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巴菲特的投资生涯2

8岁时,巴菲特开始阅读大量有关财富的书籍,特别是股票方面的知识。其他孩子看到这类书就大感索然无味,扔到一边去玩扑克游戏,而他读得如痴如醉。时间长了,他的股票知识越来越丰富,竟然学会了根据行情绘制价格的升降图表。老巴菲特出门上班时,问孩子们需要什么礼物,有的要漂亮娃娃,有的要好看的丝带,巴菲特索要的礼物是——股票行情机的纸带。他用这些研究股票价格的变化规律,以至于有一天,老巴菲特发现儿子竟然可以用标准普尔指数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报价符号了,而他可是从未主动向儿子教授过这些专业知识的。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现在有谁可以在7、8岁的年龄了解到这些层面的信息,并且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我想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看动漫或者互联网上了。

到了9岁,巴菲特在大搞市场调查:他和拉塞尔去街头的苏打水机器旁把瓶盖全部运走,存在自己家的地下室,查清它们的数量。他要知道哪一种饮料的市场销量最大。他和拉塞尔跑到高尔夫球场当球童,每月挣3美元的报酬,这些钱让他兴奋,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同时,他把旧的但还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杆标上价格让邻居去卖,他从中收取提成。真是绝妙的头脑,从不浪费看似无用的资源。他还在公园里建了高尔夫球亭,尽管赚不到太多的钱,但着实红火了一把。当他10岁的时候,他已经跑到老巴菲特的办公室里,去做些债券及股票表格之类的工作了。

一个被传为经典的故事是,巴菲特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对他的小伙伴说:“要是有办法从他们的身上赚点钱就太棒了,不赚这些人的钱真是很可惜。”他对母亲利拉说:“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地增多,我觉得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那时他最喜欢看的书是《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里面全是一些白手起家的故事,用来启发人们去获取财富的智慧,成为经营财富的高手。巴菲特研究这些故事,并想象自己将来的创业景象。他深深地记住了这本书里的一句话:立刻行动,无论选择什么,千万不要等待。

现在明白巴菲特为什么会成功了吗?秘诀在于从不浪费一分光阴,即使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他5岁时就有了发财的梦,而且立刻付之实施,哪怕只是几美分的收入,也让他欣喜。关键的是,他喜欢看着钱的数量慢慢增加,但是他并不贪恋钱财,没有被钱财绑住灵魂,而是努力去做财富的支配者。巴菲特在自己的遗嘱中把个人财产的99%捐给慈善机构,只留给自己孩子1%,说明他这一生都是将赚钱作为一种排除私念的游戏。他还说:“我希望孩子们有足够的钱去做喜欢的事情,但却不希望他们因为太多的钱而什么都不干,变成一个懒惰的人。”

有心理学家说,每个人在5岁之前都是天才。我们应该去细心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尽可能地给他创造条件,开发他的天才,那么孩子一定会渐渐表现出某些超强的特质,成为这个社会需要的人。可惜很多家长没有注意并且加以培养,绝大多数人的“天才”都被扼杀了。幸运的是巴菲特父母没有对他进行约束,而是任他发展,所以巴菲特的成功绝非偶然,在小时候就已经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11岁跃身股海,购买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2年的4月份,11岁的巴菲特被股票吸引住了,他开始小规模地尝试,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为自己和姐姐分别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的股票。这笔投资动用了他的全部资产。他在股价升至40美元时抛出,扣除拥金后,赚到了5美元的纯利。更值得人们叹为观止的是,这家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在后来几年涨到了200美元,无论偶然还是其它什么原因,都证明了这个11岁男孩投资眼光的准确。而这5美元的收入对他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让他终生难忘。在接受《福布斯》的采访时,巴菲特说:“我好像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来自远处的明亮灯光,我在11岁时就对股票非常感兴趣,父亲是股票经纪人,我帮他做资料,看行情,阅读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嗯,那段经历非常重要。”

