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在快乐的时候,我们比较聪明

个性决定你的工资

那些真正有个性的人在这个趋向于千人一面的社会中将更加突出、更加抢眼。

杰克和约翰是我的两个朋友,他们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并且做着同一种工作,工作效率也是半斤八两。但几个月后,杰克升迁了,被委以更重要的任务,而约翰还是做着以前的工作,这是为什么?

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老板和同事对他们俩的评价虽然他们俩在工作效率上不相上下,但杰克是那种你跟他见过一次面你就很难忘掉他的那种人,他有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气质,当你向别人介绍他时,只要说他是杰克就行了,他就是他,无须更多的语言。他举手投足之间给人一种稳重和干练的感觉,但他同时也是富有活力的,当你心情不好时,他会友好地拍拍你的肩膀,用他那特有的富有磁性的声音说:“嘿,伙计,打起精神来,今天可是个不错的日子!”而约翰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每天按时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但大家都对他没什么印象,甚至公司里许多人到现在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就像空气一样,你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看来杰克之所以升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工作能力,而是他独有的个性,约翰没有升迁也不是由于工作没有做好,而是他缺少自己的个性。简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描述我们自己的个性,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描绘自己,但是在生活中,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我们只能表现真实的自己,然后让别人来评判。

个性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也是经过后天磨合的结果,在生活的熔炉里,即使是一块废铁也能锻造成精钢,只要我们有永不放弃的信念,我们就能学到拥有迷人个性的秘诀。在每一天的生活工作中,你都必须保持清醒,培养你独特的待人接物的习惯,当越来越多的优秀习惯形成时,你独特的个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必再担心自己成为别人面前的“空气”。

在这个机械的时代,许多人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以至于让别人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而那些真正有个性的人在这个趋向于千人一面的社会中将更加突出、更加抢眼。

在快乐的时候,我们比较聪明

快乐的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确,不至于被一些诸如失望、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引起的盲点所遮蔽,快乐就像戴在心灵上的一副眼镜,能让你透过迷雾般的表象,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某个爱钻牛角尖的人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快乐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智者常乐。英国诗人曼殊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在快乐的时候,我们比较聪明。”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说法让我感到迷惑,我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来哪个才是正确的说法,以至于让我觉得自己既不聪明也不快乐。

智者常乐更容易理解一些,那些聪明的人不会做伤害到自己利益的傻事,自然会更快乐一些,但快乐的时候为什么会比较聪明呢?难道一个愚笨的人在快乐的时候,他的IQ值就会提高么?

后来,我终于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曼殊的说法。当我快乐的时候,我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确,不至于被一些诸如失望、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引起的盲点所遮蔽,快乐就像戴在心灵上的一副眼镜,能让你透过迷雾般的表象,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天空格外蓝,花儿格外香,鸟儿的歌唱格外动听,就连我们身边的人也显得格外可爱,从前一知半解的事物突然一下子明白了,你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别人在你生活中的位置也都清晰起来,这个时候,你可以轻松地作出一个正确的决定。而当你不快乐的时候,你看世界就好像隔了一堵墙一样,这堵墙不单单阻碍了你的视线,还让你在生活中处处碰壁,许多简单明了的事情,你突然不认识它们了,就像自己一下子失忆了似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鱼和熊掌可能无法兼得,但是智慧和快乐却总是相伴相随的。

快乐工作法——转变你的工作态度

工作的压力让大家都看不到工作的乐趣,就像拉磨的驴一样,被蒙上眼睛,只能原地打转。

疲惫不堪!这是大多数人工作了一天后的感受。但是我怀疑,工作本身真的让我们这么疲惫吗?如果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我们自己喜欢的,也是我们自己擅长的,那我们应该感到愉快和充实才对吧?

通过我的调查了解,证明事实并不是这样——即使那些从事着自己所喜欢的工作的人们,同样感到疲惫不堪,这是为什么呢?

