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环境不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在素养,还可以决定人的外相气质,你是历经沧桑还是无忧无虑,都可以从外貌上看出端倪。
点头不是YES摇头不是NO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位先生去印度某大学做演讲。到了预定的宾馆后,他对那所大学派来专门接送他的司机说:“明天早晨八点,请你准时来接我。”司机冲他摇了摇头。
“明天早晨八点,请你准时来接我。”这位先生有点迷惑地重复道,他看到司机又冲他摇了摇头。
这位先生很是郁闷:“明天早晨八点,请你准时来接我。你为什么不?”司机有点害怕,赶紧又冲他摇了摇头。
终于,先生火了,他大声斥责道:“为什么你不!你是××大学派给我的司机,为什么不能来接我?”
司机显然十分委屈,只听他说道:“我一直在摇头说‘好的’,为什么你还要骂我?”
原来,在印度,摇头才是“是”的意思!
大部分文化中,人们都用点头来表示肯定或者赞成的意思,用摇头来表示否定或者反对,甚至连先天性聋哑或失明的人都会用点头摇头来表达这些意思。这两个动作似乎是人们生来就会用以表达肯否态度的动作。但是如果你因此便认为所有人的点头都是表示肯定,所有人的摇头都是表示否定,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开篇的小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在印度,人们就会用头部左右摇摆,也就是摇头的动作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头部上下摆动,也就是点头的动作,被他们用来表达否定的意思。与此相似的还有伊朗、保加利亚和希腊的部分地区。即便近在咫尺的日本,他们的点头的意思也跟我们有着显着的差别。与人谈话时日本人会频频点头,但是这个动作的意思多半是“你说的话我听到了”或者“啊?是吗?”等等,而不全意味着“你说得对”、“我明白了”这种肯定含义。而在阿拉伯国家,单一的抬头动作是用来表示否定态度的。
不要觉得他们的风俗令人费解,要知道即便在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点头”也未必是完全用来表示肯定之意的,同样,“摇头”也未必完全用来表达否定之意。看看下面的分析吧:
缓缓点头:如果听者每隔一段时间就向说话者做出点头的动作,并且速度较缓,每次点头两到三下,表示他对谈话内容很感兴趣。
快速点头:快速点头的动作能传达出“你说的太对了”、“我十分同意你的观点”等非常肯定的意思,但是大多时候,它是在告诉说话人“我听得很不耐烦,你不要再说了”,比如配合着“好好好”、“我知道啦”等语言时。另外,它也有催促之意,即催促说话者快点结束发言,以便自己来表达。注意:如果听者不但点头速度很快,而且点头频率很高,那么一般来讲他是对你的谈话不感兴趣,希望你快点闭上嘴巴。
缓缓摇头:缓缓摇头一般是用来表示“否定”之意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没有听懂你的意思;我不会按你所说的去做;等等。
快速摇头:快速摇头除了表达否定之意外,有时也会被女孩或一小部分男孩用来表达“害羞”和“腼腆”。但表达后一种意思是,摇头的幅度多会比较小。如果在小幅度较快摇头的同时,女孩还伴有低头的动作,则可断定必是“害羞”无疑。
看来,我们应该改一改既定的思维习惯,从交谈的具体场合,再结合对方的具体反应去理解其点头或摇头的意思,而不是一味地认为点头YES摇头NO。
明白了点头摇头的更复杂内涵后,我们需注意:当我们想对说话者表示我们很感兴趣时,我们应该向对方缓缓地点头两三下,同时表现出认真深思的态度。如果老不点头,你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不好说话”。如果对方不轻易向你敞开心扉,而你又希望和他深谈,你更是要在他说话时将点头频率稍稍增加一些,据说,这样会激发说话者的表达欲望,甚至能够让他比平时健谈三四倍。而当我们希望对方快点闭嘴,又不想用语言来引发他不快时,则可以用快速点头的方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同样,你也可以按照“摇头”的更多内涵来强化自己的相关动作,以便利用它传达更丰富的意思,获得最理想的交谈效果。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你不用担心对方“听”不懂你的动作语言,这些天生的、源于本能的动作基本上是人类通用的沟通工具,只要你做出来,对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你的意思从而迅速调整自身的状态。
