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1 闻声瞬间可以识人--顺着声音潜入他的灵魂

声音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灵魂,顺着声音潜入他的灵魂,就能分辨哪些是动听的肺腑之言,哪些是模仿的诡辩之声。

一开口就说“老实说”的人最不老实

经常说“老实说”的人,十分在意对方对自己陈述事件的评价,并且多会很担心对方误解自己,因此喜欢用这几个字来强调事情的真实性,以求得到对方及团队的认可。那么,为什么他会很担心别人误解自己呢?为什么他一再强调自己所陈述事情的真实性呢?为什么他们那么害怕得不到他人认可呢?如果不是过分自卑,那恐怕答案只有一个:他们谎话连篇,经常虚构事实,说简单点,他们一点都不老实,或者干脆就是个骗子。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在很多时候却会被本能所支配,所以才会时有“下意识”、“不自觉”等情况出现。语言在很多时候就是被人的本能所支配的,虽然绝大部分时候,谈话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人们经过思考和逻辑整合才说出的,但几乎不论何时,人们在说话中总会穿插一些简短词句。这些语句往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谈话内容也不构成什么影响,并且不需要经过思考,因此完全可以被忽略掉。

但是,如果说话者与你的利益息息相关,那你一定要注意了。因为相对于其它经过思考和逻辑加工的内容,这些简单词句完全出于本性,因而更能反映说话者的真实意思,甚至是品性。“老实说”就属于这一类,经常以此作为过渡的说话者,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提醒你相信他。可以想象,只有没有十足的底气,甚至企图掩饰事情真相的人才会如此。

那些经常以这三个字来赢得思考时间的说话者呢,实际上是在向你透露这么一种信息:我一定要想出更合适的“事实”或“语句”,以便让你觉得我更可靠、更可信。

另外,如果在说这三个字的同时,说话者还伴以摸嘴、摸鼻子等典型的“撒谎”动作,则几乎可以百分百断定:这个人不可信,他在欺骗你!

当然,上述分析并不绝对,经常说“老实说”的人并非一定在骗人,有时候它只是反映了说话者的不自信;有时候它反映的是说话者的恳请之心;有时候它反映的则是说话者真老实的本性。至于你面前的这个人属于哪一种,只要再结合他的性情和他其它的日常行为就可以判断了。

留意语速变化,就抓住了他的内心变化

阿强是个口才很好又幽默风趣的人,同事们都特别喜欢跟他在一起,因为有他的地方就有笑声。但是阿强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一旦自己暗恋的美女同事小娟在场,他就会思维迟钝、说不出话。如果恰好小娟正在看他,他就更会面红耳赤、不知所措,甚至连最基本的逻辑和语速都不能保证。其实他每次都想在小娟面前一展自己的幽默天分,以期获得她的好感的。对于自己屡屡的“临阵怯场”,阿强真是郁闷透了。

许多人在面对自己喜欢又未曾表白的人时,都会出现上述事例中这种“大脑一片空白,说话颠三倒四”的情况。这证明了一点:当心里有事,尤其是这事与对方有关又比较密切时,我们往往会在说话尤其是语速上表现出来。推而广之,人们内心的状态,会通过说话反映出来。而内心状态的变化,又可以直接反映在语速的变化上。

语速很快一般说明他是一个性情直率且精力充沛的人,同时可能有点自我和固执;相反,语速很慢则表示他老实厚道、行事谨慎,同时可能有谨小慎微和过于敏感之嫌;而语速突然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则表示他的内心正在起着变化。

既然人们的语速会随着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心情状态而发生变化,那我们就可以由语速变化极其微妙地领略到说话者的丰富心理变化,揣摩探知他的心理状态。具体说来:

如果一个人平常说话慢慢悠悠、从不着急,而在某一时刻忽然大声又语速较快地说话甚至反驳时,那么很可能是对方说了一些对他十分不利并且是无端诽谤的话。语速的加快表达了他内心的不满、着急和委屈。但如果是正在读一篇富有激情的战斗檄文,或者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人们的语速的加速则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和热情。

如果一个人平常语速很快、口若悬河,可某一刻忽然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则很可能是对方触及了他的一些短处、弱点甚至是错误,要不就是他有事瞒着对方。语速的减慢反映了他底气不足、心虚、卑怯的内心状态。但如果是正在读一篇文辞十分优美的抒情散文,或者是在回忆某件美好的事情,则人们语速的舒缓、悠扬只是在体现自己对美的感觉。

