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

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世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命不凡、得意忘形、目中无人。结果,被愚弄的还是自己。我们要想客观认识自己,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客人的位置,绝不能喧宾夺主,要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来拜访自己。

我是谁,我去哪儿了

有位巡捕押解一个犯罪的和尚进京候审,有天晚上却喝得烂醉,结果和尚拿着巡捕的所有东西跑了,逃走前还把巡捕剃成了光头。第二天巡捕醒来后发现和尚不见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摸了一下自己的光头以后,在高兴之余却又添了更大的困惑:“和尚倒是还在,可是我呢?我在哪里?”

这虽然只是个笑话,却反映出人很容易迷失自我。在这个世界上,认识别人难,认识自己更难,每当我们听到别人故弄玄虚地说了解自己时,会经常这样反驳:“连我都不了解自己,你怎么会这样透彻地明白我呢?”的确,在这个纷乱复杂的社会,我们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发生知觉偏差,因各种事情无法对自己做出明确的判断,常常迷失围困在自我当中。

《孙子兵法》中曾说过一句家喻户晓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圣贤老子也曾经说过:“知己者强。”其意在于,一个人如果可以对自己有个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为此作出的行动将更加完美,更容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质。

许多人都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宋朝著名才子苏东坡曾经感叹地在诗中说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明明自己身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却不知山的宏伟;明明心中渴望自己拥有别具一格的“自我”,却不知他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在心理学上就是“知觉偏差定律”,是指人们有时候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醒,在生活中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很容易相信和接受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以此来作为特别适合自己的评价。即使这种描述只不过是空洞的泛泛之谈,或根本不是针对自己,他也同样会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准确的描述。

从前有三个书生一起进京赶考,途中遇见了一个算命先生。为了给自己求个福分,三位书生就一起上前去问那位算命先生:“先生,我们一起进京去参加考试,请问在我们当中有几个人会金榜题名呢?”只见那位算命先生一语不发,过了一会伸出一个手指头。三位书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

三个书生给了钱就似有所悟地走了,这时候身边的小徒弟问算命先生:“师傅,你怎么算出他们此去是什么样子的呢?”算命先生微微一笑说:“不管什么样子都算对了。”小徒弟有点不服气地问道:“如果他们全没考上呢?”“一个都没中。”师傅答道。“那如果他们都考上了呢?”“那就一起考中。”“那如果只有一个考上了呢?”“那就是只有一个中呗。”“那如果两个考上了呢?”“那就代表只有一个没考中啊!”算命先生哈哈大笑。

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去请教算命先生,很多占星、八卦游戏也在各类网站蔓延,很多人在进行占卜和所谓的测试之后,都认为上面把自己说得“很准”。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认同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的心理暗示。

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十分低落、失意的状态时,就会感觉自己对生活失去了驾驭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安全感。在这种极其脆弱的心理下,人对外界的依赖性自然会大大增强,这时往往就会轻而易举地受到心理暗示的驱使。如果刚好有个懂得揣摩对方心思的算命先生在身边,他脑子只要稍微转几圈,对求签者做个简短的分析,便可在在三言两语间使对方在精神上获得宽慰。当一颗迷茫烦乱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和与信念,接下来再说什么无关痛痒的话,都会使他事情深信不疑。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得认清自己。人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张纸,每个人都应在这张洁白无瑕的纸上写下独一无二的自己,就算再忙,也要腾出时间来想想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拥有什么,想要什么,在某一阶段自己的理想能到达到什么程度。与其盲目行动,不如拿出一段时间进行反省和思考,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经过三思做出来的决定才会更加稳健。

生命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想让它过得更有意义,不如让它少一些外界的干扰,多一些自己的领悟。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作为独立思考的个体,任何事情都要经过自己认真考虑以后再做决定。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记住,能够果敢的认清自己,时刻保持大脑清晰的人,永远都是这一时代成功的佼佼者!