右脸比左脸更会笑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时,有位叫做沃尔沃的德国科学家做了一个测试。他把同一个人的同一张面部照片做了一些小小的处理--把这个人的面孔沿中线分成左右两半,然后把右边面孔与右边面孔相连,又把左边面孔与左边面孔相连。
结果,沃尔沃发现了让人吃惊的事实:他看到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新合成的两幅照片显示了具有鲜明对照、性格各异的两个人。并且,原照片上的人物本来是微笑着的,而新合成的照片,两半右脸相接的那幅人物依然微笑着,两半左脸相接的那幅人物却显出了近乎恐怖的模样,他虽然嘴巴张开,貌似在微笑,但是他的整体表情一点也不放松、不开心。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的左右两半脸有着不同的分工。左脸是直通人的心灵的,表露得常常是内心的真实感情,因此是“隐蔽的”面孔;而右脸则如同一副面具,会按照理性的指引做出“假笑”、“假悲伤”、“鬼脸”等表情,而将内心真实的喜怒哀乐隐藏起来,因此是比较“公开的”面孔。如此说来,许多时候,我们左脸所显露的信息,正是右脸所要掩饰的。故事中的科学家之所以会看到两张表情完全不同的新照片,是因为照片中的人物原本就是不快乐的,他在假笑。你瞧,他拘谨忧郁的左脸已经告诉我们了。
由此,我们可以学到一个新的读心术--分别看对方的左右脸,并且着重看其显露本心的左脸。比如想判断一个对你报以微笑的人是真笑还是假笑,你就可以把目光集中到他的左脸而不是右脸上。左脸的肌肉、纹理、左眼的眼神,均可告诉你事情的真相,让你知道对方是不是在骗你。不过你可别以为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人类的右脸之所以会“表演”,是因为人类的左眼更敏锐一些,因此面对对方时,我们更容易观察其右脸,并且从右脸去判断对方的整张脸和全部表情。
让不甚敏感的右眼去面对与本心相通的左脸,让敏锐的左眼去面对善于“表演”的右脸,似乎是上天的一种安排,也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选择--当我们想隐藏一些情感的时候,当然不希望被洞察力较强的左眼一下子给看穿。既然如此,我们在明了如何判断他人真假表情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另外一个启示--利用人类这种“先天弱势”,玩点小花招儿,用假笑骗倒所有的人,为自己赢得更有利的局面。别忘了,微笑能够让人放松戒备、消除敌意,并且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准确区分真笑与假笑的,只要看见有人冲自己微笑,我们的内心便会很自然地升起一种满足感,而不会思考这笑容究竟是真是假。
如何避免假笑过假,让他人反生不快呢?很简单,站到镜子面前,努力笑一下,看看自己在假笑时左右两半张脸各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仔细观察左右脸的不同,然后努力让左脸模仿右脸的表情。
如果觉得如何练习自己的假笑也不够自然的话,那就找一件让你想起来就想笑的事或者一个让你想起来就想微笑的人吧,把它(他)牢牢记在心里,当需要微笑时,去想它(他)即可。反正当微笑真正发自肺腑时,我们的左右两半脸的表情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这样,无论何人,都不会再发现我们的“秘密”。
神奇的“目光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丰富多变的目光语,比语言更能透露我们内心的秘密。心里高兴时,眼睛会眯成一条线;内心疑惑时,眼睛会眨个不停;感觉吃惊时,眼睛会瞪得很大;不屑一顾时,眼睛会避免看对方或只做斜视;等等。