当不存在上诸两种情况,平常语速慢者却忽然提高声音、加快语速,或者平常语速快者忽然放慢语速时,表明他们是想强调什么东西,希望通过语速的变化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是在辨论会上,这种情况则属于一种“挫对方锐气,增自身信心”的策略。

突然变得健谈可能是为了阻止对方讲话或在逃避话题

张峰从小就十分内向沉默,长大结婚后还是这个样子,有什么事都不跟老婆交流,气得老婆动不动就骂他“锯了嘴儿的葫芦”。

可就是这样一个“闷葫芦”,最近两个月突然跟换了个人似的,变得健谈了。原来老婆唠哩唠叨时他从来都不理,可现在老婆一开口,他就笑嘻嘻地跟她扯,而且还净扯些不着边际的话。

吃过晚饭后,老婆的习惯是拉着他一起看爱情片的电视剧,并且还特别喜欢边看边评论:“你瞧,小雪多漂亮、多善良,遇到这种美女,大亮这种老男人还不珍惜呢……”不过,这是以前的情况,现在张峰从来都不让老婆有评论的机会,他会想尽办法让老婆陪着他说话而不是看电视剧。他甚至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写满了新听来的笑话或好玩的事,从吃完饭到睡觉前,他会不停地给老婆讲故事,逗老婆发笑。

对此,张峰老婆当然会感觉十分诧异,她一方面为张峰的转变感到高兴,一方面又担心丈夫遇到了什么事情。直到有一天,她偶然在张峰洗澡时读了一条他手机上的暧昧新短信,一切才真相大白。原来,张峰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封住自己的嘴,免使自己提起与爱情有关的事,以免他不小心露出马脚啊!

现实生活中,上述故事的“突然转变”其实也是时有发生的。一个木讷的小男孩,在某次考试考砸后,一到父母跟前就会不停地讲学校里的新鲜事;一个原本比较沉默的女孩子,在喜欢自己的男孩子约自己出去时,会不停地说话,甚至让对方除了附和自己,没有任何提起新话题的机会……

仔细琢磨上述种种,你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突然由沉默变得健谈的人,往往是刚遇到了一些事情,并且这些事情均是他们不愿意再次提起的。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他们心里有“鬼”,为了不再面对这个“鬼”,他们会想尽办法引开话题,把对方的思维引向别处。至于那个在喜欢自己的男孩子面前突然变得滔滔不绝的女孩子,则很可能表明她不喜欢对方,不希望听到对方表白,以免使自己陷入一个难以推托的境地,引发双方尴尬。

看来,一个原本沉默寡言的人,忽然变得健谈,或者忽然在某一场合中或某一个人面前变得口若悬河,反映了他的一些小心思--要么是想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和思路方向,避免其提起某些令自己不快的旧话题;要么是怕对方提出自己有可能无法应付的新问题,所以以这种方式来阻止对方讲话。

但是,如果没有什么“旧话重提”等顾忌,原本沉默的人突然在某场合中变得健谈,则该场合多是是出现了某个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件,他想引起这个特定人物的注意,或者他对这个事件超乎寻常地感兴趣。

有理不在声高,声调高的人不一定有理

某咖啡厅里,顾客们正在享受着美好的下午时光。忽然,靠窗位置的一个男人大声叫起来:“小姐,小姐,你给我过来!来看看你们的牛奶,这根本就是过期的嘛,都结块儿了还卖,白糟蹋了我的一杯红茶。”服务小姐迅速走过来,一边微笑着赔不是,一边说道:“对不起先生,我马上给你换一杯新的。”

很快,新红茶端上来了,跟前一杯一样,配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服务小姐再次微笑着对那个男人道:“先生,我是不是可以建议你,如果放了柠檬,就不要再加牛奶呢?因为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儿,使它看起来跟坏掉了似的。”说完,服务小姐便轻轻退下去了。座位上,那个男人满脸通红。只见他迅速端起茶杯,强作镇静地喝了几口,然后起身就走了。

角落里,刚才那位服务小姐的同事替她抱怨道:“明明就是他错了,居然还那么粗鲁地嚷,你为啥不直接说他,给他一点颜色看呢?”服务小姐回道:“正因为他粗鲁,所以我才用委婉的方式对待他,否则不就吵起来了吗?再说,道理一说就明白,根本用不着大声说啊。”

看完这则小故事,你是不是和我一样,顿悟了“有理不在声高”这句俗话呢?确实如此,声调的高低并不代表一个人有理,反而,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而理直的人,常用和气来交朋友。

理不直,为何声高?