与古时候的原始劳作相比,现代人的工作方式还是相对科学的,工作量也是相对轻松的,但是那些因为劳动而快乐的表情,似乎只能在从前的一些著名画作上看到了。而在现代,如果你用最先进的照相机给一个刚下班的人拍一张照,那么你十有八九看见的会是一张疲惫不堪的脸。看来我们疲惫的根源主要来自精神的层面,而不是因为工作时体力的透支。

在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身上背负的负担也与日俱增,来自生活的压力让大家都看不到工作的乐趣,就像拉磨的驴一样,被蒙上眼睛,只能原地打转。让我们疲惫不堪的罪魁祸首不是我们的工作本身,而是工作时的一些负面情绪,主要有三个:急躁、担忧、优柔寡断。

这三个讨厌的家伙就像顽皮的小孩儿一样,总是在我们工作的时候骚扰我们,急躁是老大哥,它的手段直来直去,就是让你的心里长满了野草,不知做什么好。它极具耐心地站在一旁看着你越来越烦躁,本来很容易处理的事情突然变得棘手起来。当你变得急躁时,它则在一旁拍手称快。对付它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有秩序、有系统、有方法,这样你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不用再杂乱无章地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心情自然就跟着平静下来了。

与大哥的直来直去相比,二弟“担忧”的伎俩更有技术含量,它像个魔术大师,在你的脑袋里扔下各种烟幕弹,让你辨不清方向,看不见真相,当你为一些不必要的细枝末节担忧时,可能还自以为是明察秋毫呢。对付担忧,我们首先要看清眼前问题的本质,然后琢磨它的解决之道,其他不相关的事情一概置之不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拆穿“担忧”的烟幕。

当大哥“急躁”、二弟“担忧”对你轮番上阵甚至是两面夹击时,三弟“优柔寡断”就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它让你无所适从,陷入两难的境地,而一旦最好的时机过去,你就失去了宝贵的机会,而它则躲在黑暗中狞笑。

为了摆脱这哥仨儿,我们唯有具备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和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不给它们任何可乘之机,这样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会有一个大的转变,不再是疲惫不堪,而是乐此不疲!

了解你自己——快乐不快乐都是由你自己决定

由于不了解自己,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碰过大大小小的钉子,一些一根筋的年轻人甚至都成了“钉子户”。

生活是奇妙的,当我们费尽心机地想了解它时,总是无功而返,而当我们不再去追问生活的真谛,只是专注于每天的生活时,却发现自己已然明白了。正如歌德所说:“生命总是把自己的真谛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其实生活不仅仅让我们了解它,还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逐渐地了解了自己。

说到了解自己,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难道自己还会不了解自己么?我们每天在镜子里看见的不就是自己的面孔么?”我说的不是了解自己的外在或是喜好,而是自己的内心,谁敢说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呢?一个60岁的老人都未必敢说真正了解自己,而那些声称了解自己的人恰恰是那些缺乏人生经验的年轻人。

在年轻的时候,一切都是未知数,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不知道自己以后适合从事哪种事业,我们总是试图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一些,希望自己是一个全能的人。这当然不可能做到,这种想法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由于不了解自己,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碰过大大小小的钉子,一些一根筋的年轻人甚至都成了“钉子户”。

经过生活的洗礼,我们度过了盲目而富有激情的青年时代,这个时候,我们就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我们基本知道自己是哪种人,适合做什么工作,尽管这个过程是坎坷的,但我们最后终于抵达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们能做到最好,生活的道路在我们的眼里变得清晰起来,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岔路无数、迷雾重重。

当我们到了50岁左右的时候,岁月已经在我们脸上刻下痕迹,我们的思想也变得更加成熟,我们会对自己的个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被生活告知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原则,有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容易激动,也不会再肆无忌惮地挥霍时间。

当我们用50岁时的眼光去回望年轻时所做的荒唐事时,会感慨自己那时的不成熟,如果那个时候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就不会做那么多的无用功,就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早些启程,让自己做出更大的成就。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在你20岁的时候,你不可能“消费未来”,用你50岁时的头脑来指导你20岁时的生活,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一点点地来理解生命的真谛、一点点地来了解自己吧,可能慢了点,但却很踏实,那些年轻时碰的钉子,也会成为以后你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必须明白不是世界亏欠了你,

而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不是世界亏欠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自己亏欠了自己,因为我们不停地对自己说一些消极的东西,让自己无法积极地面对生活。

嘴这个器官有点像从前火车里的燃料仓,在燃料仓里火车把煤“吃”进肚子,转化成动力,从而让火车能更快地奔驰,我们把食物从嘴里吃进去,从而转化为供我们每天生活工作所需的能量。

