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为什么你总喜欢跟自己过不去——日常生活背后的心理常识

一个美国的牙医说,在他27年的行医生涯中,总会有些牙痛的人到了自己的诊所就说:“刚进诊所,牙痛就好了!”

当甲对乙说:“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这个时候,如果乙傻乎乎地附和:“是啊,我觉得你也是。”我估计甲一定会记恨乙一辈子。

人为什么要自虐

如果和男朋友分手了,你是不是会觉得自己是因为不够善解人意?如果别人求你帮助做些事情,但是你没有时间,当你解释说自己没有时间时,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愧疚?想过没有,你为什么会感到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为什么总把一些不良事情的原因归到自己的身上?

其实,这就是你的自虐心理在作怪。不要过于担心,自虐是很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有自虐倾向。

有自虐心理的人,大多觉得自己全身都是缺点,总觉得自己没有别人优秀。即使他们做得很好,也不敢正视自己。他们希望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却总在关键的时候,丧失信心。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很难成功,因为他们还没有站起来,就把自己踩在脚下了。

自虐的人内心总是处在矛盾之中,虽然觉得自己很差,但是却又会对别人得到的成果嫉妒。因为相对那些“自私”的人,自虐的人大多还是有些“无私”的,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别人受苦。

生活中,那些总是“顺从”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较强。这样的人,更像是生活中的老实人和老好人,他们很少会得罪人,可以用“与世无争”来描述。当别人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为了避免因为自己不同意而触怒别人,他们总是表现的很愿意。其实,很多时候,在他们心里并不是这样想。

总结起来,用一句话概括:自虐就是自己折磨自己。

在心理学上,自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心理上的自虐,其二,身体上的自虐。自虐和自残有很大的不同,自虐一般不带有什么目的性,而自残目的性很明显,比如,为了挽救要失去的恋情割腕自杀。而自虐却不会这样,只是一种心情不平衡的状态。一个处于自虐状态的人,因为对自己不认同就对自己进行惩罚,以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发泄和释放。

相对于精神的自虐,身体自虐更要明显一些,比如那些酗酒和大肆抽烟的人,都有一定的自虐倾向,在折磨自己的肝肺中,感到一些心灵的释放。另外,自虐也可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情结,我们看到一些原始土著人身上满是纹身、穿孔等。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表明自己是勇敢的具有忍耐精神的现象在我们的时代也很多,我看到一个网吧网管女孩胳膊上画满了刀痕,目前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脸上就有一个用线缝合着的伤疤。拥有这样的标志好像很另类很惹眼,但多少是一种自虐因素在里面。真正勇敢的人不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强壮。

在一个男主人酗酒、不思进取的家庭中,女主人如果总是为了让丈夫改过自新,和丈夫进行冷战、争吵,但是却迟迟不肯离去,渐渐的因为“情感鸡肋”的折磨,很快就会“耗掉”女主人的精神和身体,而这种甘心被“耗掉”的心理就是自虐。通过自虐来达到折磨对方,达到“玉石俱焚”的目的总归对自己是伤害。其实,自虐本身对婚姻和爱情起不到任何作用。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摆脱自虐心理呢?

其一,说出来。

因为对自己的不认可,所以大多自虐的人,很少会表露自己的情绪,因为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嘲讽和不满。在上大学期间,我看到对舍友不满意的一些同学就带有这种自虐心理,假如他的舍友很不讲卫生,那么他也不提醒不反对,而是自己极端的恶化宿舍的环境,最终使宿舍的条件达到“不堪忍住”,后来二人只有通过正常干仗来解决问题了。其实如果一个人想要摆脱自虐心理,只要说出自己的情绪和状况,敢于说“不”,自虐情况就可以得到好转。

一个总是不敢说拒绝别人的人,感觉自己不满意,就坚定的拒绝别人,这样,自己也就不会因为无奈的“承诺”而烦恼;那些总是“被欺负”的老好人,只要提出符合自己的意见,争取自己的权利,那么就不会再出现因为没有“成就感”而自卑、自怨的状况了。

