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中国商人摸爬滚打总结的“掘金兵法”(一)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价格涨到高点,就会下跌;价格跌到低点,也会开始上涨。一个出色的商人,就是利用这个不变的市场规律,抓住买入和卖出的时机进行盈利。

司马迁说:“贪买三元,廉买五元。”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长期下来,他的获利不会超过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以得过50%的获利。

……

如果你能真正领悟这些中国商人摸爬滚打总结的“掘金兵法”,将如同谙熟《孙子兵法》一样的将军一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第1条兵法--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秦国灭掉赵国以后,实行移民政策,很多人都不想去,要求留在原地,但是富商卓氏却主动请求迁往偏远的纹山。有人说他傻,背井离乡值得吗?卓氏笑而不语。几年后,他在纹山成了全国闻名的巨商,财富增加了好几倍。

原来,纹山虽远离秦国本土,但却是个发财的好地方: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怎么讲?地里能长东西,百姓有干劲,利于发展商业。卓氏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势之利,才把生意的重心放到了这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重视地理位置和地区特点的商业思想,也被后世的商人接受和采纳。

兵法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军事作战,十分讲究地形。平原地区适合大军团作战,而山地丛林却只能依靠散兵游击。做为带兵将领,在深山老林还强调阵型和气势,肯定会一败涂地。同理,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如果没有整齐的队列和人数优势,也很难打胜仗。

商场如战场,做为商人,首先要重视地利,把自己的生意放到最合适的地方,或者根据当地的特点发展合适的产业,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北方种小麦,南方种稻米,你不可能颠倒过来。现在,你也不会跑到新疆和西藏去养鱼,而在沿海地区搞畜牧业。

知地才能取胜,择地才能生财。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谋略家、大商人范蠡,更是擅长此道。他做官很厉害,帮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他弃官从商,做生意也不简单。

他到了山东的陶邑,说这里是“天下之中,诸侯四通”,各地流通的必经之处,理想的贸易之地。可见不管一条街,还是一个地区,人流量都是商业发达的必要因素。他将陶邑选为他发展商业的根据地,很快就成就了“陶朱公”的美名,“三致千金,成为世贾。”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他曾三次散尽家财,分给当地的贫民,但又三次白手起家,把财富恢复原有的水平。

[陶邑的优点]

第一,交通便利,居民集中,物产丰富。这三点汇集,正是天生的商业中心。如此一来,此地既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又有供不应求的物产,还可以方便地运输出去。

第二,特殊的地理位置,陶邑的东北是商业发达的卫国,正东是齐国和鲁国,西边是魏国和韩国,各国人之间来来往往,都从这里过。所以商品的交易十分频繁,信息也非常灵通,这就使货物转运买卖的时机利于掌控。所谓“耳听八方,眼观四路”,居于正中就很容易做到。

第三,周边地区的相对优势:齐国多产布帛和鱼盐;赵国的盐、鱼、栗和枣的产量都很大;南边的邹国和东南的鲁国,则是桑麻产业发达的地区。陶邑的周边地区出产丰富多样的商品,加上这里四通八达的交通,使得商品可以快速地买入和卖出,不会贻误时机。

简单来说就是--

天时:气候好,利于作物丰收,适宜居住。

地利:位置佳,交通要道。

人和:人们喜好从事商业活动。

范蠡把这样一个好地方做为大本营,就能够充分地利用东西南北各地的时节、气候、民情和风俗差异,待时而动。他可以把南方商品转运到北方,还能把北方产品卖到南方,从中渔利,单是一个倒手买卖,就可成为大富翁。何况陶邑本身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有丰富的物产,环境也不错,还可以搞多种经营,做长期的价值投资。

既适合贱买贵卖的投机,又适合落地生根的投资,你说这个地方好不好?