人们总是对别人苛刻对自己宽容

当杨同看到女友在博客里写的一篇回忆与初恋男友在一起快乐的文章时,他愤怒得几乎都要失控,没想到女友竟还恋着过去,晚上回到家里就跟女友大吵了一顿。

女友跟初恋男友的只是在高一时发生的一段恋情,两人早已天各一方不再联系,现在是一门心思的爱着杨同,哪里承受得住他这样侮辱。女友也是个烈性子,一个巴掌就甩了过去,说:“杨同,你放在电脑里的前女友的照片我没跟你闹已经不错了,经常偷偷摸摸跟人家打电话不说,还肉麻的发短信说挂念人家,也不怕人家老公来找你算账!”“谁让你偷看我短信的!”杨同被揭短后火冒三丈。“做了就别怕别人知道,我写博客起码是光明正大的!我现在爱的人是你你要知道!”

听着女友的话,没有一句不在理,杨同默不作声了。他的确跟前女友有联系而且一点都不内疚,但却容不得女友的文字里提及一点关于初恋的事。为什么人总是对别人要求这么高,对自己却这么宽容呢,杨同百思不得其解。

杨同怎么也忍受不了女友的行为,其实,这就是极为普遍的自我宽恕心理在作祟,人性中有一些根深蒂固的特点,就是人们总是很明察秋毫地发现别人的错误,却对自己的错误无动于衷。不要认为这种心理只在男女之间才有,它的生存空间可并不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我们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产生这种心理倾向。

比如,当你去朋友家不小心打烂了杯了,你会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是故意的,朋友会原谅我的。而朋友家的小孩弄脏了你的影集,你就会在心里想,以后再也不让他来玩了!有些人用公款为自己买吃买喝从来都是名正言顺,看到生产部的小李拿了只支笔回去用就恨不得要把他叫过来批斗一番。

如果问天下人同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一个好人?”恐怕说自己不是好人的将屈指可数。更多人会发自肺腑的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在这众多的“好人”身上,自己的不好都被别人看见而被自己忽视,就算有一天真被别人指出来,他们也会有千句的解释万句的借口在等待着对方。就算知道自己错了,也早就找理由原谅了自己,并默默地将责任推给了别人,自己落得一身轻松。

对自己宽容点并非不好,不好的是对别人太苛刻。我们在背后议论他人的是是非非,可当听说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时反应却极其强烈。其实,说自己坏话的未必就是敌人,总在耳旁甜言蜜语的未必就是好人,我们应该站在客观位置上去审视,而不是把跟自己有矛盾的人都当成坏人。

当我们在自我宽恕的时候,也要学会去宽恕别人。比如,朋友约会来迟了,原谅他在路上遭遇堵车,不要把这看成是他的错,你的大度不会使他下次还迟到,反而会为你的大度深表感激,下次就会早点出门或是将约会时间往后推一点。这样,你就能得到更多亲情、友情的支持,当自己下次犯一点错误的时候,也更容易得到信任和原谅。

登上珠峰不是为了征服珠峰,是为了挑战自己

对户外登山感兴趣的人一定不会对“苏子霞”的名字感到陌生,她是国内第一位攀越海拔8200米高峰的在校女大学生。就是这个看起来很文静秀气的女孩,还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活动中三名女性登山队员之一,而且她是这三名女性里唯一的一名汉族火炬手。

登山让苏子霞改变了许多,以前她总认为是人征服山,可当她登上山顶后,才发现人在大山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是大山的大气包容了人。她说:“登上了珠峰不能说是征服了珠峰,而是挑战自我。”

这也是许多登山爱好者的初衷之一。很多探险登山队在恶劣的环境下长途跋涉、登山探险,期间有人因为遇到迷路、雪崩、岩石滑坡受伤,有的甚至还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就是在这种生死考验的环境下,每年还会有数以千计的登山爱好者去探险。