目光语不仅丰富多样,而且适用于任何一种场合。懂得目光语,有助于我们迅速看透人心;应用目光语,有助于我们达成愿望。下面我们就以各种场合为例,来探讨各种目光语的内涵及使用规则。
日常交际
表示礼貌:与人交谈中,要看着对方的下巴;听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被介绍与他人认识时,只能看着对方的面部,而不能上下打量对方。
表示倾听:要看着对方,而不可东张西望,更不可以频频看表。
表达爱意:与恋人初次约会,目光要亲切柔和,不可老盯着异性身上的某一部位看。并且可以让眼睛时不时闪亮一下,以传达绵绵情意。如果已经比较亲密,则可以将注视的范围徘徊在对方的双眼到胸部之间。如果已经非常亲密,则可以用眼睛专注对方的胸部、腰部等。
表示恳求:当有事求于他人,等他人回答时,眼睛宜略朝下看,即俯视,这样可以让你显得更加情真意切。
表示打断:想要对方快点闭上嘴巴,可以将目光转向他处。相反,如果是希望对方继续说下去,则可以将散漫的目光收回,重新集中到对方的脸部。
表示“未知”:如果知道对方有烦恼的事,与之打招呼时要避免与之目光相撞,否则对方会以为你发现了他心里的秘密,而这可能会让他感觉不舒服。如果对方身上有缺点,也要使目光尽量避开这些缺点,否则对方会很反感。这时候,即便你再予以赞美,也会给人以做作、虚伪之感。
表达逃避:谈话时长时间不看对方被视作一种失礼行为,同时也被理解为是在“躲避”,意味着企图掩饰或心里隐藏着什么事。如果你不希望对方这样猜测你,那就要避免使用这种目光语。
表达抗议:内心不服气或有愤怒之情,并且希望表达出来时,眼睛一定要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样才能给对方以压力,达到最佳抗议效果。
正式谈判
表示公事公办:假设对方的脸上有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以双眼为底线,以前额发际为顶点。较正式地谈判一些事务时,你盯着这个三角形看,会在无形中给对方一种这样的暗示:我有清楚的底线,我不会破坏原则。
表示认真和诚意:如果是在进行商务洽谈,将目光时不时落在对方脸部的“三角形”上,会让对方感觉到你的严肃认真以及诚意,这有助于你把握住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表示兴趣盎然:与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面部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一半左右,这样对方会感觉最舒服,也能体会到你对谈话内容比较感兴趣的心理状态。超过这个平均值,对方会认为你对谈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这显然很不礼貌,尤其是对方是异性时;低于这个平均值,则表示你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都不怎么感兴趣,这显然会引起对方心中不快。当然,如果你确实想表达上述意思,那你就可以这样做。
上台演讲
表示看到了所有听众:以听众席的中间部分为中心线,将视线平直向前然后进行弧形流转,以照顾两边,最后让视线落到最后座的听众头上。这会让所有听众都觉得你注意到了他,所以他们会对你的演讲更感兴趣。注意:推进视线时不必匀速,而且要配合所演讲的语句有节奏地进行。
表示感情浓烈:有节奏或周期性地用视线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或从前到后再从后到前地扫视听众,即让视线在反复的弧形中构成一个环形整体,能够向听众传达出你浓烈的情感。注意:使用这种目光语时一定要注意过渡时刻的自然性,以免让听众感觉你是为视线而视线。
表示思考:如果所演讲的内容比较复杂,或者需要非常集中精力地描述,则可以运用“仰视”这种目光语。它表示思索、回忆。
表达震摄:当听众出现不良反应时,用眼睛直视对方,会对制止听众的骚动情绪起到非常厉害的震撼作用。
表达愤怒、怀疑:使用“虚视”这种目光语,即“眼中无听众,心中有听众”,可以很到位地向听众传达出你内心的愤怒、悲伤、怀疑等负向且强烈的感情。如果是初次上台演讲或有怯场之感,使用这种目光语也有助于你避开台下火辣辣的眼神,克服掉紧张与分神的毛病。