经过这么一番观察,范蠡就在陶邑定居了。他先做风险较低的置田和畜牧,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然后,积聚货物,买卖商品,从交易差价中获取利润。短短几年,他就成了万贯富商。

江苏扬州有一个称号,叫做“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它处在南北的交通要冲,水利发达,货物往来频繁,是又一个绝佳的商品转运地。而且,这里盛产茶、盐、丝、帛等物。所以,从古至今,大量的商人都跑到扬州,从事商贸。像秦商、晋商,很多人都在这里定居。闻名全国的徽商也是从扬州起步,叱咤商场。

一个地区,或利旅游,或利渔产,或利集散转运,总有自己的一个特点。聪明的商人就能发现其独特的商机,把自身智慧和外界优势充分地结合,从而占据商战的制高点。

所以说,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甚至是文化和风俗特色的异同,对于经营的成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投资建厂,还是开办商店,抑或从事其它生意,都必须首先考察地利,为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

常人道:“捧着金碗讨饭,住着宝地喊穷”,这就是看不到地利优势的表现。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则是一句以地利发达的经典总结。

陶邑当地有一个盐商叫猗顿,因为连日大雨毁坏了他的盐池,生意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经营不下去了。他很想发展新的产业,于是就去请教范蠡。范蠡发现涑水河边有一大片的草原,长得十分旺盛,就劝他转到畜牧业发展,同时不要丢掉盐业,搞多种经营。猗顿接受这个提议,后来也成了当地的巨富。

如果地利条件改变了,做为投资者来说,要么挖掘其它的优势,要么就得搬迁。

当然,一个大的企业,不能轻易搬迁到地利更好的地区去,否则会造成大的动荡,损失很多客户,失去一些优秀的人才。但是却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优势,把新的地理优势融合进来,将潜力发挥到极致。而小的公司、店铺,却可以灵活地根据地理条件的变化,进行应变和搬迁。

比如你本来在一条国道附近开了一家菜馆,来往车辆多,人流大,生意红火。但是突然有一天,政府做交通规划,国道改向,车流量陡然减少,你的客源失去了一大半。这时,你就要考虑给菜馆换个地方,否则肯定影响生意。

所以,你首先要“知地”,对各个地区地理环境和特点的不同做好深入详细的了解。然后是正确的“择地”,选择最合适的地方来发展自己的事业。

这告诉我们,经商理财不是纸上谈兵,总要找个地方安营扎寨,进行实战。所以地利是第一重要的条件。无论是店铺的位置,还是公司的选址,都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第2条兵法--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的老师计然说:“旱买船,涝买车。”大旱时,船的价格降得很低,低于它应有的价格,此时买进正是时候。发生洪灾,道路泥泞,车子又变得不值钱了,做为商人来说,正好屯货,以待雨水过去,人们需要时涨价出售。物以稀而贵,人们急需某样东西时,它的价格必然上涨。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价格涨到高点,就会下跌;价格跌到低点,也会开始上涨。一个出色的商人,就是利用这个不变的市场规律,抓住买入和卖出的时机进行盈利。

低价买而高价卖,这是最基本的获利原则,所有的盈利都是因此而来。只要有市场,价格就会波动,商人就是从价格的波动中盈利。如何利用价格的这个波动?“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就是说,在一个东西减价的时候买它,就算当时的单价还是较贵,但是这个东西的价格已经低于它的内在价值;在一个东西涨价的时候卖他,就算还是较为便宜,却已经高于它的内在价值。

被称为商祖的白圭和范蠡一样,也非常重视这个买入和卖出的时机。他们认为,商人要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捕捉商机,利用商机,而这个关键就是价格。一旦发现时机已到,就要立即出手,绝不犹豫。

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这是商业利润的源泉。古人也不例外,而且对此得心应手。白圭很擅长观察各种产品价格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价格下落,他大量买进谷物,囤积起来,同时卖出人们需要的丝漆。当蚕丝上市时,他又大量地进行收购,卖出粮食。

这让我们想起了美国的股市奇才彼得?林奇,低价购入股票,高价卖出。而且不停地吃入,又不停地甩出,从股票差价中获利。这一招,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用了。

白圭说:“我做买卖,就像姜太公和伊尹那样有计谋,孙膑和吴起那样擅长判断,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如果一个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勇敢不能当机立断,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倔强的性格不能坚持原则,那么他即便要跟我学习经营之道,我也是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充分展现了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两个基本原则:时断和智断。低价时吃进,高价时卖出,此为“时断”。判断商品的价格何时低于内在价值,何时高于内在价值,却是“智断”。

《夷坚志》记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了,一个裴姓商人的店铺也着了起来,邻居都替他着急,他却一点不慌,而是带上银两,找了一帮人跑出城去。干嘛去了?采购竹木砖瓦等建筑材料。这场大火烧了很多房子,火灾过后,市场上的建房用料一时热销,价格猛涨。裴姓商人趁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是他那间店铺的十倍还多,同时还满足了市场的需要。

这不仅是“时断”,而且是“智断”。他在第一时间想到了火灾过后的重建问题,马上意识到会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而且价格肯定上涨。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让他从这次意外的灾难中大捞了一笔。

选择一个商品,就好比投资一只股票。价低补仓买进,多多益善,而当它涨了上去,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卖出,从中赚取差价。不过,选择一个好的商品,抓住一个好的时机,也像股票一样,需要分析它内在的真实价值。而且要判断它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跌,摸清其中的规律,然后才能从容采取行动。

《世界名言博引辞典》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是谁?”