不仅是登山,所有的比赛都是人类挑战自我的表现,在电视里我们常看到国外汽车拉力赛的场面。几乎在每场比赛中都有“人仰车翻”的镜头,赛车手的伤亡事件已是屡见不鲜了,然而车赛仍然年复一年,经久不衰。很多人不禁发出感叹,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这样做值得吗?可参与者的脸上却永远洋溢着一种自豪,认为自己摘下了这场比赛的冠军头衔,是自我挑战的一种成功。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都是敢于向自我挑战的人,都是有闯劲儿、有拼力的人,他们为什么把这种劲头用在强烈刺激而又危险的运动上呢?这与人的需求有密切的关系,人类最终的需求是挑战自我,实现自我所有的潜力。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自己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为我们解开了这种特殊活动背后的心理起源。他认为,人类有五种需求:

1、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

2、安全需求:免受危险的威胁、熟悉和安全的环境

3、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归属、接纳

4、尊重的需求:成就、力量、名誉、竞争、地位、特权

5、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潜力的认识

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发挥自己潜力、表现自己才能的需要和渴望。只有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马斯洛说:“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能力要求被运用,只有发挥出来,它才会停止吵闹”、“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些话都揭示了人类内在心理的深层本性,而要想实现人类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就必须要要对自我进行挑战才能实现。

有人说:“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向自己挑战,不甘于现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一位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不仅要看其提供了多少东西,还要看他提供了多少新东西。”生活中永远充满着新鲜元素,人生也因这些新鲜元素变得与众不同、有所作为,这不正是每一个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吗?

生活我们也无时刻不在对自己下战书:一个项目的成功完成不仅仅是工作需要,更是对自己能力、技术的一种挑战。虽然挑战并不一定能使他们迈向成功,可使他们脱离了庸庸碌碌的生活。当我们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跟爱的人牵手,第一次独自出行,无不是自我挑战的一种方式;当你决定考一百分,当你决定下个月业绩提高20%,当你决定施行早已定下的减肥计划,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为了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无不与自我挑战有关。只不过有的挑战大,有的挑战小。

也有许多人害怕失败,所以一生都未敢挑战过自我一次,这是懦弱和遗憾的,在风平浪静的生活里度过一生,生命也会因此暗然失色,没有刺激过五脏六腑,没有经历过自我的七情六欲,没有艰苦的自我奋斗,怎么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呢?就算是成功想光临他们,也只好与他们擦肩而过了!

吃饱喝足不是人的最终目的,没有挑战的生活太过于平淡,不管你是高官老板,精英奇才还是一般员工,如果你也不甘平庸,那就抓住生活中挑战自我的机会去“秀”一把吧!尽量去争取挑战,才可能有所成就!

别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头上

李载仁是唐朝的一个皇族后裔。这个人从小就显得不如别人聪明,长得肥头大耳,走起路来很是费劲。他还有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忌讳——从来不吃猪肉。安史之乱时,为了躲避战乱,他带着一家老小跑到了湖北一带,给当地的一个军阀做了一个小官。

他刚到任没几天,就被通知去参见一个会议,他赶紧吩咐仆人准备好马匹车辆赶往会议地点。当一切都收拾妥当准备出发的时候,他的两个仆人竟然打起来了。李载仁看到了非常生气,他叫其他的仆人去厨房拿出一大块猪肉,命令这两个打架的仆人当着对方的面以最快的速度把猪肉吃下去。

站在旁边的仆人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不知道主人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两个打架的仆人倒是很惬意,吃完了猪肉,还痛快地抹了一下沾满猪油的嘴,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看到仆人把猪肉吃完了,李载仁一脸严肃地警告其他仆人:“看到没有,以后谁还敢打架,就跟他们俩一样,不仅要吃猪肉,还要往猪肉里加一些酥油,决不轻饶!”