表达同情、怜惜:正常情况下,人每分钟会眨眼五到八次,每次眨眼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一秒钟,如果超过一秒钟,那就是“闭眼”。闭眼这种目光语,可以传达出你的同情、怜惜、难过等情绪。比如演讲中涉及到英雄人物英勇就义时,演讲者和听众都比较紧张,心情难以平静,便可以用“闭眼”的方式来使听众与自己产生共鸣。
表达与自己特定身份有关的情感:在演讲时老注意听众会显得不甚自然,因此可以根据内容,结合自己的特定身份,运用仰视、俯视等目光语。比如,对着后辈演讲,你可以不时把视线向下转,即“俯视”,以表示对后辈的爱护、怜悯和宽容等;而对着同辈或前辈演讲,你可以用视线稍向上,即“仰视”来表示尊敬或撒娇之情。
注意:演讲时的目光语使用一定要按照内容的需要、结合感情的节拍来进行,并需配合以手势、身姿等身体语言。教师职业者在目光语的使用上可以参考该部分,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灵,尽量避免消极目光语,如对学生怒目而视、蔑视、漠视、垂视等。
显示情绪变化的瞳孔信号
一位供职于美国FBI的警察曾经给人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1989年,我们抓住了一名间谍。审讯时,他态度很好,很合作,但始终坚持自己是一个人行动,不肯供出自己的同伴。显然,为了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做好了自我牺牲的打算。
这一度让我们束手无措,因为他们对美国构成了很大威胁,我们必须尽快找出他的同伙。正在这时,我们的情报分析师马克瑞瑟建议说,我们可以通过非语言行为收集所需要的信息。
于是,我们向这位间谍展示了几十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一个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的名字--我们经过调查认为,这些人中很可能有他的同伙。我们要求他,在看每张卡片的同时都要讲述他所知道的这个人的情况,虽然我们对他所讲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因为他肯定不会说实话的。我们关注的,是他在看到卡片一瞬间以及在叙述过程中的非语言反应。
我们注意到,当他看到某两个人的名字时,眼睛突然睁大,然后瞳孔迅速收缩,并轻轻地眯了一下眼睛。显然,潜意识中,他是不希望看到这两个人的。由此我们断定,这两个人必然是他的同伙。
最终,我们找到了这两个同犯。经过审讯,他们供认自己参与了此次犯罪活动。但是直至今日,那个间谍仍然不知道我们是如何找出他的犯罪同伙的。
奇怪吗?如果你懂得相关的心理知识,你肯定不会对上述故事表示惊讶。瞳孔能够察知人类的感情,并通过放大或缩小表现出来。开篇故事中的警察之所以能够通过案犯的眼睛及瞳孔变化敏锐地捕捉到重要信息,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消极的眼部动作
当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时,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消极的感受,相应地,我们的瞳孔就会立即收缩。通过这个反应,我们能够精确地将面前的一切聚焦到眼前,这样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这可以被称作消极的瞳孔反应。比如面对令人讨厌的推销员时,许多人会眯起眼睛,来表示他们对此有所疑惑,或者思想正在做斗争。
当然,人类很少有完全独立的、不牵涉其它器官的动作,眯眼也一样。当由于反感等负向情绪眯起眼睛时,人们的眉毛也会“加油添醋”地做帮凶,向外界传达主人内心的不快,如耸起眉毛,并且压低它们等。
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读心”的功力就更增了一分。它至少提示了我们三点:
一,当对方向你表现出这种反应时,你或者应该识趣地闭上嘴巴,赶快离开;或者应该准备好应对,因为接下来对方可能就要发威,表达内心的不满,甚至对你进行攻击。
二,如果你想向某人传达消极、厌恶之感,又不想用相关语言导致对方不快,甚至撕破脸皮,引发冲突,那么你便可以让瞳孔和眉毛来帮你的忙。