在学校里,许多人都把他当做股票专家,连老师也喜欢去他那里挖一些相关的知识。他对股票市场的投资理解得极为透彻,并且总结出了一条至理:永远不要被别人的言论左右。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就像在上世纪70年代,新闻业的发展前景不乐观,几乎每个人都在抛出股票,巴菲特却大量地购进媒体股。因为他发现了新闻业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独特优势,这让新闻业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也是关注度最高的热门行业之一。

13岁时,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发行员,成了美国的纳税人。但是巴菲特并不开心,他的学习成绩一般,是个经常惹事生非的“坏孩子”。这全因为他的思路敏捷,思维活跃。后来他在用功学习之余,每天早上要送五百份报纸,黎明时分就离开家,十分辛苦,以至于为此曾经病倒在床。当他生病的时候,母亲利拉就替他送报,但是家人从来不会动巴菲特的钱。他的积蓄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每一分都完好无缺地放在那里。家人知道他的心思,对他十分支持。

他的商业头脑此时已经开始展示。他利用送报的时候兜售杂志,聪明的巴菲特还经常给电梯间的女孩免费送报,这样一旦有人要搬走了,女孩就会向他提供消息,以免那些人赖帐悄悄跑掉。他把送报做成了大生意,每个月的收入高达175美元。在他14岁的时候,他就用这些送报挣的钱投资了一块40英亩的土地。他的投资意识就像是与生俱来,小小年龄就充斥着他的大脑,似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主意冒出来,驱使他马上行动,一刻也不迟疑。他和精于修理机械的好朋友唐?丹利在理发店里设置了弹子机,和理发店老板商量好五五分成,这个主意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意兴隆,市场迅速扩大。不过,年轻的巴菲特并没有被利润冲昏头脑。他很冷静,喜欢在较偏僻的地方选择地址,免得被流氓和黑社会分子收取保护费,进而控制他们的生意。

还有比这样更精彩的少年时代吗?1947年,巴菲特中学毕业,成绩优秀,在370人中排名第16。年鉴上对他的评价是:喜欢数学,是一个未来的股票经纪家。这一年他才16岁,还没有成年,已经展露远大的理想和高人一等的才华,而且他已经赚到了5000多美元,精读了超过一百本的商业书籍。在父亲的坚持下,他去了沃顿读书,可是巴菲特对这里十分厌倦,他讨厌那些教授们,认为这些人虽然有着完美的理论知识,但却对如何真正赚钱一无所知。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费城的股票交易所。他的心早就飞到了实战的战场。

他和同学唐?丹利共同出资350美元购买了一辆1928年产的劳斯莱斯轿车,对外出租,每天的租金为35美元。唐?丹利后来成为了蒙桑托公司的技术董事,现在已经退休了。忆及此段往事,他大为感慨,说:“这辆车当时已经是废铜烂铁了,摆在巴尔的摩南郊的废品旧货站,作为交通工具,已经没什么价值。它被叫做女士购物车,前面一个供司机用的折叠坐椅,后面有个双人座椅,但沃伦坚持把它改造一番,于是我们成功了。”

1949年,18岁的巴菲特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读书,继续深造。但这时的巴菲特只是名义上的学生了,他做着全时的工作,经常打桥牌,却依旧拿到了A级的学业成绩。他的积蓄已经有9800美元,都是通过这种小投资赚来的,这让他的信心更加充足。

他已经迎来了辉煌人生的开始,决心大干一番。

“巴菲特不善于拧螺丝帽,却擅长心算”

唐?丹利对那时候的巴菲特有着高度的评价:“沃伦不善于拧螺丝帽,也不会做任何技术性的工作,但他擅长心算。”

巴菲特的这一特点后来体现在了他的投资生涯中,成为他的成功秘籍,那就是别人永远无法学会的“简单哲学”。面对一座山峰,他总能找到到达山顶的最佳路线,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费时费力地拔开灌木和石块,绕很长的圈子。他思考事物的本质,然后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并坚持一直去做。他买便宜货,从股市上买进那些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长期地持有,直到价格翻倍。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保证了他可以不借用电脑以及其它的一些股票投资的现代工具。他是投资界的另类,与华尔街整体表现的气质截然相反,似乎格格不入。因为他身上没有现代气息,完全不像个超级富豪。他远离纽约,呆在自己的家乡小城奥马哈,房间内只有两样东西:各类年报和报纸资料;电话。他的身边没有成群结队的专业研究人员,他不靠那些繁琐的数据分析下达决策,只是阅读大量的企业年报,从中判断哪些是真正的便宜货,然后买进。

