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一个好汉三个帮

——让同仁成为你重要的贵人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能成大业者,大多需要借助同仁的力量,单枪匹马,独闯天下固然值得赞许和钦佩,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要知道“人心齐,泰山移”的古训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一个人如果拥有不错的才华,再加上贵人的相助,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了。

找对同仁,同舟共济创伟业

民间有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和能量总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够集思广益,兼取各家之长,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便能帮助你早日实现理想,走向成功。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同仁之间相互依靠、共图大业的一个最好例子。在中国古代,只要志同道合就可以义结金兰,结拜换帖,成为同甘共苦的兄弟。当初,刘备为了让关羽和张飞辅佐他打江山,与其结为换帖兄弟。其实,他们三人都是普通人,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三个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最后经营起一番事业来,在群雄逐鹿的三分天下过程中取得一席之地。

纵观历史,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但在创立政权的时候,需要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在巩固政权,治理国家的时候,更离不开同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善于利用这种力量。他曾经对大臣们说:“许多帝王总是按个人喜好做事,心情好的时候连毫无功绩的人也胡乱封赏,一旦有任何不顺心的事,便马上大发雷霆,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天下之所以大乱往往是这个原因。我日夜以此为警戒,如果各位有意见,不妨直率地提出来。”唐太宗正是由于广泛地听取和采纳臣子的谏言,才能不断地反省自我,扬长避短,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权,创立了太平盛世的繁荣局面。

巧妙地利用同仁的力量,不但在古代可以帮助自己建功立业,对我们现在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比如说经商,如果一个人资本不足,各方面的条件都还欠缺,那就不如多和几个人结为“同仁”,集众人的智慧与财力,使自己经营的事业变得更大,从而更具竞争力。

曾经名噪一时的香港房地产业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就是依靠同仁的力量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来源于1958年香港商界“三剑侠”组合的“永业企业公司”。所谓“香港商界三剑侠”指的是三位在经营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企业家,即地产巨子郭德胜、证券大王冯景禧、华资探花李兆基。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看好香港的房地产业,但又缺乏单独作战的实力,于是经过协商而“誓师结义”,提出一个同仁企业的基本纲领来,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大家都发”。

当时英国殖民政府是把“官地”用“官契”形式批租给公民使用,公民只要交了租金,如何使用土地,政府基本上不问,这样任何人只要能租到土地,就可以获得转租土地使用权的利润。香港地少人多,各业兴旺发达,土地转租的利润必然越来越高。为此,从1950年起,冯景禧与人合伙购买土地官契,进入房地产领域,到1958年,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郭德胜来找冯景禧,确实是找到了一个行家里手。

李兆基对香港的实业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认为进入房地产领域是最佳选择。他反应敏捷,足智多谋,有他参加“永业企业公司”,几乎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同仁企业请出诸葛亮来做“总经理”。

“永业企业公司”以“三剑侠”为核心再伙同另外五位股东开业,首先买入沙田酒店,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手腕。郭德胜老谋深算,冯景禧精通财务,李兆基胆大心细,三人上阵,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他们三位后来都是进入香港十大富豪行列的企业家,能够在一家公司共同奋斗,算得上是香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段佳话。

由于起家时资金有限,最初的经营方式是以低价买进旧楼,拆掉重建,再伺机收购一些无人问津却又有发展潜力的土地,进行转手买卖,并且制定了“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营销政策,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五年下来,虽然没有大发,却为后来的大发奠定了基础。在已经看到了前景的情况下,“三剑侠”决定亮出自己的旗号,他们“甩掉”其他股东,重新组合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字源于冯景禧的“新禧公司”中的“新”字,“鸿”字源于郭德胜的“鸿昌合记”的“鸿”字,“基”字干脆取自李兆基的名字。对“永业”向“新鸿基”改组一事,香港舆论界后来评论说:“我们可以想像,他们从‘永业’开始三人联手,生意做得很顺,否则的话不会五年后继续合作。”其实,“三剑侠”得以继续合作,主要原因还不在于生意做得顺,而是三人在这五年内感受到同心协力的成果和愉快。他们可以“甩掉”其他“永业”股东,说明他们是精明的企业家,审时度势后可以迅速作出决断;而且他们一开始就立下自己成就大业的志向,找来可以共谋一件大事的同仁,如同《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联军讨董卓,是在各自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向目标作为合作的基础,当这个目标实现或者实践证明不能实现时,合作便必须中止,不应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也是他们可以仿效“桃园结义”的办法组建公司,经营产业,却也不为传统的政治体制观念所束缚的务实态度的体现。