其二,摆脱不必要的责任。

很多自虐的人都是因为把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比如,母亲去世了,责怪自己平时没有照顾好,于是一味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并用酗酒、吸烟来摆脱这种自责。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放下过多的责任,不要总是为自己找烦恼,那么,自虐就很快好转。

总结来说,如果想摆脱自虐,最好的做法就是放自己一马,不要和自己死磕,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只有放开,才会使得心理得到平衡,自然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就会大幅攀升。

当一个人说“我太笨了”,其实他心里并不真的这样想

当甲对乙说:“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这个时候,如果乙傻乎乎地附和:“是啊,我觉得你也是。”我估计甲一定会记恨乙一辈子。因为他虽然口头上说自己很笨,而在内心里却绝对不是这样想的,不仅不是这样想,甚至还认为自己比较聪明。哪怕某件事没做好,也只是一次不小心的失误而已。

这或许可以看做是中国人的一种虚伪。

类似的现象十分常见,比如:考完试的两个小孩子交流情况的时候,就会这样说——

“你感觉这次试卷难么?”

“难,我觉得这次肯定考的不好,能及格就不错了!你平时学的那么好,肯定比我分数高。”

“什么啊,我最近都没有好好学,这次肯定不行!”

而在事实上,两个孩子在内心里都在暗暗较劲呢!他们的真实想法或许是:哼,这次我考场发挥真不错,肯定要比你考得好!

这样的对话跟中国人本身的内敛有很大关系,从小孩子时就从大人那里学会如何去“谦虚”了。

这也难怪,因为谦虚在我们的文化中,代表一种良好的品格。中国人喜欢见面客套,除了嘘寒问暖之外,就是自我谦虚。从小我们就被冠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思想。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在谦虚的时候,内心里根本不是这么想,可以说这些谦虚都是虚伪的,就像上面两个小孩子,自己并不是真的这么想,更多时候,是为了掩饰自己认为比别人强的想法。

在个人意识中,谁不想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个体呢?一个成功者的谦虚大多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感谢。我们总会看到各种公开场合的“致谢词”,其实,这些致谢很少会说出感谢者的心里想法。

一个站在领奖台上抑扬顿挫的表达自己对某某致谢的话,大多都是表面功夫。也许,在他的心理正在念叨,“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总算是有所成果了。”所以,这时候听一个人的“致谢”,远不如他脸上的表情来得实在,那些眼睛里的“朦胧”、声音的颤抖、或者脸上的激动,都是他在为自己而“喝彩”。有人说,“谦虚常常只是自负者的一种欲扬先抑的把戏”。正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要疑问,为什么这些谦虚是假的,我们还要热衷于谦虚呢?

这要从社会文化说起,很难想象在一个“互相夸奖”的集体,会做出一些什么实在的事情,谦虚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这种因为互相夸奖而出现的泡沫。但让人们变得实际一些,踏实一些。可以说,谦虚的作风对于社会还是有好处的。

相对于个人来说,虽然谦虚有些时候很是虚假,但是正是这种表面的虚假,可以让自己以后的路要走的顺畅一些。相对于一个自负而才华横溢的人,那些谦虚而有才华的人,给人的感觉要好的多。并且,这种谦虚可以很好的抚平别人的嫉妒和怨恨心理,而这种心理无疑是“获胜后的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说,谦虚是一种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

谦虚对于个人的好处不仅如此。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能否完成自己的意愿,不能排除一些幸运和不幸的成分。而谦虚的做法,可以很好的让自己避免因为那些“不幸”而陷入尴尬。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在去完成事情的时候,总会给自己留些余地,不把话说死,不把棋走绝,不然很可能因为意外,变成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这种类似自贬的行为,就像是一个意外出现的心灵“定心丸”。即使自己没有成功,也不会输掉面子和信誉。