很多人都像那李载仁一样,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以及行为的普遍性,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之为虚假一致偏差。这种偏差会使人坚信自己的信念、判断,即使是错误的也不会更改,尤其当他遇到与自己相左的意见时。这种心理造成了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把自己的喜好戴在别人头好,先入为主地假定别人跟自己一样,如果自己疑心重重,别人就也有多疑病,如果自己喜欢交朋友,别人就也喜欢交朋友,自己不喜欢吃猪肉,别人就也不喜欢。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喜好生硬地套在别人头上。如果能掌握虚假意识偏差这个道理的话,就可以令自己走出许多误区,生活中也能避免自己做出“费力不讨好”、令对方无法接受的荒唐举动来。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斯曾经在大学生中进行过一项非常经典的研究试验:他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望戴着一块写着大字的广告牌在校园里散步半个小时,同意的话有10美元的酬劳。当然有人同意也有人不同意,可奇怪的是他们的想法——不管是同意的人还是拒绝的人,他们都认为校园里应该有三分之二的人会赞成他们的选择,即同意的人觉得其他同学也会同意,拒绝的人也觉得其他人都会拒绝。就像李载仁觉得自己不喜欢吃猪肉别人也不喜欢吃一样,那些腼腆的同学觉得其他人也不可能为了这10美元像个傻冒一样戴个广告牌去遛达。很显然,他们的“觉得”都是不正确的。

不是每两个人之间都能心有灵犀,有时,你认为这样做明明是为对方好,或许对方也知道你的心思,但是对你的所作所为就是有不同看法。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别人就喜欢,你感觉到的东西,未必别人就可以意识到。许多恋爱中的女人都常说:“他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你在想他给你一个吻的时候,偏偏他买了棵白菜叫你去做饭,你想着周末去哪里玩的时候,他却想着加班是不是可以多赚些钱。这都是虚假一致偏差,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应该适当尊重对方的看法,平淡的生活何尝不是最真的生活呢?

在我们喋喋不休的跟人说一些事情的时候,要想想对方是不是愿意听,不要只为了自己尽兴,把朋友都给说跑了。朋友间倾诉是可以的,千万不要没完没了,而且我们还要做到伏尔泰说过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如果能这样的话,相信很多矛盾都不再是矛盾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不可能踏进两条河流,我们也同样不能将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别人。多给彼此一点空间,多听听别人的声音,拿出自己宽宏的姿态来面对别人,面对人生。这样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大家生活的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功劳总是自己的,责任总要往别人身上推

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叫张商英的官员丞相,他非常喜欢书法,尤其是草写,常常没事的时候就提笔飞龙飞凤舞一番。他其实,这位丞相的书法非常一般,可他却对自己的作品怎么看怎么喜欢,常常拿出来跟人炫耀。官小的人就算是看着不满意也不敢说他,可那些官职比他高的,常常拿他的字开玩笑,说他写的草书真是虫子乱爬。可他一点都不在意,想写的时候就写,也不去学习、改正。

有一天吃完饭休息的时候,张丞相突然诗兴大发要写出来,赶忙叫仆人去磨墨要记下胸中的好句子。只见张丞相提起笔来一阵疾书,满纸龙飞蛇走,根本就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写完之后张丞相还摇头晃脑得意了好一阵,怎么看怎么好,就想把这些诗句拿给皇上看下,于是叫来侄子,让他把这些诗句抄下来。可小侄子拿过纸笔准备用小楷抄诗的时候,发现好多字都认不出来,不知道从哪里断句才对,没办法,只好放下笔去问个明白。

张丞相拿起自己写的诗句,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辨别不出来了,自己写的字自己都认不清了,张丞相有些下不了台,于是便把侄子骂了一通:“你这个坏小子,怎么不早点来问呢,现在我也忘记自己写的是什么了!”

