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每一个人迟早都会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性格和人品。许多人更是一见面,就喜欢论断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替自己负起责任来,因为我们有权力决定以后的路要怎么走,我们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因此人际关系要从自己做起。在开展人际关系前,首先要想想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人大致上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忠义之士,为正义而牺牲在所不惜,这种人又叫做硬汉。别人不敢说的他说,别人不敢做的他做,这就是硬汉。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但我不希望人们都做这样的人,除非他自愿。

做硬汉,要承受一些痛苦。比如,你要受很多的苦难,否则怎么知道你是硬汉?此外,你不能变节,做硬汉最可怕的就是变节,即做到一半不做了。做人应该有正义感,但是小心被利用。如果你所知有限,又充满正义感,就很容易被别人拿来当工具。每一个时代都有硬汉,如果说他们真的拿捏合理,就会流芳百世,否则就是无谓的牺牲。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对自己的选择,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第二种人是顺民,即唯唯诺诺、听话、保平安、少惹事。老实说,不是硬汉,非要他当硬汉,他很辛苦;不是顺民,非要强制他当顺民,他也很痛苦。在一个组织里面,一定要有顺民,也一定要有硬汉。

如果这两种人你都不想做,那你还可以走第三条路,做隐士,即不闻不问免得生气,反正都是别人的事。这种人既不会有什么贡献,也不会惹什么麻烦。

在这三种人中,做硬汉很辛苦,做顺民划不来,做隐士也不容易。一个人要做到完全不闻不问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总希望参与社会事务,总需要有点作为,所以隐士其实不容易当。

那怎么办?好在中国人从来没有走投无路的时候,既然三种人哪个都不好当,那我就三合一。在中国文化中,除了“孝”以外,还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合”。中国人之所以聪明,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合在一起考虑。我们尽量当顺民,但是偶尔也会当硬汉,必要的时候又可以做隐士,这种人就是随遇而安。

领导看得起我,那我就当硬汉;领导看不起我,我就当隐士,反正我讲的领导也不听;领导对我一般,那我就当顺民。中国人常常是看你对我怎么样,才决定我如何对你。同样一个人,有时候他什么都不管,有时候他很认真、很积极,而有时候他又好像很听话的样子。

该当硬汉的时候,就当硬汉。当年史可法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1645年,史可法率扬州军民与围城清兵展开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不屈被杀。

不可以逃走吗?当然不是,带兵打仗的人想逃太容易了,但是他一跑,这辈子就白活了,如果不跑,就可以万古流芳。人迟早是要死的,要死得其所,要死得其时,这是你可以选择的,所以史可法选择战死沙场。岳飞也是一样,如果他不想回去,别说十二道金牌,就算二十四道金牌也没用。结果他回来了,身遭不测却流芳百世。

人生不过是四个字而已--心想事成。我们不要把“心想事成”当做祝语,它本来就是事实。但心想事成不意味着你一直说想成功就能成功,老天听不懂人的话,整个宇宙都是信息场,老天只接受你的信息,但听不懂你的话。当你发出“我要成功”的口头信息时,老天所接收的信息是“这个人没有成功”,然后就如愿以偿让你不能成功。

什么时候你能掌握宇宙信息场的变化,你就可以心想事成。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心灵管理,即学会怎样去控制对方的心灵。我相信有一种力量,是到目前为止科学所不能解释的,叫做念力。宇宙非常大,我们已知的部分很小,如果已知的部分是科学的话,未知的部分就是神,如此而已。

每个人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价值观发散出去造成一种磁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频率相同的人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这个就是所谓的缘分。缘是机会,分就是关系,有缘无分就是说,两个人有机会,但始终无法建立关系。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物极必反,过分亲密就容易吵架。“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有道理的,因为两个人就算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牙齿迟早也会咬到嘴唇的。