不过,虽然谦虚是一种好的品格,但是也不要太过度,“过度的谦虚等于骄傲”。那些本来已经成为事实的事物,仍是在那里不住的客气谦虚,那就会让人觉得做作了。

食物和人性——“吃吃喝喝”也是本事

英国有句谚语叫“以食见人,或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反映了他的个性和生活环境。兴致勃勃地大吃大喝的人,很可能具有一个开朗、外向、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性格,而一个看到什么食物,都把大量堆在盘子里的人,很可能妒忌成性,这种习惯也许表明在童年的时候他总是和自己的兄妹争夺食物。

一个人吃东西,吃什么东西会很强烈的泄露他的情绪,一个人说他没有胃口吃饭,很可能是因为情绪低落。当然,每一种食物对人的情绪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据美国《科学世界》报道,美国心理学家辛西娅?博尔女士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30年的研究。她参考了500多份病例资料,首次围绕食物与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细致的观察。研究显示,就餐者也许可以通过改变饮食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博尔女士说:“如果有人想发泄怒气,只有狠狠地出声咀嚼才能达到效果。能填满肚子的大块食物会减轻孤单的感觉。”

不安、悲痛与甜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处于危机和不安中的人,很喜欢吃松软的甜食,比如,一个很少吃甜食的女人,在准备离婚的时候,自己的竟然吃了大量的甜食。这种现象也可以在一些刚和男友分手的女孩子身上看到,处于痛苦之中的她们会吃大量的零食,其中不乏奶油冰激凌。这很可能是借助童年的食物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因为在她们小的时候,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大人总会用一根冰棒或者冰激凌来哄她们。这或许是存在于身心中的一种潜意识联结。

愤怒与肉食

《荷马史诗》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战士去战场拼杀前,他们的首领会用酒肉给他们犒赏。因为吃大量的肉可以使人变得好斗,这样可以很好的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以后的军事战争中,“肉宴”仍旧几乎成为战前的准备工作。而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吃肉较多的人,攻击性比较强,并且很容易愤怒。所以,那些吃斋念佛的人,大多以素食为主。另外,肉食很容易让人发胖,出现血压问题,而发怒又会提升人的血压,让人出现生命危险,所以,一个高血压患者,要忌“肉”。

压力与碳水化合物

想过没有为什么一些心理压力很大,比较紧张的人,会更喜欢吃松脆的食物,比如锅巴、薯片;为什么人们总是在吃巧克力时,会感到心情愉快。其实,这不仅是因为巧克力中代表“爱”的含义和锅巴中带来的松脆干感,还有他们本身的碳水化合物,对体内胰岛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刺激神的物质5-羟色氨的产生。这种物质可以起到很好的放松、镇痛和平静人心理的作用。

如果你想缓解压力的话,吃一些水果和谷物要比糖果好的多,因为糖果会让血糖过快的增加,让人产生情绪波动,并让人上瘾。所以,我们总会在吃巧克力的时候,会更想吃下一块巧克力,但是当我们吃完一个苹果就没有在想去吃一个苹果的“副作用”。

现在,食物对人情绪的影响,已经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如果你去注意的话,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谈业务。虽然美味的食物对于思考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品尝美味食物的时候,人们却更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被人说服。所以,很多时候“吃吃喝喝”本事就是谈业务。

这种奇妙的心理现象被商家很好的抓住了。一些商场推销食物的时候,总会拿出一些食物作为“试品”。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这种食物到底好不好吃,还给了销售者进行推销的好时机。我们参加车展、商品交易会的时候,也会受到这种“礼遇”,比如免费的咖啡、橙汁、甜点等等。这不仅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心理“刺激”,促使你被对放说服,提高商家的成交量。这种情况,在一些高级宴会上,也是时常发生的,很多交易的促成,在宴会中有了六七成的成交的成分,而在以后的谈判桌上,针锋相对的“说服”,只是把这些细节落实下来而已。