三,如果这种反应是你的习惯动作,但你确实对对方并无此意,那么你最好还是想办法改掉这个毛病,以免日后引起误会。
积极的眼部动作
当我们心情激动,或是突然遇到什么让人吃惊、兴奋的事情时,我们的眼睛就会睁大--除了眼睛的宽度会增大外,瞳孔也会迅速扩张。这样能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吸收光亮,从而向大脑输送足够的视觉信息,使内心的快感更强烈,也持续得更久一些。
当然,表达积极情感的眼部行为很多,不仅仅有瞳孔放大,“追视”也是属于这一类。你看很小的孩子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非常喜欢睁大眼睛,一直看着母亲的脸。如果母亲走动的话,他们甚至会努力转着脑袋以便继续看到妈妈。睁大的眼睛、追视的动作,也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号,它们透露出主人的舒适、愉悦。
和消极时关联眉毛的动作一样,积极的眼部动作也会伴随着眉毛形状的一些改变。你应该立刻就能联想到,当人们十分惊奇或喜悦时,伴随着“真的?”或者“哇”的一声,他的眼睛会睁大、瞳孔会放大,同时眉毛也会上挑形成“弓形”,从而使双眼瞪成“闪光灯”的样子,这让他们内心的快乐一展无余。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一,当别人睁大眼睛、眼神亮亮地看着自己时,表示他非常喜欢我们,或者对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表示非常高兴或十分肯定。可以这么说,对方眼睛睁得越大,他对你的好感就越多。这是十分实用的一个知识,做生意、谈判、跟老板对话、谈恋爱等等时,你都可以以此来获悉对方的心理,判断自己的方式是否得当或需要怎样调整。
二,如果局势稍显紧张,而我们希望交谈继续进行下去,或者我们希望对方能够感知到我们内心的愉快,以及对他的好感,便可以有意使用此动作来缓和场面。
但是,我们同样要给出一个重要的提示:瞳孔扩张以及收缩并不是必然与情绪或状态有关,当光线发生变化、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或者对某些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时,我们的瞳孔也会以放大或缩小来表示。如果属于这种情况,你可千万不要被“情绪之说”误导。
鼻子代表你的心
在相互交流中,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往往会从鼻子的变化中显示出来。比如谈话过程中,对方的鼻孔稍微胀大,那多半是他在表示得意心理或不满情绪,当然也有可能是正在压制某种情感。关于这一点,下面这个小故事是一个极好的证据:
年轻时,我在一家超市里工作过。那段期间,我曾经遭遇过一宗未遂的抢劫案。
当时,作为促销员的我正站在距离收银台不远的一处大货架下。我注意到一个男人,他站在收银台的旁边,两眼紧盯着收银机。我之所以在众人中独独看到了他,是因为他似乎不应该站在那里--他没有买任何东西,也没有排队。而我之所以格外注意他,是因为他并没有沉默着待在原地,而是在某一刻忽地鼻孔扩大了,这表明他正在深呼吸,准备好采取某种行动。
他的这个动作立刻引起了我的警觉,几乎是在他行动的前一秒钟,我冲着收银员大声地脱出而口:“小心!”伴随着我的喊声,发生了三件事:一,收银员刚完成一次结账,收银机的抽屉刚好打开;二,那个男人迅速向前将手伸进了收银机的抽屉;三,收到警告的收银员一把抓住了他的胳膊并将其反拧过来。结果,钱从那个男人的手里掉出来,其它结账的人则协助收银员抓住了这个抢劫犯。
一起完全可能得手的抢劫案,就这样全盘输给了抢劫犯扩大的“鼻孔”。
一般而言,人的鼻孔张大,是出于愤怒或者恐惧。因为当人处在兴奋或紧张的状态中,呼吸和心跳也会加速,相应地,就会产生鼻孔扩大的现象。上述故事中的促销员之所以能够提前对抢劫犯有所警觉,正是在潜意识中了解这一点。如此看来,小小鼻孔,除了具有替人体交换内外气体的重要功能外,还担负着传达主人内心秘密的“额外”任务。
当然,鼻孔扩大并不是绝对表示内心的兴奋或紧张,有时只是一种意图线索,或者是使劲儿时的一种自然反映,比如骑车爬一段陡峭的山坡时、搬动重物时等等。但是如果不存在这些情况,并且你身处一个危险的环境中或紧张的氛围下,对方又出现了鼻翼扩张的行为,那你一定要小心了。