“三剑侠”得以继续合作,是他们认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风浪,只有靠三人继续同心协力,才能闯过险滩。否则,他们不会等到1972年才协议分手,共分“天下”。“新鸿基”创业的十年,是“三剑侠”以“桃园结义”精神合作奋斗的十年,据说三人都是全身心投入,每人每天都要工作15~16个小时,他们说那时是相互比赛“苦干”,这或许也是“新鸿基”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的确,同仁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在借助别人优势的同时,也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为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了1+1>2的影响和效果。借助同仁之力,共谋大事,不失为走向人生成功的一种捷径。

把朋友转化成你事业上的同仁

朋友有许多种,不同类型的朋友会给予我们不同的帮助,但有一种朋友对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那就是由朋友转化成的事业上的同仁,由朋友到同仁只有一步之遥,但却能使朋友之情得到升华,事业之旅也更易迈入新的境界。

儿时的伙伴,因为彼此的感情深厚,很容易成为日后共创大业的同仁,这种角色的转换有时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这样的例子很多,其中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例。

比尔·盖茨中学毕业后如愿以偿地被哈佛大学录取。一般的孩子,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大学,会利用进大学前的漫长假期痛痛快快地玩一玩。比尔·盖茨也可以如此。可是,程序员的工作和计算机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无暇考虑怎样去玩,而是和他的好友保罗一起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是渴了喝一罐可乐,饿了吃一张馅饼,他们在计算机前通宵达旦地工作,与此同时,两个人的计算机技能和知识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进步,使他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希望。

快临近开学了,比尔·盖茨不得不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报到,但是,他的心里却仍然想念着计算机的工作。哈佛大学有一个计算机中心,这使比尔·盖茨喜出望外,因为他可以在此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了。比尔·盖茨平时把主要精力用在计算机上,但在临近学业考试时,他却全力以赴、昼夜加班突击背笔记和必考的内容。就这样,他保证了每门课程都能获得及格成绩。而在计算机方面,他却达到了没有哪个同学能与之相比的程度。

为了与比尔·盖茨及时联系,保罗来到波士顿。他已经退学,专心在计算机行业寻找新的开发项目。

比尔·盖茨一边在哈佛大学读书,一边想着计算机领域的开发,而且主要的心思用在了计算机上。他几次想退学去干计算机开发,可是,由于父母的反对和未找到合适的项目,他不得不继续在哈佛上学。而他的好友保罗则是一有计算机世界的新动向,就跑来告诉比尔·盖茨。有一次,保罗在一份杂志上见到了一台微型计算机照片,就拿着它来找比尔·盖茨。比尔·盖茨见说明中写着“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可与商用型号的计算机相匹敌”,比尔·盖茨超前的思维能力使他有意识地对保罗说:“看来计算机像电视机一样普及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两个人为此兴奋不已。他们在朦胧中看到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因为比尔·盖茨和保罗擅长的是计算机程序,如果计算机得不到普及,那么,对程序的需求也就不会兴旺,相反,当计算机普及的浪潮到来时,人们对计算机各种程序的需求就会自然地成为一种必然,这样,比尔·盖茨和保罗就有了用武之地。这两个天才少年用他们自发的兴趣和天才的头脑,预见到了一个庞大的新兴科技领域的出现,并为之准备了优秀的头脑。

比尔·盖茨和保罗在喜出望外过后,决定大干一番。他们决定为新诞生的微型计算机编制语言,也就是系统软件。他们超前的思维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便于应用的程序,计算机就毫无可利用的价值了。说到做到,比尔·盖茨马上给生产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打电话,要求编制可使用的程序。该公司的创办人已经接到了好几个这样的电话,所以,对比尔·盖茨说道,如果你真的做成了,就应该拿来试试。比尔·盖茨和保罗抓住这个非常渺茫的机会,立即进了哈佛大学的计算机中心。两个孩子昼夜奋战,一刻不停地干起来。经过连续八个星期的奋战,他们为微型计算机设计了一个取名为“登上月球”的游戏程序。在实验后,他们认为可以让这个程序工作了,于是,就由保罗带着这个刚刚诞生的程序,乘飞机到新墨西哥州的微型计算机诞生公司去试用,而比尔·盖茨则留在学校等待保罗的消息。他的心情是紧张和不安的。与比尔·盖茨怀着同样心情的保罗,抑制住紧张的情绪,按照设计步骤在实验室里操作着。结果是,第一次实验就获得了成功。

当实验成功后,保罗干的第一件事是奔向电话机,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接到电话后,和保罗一样兴奋。但当微型计算机公司提出立即把他们设计制作的程序推向市场时,比尔·盖茨立即冷静了下来。这个聪明的少年,不仅有过人的才能,而且有着超越一般人的思维能力。他懂得,市场上需要的是完善的产品,而他设计的程序刚刚经过实验,还必须经过反复实验,直到完美无缺之后,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比尔·盖茨已经意识到,一个大好的商机已经来临了,为此,他决定离开哈佛,和保罗一起开办软件开发公司。