人们常说“理直气壮”,意思是只要你占住了理儿,说话的气势就可以很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相反的情况--明明是他无理,却不见“理屈词穷”之象,反而比理直的一方更加有底气,甚至气壮到了嚣张和飞扬跋扈的程度。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强词夺理,把无理强扭成有理,活生生地将黑白颠倒过来,最终使得有理的一方委屈之至、无处伸冤,真是“声高不一定有理”的活证据。

那么,既然理不直,这类人为何能够如此气壮呢?原因一般有三:一,为了掩饰内心的虚弱。有理没理自己是最清楚的,没理时还强辩三分,多半是强撑,以便挽回眼看就要丢失的面子,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二,不管他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是在利用人们“趋弱避强”的心理,企图以凌人之势来压倒有理的对方,获得自己不该获得的利益;三,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把罪责怪罪到了对方的头上。

遇到这类人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是第一种,我们完全可以报以微笑,沉默着去看对方的“表演”。他挣足了面子,或者自觉无趣时,自然会偃旗息鼓,去他该去的地方了。若是过分无聊之辈,那我们不妨用低头来显示自己的修养和大度。公道自在人心,观者看到你低头,只会为你喝彩,对你心生敬意。况且予人方便等于予己方便,给别人留足面子或打下台阶,从长远来看,也是一桩绝对不亏本的“生意”。

如果是第二种,我们便要保持住自己的立场,不要被对方虚张声势的表面吓住,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就像困难常用它骇人的表象来使人知难而退一样,这类人也不过是在张牙舞爪地显示“威力”。可事实上,也如同困难一击便败一样,他们也不过是个绣花枕头,你只要坚持立场,他们很快就会败下阵去。

如果是第三种,我们则完全可以像开篇故事中的服务小姐一样,微笑着,以平和之态“点透”事物本质,让对方自己“惩罚”自己去。

在处理这类事情时,无论遇到上述哪一种人,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静和平和,切不可被对方的无聊之态激怒,未战先乱了分寸。须知对方也许正想借你大乱之机达到他的目的呢。保持冷静和清醒之态,我们才可能强化自己的优势,赢得对自己最有利的结局。

理直,何必声高?

我们常常在超市里看到这么一幕:某人因为自己所买的商品出现问题,找到服务台气愤至极地据理力争,甚至大声斥责。当然,因为他占理,最后事情可能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但问题是:一,解决的过程可能不会让这个消费者那么舒服,因为任何人都是有尊严和脾气的,你大喊大嚷甚至出言不逊,服务人员难免会“投桃报李”,对你有不满或冷漠之态;二,即便遇到修养十分良好的服务人员,始终和风细雨地微笑服务,旁观者眼中的不屑或鄙夷之态恐怕也会让你不怎么畅快。没办法,你的处事方式已经透露出你不佳的修养和低下的素质,别人又怎么会对你尊敬有加呢?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有理,跟别人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便罢,完全不必高声大气。

当自身的正当权益遭遇损害时,勇敢维护是值得鼓励的。但即便是“维权”,也要讲究一个方式方法。俗话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于一些小纠纷、小摩擦,完全可以采用平和的方式达到预想目的,毕竟大部分人还是讲道理的。如果情绪激动,认为自己占了理便可以无所顾忌,咄咄逼人,讲话跟吵架一样,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则往往会使有理变成无理,使结果适得其反。

另外,行为是人们自身素质的最直接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如何,看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一件件的小事就足以评定了。自身利益受到影响,需要跟他人交涉时,更能够使你的个人修养一展无遗。俗话说“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如果你肆无忌惮,甚至粗俗不堪,即便你赢得了“战争”,也会失去人心,大大损害你在对方和旁观者心里的形象,使别人觉得你不过是个“半瓶子”的料儿。得此失彼,这恐怕也不是你想要的结果吧?

记着,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使问题变得更糟,更不是制造新的问题。因此即便理直,也不必过分气壮地和别人大喊大嚷地理论,毕竟委婉说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何况,“骂人先输五分理”,我们何必于胜券在握时自造不利局势呢?所以,还是避免“叫嚣式”的讲理套路吧,做一个办事效率很高又值得尊敬的高素质人士吧。 T1n8hG7U52VSPK79VLur4WZHqNmh8N5PSInWS+NCYfj/Ni96VEpW1DtAmmsIU5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