除了上述两点外,鼻孔还往往与“轻视、不屑”扯上关系。有一个成语叫“嗤之以鼻”,说的就是通过鼻孔出气吭声来表示蔑视、嘲讽的意思。“鼻孔朝天”,这似乎是全人类都认可的一种形容不高兴或拒绝的身体姿态。的确,当看到某人板起脸,将鼻子高高耸起,鼻孔张大时,我们的直觉就是他很傲慢、倔强、妄自尊大。
日常生活中,与鼻孔息息相关的还有一种动作,那就是“挖鼻孔”。如果并非鼻孔需要清理,那么该动作多数时候都是在传达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人们企图通过这种“自我接触”产生一种安慰感,缓和内心的不安。
不起眼的鼻孔居然能传达出这么多隐秘的信息,实在令人吃惊。那么,延伸到整个鼻子,是不是鼻子更能体现人的内心呢?没错!
鼻头冒汗
如果并非天生容易鼻头冒汗,那么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是由于对方心理焦躁或紧张所致。或者,他正在着急如何达成协议,心里盘算着无论如何一定要完成这个交易;或者,他正在着急如何掩饰自己的错误,以免遭受惩罚;或者,他正在焦虑如何摆脱对方的纠缠,逃到一个让他放松的地方去;等等。
鼻子泛白
一般情况下,人的鼻子颜色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内心情绪比较强烈。比如,情绪十分消极、畏缩不前时,人整个鼻子都会泛白;向异性表达爱情却惨遭拒绝时,许多男子都会鼻子泛白;当自尊心受损、有罪恶感或者相当尴尬时,许多人也会鼻子泛白。
鼻梁高挺
鼻梁高挺不仅与人的容貌相关,也与人的心理有关系。有个整形医生甚至总结道: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旦接受了隆鼻手术之后,常会摇身一变而成为倔强之人。意思是鼻梁高低与人的性情刚柔有直接关系,甚至有人认为鼻梁越高,人越聪明。不过,这一点尚未被所有人认可。
摸鼻子
从心理层面上,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动作。它一般会传达出四种意思:
一,拒绝。当你请求他人帮助你完成某桩事情,对方一边犹豫着答应一边摸鼻子,甚至未答应,只是用手摸鼻子时,你应该知趣地意识到,他接受你请求的可能性看来不大,还不如说他拒绝了你更为确切。
二,不耐烦。如果对方觉得与你谈话很无聊,要想尽快结束,那么他多会接二连三地摸鼻子,如果再伴随着不断变换身体姿势等动作,就是你该闭上嘴巴的时候了。
三,怀疑。你说出了某些话,而对方用手去摸鼻子,并且身体做出了前屈的动作,那么就等于是在说:“不会吧?”也就是表明他心存怀疑。
四,内心挣扎、困惑或不知所措。遇到难题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去摸鼻子。因此如果在谈判中,对方听完你的话去触摸鼻子,那就表明你的提议有可能被他接受,他正在犹豫着要不要接受。这时候,你只需要适时再进一步,协议就很容易达成了。如果故意去问一个孩子他不懂的问题,他大多也会做出用食指擦鼻子的动作,这表明他对你的问题感觉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捏鼻梁
捏鼻梁和摸鼻子的动作比较容易混淆,但二者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这个动作表示对方正在深思你说的话,内心处于一种冲突中。如果是正在谈判的商人,这个动作则多表明“不要打扰我,让我想想”的意思。
咬嘴唇的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司空见惯的咬嘴唇,实际上是一种涵义十分丰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人们会用它传达不同的内心状态:
表示内心紧张
内心感觉紧张时,有些人就会咬嘴唇。比如犯了错误的小孩在面对老师或父母时,十分内向的人需要对众人发言时等等,都容易出现咬嘴唇的动作。之所以这时候会出现这个动作,可能与人体在紧张时的生理反应有关--紧张时,人的心跳会加速,血液的流动会加快,流经唇部的血液也会相应增多,结果人的嘴唇会出现一种微胀感或微痒感。这种热乎乎的感觉会让人下意识地去碰触它,而碰触嘴唇最简单又最隐蔽的方法,当然就是上齿轻咬下唇了。
暗示焦虑