“我是征服一切的机遇。”

“你为什么踮着脚?”

“我时刻在奔跑。”

“你脚下好像长着双翼?”

“我在乘风而行。”

“你的前额为什么长着头发?”

“好让幸运者把我抓牢。”

“你的后脑勺为什么光秃秃的?”

“为了不让坐失良机者从背后把我抓住。”

当时机出现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要及时抓住,立即决断。机遇的特性是稍纵即逝,商品的价格有时也这样。“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这句古训对股民或者收藏者来说尤其重要,不管是短线投机,还是长期持有,价格的差价都是利润的最重要来源。

第3条兵法--见端知末,预测生财

越王勾践长期被吴王所辱,为报亡国之耻,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时刻准备报仇雪恨。有一天,他得到吴国大旱,雨水奇缺,全国农田的地皮都裂开了缝。勾践大喜,急忙找了一帮商人,携重金去大量收购吴国的粮食。因为价格高,吴人贪一时之利,纷纷出售,很多人把家里的存粮都卖掉了。

到了第二年,大旱带来的后果显露出来,欠收的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吴王束手无策。此时,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达到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目的。勾践成就了霸业,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

这是“见端知末”的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成功的典型案例:勾践看到吴国大旱,马上想到的是第二年粮食产量必然直线下降,此时若收购吴粮,抬高价格,到时肯定会让吴国民心大乱。

只要有市场,就会存在一个市场变化的规律。一个眼光敏锐的人,能够根据市场变化的趋势,预测它未来的走向,从而抓住商机,为己所用。这就叫“见端知末,预测生财。”

对生意人来说,价格有“时”的因素,也有“势”的因素。一件商品,今天的价格低,不代表明天还是不值钱。只要学会预测市场的走向,就能看到它在未来某一段时期内的价格走势。

“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从而就势取利,根据这种走向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明朝丝绸商人刘全宝,起初只是个落第秀才,为谋出路,去驿站茶馆当了名伙计,每天伺候南来北往的客人。别的伙计倒完茶水,擦完桌子,就跑一边走神去了。但是刘全宝却悄悄地站在离客人不远的地方,听他们讲那些发生在五湖四海的趣事,感觉对自己有用的,就默默记下来。

后来,他自己创业,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苏杭地区开了很多绸缎庄,又从事出口贸易,赚得了上百万两银子,成为南方一富。

有一次旧友来访,问他:“想当初你我同是落魄之人,短短十年,你从商作贾,而我依然穷书生一个,为何?”

刘全宝笑道:“我喜闻天下事,而兄多怨书本,奈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对天下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很感兴趣,从中获得了有用的信息,终于派上了用场,而兄长却仍然沉浸在落榜的打击中,自怨自艾,那你又能怎么办呢?

喜闻天下事的刘全宝,从这些丰富的信息中找到了源源不断的商机。他把丝绸和瓷器卖往海外,就特别需要大船这种运输工具。有一次,他坐在家中的卧榻上打盹,一名伙计急急忙忙地冲进来,说他刚听到一个消息,海上起了巨浪,很多商人的货船都沉到了海底。刘全宝顿时大惊失色,一下就跳了起来。

不过,他吃惊的不是听到了海难这件事,而是由此想到:远洋海船的运费立马就会上涨。

刘全宝有了这个念头,第一时间找到了负责为他运送货物的船队的掌柜,主动提出涨些运费,经过一番商谈,约定运费只上涨百分之五,从而避免了在第二天被动接受成倍上涨的要求。

准确的判断,果敢的行动,帮助他摆脱了一场成本危机。这样的商人,怎能不成功呢?