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要想和别人搞好关系,首先要同自己搞好关系,要能够接受自己。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你跟自己相处不好,就不会有人跟你处得好;你跟自己处得好,别人才会跟你处得好。所以人要首先了解自己,跟自己相处好,而不是只看到别人。每当面对着镜子的时候,问问自己对镜中人究竟是爱是恨?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会喜欢你。可事实上就是有大部分人不喜欢自己,总觉得自己这儿长得不好看,那儿也长得不好看。要改变别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而改变自己不是说去整容,而是接受你自己。当你哪一天接受了自己,就跟自己相处好了,那时你会发现,所有人慢慢地都跟你处得很好,都开始接受你了。

憎恶自己的人,必然也憎恶别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在情绪上常常显得很不稳定,不是有意表现优越,便是相当自卑。这种内心的摩擦,使得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样也会憎恶他人。

如果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不好,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如何。先调整自我关系,然后改善人际关系,才是有效的途径。人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差异。

既然能够自主,一切由自己决定,当然要由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换句话说,一切的言行,事实上都要先通过“自己”这一关。自己认可的,才说得出来;自己认同的,才做得出来。所有接触的对象,也由自己来决定。人,最先也最多接触的,应该就是自己。

接受自己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过分地爱自己,有时会成为可怕的自恋狂。自恋狂最大的特征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不但不能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从来不怀疑自己很可能具有某些缺点,以致自认为十分可爱。我们最好冷静下来,客观地反省自己究竟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发现自己有缺点,只要实实在在努力去改善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憎恶甚至嫌恶自己,造成自我否定,反而容易成为坏人。

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就能够把它变成优点。接受自己有某些缺点的事实,尽量不要让它发展,进而将它转变为自己的优点,才是最好的办法。贝多芬后来变成聋子,照样谱写传世名曲。人都不是完人,有缺点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人没必要变成完人,“完人”表示把人做完了。对于自己的缺点,固然不可忽视,却也不必紧张。因为紧张无济于事,并不能解决问题。

把缺点变成优点,听起来有一些奇怪,怎么会这样?其实任何言行,配合时空的变迁,调整到合理的地步,便是优点。离开了具体的时空,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劣可言。

尽量减少缺点增加优点,并不意味着让所有人都说你好,想得到所有人的赞美本身就是贪心的想法。

大家都说好,未必真的好;大家都说坏,也未必真的坏。特别是多元化社会,同样一件事,有一个人说好,就可能有五个人说坏。我们不能够单凭人家的论断来判定这件事情的好坏,却应该看看赞成的是哪些人,反对的又是哪些人,然后再谨慎地进一步判断。

不要太过在乎别人的批评,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坏话,要看看说的人是谁。希望每一个人都说自己好的人,往往过分害怕得罪人而成了乡愿,并不是大家所喜欢的对象。

因此,听到不同的声音,要先明辨是非,因为不同的人立场常常不一致。凭良心,不讨好,也不刻意为了凸显自己的好而得罪小人,这才是上策。

以实实在在为做人的准则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规规矩矩”,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中国人虽然处世追求圆通,但始终以务实为修身之本。中华文化一直强调“君子务实”,务实的具体表现为,做人重诚信,不伤害其他人,并且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别人。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过错,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正是务实、务本的实践,也是对待自己的最佳途径。

从古至今,获得成功的人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正道,一是偏锋。以务实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属于正道;用欺诈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即为偏锋。循正道成功,才是实至名归,值得敬重。因偏锋而成功,不过是欺世盗名,并无多大价值,徒然惹人背后耻笑。中国人厌恶权术而欣赏艺术,便是由于艺术才是务实、务本的方式与技巧。