能够官居丞相的人,智商肯定不算低,张商英却出现了这样强词夺理的低级反应,以至于让千百人嘲笑。从表面上看,这些是以大欺小的表现,实则不然。从心理学上看来,他是在意识中出现了“自我服务偏差”的现象。

所谓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过分强调自己对成功的贡献,尽量缩小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得失。当一个人总是将一切功劳归功于自己,而不愿为其所造成的失败承担责任时,就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心理学家韦纳经过研究认为,自我服务偏差是由人类个体,在长期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所决定的。归因可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的内在原因,比如人格、情绪、意志等,外归因是环境因素,比如工作设施、工作难度、机遇等。人们总是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因,如果自己业绩较好本月拿的薪水多,一般都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就是内归因,如果别人拿的薪水比自己多,就认为他是凭关系进来的,偶尔做的好而已,这就是外归因。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相对的不变因素,跟个人气质、性格有关,比如这个人比较争强好胜,那么他就容易在竞争中胜出,获得较好的成绩;如果一个人优柔寡断,那么他做起事来就会犹豫不决,经常会错失许多好机会。不稳定归因是相对来讲容易发生改变的因素,比如外在的环境、机遇、气候等就属于易变性因素。

这种“自我服务偏差”的心理会直接导致人在犯错时将过错归于别人,获得成绩时全归结于自己的辛劳。像上文中的张丞相,为自己的作品得意之时是内归因,而后来认不出自己写的是什么时,就把过错推到侄子身上是外归因。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好好练习书法了才可能把字写好,在挫折面前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目标,这时,我们可以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保持乐观而积极的态度,继续前进。

如果把一切都归结成外部不可控制因素的话,我们就会以为生活中的所有事都不是自己能控制和掌握的,我们会认为是偶然和机遇安排、决定了现在的生活状态,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这时,不但我们自己失去了信心,对未来变得悲观焦虑,对生活也没了兴趣。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将一切推给外界,不去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一味等待外界的援助和机遇的降临。

由此可见,产生自我服务偏差的人很难得到进步提高,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否定别人的作用,这种人在社会上比比皆是,他们盲目的自信很难得到别人认可,反而会给人一种妄自尊大的感觉。这种心理不仅会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问题,更会影响自我决策和判断的准确性。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勇敢地去承担责任,面对问题不要光伸手指责而不动手解决,既不要推卸自己身上的责任,也不要忽略外界环境的影响;取得成绩时,不必一味去邀功领赏,把自己的功绩吹到天上去,而应该学会感激周围帮助过自己的人,看到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在这个世界上,再强大的人也不可能一个人成功,谁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只有杜绝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心理,才能在成功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家庭的幸福同样受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夫妻吵架的时候,总强调责任在对方身上,而如果婚姻幸福,就会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其实,面对一些小错误,应该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把对方往好处想,不要动辄大惊小怪,指责对方的不是,这样的组合,哪里有幸福可言呢?幸福与不幸福,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取决于你是否能感受到幸福。

世界上最不知足的动物是人

东汉末年,曹操打下汉中,张鲁投降,曹操势力范围扩大,威胁到了刘备集团的安危,因为汉中可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汉中都被曹操拿下了,那拉下来蜀郡就要直接和曹操的军事对峙了。如果曹操乘胜进军的话,很可能就会威胁到蜀郡的安危。这时候很多人就开始发表建议了,要曹操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把蜀郡给拿下来!提出这个建议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刘晔,还有一个是司马懿。但是曹操没有摇了摇头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意思就是所说:人哪,就是贪心不足啊,已经得了陇,还想要蜀。于是他决定撤军,不再往前进了。

由此一来,“既平陇,复望蜀”就在慢慢演变成了“得陇望蜀”这则成语,暗指得寸进尺,贪心旺盛。这个世界上最不知道满足的就是人类,不少人更是贪婪得蛇口吞象,他们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的,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所拥有,这种人永远都不会满足,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存在着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

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试验证明,人的需要不可能永远保持静止不变的状态,总是有源源不断的需求需要被满足,一旦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将会有新的需求悄然萌生。他们惊奇的发现,由于人的感觉器官总是在与外界事物进行接触,随着与其接触的程度频繁,其触觉也会随之衰减。衰减率与满足程度几乎是成正比趋势,其满足程度越高,衰减率也就越高。