拿破仑说:“世上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他的本意是说,世间没有不可要的东西,一件很普通的事物也能为你带来巨大的财富,关键看你能否给予它适当的定位,并让它发挥自己的功用。

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你能够“见端知未”,别人不注意的小现象,而你却可以“预测生财”,从中发现重要的机遇。

“有心遍地财”,商机就像大海里的鱼,稍纵即逝,不会主动跳出来跑到你怀里。商机不是等来的,而是捉来的。就像曾在茶馆当伙计的刘全宝,如果他和其他伙计一样,对茶客们聊的天南地北的话题熟视无睹,他也不会增长见识,从里面找到做生意发财的机会。

第4条兵法--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在中国古代,薄利多销的概念,一个普通的市井小贩都知道,并且一直传承到了今天。薄利,不是价格绝对便宜,而是一个相对便宜的概念:在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稍微再低一些。不赚巨利,只盈微利。因多销而致富,因薄利而厚德。

范蠡在经营中非常强调“无敢居贵”、“仅逐什一之利”(十分之一的利润)。白圭也说:“欲长钱,取下谷。”都是主张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

薄利多销,打造良好的商业信誉,从而获得长销的效果。

贱买贵卖,固然方可获取利润,也是商人的基本目标和经营手法,但如果唯利是图,把价格提得很高,虽然消费者能承受,但也被视为奸商,深受人们的厌恶,也被儒家伦理所不容。所以,儒商以做“廉贾”为理想,用较低的价格来换取更多的顾客,以“诚信为本”树立良好的经营信誉,以“薄利多销”来增加利润。

这让我们想起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的那句话:“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什么是最好的经营方式呢?他说:“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你卖的价格高到了极点,它和一堆粪土没什么区别,因为没人买,一个合理的价格才能让你赚取利润。

司马迁说:“贪买三元,廉买五元。”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长期下来,他的获利不会超过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以得过50%的获利。

《郁离子》记载一个代表性的故事:一个市场,有三个商人在这里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有一个人决定降低价格销售,于是顾客都跑到了他这里,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发了大财。另外两个人死要面子不肯降价,结果慢慢地无人光顾,获利无不及前者。

薄利多销,适当降低价格,以换取更多的消费者,和更长期的市场,达到盈利和占领市场的双重目的。

压低价格,并非让你做赔本生意,重点在“薄利”二字。扣除成本,要有微利。像那些赔本赚哟喝的恶劣的市场竞争,为了打倒竞争对手,不惜倒贴钱,为了一个面子赔上老底,这种行为是极不明智的,也是古人不鼓励的。

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是个穷光蛋。他白天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日子十分清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格不变,中等的在原价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

结果,只用了半天时间,卖出的剪刀数量就平日多了两倍,赚的钱也多了一倍。而他也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

对于这个典故,民间还有了一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单件商品,你赚得少没关系,只要卖得多,整体的赢利仍然是增加的。正大集团的谢国民就深信此理:“本多利多利不多,本少利少利不少。”只要把成本降下来,价格低一些没关系,利润照样不会减少。所以,谢国民认为控制成本比提高价格重要。

国美电器也是个典型的现代例子,黄光裕就采取了“薄利多销,服务当先”这么一个经营理念,以市场上最低的价格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坚持零售薄利多销,并把这一策略做为国美的立业之本,在中国大获成功。

他还分析了中国的零售模式与国外的不同:在中国,人们要求你的产品数量要丰富、质量要好、价钱要低,而在国外,零售商之间能够重叠的产品不到1/3,别人有的他不会卖,所以毛利率高,价格也很昂贵。

这种国内外市场的根本性不同,让国美决定采取了“薄利多销”的模式,正好符合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消费心理,也和白圭、范蠡等商圣提倡的商道相符,把每一个可能的消费者都吸引过来,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电器零售行业的巨头。

这就使得国外的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企业进入中国后,也都根据这一条成功经验,沿用了中国古代“薄利多销,无敢居贵”的商业智慧。

第5条兵法--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雕红刻翠,留连顾客。”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个完美的消费环境,让顾客成为回头客。

《燕京杂记》中记载道:“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就是说京城的店面很讲究布局和场面,装修得极有情调,吸引顾客的光临。除了惹眼的招牌外,还会在入夜之后,点起五光十色的灯笼,把夜街照得像白昼一样。

古代中国是个琴棋书画流行的社会,这也影响了生意人。许多商人会在店铺内挂上名人书画,以附庸风雅,提高自己店铺的品位,增加顾客的回头率。

我们常在古装剧中看到茶馆、酒楼里面有乐器演奏、戏曲和评书的节目,为客人助兴,还顺便带动了其它行业。在古代,这都是真实的,其兴旺发达,以至于成为了一种十分普及的消费文化。