看到这里,你大概就明白了这样两件事。

其一,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性格和情绪改变一些,可以尝试一下改变自己的饮食风格。而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也可以用让食物来消除你的不良情绪。

其二,如果你对别人有所请求的时候,最好说服对方的时间就是在“饭桌”上,在吃饭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放松警惕心理,倾听你的谈话,接受你的意见。当然,如果你不想被说服,最好也不要走到“饭桌”上,以免出现“意外说服”。

青春期的毛病:爱插话

虽然琪琪为人很热情,也喜欢和别人交谈,但是很多人都不喜欢和琪琪一起聊天。因为当别人刚说了一半,琪琪就会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还会说些不相关的事情,为了不扫琪琪的面子,说话的人只好把自己的话憋在心里,生闷气。但是,琪琪似乎根本注意不到她的话会让别人产生反感,说起话来依旧是眉飞色舞,兴致飞扬。琪琪总是发现,只要自己和主动和别人说话,那么,正在兴头的几个人就会推脱自己有事,匆匆的“溜掉”了,琪琪觉得很生气,但是又无可奈何。

很少有人喜欢插话的人,因为插话会让说话的人很扫兴,甚至有时候还会让说话的人觉得没有面子。但是,生活中总是有些人像琪琪一样,对插话似乎有很强的“热衷”,别人越是不喜欢,他就越“插”的厉害,甚至他们本身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是总是控制不了自己插话的欲望。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这样的“插话”是心理发育不完善引起的,一般起源于青春期向成年人过度的阶段。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他们希望通过一切事件来证实自己,完成自我的定位,在别人的认同中,得到自我的认同。我们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总会很叛逆,也正是这种叛逆让他们证实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所以,他们不惜用一些极端的行为来让别人赞赏自己、在意自己,而当他们完成了自我的认同,这种叛逆意识就很少出现了。

但是,不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都会得到很好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那些内向、害羞的的孩子就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而那些外向的孩子,就会不断的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实现“自我认同”,而争夺话语权就是一个很直接,让别人认同自己的方式。这样在和别人互动的时候,他们就会迫不及待的需要别人的认可来达到自我认同的目的。

不幸的是,互动是双方面的,人们都希望自己有“说话的权利”,并且希望自己的这种权利得以保护。而爱插话的人却很少去关注别人的想法,因为他总是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看看别人是不是在关注自己,是不是认可自己,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是不是伤害了别人。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时候那些爱插话的人总是“不经意”的就会说些让别人“窝火”的话,而自己却毫不在意,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甚至看到自己引起别人的不满,还会误以为是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最后,惹得人家“得罪不起”,只好“躲开”了。但是这种“躲开”更是激起了爱插话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意识,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插话”,这样,陷入了插话的恶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不好。

那么,如何解决爱插话呢?

这要从心理的根源入手提升自我认同感。一个对自我不认同的人,大多都缺少自信心,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同,得到自信。但是,如果提升自我认同,那么也就不需要刻意的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同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法——

自我评估:把自己的优势、劣势认真的分析出来,当然这也包括自己的过去经历。只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方面,并善于利用这些优势,那么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估,认可自己,自然,我们也就不必在意别人评价自己什么。

自我反思:缺少自我认同的人大多缺少自我反思,所以总是陷入思维的恶性循环之中。为什么不跳出思维,认真的考虑一下自己这样做是不是真的达到效果呢?如果没有达到效果,也没有找到这种途径,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停止现在的做法。

如果你总是爱插话,得到的是别人远离,那么就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不妨不去说话,看看别人怎么做,在什么时机说话。这样,自然自己的插话就就会得到好转。

如果你已经提高了自我认同,那么为了很好的去沟通,你应该学习一些谈话技巧。因为不去插话,你可能会一时不大适应,甚至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沟通。就像一个总是用勺子吃饭的人,让他突然用筷子,就会很不适应。其实,观察一些会谈话的人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当然,你也可以去向别人请教。