这就好比我们累得要命的时候才知道躺在床上的滋味是多么享受,而醒来精神百倍的时候,继续躺在床上就不会觉得有什么舒服的感觉,相反有些人还会把它看成是受罪。或者说有件东西你一开始时非常想要得到,简直到了日思夜想的地步,但一旦拥有了很快就不珍惜了,注意力马上就转移到了别的地方,就算不是这样,也不会像当初那样“如饥似渴”了。

许多恋爱中的女人都有这种心理,她们看到别的女人有的东西自己非得也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自己更得有。喜欢盲目攀比,跟人比钱、比漂亮、比地位,但从不知比真情和感情,结果比来比去就把幸福给比没了。俗话说,货比货有购头,人比人没盼头,攀比之心人人都有,可如果这样不知足乱比一番的话,就会成为自己的枷锁。

一些炒股的人更是如此。有些人看着股票在涨,从3000点到4000点,又到5000点,还以为会继续涨下去,会一飞冲天,自己的腰包怎么都填不满,这种得陇望蜀的心理使得部分人在崩盘时哭爹喊娘,跳楼的跳楼上吊的上吊。这就需要我们在投资时做好心理准备,不要一下跌就惊慌失措,不要涨多少都不知满足,给自己设下止损止盈点,那么无论是涨是跌我们都可以做到胸有成竹。

得陇望蜀可以说代表着人类永不知足的天然个性,如果可以正确的应用这一定律,它将会成为我们快速成就未来,走向成功的催化剂,使我们的人生充满追求充满动力。正是由于不知足的存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车轮才会不断的向前推进。人们渴望飞翔最终制造出了飞机;人们希望上天的速度拥有爆发力最终有了火箭;人们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有了航天飞船。所以得陇望蜀也有着它积极作用的一方面。

但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对于崇尚物质需求的人来说,这种心理也许会在他们的人生中产生背道而驰的破坏作用,很有可能成为邪恶理念的诱饵,将他引犯罪的道路。一些人之所以会做出贪污、挪用公款、偷盗抢劫的行为就是受了这种不良需要的利益驱使,在贪婪追求金钱物质的道路上逐渐走向了罪恶的不归路。

每个人都有贪婪之心,都希望自己能够过得更好,这是可以理解的,可要适可而止。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只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就可以得到人生路上最难得的快乐和坦然,不要用别人的眼光打量自己的生活,也不要偏执地拿别人与自己对比。很多时候珍惜现在就是最好的,你一直崇尚的那种生活未必就真的适合自己。就像很多人总羡慕名人,却不知他们生活得未必有自己自在。物质生活是必需的,但不要在过度追求奢侈时迷失了自我。

急中能生智,危时有妙计

有一只老鼠被猫赶进了死胡同,面对着敌人老鼠吓得不轻,这次肯定是逃不掉了。可难道就这样被吃掉吗?突然,老鼠摇摇晃晃地说:“哎哟!疼死我啦!”马上就死到临头了,老鼠不仅不害怕,反而做出这样的举动,猫感到非常惊讶,便问:“怎么了?”只见老鼠可怜兮兮地恳求道:“我肯定是吃到老鼠药了,难受死了,快,快把我吃了吧!求你了!”猫一样,心说,吃了你我不是没命么,调头就走了。

这虽只是一则笑话,但这只聪明的老鼠在危险面前能想出如此高明的办法也不得不让人佩服,有些人在危机中一急就晕了过去,或者做出傻事来,而那些心理素质极好、善于随机应变的人,总是可以带领身边的人转危为安。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很多伟人大都具备这样的素质,他们沉着冷静的处世态度,往往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问题,思考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遇到一些在自己预料以外发生的事情。当我们身处在一种难以预料的紧急状态时,我们的心也会随之极度紧张,主要表现为心率较快,血压升高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即使在这种岌岌可危的状态下,有些人也会发挥出自己超强的思维潜能,做出平时根本就不可能做出的机智行为。心理学家为这种人类个体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动机的表现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急中生智定律”。