1975年7月,比尔·盖茨和保罗在亚帕克基市创立微软公司(Mi—crosoft)。最初名字为Mi—crosoft,不久其中间的连字符即被去掉,“微软”之名出自“微电脑软件”之意。虽然,比尔·盖茨并不认为构思一个名字就是一项成就,但是他对这个由他亲自替公司起的名称感到十分得意。他认为,“微软”之名用于一个专门开发微电脑软件的公司最合适了,何况,整个电脑软件行业目前只有惟一的一家微软公司。

他们创办公司的宗旨是:要为各种各样的微电脑开发软件。当时,比尔·盖茨还不到20岁。

后来的故事印证了这两位天才少年的远见,他们的事业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突飞猛进,使微软成就了软件帝国的地位,而比尔·盖茨也一跃成为世界首富,保罗·艾伦也成为身价超过百亿的富豪。

儿时的伙伴成了日后最佳的搭档,这种由朋友转化为事业上同仁的力量通过新科技革命得以彰显,把朋友转化成事业上的同仁,有时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仁齐心,其力断金

“人和万事兴”,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人心所向,众志成城,就会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同仁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协作,相互依靠,就能够不断战胜客观环境的障碍,早日达到成功的彼岸。

我们从小就知道,大雁南飞的时候,“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它们之所以在空中不断变换队形,同它们的续航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是它们在长期适应中所形成的最省力的飞翔方式。雁群以一字形或人字形列阵飞翔时,后一只大雁的一侧羽翼能够借助前一只大雁鼓翼时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当飞行一段距离后,左右交换位置是为了使另一侧的羽翼也能借助空气动力缓解疲劳。同时继续“鼓舞”尾随的同伴。这样,雁群比孤雁单飞时增加了百分之七十的飞行距离。而当一只孤雁即将脱离队伍时,它马上就会感到有股动力阻止它离开,藉着前一个伙伴的“支持力”,它很快就能回到队伍中。

正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雁群才能够越过万水千山,最终回到它们的栖息地。

同样,看似弱小的蚂蚁也懂得依靠集体的力量。

在一次洪水暴虐的时候,许多人都聚在堤坝上凝望着凶猛的波涛。突然有人看见了一个像人头一样的黑球顺着波浪漂了过来,大家正准备再靠近些时去营救,这时候听见一位老者说:“那是蚁球。有一年发大水,我也见过一个蚁球,有篮球那么大。洪水到来时,蚂蚁迅速抱成团,随波漂流。蚁球外层的蚂蚁,有些会被波浪打落水中。但只要蚁球靠岸,或能碰到一个大的漂流物,蚂蚁就得救了。”不长时间,蚁球靠岸了,蚁群像靠岸登陆艇上的战士,一层一层地打开,迅速而井然地一排排冲上堤岸。

凭着集体的合作,借助同伴的力量,蚂蚁成功地逃离了灾难。

如果你和蚂蚁一样聪明,你就要留在与自己目标一致的队伍里,乐意接受他人的协助,也愿意协助他人,在同仁的作用力下,不断地取得进步,进而走向成功。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对协作的要求就越高。比如说—个大的机器制造公司,零件分给各个分厂生产,总部负责组装。这就要求各分厂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按照既定的标准,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规格、型号不吻合,或者时间要求跟不上节拍,势必造成很大的损失。

只有各位同仁在各尽其职的同时相互合作,才能成就一项圆满的工作,实现各自的价值。否则,仅凭你个人的单打独斗,付出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

杰出的成功人士总是善于利用和借助同仁的力量,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得出正确的决策,壮大自己的力量。

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都是老板,都是公司的第一把手,使他们团结在一起携手前进的原动力便是协作精神。他们所学专业不同,个人特长和能力也不一样,但是差异并没有造成分歧,却更有利于协作精神的发挥。老大有魄力,是决策的核心;老二精于技术和管理,是经营上的主心骨;老三务家勤奋,把整个家当都押出去了;老四能说会道,负责跑供销。四兄弟四股绳,拧在一起就特别有劲,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当他们四兄弟小有成就成为中华大地为数不多的富翁时,他们没有分道扬镶,而是继续合作。既然能够共患难,那么就能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特别难了。功成名就之后,危机感消除了,变故也在酝酿了。但希望集团不一样,四兄弟深知,只有成为“航空母舰”,抗风浪能力才强;只有团体出击,才不至于孤立无援。因此,四人仍是一个集体,只是每个人都开拓了一个领域,在自己熟悉的海域中追风远航。