他不需要太复杂的外部措施,在股市从不亏损的能量来源于强大的内心,简单就是他的力量。这些特质早在少年时代就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唐?丹利说:“人们都在忙碌着做些具体的工作,他只是站在一边,读商业方面的书给我听。中学毕业前,他已经读了100本商业方面的书藉。有时,他叫我报出20个两位数的数字让他心算,结果是准确无误!”

除了出租劳斯莱斯轿车的生意,年轻的巴菲特和唐?丹利两个人还有别的生意,经营花生自动售货机和弹子机。他们将弹子机生意取名为威尔逊游戏机公司,做得一本正经,十分投入,并且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很有意思。唐?丹利说:“我当时就知道他肯定是一个赢家,因为没人比他精明,他简直就是最精明的美国人。”持有这个评价的并不止唐?丹利一个人,凡是见过巴菲特的,都会产生这种感慨。

早在读小学时,人们就给巴菲特取了一个外号:“不洗澡的巴菲特”,以此来比喻他的特立独行,他的身上始终体现着一种孤独和我行我素的气质,但他和同学们的关系相处得非常好,可谓融洽至极。这种性格让人感到诧异,老早就感觉到这个孩子是个可塑之才,早晚会成大器。他和姐姐多丽丝去西点军校附近的农场过暑假,是因为父亲希望巴菲特能在那里明白努力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效果恰得其反,巴菲特并不认同智慧和知识需要像在农场里辛苦地梨地耕田一样获取。他对繁重的体力劳动一点兴趣都没有,却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农场的布莱恩特夫人说:“他的姐姐做得很认真,但我从来没见他在农场扶梨耕过田,他倒是读了很多的书。与我见到的人相比,他太安静了,是个勤于思考的人。”

有人后来这样评价巴菲特:“他是一个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人,不过,他的成功不会归功于任何人。”巴菲特喜欢靠思索解决问题,他自身就具有一切非凡能力,并不指望一部冷冰冰的机器可以办成多么关键的事。不能够拧螺丝帽,不代表他不具备足够的恒心和毅力。比如当很多年轻人在打篮球的时候,巴菲特却利用这段时间读完了《华尔街时报》,他把朋友们约出来打球,自己却躲到一边读报,直到累了才加入体育游戏。

“他惜时如金,并且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做,所以他成功了。”人们说。

唐?丹利回忆了当年巴菲特给他写信,讨论如何为他手中的钱进行投资的事。唐?丹利继承了父母早逝后留下来的6000美元,他们要合伙做点事情。当时是1951年,唐?丹利说:“巴菲特与众不同,可是说实话,我并不知道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站得这么高。”不过,时光来到1961年的时候,他下定决心把25000美元投进了巴菲特的合伙公司,又购买了伯克希尔股票,从来没有抛售过任何一股。直到今天,他每天都上网查看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价格,长期持有了30多年的时间,却一股也没有抛售。他说:“它目前的价格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我将坚持每天至少查看它一次,在某种程度上,我渴望重温巴菲特合伙公司的美好时光。”这是他对巴菲特的信任,也是对他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他们的友情的认可。

巴菲特成为了美国神话一般的人物,他不同凡响,无论是财富,还是价值信念,做事风格,都为人津津乐道。历史上同时代的大富豪,比如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后来的软件大王比尔?盖茨,他们的财富都是来自一个产品或者某项发明,继而垄断一个行业,而巴菲特则是纯粹的投资,对股票和企业的投资。他不是从头做起,更像是中途介入,把前景看好的“半成品”加工成质量上乘的“畅销品”,并因此成为了美国投资业和企业的公共导师。