内心感觉焦虑时,人们也容易咬嘴唇。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获悉此消息的布什就下意识地咬住了嘴唇。后来在许多场合,涉及该事件时,布什都出现了这个下意识的动作。而且在其他一些场合,当局势让他感觉有压力时,他也会用这个小动作来掩饰自己的焦虑。
感觉恼怒
有恼怒之感时,有些人也会出现咬嘴唇的动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赌场,当某人不幸拿到一手烂牌时,他多会鼻子轻皱、轻咬嘴唇。如果恰好其对手还是个深谙人们心理的人物,那这局对于他来说就十分危险了。
自我惩罚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们,当遭遇失利时,许多人会做出咬嘴唇的动作。这种场合中,除了表示焦虑外,也可以说是自我惩罚型的一种肢体语言。有些比较要强的孩子,在考试考砸后,甚至会将自己的嘴唇咬出血泡或干脆咬破。这种反应都属于“自我惩罚”。
表示隐忍
被人误解或侮辱时,许多人也会很自然地做出咬嘴唇的动作。显然,这是人们传达紧张,但又希望能够控制自身情绪的一种“隐忍”表现,也可以看成是他爆发的前期阶段。
传达性感
时尚女性尤其是女明星们在拍照时,很多时候都喜欢咬住自己的下嘴唇。不管她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个传达性感,甚至是诱惑异性的信号。嘴唇属于女性比较性感的器官之一,本来就容易为男性所注意。如果再用这类小动作来有意突出唇部,男性们看到后确实更容易产生冲动感。假如在咬嘴唇之后再来个用舌头舔嘴唇的动作,则会令大多数男性感觉到一种无法招架的诱惑力。
另外,有些人在内心紧张,感觉不安全、不舒适时,也会去下意识地咬笔杆、咬指甲等等,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可以看作是咬嘴唇的变体,与其有着相似的涵义。
总结上述种种,看来除了女性偶尔以此来传达性感、诱惑异性外,咬嘴唇在一般情况下都在传达一种“消极”的意思,于无形当中透露出自己内心的负向情绪。也许正因为潜意识中知道这一点,所以很多人希望改掉动不动就咬嘴唇的毛病,不希望因此被对方看透内心。那么,如何才能改掉此类坏习惯呢?
首先你可以利用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强大的效用,当你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我不紧张,我不紧张”时,在很大程度上,你的紧张感就会被缓解。因此,针对自己最容易出现咬嘴唇动作的心理,你可以设计一句简短的语言,在每逢那种心理出现时便反复默念。
其次,你可以试试心理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具体来说,你可以在每次咬嘴唇时,就强迫自己去做一个令自己不舒服又比较隐蔽的动作,如用指甲狠狠地掐自己一下,或者使劲咬一下自己的舌头等。长此以往,你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最后,必须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正在参加工作面试或者与异性初次约会,那么无论如何,你都要避免此类动作,不仅仅因为它们看起来不美观,还因为它多半传达的是一种负向信号,会让对方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别让你的下巴出卖了你的心
当逗引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时,它们通常会有两种反应:如果它们打算攻击你,就会将背部弓起,显示自己的强大,此时它们的下巴会突出出来;如果它们害怕你,正在防备你的侵犯,它们就会全身收缩,下巴也随之收缩。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人在运用“下巴”传达意思时,跟小动物们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人类也会通过“下巴”来说话,甚至会让它不顾理性的支配,直接透露出我们本心的真实意思。那么,下巴的各种动作,都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呢?