食物是要靠嘴吃进去,而话却是要靠嘴说出来。我们每天不停地在说,谈论天气、谈论生活,甚至谈论别人,说话是嘴的功能之一,这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却经常为一些别人所说的闲言碎语而苦恼,如果这闲言碎语恰好是针对自己的,那这苦恼更是要加倍了。而我们也经常会说别人的家长里短,如果你某个朋友突然不理你了,你也许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最近在另一个朋友面前说过他的闲话,尽管也许只是无心的闲话,看来我们的嘴巴不只给我们带来每天必备的能量,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对于来自外界的闲言碎语,我们可以选择充耳不闻,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是否也在不停地对自己说着闲言碎语呢?当一个人消极地坐在那里,无所事事,什么也提不起他的兴趣来,显然这不是因为别人的缘故,他可能不停地在对自己说着:“这有什么用呢?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做这做那呢?如果我能混过去,我就混过去。”这种消极的思想是一种毒素,它腐蚀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懒惰甚至愤世嫉俗起来。我们会不停地抱怨,仿佛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什么似的,而真相则是我们自己亏欠了自己,因为我们不停地对自己说一些消极的东西,让自己无法积极地面对生活。

一位代课老师总是觉得自己水平不够,经验不足,只要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他就会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其实学生们不过是在说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习惯性的对自己默默地说:“看,他们又开始笑你了,你的授课水平果然是很差啊!”久而久之,这位代课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因不堪重负而辞职。他的嘴巴成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嘴的正常运转应该是让食物吃进去,让话说出来,而那些对自己说闲言碎语的人却是让食物吃进去,把话也“吞”到自己肚子里,这可能是这些人不快乐的原因吧。当然,如果他们对自己多说一些积极的话,多积极地暗示自己,那么无所事事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在人生这条悲欣交集的路上

逝去的已不能再返,只要我们脚下还有路,就应该继续往前走。

我想大家都有过搬家的经历吧?

在这样一个不停变化着的时代中,我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另一片土地开拓我们的未来。我们留下的只是回忆,带走的也只是回忆。我们从前房屋的钥匙对我们已经没有用处了,我们或许会把它扔了,或许会把它当做一个纪念物来保存,但我们不能用它来开启昨天之门,不能用它让昨日重现。

我们眼睛所看见的,永远都是在进行着的,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来自昨天的燕子,在今天的天空中飞翔。我们没有看见过一群穿着盔甲骑着白马的骑士飞驰在车来车往的大街上。时间这座脆弱的桥梁,我们每向前迈一步,身后的那一小块空间就随之瓦解,它们成为永恒的一部分,不再属于现在的我们。

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我们每走过生命的一个阶段,一扇门就在我们身后关上,再也不能打开。在生命这条悲欣交集的路上,我们无法去走回头路。我们泪眼婆娑地拿着从前房屋的钥匙,回到老地方,却发现从前的房屋已经不在。如果生命这条路只能走一回,那我们何必在旅途的中站频频回顾,而那起点早已变得模糊。

许多老人喜欢和年轻人呆在一起,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找回自己失去的青春岁月,他们努力让自己变得年轻,从而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这种行为让很多年轻人都觉得无所适从,在年轻人眼里,老年人的这种行为是可笑的。而在今天,怀旧已不是老人们的专利,许多年纪轻轻的孩子们也开始追忆起似水年华了,他们沉浸在所谓的回忆里无法自拔,让大把的时间在无所作为中溜走。

逝去的已不能再返,只要我们脚下还有路,就应该继续往前走,而过往的一切我们也并没有失去它们,它们只是被暂时尘封了起来,在未来变成历史之前,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赋予其更为深刻的涵义。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人人都争着做演员,

却没有了观众

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演员,却没有了观众。

当家里来客人时,有的小孩子会表现得异常活跃,这种情况人们称之为“人来疯”。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人来疯”的范围更为扩大了,并不只是小孩子们的专利,许多大人们人来疯的程度比起小孩子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人来疯”的现象发生在孩子们身上,我们会觉得这些孩子很顽皮很可爱,但如果发生在大人身上,可能就不那么可爱了,有时候我们还会用一个不太好的词来形容他们:作秀。

在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家成为名人的概率好像变得更高了,那种平静淡泊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为大家的焦点,即使不能上报纸的头条,也要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引人注目,于是我们故作一些惊人的言论,以吸引别人的注意,而别人也抱着同样的想法,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演员,却没有了观众。

作秀的行为实际上反映出我们的不成熟,反映出我们内心世界的苍白,它不像“人来疯”那样属于孩子的天性使然,而是我们的心智在成人世界里受到某种歪曲所产生的一种刻意行为,所以孩子的“人来疯”是可爱的,大人们的作秀则是惹人讨厌的,有些“秀”还牵涉到了一些利益关系,比如公司里的“秀”、政客们作的“秀”,这些“秀”毫无意义,但非做不可。

这些作秀说到底是因为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家仿佛都失去了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情的耐心,而是想尽办法“抄近路”,抄成功的近路,作秀跟虚伪是分不开的,一个作秀的人生就是虚伪的人生,抄近路的后果就是让生命变得虚妄和无意义!