汉唐时,酒肆多以歌舞助兴,吸引有钱人前来定点消费。到了宋代,评书兴起,让这种促销艺术更加发达。当然,店面的装修是必不可少的,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贵人、贵妇名媛追求高雅的消费心理。

即使一个小小的面食店,进去喝碗面,也可能会享受一场精彩的评书演义。

具体说来,就是敬客如神,客至如归,使客人来此消费,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让顾客产生“如沐春风”之感,乃至留连忘返,百顾不厌。

现代酒店在大厅门口安排几名气质不凡的迎宾小姐,每有客人进门,就微笑示意,点头问候,这种方式早在宋代就已风行。

到了明代,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顾客,还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问计。就是专门为商人量身打造促销策略的人,他们见多识广,学识渊博,尤其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对老百姓的风俗习惯心知肚明。商家就会花钱把他们请过来,向他们取经,比如:我在此地新开一家店铺,该如何装修;当地有什么名人,哪些富户,他们都喜欢到什么样的环境消费。

这种问计还会细到价格的制定,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当地人的消费水平,把消费者划分不同的等级,像平民应该收多少钱,知识分子该收多少钱,有钱人家该定什么价位。

至清代,由于南方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打击,商业氛围被摧残,问计这个专门对顾客需求为商家进行量身打造的行当就此衰落了。但是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策划又重新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一个行业。还有很多专业的点子公司,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出谋划策,终极目的都是向消费者推广品牌,营销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尽管和古代“问计”的名称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尽可能地帮助商家满足消费者的口味,扩大消费群体,增加利润。

生财的根本是让顾客掏钱,可是顾客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商家。商家在互相竞争,需要使用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如何将自己打造得更独特,更有吸引力,就成了一门学问。我们的古人很重视这一点,不要以为古代商人做生意就只会摆弄地摊,贩卖货物。事实上,他们是深诣“顾客至上”理论的高手,非常明白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舒适的消费心理的重要性。

就“雅”这一个字的铺陈而言,我们当代商人,及不上古人的十分之一。

第6条兵法--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义,既是道义,又是仁义,是指人要合法并且合乎情理的获取财富。

儒家极讲仁义,孔子就认为“不仁不义”的人连条狗都不如。在儒家看来,人只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就是因为人有着崇高的道德追求。

“仁义”是这个道德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对商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赚来的是不义之财,那么宁可不赚。这并非是让人视金钱如祸水,而是说,要使利润的获得有一个合理的渠道,符合天下大义,不能损害他人。

汉代有一个豪侠名叫陈耿,嫉恶如仇,但生活贫困。有一个人来找他,给他五百金,请他去杀一个县守,说那县守为害乡里,欺压百姓,多次闹出人命,官府却不闻不问。这人说:“众多乡亲前来求我,请我主持公道,我实在看不下去,便请侠士出山,为民除害。”

他悄悄去此地打探,果然,很多人都说县守是个贪财枉法之徒,而且朝中有高官袒护,百姓敢怒不敢言。陈耿就趁夜闯进县守家里,把他给杀了。但是过了不久,真相大白,陈耿发现县守是被冤枉的,很多恶事都是他手下的衙吏打着他的旗号所为。虽然县守也不是什么好人,但还不至于该死。

陈耿愧疚不已,就拿了那五百金,跪在县守的坟前自杀谢罪。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财”与“义”之间的关系,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道之财,人人可得;不义之财,纵使摆到面前,也不要拿。

清朝的商人舒遵刚,是个精于算计和权衡的人,做生意的谋略很多,生财有方,但他却说:“钱,泉也,如流泉然。”钱就像泉水,失去可以复得,但是“义”不同,是最宝贵的东西。这是他读了《四书》和《五经》后的体会,将“义”的道理运用到了经商之中。

他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

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徽商就很出名,出过很多古今名商。徽州商人李大皓就告诫他的继承者:“财自道生,利缘义龋。”让后人严于律己,“视不义富贵若浮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义有余殃。”这是严厉的警告,又是深刻的教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保证了中国商人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faG1ShsA00dwg/jzYBHf34RtsNizLqiBMHu+QrWVzZhaXEfqfaYzTwKQFZcye7P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