他从小养成的独特思维在其中功不可没。四十多年的投资生涯,他没有用过财务杠杆,没有投机取巧(尽管他是股票投资者),没有遭遇过大的风险,甚至也没有哪年亏损。他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没人可以与他相比,不,没人可以接近他。在很多专家和投资人看来,这就像个奇迹,因为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有人将他的著作视为《圣经》,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当成投资宝典,牢记在心。

然而,也许刚刚被他在财富排行榜超过的比尔?盖茨最有资格总结巴菲特:“虽然沃伦有大量的格言值得铭记,但只将这些格言记在心里是远远不够的。”的确,巴菲特最过人之处,还是在于他的行动能力,因为他在11岁就已经买了平生第一只股票。

第三节股神是这样炼成的

100美元起家的公司

巴菲特现在有几百亿美元的资产,但是谁能想到他刚起家时的投入成本只有100美元?100美元,这就是传奇股神腾飞的起点。

1956年,巴菲特组建了自己的合伙人公司,总资金为10.5万美元,作为总合伙人的他投入了100美元。当时,他是带着14万美元的个人资本回到家乡奥马哈的,这个合伙人公司也是一帮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一起筹建。从这时起,他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努力目标——巴菲特有限公司。事实上,这个公司的股利政策有点奇怪,巴菲特尽管投入最少,却可以支配除去股东4%的年利润后的全部公司资产,这里面有75%归合伙人,属于巴菲特的是25%。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合伙人对他信任有加,那时已经认定巴菲特将带领他们创造一片光明的未来。公司成立后,业务马上不断地成长,吸纳的新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合伙人也越来越多,很快就走上了正规。但是巴菲特唯一拥有的东西就是自信,在庞大的美国金融市场面前,他的过去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作为独立操作者的辉煌业绩,哪怕是一次成功的规模较大的经历也没有。可是,所有的合伙人都决定让他自由运用客户的资金,因为巴菲特的才华需要对公司的权利的绝对支配和控制,巴菲特不希望有人来干涉他在股票投资方面做出的任何一条决策,以保证自己的想法可以彻底地实施。他说:“民主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在投资决策方面却是一个例外。”

公司成立当年的夏天,巴菲特在奥马哈见到了他最崇拜的格雷厄姆,两人做了一次深谈,随后格雷厄姆答应向这个合伙人公司投资12万美元。按现在的话说,这是“权威”对“新人”的肯定。那时,巴菲特的公司还没有正式的办公地点,他只是将自己的起居室改成了办公室,有点像家庭办公的“个体户”的味道,一切都是刚刚开始,如同一张白纸,在这方面,他似乎不想冒险,更不想张扬。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巴菲特熟读一张张公司报表,研究每一种股票和债券,把它们的特点牢记在心,并且选出廉价股票,找到投资切入点。

他没有浪费时间,第一个五年,他取得的年均收益增长率为29%,五年的累计收益增长为251%,同期的道琼斯指数的增长才为74.3%。有这样高的效益,公司的资本迅速扩张,到1962年时,已经达到720万美元。巴菲特用六年的时间就成了百万富翁,这时他才在奥马哈的凯特威广场一个14层的办公楼里找了一间办公室。公司的第二个五年,也就是1966年,巴菲特合伙公司再一次取得了29%的年均收益增长率,到这时,公司总资产已经暴增至4400万美元,公司合伙人的投资额则上升了704.2%,是道琼斯盈利的六倍,也就是说投入到巴菲特这里的每10美元,已经变成了80.4万美元。

就是在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巴菲特拥有了685万美元的个人资产。这一年他仅35岁。他决定关闭合伙公司,将其变为一个新的帐户重新开始。巴菲特说:“那是一个新的台阶,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应该看到潜伏的危机,如果不做出改变,增长将会变得缓慢,难以找到突破口。”他指的是合伙人公司这种体制显露出来的敝端,由于不断地有新的合伙人加入,已经超过了规定的99个人的上限,这大大地影响了公司的决策效率。另一方面,此时华尔街股市进入了少有的大牛市,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应用,格雷厄姆学说被投资者广泛接受,巴菲特的投资方法遇到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威胁越来越大。

