视无睹”了。有人说选择了记忆,就等于选择了生存的方式。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幸福和快乐,就去忘记那些不快和伤心吧,努力使自己拥有一个积极的记忆模式!

新人总比旧人好

在棒球赛场上,比赛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九局比赛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阶段。在防守队中,一名球手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结果,让本来有希望成功的赛事,变得岌岌可危。他的队友很生气,把棒球手套狠狠的摔在地上。虽然大家都在努力的想扳回赛势,但是,这场比赛还是因为这个球员的失误输掉了。比赛结束后,那位生气的队友还是安慰了他,“没关系!不要想太多,你也尽力了!走,好好休息一下!”

很显然这位因为失误的棒球队员,此时体会的是队友的谅解,而不是在场上,队友的生气。生活中这种现象还是很常见的,一位妈妈狠狠的批评儿子不好好学习后,然后会对儿子说一些安慰的话,这样儿子的沮丧和悲伤很快就会消失了。不过,如果妈妈的方式是相反的话,那么,无论妈妈事先给儿子做了多少的安慰,儿子仍然感到的是伤心。就像我们有两样东西要吃,其一,一碗苦药,其二,一块蜜糖。先吃蜜糖后喝药,那么我们记住的就是药的苦味,而相反的话,那么我们记住的就是蜜糖的甜味。

关于我们这个心理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一些测试者,给他们发了四组文字材料。这些文字材料都是描述一个叫吉姆的男孩子。按照文字材料的不同,他把测试者也分为了四组。

第一组材料:先把吉姆描写成外向乐观的,然后又把他描写成冷淡的。比如,吉姆和朋友一起上学,路上和人们热情的打招呼,但是到了学校吉姆又变得很冷淡,因为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对别人不比不睬的。

第二组材料:先把吉姆描写冷淡,然后把吉姆描写的很热情。内容和材料一很相似。

第三组材料:仅仅有吉姆把热情的内容。

第四组材料:仅仅有吉姆冷淡的内容。

当测试者看完四组材料后,卢钦斯问了他们对吉姆的印象。结果在四组人中,第四组认为吉姆友好最低,只有3%,而第二组也不高,只有18%,而与第二组资料相似的第一组,则达到了78%。

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人们对于后来事件、话语印象深刻。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近因效应。我们在和熟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最近的印象总是最清晰的,最让我们“认可”的,而那些曾经的评价和认识都被最近的“印象”掩盖了。而一个人如果总是根据最近的印象,来判断其他人,那么,很可能因为此而对这个人产生偏见。

当然,近因效应对于我们也有一定的好处。当我们和其他人交往的时候。如果因为激动而伤害了对方,那么,就要及时去道歉,改变自己给对方留下的不好影响,留下最近的“良好形象”。 ljHxP4+wnLPzK0Egy41gi2oLTwKvLPTr+d+JUeXCRZeMDewYfXGZtDGZQy/9/A5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