成功离不开实实在在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但只是实实在在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并不一定能成功,这只是基础工程。就像打地基一样,地基稳,才能在上面建造高楼大厦,但地基并不等于高楼大厦。所以务实只是本分,守本分之外,需要进一步持经达变,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最好是多看、多听,先了解环境,再适应环境,然后才动脑筋改造环境,最后才有能力合理地创造环境。多看、多听、多问,并不一定只限于正面的、好的东西,对于那些负面的、不好的东西也要了解一下,这样有助于防患于未然。记住,此处只是教你多看、多听、多问,但要少说,正所谓言多必失。贸然说出一些话来,固然痛快,却也很快就要承受某些痛苦。但少说并不意味着不说,否则就是矫枉过正。当你看准了、想明白了再说话,才会言必有中,每一句话都合理,这样比较妥当,也会受欢迎。胡言乱语,不但让别人看不起,而且降低了自己的信用。

在不忘本的情况下权宜应变,才不致乱变。人际关系是不进则退的,就好像一株幼苗,需要时时浇灌才会茁壮成长,否则的话就会枯死。如果不能随时注意调整,久而久之,人际关系只会转坏而不可能转好。

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因时、因地而制宜,才会增进与别人的良好人际关系。

务实的同时必须适当地调整,使根本稳固。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必须富于改善意识,运用精锐的眼光,发挥自己的智慧,不断寻求改善。我们常说随机应变,就是说,任何事情都需要因人、因地、因事、因时而制宜,不可以一成不变,但是“不可乱变”,不可以为了求新求变而忘本。有所变还要有所不变,变来变去都能够务实,才是以不变应万变。

人际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于自己长期地培养声望。同样一句话,声望不够的人说出来,便是人微言轻,很少有人加以理会;换一位有声望的人说出来,马上显得有分量。

养望相当困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培养自己的沟通力,是比较可行的途径。人际关系有许多地方离不开沟通,良好的沟通力,正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沟通能力强,就是说话说得让对方听得进去,让对方乐于接受,能够引起对方的共鸣,进而引发共同的行为。

沟通力良好,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彼此协调。这时候更需要重视人伦的道理,使大家觉得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值得敬重,也能够给予相当的信任,久而久之,声望就建立起来了。这是急不得的,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在中国社会,遇到争执的时候,经常会请几位德高望重之人出面调停。难道德高望重之人就一定公平吗?未必,但是大家对他们有信心,知道他们一定会公正,所以将其视为沟通的桥梁。不管他们的评判有没有道理,对立双方都比较方便下台阶。

善待他人人是群居的动物,从一出生起,就避免不了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尤其是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很复杂,没有人能逃得过这张巨大而无形的关系网。那我们应该如何维系这张网,即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呢?

待人需要诚心朋友相交,贵乎交心,也就是说,知己朋友要心意相通、坦诚相待。诚信是自古以来人们推崇的美德,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变成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那还有什么意思?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了解才能产生信任,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要求不败,除了自己知己之外,还要让好人知己,不让坏人知己。然而,好人坏人很难分得清楚,所以不得不制造若干假象,来掩盖自己的实情。中国人通常会让自己的眼光收敛一些,不流露出真正的感情。

戴上面具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完全没有面具等于赤裸裸地站在众人的面前,反而容易引诱别人欺诈或利用你。所以我们必须小心,有时把弱点装成优点,有时又要把优点装成弱点,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没有弄清楚对方之前,以及弄清楚对方根本不怀好意之后,必须谨慎地保全自己。否则一直诚恳待人,反而为人所害,势必使自己从此对诚恳失去信心,结果变成一个奸诈阴险的人,岂非害了自己?