另外记住,在生活中交流的目的是在满足对方的基础上满足自己,如果你不能满足对方,从对方的利益去讲话,那么你说上千言万语,也是无效的废话,说话方式常常反应着人的心理的社会成熟度。

翻来覆去睡不着——你需要的是安眠药,还是安慰剂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和一个失眠女病人的爱情。两个人是在朋友的聚会上认识的。最初,这位年轻的医生见到这个女病人的时候,就知道她失眠很长时间了。苍白的脸色,疲惫的神情,暗淡的眼神,这是失眠的人主要的表现。他说,“你大概需要安定。”“是的,我失眠很厉害。”她说。年轻的外科医生就给了这位女病人一片安定,那晚女病人睡的很好。

后来,这位年轻的外科医生,开始光顾女病人的小屋,每次带给女病人一片安定。两个人渐渐的相爱了,两年后两人结婚了。在度蜜月的时候,年轻的新娘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吃安定了,但是一直睡的很好。新郎告诉她,其实只是第一次给她的药片是安眠药,而以后的药片都是维生素C。在外科医生的手上,把直径3MM的药片上的“VC”片,刻上“安定”,不是什么难事。年轻的新娘听完,感动得泪流满面。

也许你还沉浸在爱情中感叹中,不过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为什么维生素C却可以让一个失眠已久的人却睡的很好呢?也许,你现在也处于失眠之中,想过没有是不是自己也像上面的女孩子一样,你需要的也许只是“VC”。

在上面的小故事里,维生素C只是充当了安慰剂的作用。其实,在临床医学和临床心理学上,安慰剂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剂”,虽然它不含任何药理成分,也没有毒副作用,只是外形和真正的药剂很像,常见的蒸馏水、淀粉片都是安慰剂。

安慰剂能否发挥“治疗”的作用,关键有两个因素,其一,病人希望通过药剂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欲望越强烈,安慰剂起到的作用也就越好;其二,医生或者治疗者具有威望和经验,病人对他深信不疑。显然,这两点上面的女病人和外科医生都是符合的。年轻的女病人因为第一晚的安睡就相信了外科医生,自然也就相信了外科医生以后送给她的“安眠药”,结果VC就成为了安眠药,让自己每晚都睡的很好。

后来,医学上将这种在渴求治疗、对治疗者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服用安慰剂,进而改善人的生理状态的“药效”作用,称为安慰剂效应。

一个美国的牙医说,在他27年的行医生涯中,总会有些牙痛的人到了自己的诊所就说,“刚进诊所,牙痛就好多了”。其实,很多时候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作用,因为他们知道一会儿就有人给他们看牙了,所以,心理也就得以放松,而疼痛也就相应的缓解很多。这种心理和行为,就是一种变相的安慰剂作用。

据统计,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安慰剂效应。可以说,安慰剂是利用人的心理,来治疗身体疾病的。并且,在我们生活的时候,这种现象还很多。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两个到风景优美的旅游区游玩的人,目睹了清泉、绿地,感慨颇多。休息时,一个人喝了同伴递过来的水赞道,“果然是山里的水甜!”同伴笑了,“其实这不是山里的,就是家里的凉白开”。

哪里的水更甜呢?其实,生活中这样类似的安慰剂还有很多,它的作用发挥只是需要我们一个小小的愿望和信任而已,毕竟有了愿望,才会有愿望的实现。就像我们相信自己的病可以治好的时候,那么只是一片安慰剂就可以让我们摆脱痛苦。当然,如果我们不相信的话,很显然,多少的安慰剂和灵丹妙药,还是不能让我们快乐半分。

那么,你的生活现在需要的安慰剂,还是安眠药呢? 4s96i10MusvMBsbUJS6f+YDGngH0lN+/uKq1FsGteZc/z4bHv12GCfvUjtDvrQ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