如果我们不甘心让生命过于空泛,那我们就应该立即停止作秀,因为作秀无法让我们干渴的灵魂得到满足,只会让我们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不是发“人来疯”,而是也跟我们一样作起秀来,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快乐就是把活着的每一天过充实

如果你这一天过得快乐而充实,那么这一天就没有白过。

有位朋友跟我探讨人生规划的问题,他是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他告诉我,他为自己的未来制订了一系列的目标,大到五年计划,小到每一天要完成的任务,他以为这样就能稳妥地按照自己勾画的蓝图前进。但最近他总是感到很疲惫,并不是他每天的工作量超过了他的负荷,而是当他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到以后的那些任务,那些任务就像大山一样朝他压过来,让他透不过气。甚至觉得自己每天的生活就像坐牢一样,毫无自由可言。

我很同情这位朋友。我相信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人都会有这种困惑。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在一家酒店的休息室里,一位老人坐在我旁边,他看见我放下了手里的杂志,就坐过来向我讲述起他的经历,他在结婚后处境变得困难起来,他失业了,孩子又即将出生,而他几乎断了所有的经济来源,他感到莫大的压力,有天他来到一家免费的图书馆休息,随手翻阅一本杂志,看到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让自己痛苦下去,就一直想着你的将来吧。”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他,让他豁然开朗,他找到了自己压力的来源,从此他振作起来,重新找到一份工作,渡过了难关。

过多地关注将来,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我们只执著于未来要实现的某个目标,却忘记了当下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生活的目的,不应该是让日子简单地叠加起来,然后得出一个圆满的人生。人生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过好每一天,不要让沉重的未来压垮现在宝贵的光阴。

当然,展望未来并没有错,但我们不能让它束缚我们现在的行动。我们不能把现在的每一天看做庞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认为它的存在只是让这部机器能够正常运转,我们要独立地看待每一天,把每一天当做人生的全部,当做人生的最后一天!如果你这一天过得快乐而充实,那么这一天就没有白过。

人生的层次

只有在生活中不断修炼,不断感悟,才能如拨云见日般来到人生的最高层。

“你这个人层次怎么这么低啊?”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一个人的层次到底是怎么来划分的呢?是像学校里的低年级和高年级,还是像一栋楼里的楼上和楼下?

我听过另一个比喻,生命的房子有三层,第一层是本能,第二层是责任和义务,第三层是智慧和洞察力。在第一层,大家都是凭着自己的冲动和本能行事,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他就去抢走别人饭碗,如果一个人喜欢有妇之夫,她也会不遗余力地得到他,即使不能跟他结婚,总之在第一层,大家遵循的是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在第二层,大家有了责任感,意识到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只是互相利用,自私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在这一层的女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欲望和爱情而破坏别人的家庭,每个人都懂得关爱自己的朋友、亲人。如果人们不满足于停留在前两层,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第三层,这里阳光明媚,每个人都充满了智慧,人们不再为了名利而奔波,而是为了爱和公义,这里的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儿,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他们具有牺牲精神,可以为了公义牺牲自己的利益。

很奇怪,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受到了利益的驱使,在他们的眼里,生命的三个境界完全颠倒了,如果你对一个执著于商业利益的富翁讲责任跟义务,他多半会说:“责任值多少钱?义务值多少钱?”如果你再对他说起智慧和洞察力,他则会洋洋得意的说:“老兄,挣钱的智慧就是最大的智慧。”

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应付好考试就能从学校里的低年级升到高年级,但是要从人生的第一层上升到第二层和第三层可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唯有在生活中不断地修炼,不断地感悟,才能如拨云见日般来到人生的最高层,同时也是快乐的最高层。 NqSp+JfSk2Sw//JFZN/Y7sdwkd0Ev1x43AvG7A1b9SNeQKBCZ9cwyCpu3L4AAf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