巴菲特不得不对自己的投资业务进行特别的保密措施,但只有这样是不够的,关键要转变经营方式。当时的大牛市在突破1000点后,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再一次会面,讨论股市将来的趋势。最后的结果是,巴菲特在1969年决定对合伙人公司进行清算。他对自己的合伙人们提供的建议是:把收益变现,或者继续投资。

1969年,他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了2500万美元,他的投资组合与道琼斯指数7.4%的增长率相比,投资收益率远远高出10倍。比如拿出1万美元进行投资,随着道琼斯指数的增长13年,总利润会有1.5万美元,而如果投入巴菲特合伙公司,在扣除掉巴菲特应得的份额后,获得的利润竟然还高达15万美元。在当时,这是一个100分的奇迹。

拜师于著名投资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

作为“证券分析”理论的创立者,格雷厄姆提出要注重企业内在价值的发现,抛弃短期的投机行为,这一理念深受巴菲特的推崇,在投资理念上,他师从于格雷厄姆的学术精华,并把它广泛用于实践,而且还有突破。

格雷厄姆说:“对于理性的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他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金融从业者,他的作品被投资者奉为圣经,而他本人则被称为华尔街教父。但是相比他的得意门生巴菲特,格雷厄姆在我们国内并不怎么为人所知。人们往往只记住了他理论上的徒弟、新晋成为世界首富的巴菲特,而忽视了他这个事实上的价值投资理论的创建者。早在七十多年前,格雷厄姆就与人合著了《有价证券分析》,这本书奠定了他的“财务分析之父”的地位,在此之前全球金融界尚缺乏现代的财务概念。而在微观的基本分析方面,他则成为巴菲特、彼得?林奇等股票巨头的启蒙宗师,这一点无人置疑。

提及格雷厄姆,巴菲特说:“在很多人的罗盘上,格雷厄姆就是到达北极的唯一的指航针。”只有格雷厄姆的理念出现之后,全球的投资者们才开始逐渐进入了理性投资,并且学会了专业的财务分析。

格雷厄姆的《有价证券分析》出现时,资本主义世界刚刚经历了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作为对此现象深刻反思的产物,格雷厄姆在书中对有价证券这一行业创立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理论。这是他被奉为华尔街《圣经》的由来。1942年,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人》问世,这是针对普通投资者所写的简明易懂的投资指南,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生动实例,而且简单扼要,直指投资的核心问题。这本书的出版,在更大的范围内奠定了格雷厄姆作为全美和全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以及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受到了大量的金融专业人士和赞赏和推崇。巴菲特就是在此时决定终生追随格雷厄姆,他毅然决定选择去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以便向这位理论上的恩师请教更多的问题。即使在巴菲特成名后,也曾把这本书作为经典教材向奥马哈大学的学生们推荐。

《聪明的投资人》对人们讲清楚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在书中,格雷厄姆用两则股市寓言故事向读者详细阐述这一道理,一是“市场先生”,二是“旅鼠投资”。格雷厄姆认为,股票是企业的一部分,它的价值始终应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呼应,他还十分生动地讲述了价值投资的核心观念之一“安全空间”的概念,不仅提供了实际的操作原则,而且在哲学的高度思考市场,抓住了市场向前进的根本因素,并鼓励有识之士搭乘这辆市场快车。

巴菲特在研究生毕业之后,回到老家做股票经纪人,又过了三年,巴菲特终于得到了去格雷厄姆公司工作的机会。在那里,他向格雷厄姆学到了很多实际的操作经验,一直到1956年,格雷厄姆准备退出江湖时,巴菲特决心回到老家集资创业。至此,他运用格雷厄姆传授的价值投资策略,一步步在市场中进行实践,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效果,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的操作收益远超大盘走势,他长期战胜了市场。巴菲特说:“在大师的门下学习几个小时,远远胜过自己苦苦摸索十年。”他坦承地认为自己的投资成就,是格雷厄姆的智慧之树结出的果实,是老师的理论与他的市场操作结合的产物,水到渠成,而自己不过是跟从了格雷厄姆发现的市场规律和正确的投资法测。 TxqhEZvqukMRBSoDz6GcvMgJhWkynb5cuuxge0Vj4xtF+FaQYI2pWf0eLocvlQ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