中国人的自保心理很重,做起事来难免“遮遮掩掩”。明明是个中高手,却装成一窍不通;喜欢的东西,假装不喜欢;想要的东西,先让给别人;不想来说“要来”,说“不来”却来了。中国人在虚虚实实之间,有很多变化。有些人说中国人骗来骗去,实际上中国人多数重视诚信,不过是因为亏吃多了,自然懂得遮遮掩掩的好处。有时候中国人并不骗人,只是暂时蒙一下,瞒一时,一方面明哲保身,一方面静观其变。出发点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欺骗别人,所以也不算是什么善意的欺骗,因而丝毫没有欺骗的意思。

人与人相处,用诚恳的态度来感动对方,固然是不易的原则,但是实际应用起来,这种单一方式很难奏效。有时候需要“设计”一点小花样。这些花样是建立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润滑油,可以使彼此之间减轻摩擦,促进互动。

耍花样的人,很容易惹人厌恶,引起反感。但是,完全没有花样,一切直来直往也不容易受人欢迎。

举个例子,有人过生日,你直接送他礼物,他会感谢,但未必感动。如果你设计一些花样,让他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事,他可能会很感动。为什么大多数女人都喜欢浪漫,浪漫不过是在适当时间、适当的地点制造一些花样而已。

心正的人,就算花样一大堆,也称为艺术。心不正的人,如果花样一大堆,便是玩弄权术。艺术和权术只一字之差,但性质不同,艺术的基础是诚恳,否则便成为权术,成为破坏人际关系的杀手。前者以心正为出发点,后者则因心不正而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对待一些人,可能正常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要想点小花样,但千万不可以耍花样害对方。比如,我们常说,请将不成,何不激将。激将法早已有之,即用恩威并施、刚柔相并的方法达到目的。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奇佳的效果。

对于自负的人,我们越是诚意请求,他就越发得意,不是托故拒绝,便是推三阻四,此时运用反激的方法,会屡试不爽。激将的要领,在于一切为他着想,例如担心他受害,恐怕他不能胜任,唯恐他受人摆布,激起他的自尊心,使他非要表现一下不可。

对于老于世故的人,反激若是没有把握,可以先把他捧得高高的,再暗示他此事非同小可,而且非他莫属,让他自告奋勇。这种正激的方法,使他很难推诿。这对于有能力而退缩一旁的人,具有奇效。

这些小花样,我们不应该排斥,否则很难彼此和谐。这些花样是人际技巧而非伎俩,与以诚相待并不矛盾,因为你的出发点是好的。

不过,权术和艺术,从形式上、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以致很多人分不清楚,也看不明白。

有人把权术当做艺术,惹来很多反感。有人则把艺术看成权术,极力加以排斥,使得自己寸步难行,还被人视为不近人情。

我们既不可以盲目排斥花样,认为凡是有花样的都属权术,也不能够心术不正玩弄权术,把别人当做傻瓜,自以为聪明地耍手段、玩花样。因为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得其法,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待人需要友善对待别人只有诚心还不够,还要有善意。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蛮貊之言也;赐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亲属之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子路、子贡、颜回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子路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

孔子评价道:“这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夷狄之间的做法。”

子贡说:“别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导他向善。”

孔子评价道:“这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颜回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

孔子评价道:“这是亲属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人性原本有善有恶,事实上也可善可恶。一般人偏向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自己抱持善意,期待对方善意的响应,多半能够心想事成。因为中国人是交互的,你对他好,他没有理由不对你好。同样的道理,一开始就认定对方缺乏诚意,对方十分敏感,一下子就看出来,当然不会诚恳地响应我们,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表现自己的善意,使大家对我们产生比较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建立关系。别人注意我们,却产生不良的印象,不如不让他注意,反而更好。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还需要造成良好的观感。

不仅自己向善,还要导人向善。朋友的美德,应该替他宣扬;朋友有缺点,要帮助他改正。闻过则喜是一种美德,可惜做得到的人委实太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意思说,当朋友有过错的时候,要忠诚地劝告他,要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他不接受的话,那就要停止,不要去自取其辱啊!