站到镜子面前去,将自己的下巴抬高,一分钟后,再将下巴缩起,体会一下你在做这两个不同动作时的心态变化,你就会深有体会了。
下巴抬高时,人们的胸部以及腹部也会相应突出,这时人们会显现出一种趾高气扬、自大的样子。除了这种情绪外,抬高下巴还会给人以狂傲、优越感十足或者自尊心极强的感觉。你应该有印象,希特勒的许多照片,都是微微扬着下巴的。还有撒切尔夫人,也经常用这个动作来显示自己“铁腕”无情、刚不可摧的性情。
此外,如果是面对面交流,而一方扬起了下巴,同时眼睛向下地望着另一方,就意味着他瞧不起另一方,不认可另一方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情,甚至是对另一方产生了敌意,因而以此动作来传达一种“挑衅”的意味。
而当下巴被缩起时,人们的背部就会相应地微微陀起。和抬高下巴一样,这个动作一般也有三种涵义。
其一是透露人们的个性懦弱和气馁之感,有祈求对方原谅、宽容、理解之意。你看,很多小孩在犯了错误之后,都会在被责问时微微低头,缩起下巴。
其二,表示怀疑,对你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情不认可,或者对你这个人不信任。如果在缩起下巴的同时眼球向上转动,则可以肯定这一点。如果常出现这种反应,则证明此人疑心很重,对任何人与事都一定的防备心理。这类人容易闭塞自己,不易轻易吐露内心,属于那种比较难交流的人。
其三,和抬高下巴一样,透露出“敌意”,不同之处在于它还传达出恼怒、隐忍之意。那张名为“愤怒的丘吉尔”的经典照片,就拍下了丘吉尔被摄影者突然抽走手中香烟的瞬间反应,显然,那一刻的丘吉尔是恼怒的。关于这一点,我们来看下面这则小故事:
一所精神病院里,某教授正在进行一个实验。
和医生们一样,他穿上了白大褂,以便显示出一种威严。接着,他有计划地侵入了许多病人的私人空间,比如紧挨着他们坐下,在他们在的时候随意走进他们的房间或休息室等等。
他的行为妨害了所有的精神病人。这些更容易显露出本性的病人几乎立刻就做出了反应,比如把他们从自己最喜欢的椅子或座位上赶走,在椅子上移来移去以求尽可能远地离开教授、不停地用手指敲椅子或沙发的靠手等,某些比较狂躁的病人,甚至直接将低下头,将下巴垂到胸前,然后眼睛上翻着,恶狠狠地盯着教授。显然,他们是在表示:“请你走开,我不希望你在这儿,你是一个侵犯者,侵入了我的私人领域。”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对那些精神萎靡不振或刚刚遭遇不幸的人说:“扬起下巴来”或者“抬起头来”,就是对这种心理的一种利用。显然,大家在潜意识中都知道,“下巴紧贴胸部”表达的是消极负向的情绪,而下巴上扬传达的则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绪。
上述理论同样适用于鼻子,人们常常通过抬起或压低鼻子来传达正向或负向的内心感觉。当然,这可以被作为抬高或收缩下巴的一种连带反应,帮着下巴来加强相关情绪的传达。
一个与下巴或鼻子直接相关、不可不提的肢体语言是--触摸下巴或鼻子,这常常被作为判断说话者正在“撒谎”的标准。其实,除了可以作为“撒谎”的证据外,它同时也透露了说话者十分紧张的心理,因为“自我触碰”常常被看作是“自我安慰”的肢体反应之一。还记得吗,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卷入“水门事件”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做出了诸如频繁摸下巴、弄脸颊等一系列动作,这些小习惯可是美国人们此前从未在他身上发现的。显然,尼克松的这些动作,就直接透露了他与该事件的密切联系,尽管他矢口否认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