急中生智的能力并非人人都能具备的,当紧急情况来临,更多的人会显现出心绪紊乱,焦躁不安,不知所措的行为状态,更有甚者,非但不能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还有可能做出一些非常愚蠢偏激的行为举动。比如,当一栋楼房着起大火,有些人会由于过度慌乱紧张,而不知如何是好,为了能够快速逃离大火的威胁,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从高达10层的楼上跳下来。在旁观人看来,这一举动无疑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他们只知道这样可以逃离大火,却忘记了楼层的高度也是致命的,这样的行为非但救不了自己,反而有摔死。、摔伤的危险。

相反同样是面临生命的考验,一些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就可以绝处逢生,想出这样那样的自救方法。例如,很多人会想到把家里的床单一个一个连起来作为绳子,放下去,以此作为帮助自己逃生的工具。还有的人会想到用带水的毛巾堵住自己的鼻子,然后找一块已经被火烧过的地方躲起来,等待救援。除此之外,有些人干脆将用水浇透的被子盖在身上,从应急通道冲出火场。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紧急事件也不会仅仅发生在危及自己生命的事件上,无论是在职场还是自我经济储备方面,也会经常出现我们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事情发生了,沉稳果断的人往往会在心中暗示自己不要乱了阵脚,要比以前更加冷静。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变相思维进一步的进行下去。

其实,当我们冷静思考以后,往往就会发现事实存在的危险并没有我们意识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找到突破口,一切都可以化险为夷。曾经有很多人都说过这样一类的玩笑话:“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没门走窗户,没窗户还可以撬房顶呢!”话说得虽然有点俗,但讲的也是做事思考要学会辟蹊径的道理。他们总是可以站在一个别人注意不到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产生急中生智定律的一大基本条件。

此外,为了能够在面对危机情况时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平时的生活里,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跳跃式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当紧急情况真的出现以后,我们才能够快速的从脑袋里提取相应的应对方法,避免走那些不必要的弯路。

那么,急中如何生智呢?别担心,就算你没司马光那么聪明,照样可以生“智”。你得相信自己有急中生智的能力,急中生智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智”是可以谋划的,不要相信电视节目中那些脱口秀的主持人天生就有这么一幅好口才,其实都是练出来的,而且在开播节目的前十分钟,他心里已经想好了如何面对嘉宾刁钻的问题。只不过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可能比较复杂,比如下班晚请女朋友吃饭,晚上和老同学约好去喝酒,当面对这些事时该持什么样的态度,说什么样的话?突发事件毕竟是少数,如果你能在早上起来时花10分钟把这些事都想一遍的话,保证你90%的有备无患。

当然,要想生智,没一定的家底儿可不行。要真想在意外时也能应对自如,那就要花些精力对待剩余那10%的现场发挥上了。比如,平时可以多看些新闻,如果聚会时能对时事有自己的真知灼见,那将令你非常有面子。而且,有一定的“谈资”,也避免人少时冷场。不要怕记东西,没有要求让你把整个图书馆都背下来,重要的是掌握流行话题的一手资料,而且要尽可能的理解它,如果实在不熟,那就专心听别人讲,在适当时刻抛出自己的答案,也比一开口就说错话让人笑话好许多。

如果按上面这三条来做,那么你就基本上就可以急中生智了,在旁人面前,你可以像个新闻发言人那样谈吐自然,机智灵敏,收发自如,让别人为你赞叹不已!