指出朋友的缺点或错误时,要先赞美他,然后批评他,最后再赞美他,这样他才乐于接受。也可以借用别人的话来批评对方,譬如,“有人说你相当不近人情,但是我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或者“我看你整天忙于工作,偏偏有人还在批评你偷懒……”,这样就可以弱化批评的语气。

想改掉朋友的坏毛病,最好以身作则,让其耳濡目染,慢慢自己调整。因为朋友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常常告诫别人,谨防交友不慎,就是因为不好的朋友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种朋友斥之为狐朋狗友,而把那些能带给我们好的影响的朋友称为益友。我们要影响对方,必须先了解他的背景和立场,主动给予配合,才能让他乐意接受。尽可能发现彼此相似的地方,最好能找出他的优点,逐渐喜欢他、关心他。当这些反应传给他以后,他也会有所回馈。彼此都伸出友谊之手,产生交互作用。先承认他言之有理,让他了解我们并不是存心要改变他。然后晓以道理,使他觉得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有另外一番道理。

当他身心放松的时候,趁机让他自己改变,通常比较容易收效。

表达善意要多替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别人才可能依据交互精神,同样站在我们的立场来合理地回应。大家都将心比心,交集的范围加大,彼此有共识,当然容易沟通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任何人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必然被视为自私自利而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欢迎。

想想自己,也想想别人,才能合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合乎将心比心的原则。有一句话很通俗,“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想别人”。不过有些人前半夜想自己,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从来没有想过别人。

待人需要礼貌中华文化非常重视“礼”。《论语》上说:“不学礼,无以应。”民间也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可见,在人际关系中,礼貌是不可或缺的。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牛忧伤地说:“人人都有好兄弟,就单单我没有!”子夏说:“我(商)曾经听人说过,人的生死,冥冥中自有天定,人的富贵也完全是由上天安排。君子只要恭敬地修养自己而不犯过错,对待他人谦恭有礼,那么在四海之内的所有人,都是我的好兄弟了。君子又何必忧愁没有好的兄弟呢?”

礼貌的作用,一使大家相处愉快;二使大家在一起时,秩序井然;三为表现合乎自己的身份;四为发挥以让代争的精神。做一个谦恭有礼的人,别人自然会喜欢你而与你亲近,你又何必做司马牛之叹?

对人有礼貌,不见得马上有实际的效益。有些人急功近利,认为有没有礼貌,人家又不能把我怎样,何必约束自己,处处讲求礼貌?有些人注重形式化的礼貌,却丝毫不关心人,令人觉得此人很虚伪。就像美国人那样,他们惯有的礼貌只是一种虚假的表象,并不含有任何情感因素。

待人需有差别虽然与我们打交道的人众多,但我们却不会一视同仁。中华文化中形容交情的词有很多:点头之交、泛泛之交、患难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这些词多以交情深浅而划分,这就告诉我们,对待交情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亲疏有别、差别对待的形式。

对只是认识但并不熟悉的一般人,我们仅限于礼貌性地打招呼,谈不上什么信任不信任的问题。逐渐互有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成为熟悉的朋友之后,虽然也交换一些意见,但多是闲聊,毕竟交浅不言深,不可能涉及不足为外人道的题材。熟悉的朋友当中,有一些信得过的,慢慢变成好友,再进一步成为密友,这才放心商量一些私人的问题。密友经得起再三的考验,切实可以交心的,才会变成知己。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虽然将关羽、张飞、赵云都视为兄弟,但他对三人的感情并不同:关羽、张飞是他的结拜兄弟,三人自桃园结义开始,便亲如一家,刘备所说的“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指的也就是关羽、张飞二人。而赵云的地位则不同,关羽曾说:“翼德吾弟也;……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

位与吾相并,可也。”一句话点明了赵云的地位,不过是因为他战功卓著,加上忠心耿耿,所以从情分上视为兄弟而已。

其实每个人都如此,都会谨慎区分自己的知己、朋友、熟人,我们如此对待别人,别人也如此对待我们,这都无可厚非。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还要掂量一下自己在别人心里是何分量。如果你和别人是知己,完全可以无话不谈,他有什么过错,你都可以委婉指出;如果你和别人只是熟人而已,则交浅不可言深,以免犯了别人的忌讳,埋下祸根。

要想交到知心的朋友,离不开感情的投入,即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其想法,以了解其感受、要求和苦恼。这种感情投入是自发的,不应计较产出,你自然会得到许多朋友。如果你是为了获得回报才投入的,总是想着“我对你好,你一定得对我好”,那你肯定得不到他人的回馈。

人和人打交道不应该点到即止,如果你认识的人都只是泛泛之交,而无一个知心朋友,那又怎会有乐趣呢?我们认识别人,并不会只是抱着认识的目的,而是想通过交往熟悉起来,成为朋友。

三大禁忌人际关系有三个破坏因素:锋芒毕露、自负和轻率。如果你有这三个毛病,最好马上改掉。

一个人锋芒毕露,其人际关系不可能好。很多年轻人都有这个毛病,到哪里都要变成焦点,别人讲话他要插嘴,对什么事情都有意见……这些都是锋芒毕露的表现。锋芒毕露不一定会出人头地,因为所有的人都会找机会把你的锋芒除掉。很多人年轻时有棱有角,后来却变得很圆滑,就是因为受了很多打击。

自负也是破坏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很多人刚上大学的时候,眼睛长在头顶上,只看到天,没把别人放在眼里。上了二年级后,挨老师的批评多了,眼睛才慢慢长到下面来。

尤其现在把大学分等级后对年轻人的影响更大。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底气都不足。但是社会风气就是这样,而且全世界都这样,比如日本,只要一个人上了东京大学,他这辈子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职业有人给他找,老婆有人给他找,房子有人给他找,他什么都不用操心。这就造成了一些年轻人进入名牌大学以后,目空一切。结果在工作时,很难与别人合作,管理他也非常困难,除非你都听他的,而他又不成熟。所以,企业只好让他做可以独立完成的小项目。

西方人一直强调人要对自己有信心,但我认为,人应该对老天有信心。什么叫老天?老天就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服从自然的规律。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伏羲氏当年就是从自然的景象体会出人应该怎样的。伏羲说,天、地、人,曰三才。意思是说,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像天,有一个人像人,有一个人像地,像天的人就要领导其余两人。皇帝自称天子,是因为只有他才能够代表天;地是很踏实的,它要承受所有东西,负荷力最强;人要承上启下、顶天立地。三个人在一起,角色不同,互相配合,才能相处愉快。

这样的话,每一个人都不能有锋芒,一切要顺乎自然,这是中国人一向的主张。花长得美,就会被摘掉;树长得直,就会被砍掉;人有才能,就会遭打击。所以一个人要修炼,要有内涵,不露锋芒,就会有前途;一个人很自负,自己认为了不起,那就叫做无法无天。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颜回,成绩最好,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但他英年早逝,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反而其他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做出了很多功绩。

轻率,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不经过大脑。自以为很聪明,实际上就是轻举妄动。遇事不要立即反应,因为每次发生的事情都很特别,历史虽会重演,但从来都是大同小异,所以谁也没把握处理好。

很多人经常说要按照惯例办事,但每次的事都不同,何谈惯例?所以,同样的事结果往往不一样,有走运的也有不走运的。有些人开车闯红灯被抓,第一反应是倒霉,从来没有人主动承认“我违规了”。被抓的人肯定想:“前面的车闯红灯警察没看到,后面的车闯红灯警察没来得及抓,所以只有我倒霉。”

一般人遇到刺激就会乱说话,事后才后悔,而闭上嘴后,这个刺激会迫使大脑飞快地运转,积极思考问题,这叫做谋定而后动。千万不要急于显示自己很聪明而立即反应,否则你会后悔的。我们都不是神仙,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缺点,最要紧的就是告诉自己:“我很有能力,但是我不要随便表现。”