你可以没文化不漂亮,但不能不真实

张贝已经是近四十的女人了,可跟女儿一块上街上,从背后看总被认为是一对姐妹花。张贝身材保持得不错,酒红色的离子烫直发,穿得也朝气蓬勃。人也特别开朗,喜欢跟陌生人交往,聊起天来能天上地下一顿乱侃,可张贝的朋友却不是很多,身边的人都不是很喜欢她,最大的原因是——太假,装嫩。这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在背后看到她火辣身材时吹口哨,又走到前面见到她本人后甩下的两人个字。

这也是周围人对她的评价。的确,半老徐娘,再化妆也掩饰不了眼中的苍老。如果穿得符合自己的年龄一切,说不定还有另一种成熟之美,可现在虽然“看起来很美”,给人的感觉却是那样的不真实。她说得再好听,别人也会觉得吐露的不是自己的心声。毕竟生活不是舞台,人们不喜欢跟画得如戏子一样的人交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美丽,你需要做的是坦然面对自己,秀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而不是遮遮掩掩。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本来开朗大方的女孩装淑女的矜持,温文尔雅的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男子汉学粗口骂人甚至动起拳脚。这样的行为是可笑的,西施捂心口时很美,东施效颦却惹人生厌,如果东施保持自己的真实不再去盲目的模仿西施,说不定也会成来个丑女大变身!

所以,你可以不漂亮不帅气,可以没文化没地位,但你一定要真实。人们总喜欢接近率真坦诚的人,对做作和伪装的人必然会敬而远之。除了外表要真实之外,内心也要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戴太多面具的,那么即使有点闷,人们也愿意接近你。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在让别人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缺点或弱点,这使人感觉你不是虚伪的——没有人喜欢跟伪君子打交道。缺点往往能拉近人际关系,和太完美的人交往,总能反衬出自己的缺点,谁愿意这么做呢?一位日本的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可以有很多不足,可以不聪明不可爱不漂亮,可以没文化,但不可以不真实,真正的人不做作,不虚伪,让人没有心理压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这样两类人值得我们注意,一种人性格开朗,思想比较开放,喜欢将自己的事情讲给别人。另一种人像人们传说中的“闷葫芦”,为人处世自我封闭,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当别人对他吐露心声的时候,也总是采取倾听的态度,绝对不会以自己的感受作为回应。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善交际,有很大一部分人话也不少,但是从他们的言谈中很少能听到对自己切身体会、事例表述,遇到事情也不会抒发自己的个人感受,总像是穿着别人的衣服,说着别人的话语,没有一点是属于自己的,这让人感觉跟他“很有距离”“很虚伪”。

人与人之间若想有纵深的交往,更进一步的接触,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互坦露心扉,增进了解。如果你明明心里是这样想的,却偏偏要那样做,戴着一幅虚伪的面具下,不辛苦吗?再假设,如果你觉得一样东西不顺心意,却任其自由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到头来终究不还是不顺心意吗?

如果一个人能用坦诚的心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那么就算他是不善言辞的,在对方眼里是愚蠢的,错误的,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自己在努力告知对方自己此时此刻的心理和感觉,让对方明白、理解,更有所谓理解万岁,如果没有交流,还怎么去传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叫?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口吐莲花把口才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但在关键时刻却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情,那还怎么让人理解他?

同样,作为听者,我们也要坦诚,鼓励对方说下去,不管他的表达方式是不是不恰当,如果因为对方词不达意就失去了倾听的信心,这是对说话人的大不尊重,下次再遇到你时,也会就会戴上面具做个虚伪的人了。

当然,坦诚也不是让你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问缘由地坦白内心,在某些情况下,出于礼貌或对别人的关心,我们不仅不能坦诚,还要以克制的态度掩饰自我的真实。比如说在大街上有个人不小心踩了一你脚,当对方向你表示歉意,问你疼不疼时,你肯定会说“没关系,不疼”,这是生活的需要,和虚伪不是一回事。

总之,坦诚待人也等于善待自己,在只有做个真实的人,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 BOMr3+mxUK6QBVVQFCtfvz5K+IU8A5l4ecu8JJo6DUYQ4ZY3QaUwXC1siy6BAx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