因为我们不是西方人,西方人一生只做两个字而已,一个叫Show,Show就是作秀的意思,西方人有什么才能,一定要表现出来。另一个叫做Tell,Tell就是告诉别人我表现了什么。西方人不断地表现,而且到处去告诉别人,自己能做什么。这种人在中国是非常吃亏的。中国人遇到事情都先说“我不会”,然后看看大家都不会,才说“我来试试看”,结果做得非常好。

你问一个美国人最近在干什么,他什么都告诉你;你问一个中国人最近在干什么,他什么都不会告诉你,因为他的第一反应是“你问这个干什么”。你问一个美国人“你会打乒乓球吗”,他会就说“会”,不会就说“不会”;你问一个中国人会打乒乓球吗,他一定说“不会”。中国人不敢说“会”,否则对方会很认真地跟你打,把你打得惨败,然后还笑话你:“你这样就算会啊?那谁不会呢?”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中国人为什么会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我们很会保护自己。比如,有人问:“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中国人肯定说:“我不懂。”这样,就没有任何责任了。然后他听听大家的看法,听来听去觉得还没有自己懂得多,于是就站起来说:“我刚刚想到怎么办,让我试试看。”结果不言而喻。中国人没有确保安全的时候,不会轻易出手。

情势不停地在变,我们要特别机警,有任何风吹草动,先闭上嘴,赶快动脑筋,找到当前的合理点。

全世界最受老天关爱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犹太人,一种是中国人,这两种人所受的磨难最多,但是最聪明。

全世界公认犹太人最会做生意,但有一个犹太人跟我说:“全世界最会做生意的是中国人,不是犹太人。中国人把‘最会做生意’的名号安在犹太人头上,人们看到犹太人就很警惕,结果犹太人根本赚不到钱,而中国人一直说‘我不会做生意’,结果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说,一个有能力就表现出来的人,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十大要领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很多人用其一生来寻觅若干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知己,以期成大功、立大业。如果说中国人一生都在努力建立靠得住的关系,大概并不为过。伯牙、子期虽然谱写了《高山流水》的千古绝唱,但在现代社会,像伯牙这样的人却不值得推崇。知己难逢,我们最好扩大交友的范围,然后由疏而亲,由浅及深,在众多的朋友中寻觅知己。

一表人才中国人从小就被培养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的意识,中国人的一切都是从人际关系开始的。成功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人共同的愿望。中国人普遍相信一条定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靠”的意思,当然是“依靠关系”。于是靠得住或靠不住,便成为中国人十分重视的变量。靠不靠得住,必须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考验。而朋友众多,选择靠得住的朋友的几率也比较大。中国人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便是希望广泛地结交朋友,然后从中寻找知己。就算不能成为知己,朋友也总比陌生人要好得多。

很多人用其一生来寻觅若干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知己,以期成大功、立大业。如果说中国人一生都在努力建立靠得住的关系,大概并不为过。伯牙、子期虽然谱写了《高山流水》的千古绝唱,但在现代社会,像伯牙这样的人却不值得推崇。知己难逢,我们最好扩大交友的范围,然后由疏而亲,由浅及深,在众多的朋友中寻觅知己。

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庆幸的是,中国人善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人际关系的建立技巧可以简化为十大要领,分别是一表人才、两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游、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这十个要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要诀,缺一不可,必须合理应用,以确保成效。十大要领通俗易懂,学会以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要领虽然只有十个,但内涵丰富,不可局限于字面上的意思。按照这十点去做,基本不会产生太大的冲突。

十个要领可以归纳成五个方面:人际关系的起点、人际关系的媒介、人际关系的交往、人际关系的技巧、人际关系的修养。这五个方面,中国人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一阴一阳之为道。这十个要点就是道,归纳成的五个方面都是一阴一阳、两两相对的,例如,一表人才是指先天的,两套西装是指后天的。

一表人才有三个重要的含义:第一,一表人才通常叫做第一印象。当你看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会对他有个初步的印象,这就是第一印象。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用第一印象来论断一个人,这是很危险的做法。因为外表看起来很忠厚的人,内心可能非常阴险;外表看起来很聪明的人,实际上很可能是个草包。

外表不能够代表人的全部,有很多人就吃过这个亏,只凭第一印象判断别人,这种做法太武断了。

第二,很多人都会凭第一印象来论断你。这就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你不要犯这个错误,但是你无法禁止别人犯这个错误。太多的人都是凭第一印象来决定他喜不喜欢你,甚至很多年轻人凭第一印象来找自己的终身伴侣,即所谓的一见钟情,结婚后才发现彼此根本不适合,结果只能草草结束婚姻。

第三,外表有利也有弊。并不是说人长成什么样,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成就。人的脸孔是经常改变的,这是自然的转变,而不是要做整容手术。所谓相随心转,就是说心在改变,相貌就跟着改变。所以你跟别人见面时,不要再讲这种老话:“好久不见,你一点都没有变。”这是骂人家不长进。从生理的角度讲,人体一直在进行新陈代谢,经过一个周期,人体的大部分细胞都会更新,所以人时时刻刻都在变。

不要以貌取人我们都知道,不要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因为人不可貌相。一眼就要看穿别人,实在非常不可靠。

但是,别人常常以第一印象来论断我们,往往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表现出欣赏或不屑的样子。

人际关系与人的长相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说人长得漂亮,人际关系就好,人长得丑,人际关系就差。但不可否认,有人靠长相,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占了很大的便宜,同时也有人因长相吃了很大的亏。举个例子,在《三国演义》中,最出色、最具传奇色彩的恐怕要属诸葛亮了。但不要忘了,当时还有一个与诸葛亮齐名的人,就是庞统,“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可以说二人的实力差不多。可是二人的际遇却大不相同: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奉诸葛亮为军师,以师礼待之。而庞统虽然巧献连环计,帮了刘备一个大忙,却需要拿着诸葛亮的荐书去谋个一官半职,最后刘备只派他当个耒阳县令,要不是张飞误打误撞,使庞统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估计他一辈子就是“县太爷”的命了。诸葛亮成为蜀国的丞相,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庞统可以说寸功未立,就惨死于落凤坡。

为什么实力相当的两个人,际遇如此不同?是庞统浪得虚名吗?不是,我们再看书中对诸葛亮的相貌描写:“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再看庞统:“(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这恐怕就是关键所在。就因为庞统长得难看,估计又形成恃才傲物的性格,所以孙权不喜欢他,刘备也不喜欢他。我想,他初见刘备之时,就算拿出诸葛亮的荐书,恐怕刘备也只是碍于情面,封他一官半职,而非真正欣赏他的才华。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也是以貌取人的代价。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是也不能忽视别人的长相。一表人才也提醒我们仔细端详别人的长相,因为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即“相由心生”。但是,如果完全凭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他的心,就容易犯致命的错误。

人是很善于伪装的,所以要特别小心,看人的时候要多看几遍,要多来往几次。

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目露凶光,说明他很凶狠;目光暗淡,说明他没有什么能力;双目无神,说明这个人的运气不好。当一个人看到你,目光就闪烁不定,根本不敢跟你对视时,要看他是男人还是女人。一个男人想骗你的时候,他根本不敢看你的眼睛,而是会躲来躲去;女人则刚好相反,她在盯着你的眼睛的时候才开始骗你。这就是男女有别,不要上当。

其次,看他的鼻子。

……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每个人都带着一个面具。随着人际关系的加强,你要使他主动拿掉面具,达到真诚交往的目的。但是你不能要求每个人一见面就很真诚地对你,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5CKRPVa1zOE2ayliJ9m4XE3WYuE6bJ+Jb9FQ8QRPf2KajoytlqS27WF5GJZzrMl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