同仁之间的合作就是这样,各自付出,相互依靠,在借助他人力量的同时,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也为对方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不依赖同仁的力量而单独生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固执的老头,不愿意与人交往、跟人合作。穿的是自己种的棉花编织的布所做成的衣服,草鞋也是自己做的,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农具也是自己炼铁打制的,吃的肉是自己养的畜禽。但我们仔细一想,根本不可能,他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去处理那么多的事情。

回顾人类历史,就能够发现同仁之间协作精神的强烈、深入和广泛。人们都在为别人服务,人们也都需要别人的服务。比如你吃的粮食是农民种的,你穿的衣服是工人生产的,你坐的沙发是另一些技术人员设计的等等,你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

NBA的芝加哥公牛队是篮球史上最伟大的球队之一,1998年7月,它们在东西区总决赛中战胜爵士队后,取得第二个三连冠的骄人成绩。但公牛队的征战并非所向披靡,而是时刻遇到强有力的阻击,有时胜得如履薄冰。决战的对手常在战前仔细研究公牛队的技术特点,然后制定出一系列对付它的办法。办法之一,就是让迈克尔·乔丹得分超过40分。

听起来挺滑稽,但对手言之有理:乔丹发挥不好,公牛队固然赢不了球,乔丹正常发挥,公牛队胜率最高;乔丹过于突出,公牛队的胜率反而下降了。因为乔丹得分太多,则意味着其他队员的作用下降。公牛队的成功有赖于乔丹,更有赖于乔丹与别人的协作。

以乔丹之伟大,尚且需要别人的合作,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一般人就更是如此了。看来,任何事情都必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同仁的力量,这样才能更快地达到成功的彼岸,“同仁齐心,其力断金”便是这种现象的最好写照。

同仁是你的镜子

人贵有自知知明,但很多时候,我们“难识自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时,同仁便是你最好的镜子,使你拿掉障目的叶子而见“泰山”,这时同仁便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使你认清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助你踏上成功的人生之旅。

英国作家萨克雷在他的著名小说《名利场》中,借女主人公爱米丽亚之口说道:“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对它皱眉,它还你一副尖酸的嘴脸。你对着它笑,跟着它乐,它就是个高兴和善的伴侣。”这话用于对待同仁的态度,不仅是形象的也是很恰当的。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脸上看到自己的表情。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公司的人最无情了。”有位女职员这么说。

接着她又说因为最近“想辞职”,所以就“简直再懒得理公司那帮人”!“人前人后也总是摆着一张脸给上司看”。

所谓当局者迷,局外人也许仅仅就凭她这无意中的一两句话便能够明白她公司的人为什么那么“无情”了。

别人对她冷谈,是因为她先对别人冷漠,并且给别人脸色所致。人家只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这绝不是无意、偶然发生的。

事实上,周围的同仁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对别人好,别人就对你好;同样地,你对别人冷淡,别人也会对你冷淡。一个人在其所处的单位中人缘怎样、表现如何,往往可以通过同事们对他的态度和评价折射出来。每一个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人时时刻刻都会对我们形成看法、作出评价,并使得他们的意见和评判影响他们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充满热情、待人和善、善于交往,同事们自然也乐意与之接触、给予较高评价;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私势利,待人虚情假意,处处设防,那么同事们对之也自然冷漠无情。镜子永远是最客观、最真实的参照物。

真诚、热情地对待你的同仁,不但能够得到对方相应的回报和帮助,更能够让你清楚客观地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

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古龙先生常常妙语惊人,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同时存在的两个‘我’,一个是自己心中的‘我’,一个是别人眼中的‘我’。”只有了解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再对照自己脑中的“我”,你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尽量地弥补,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我们身边总有人在抱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大有不被理解和体谅的痛苦。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别人错了,还是自己的认识方式出了问题?

一些心理学家在讨论心理成熟时所使用的一个标准就是你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你的看法不应有太大的距离。二者没有距离有时被看作是自我了解的一个标志。原则是,如果你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你的看法有出入,那么你可能就是在自我欺骗。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麦克35岁,在英国南部一家大制造公司做管理工作。他喜欢他的工作,可是得不到提升。最近一个下级同事又得到升迁,这使他很不满。在一个为时两天的管理训练课程中,麦克和布赖恩(麦克直接对之负责的上级主管)都参加了一个自我/他人定义练习。在这个练习中,参加者被邀请从一系列形容词中选出一些来最恰当地描述他们的人格,然后试着互相做同样的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选择的形容词与其他人为他们选择的形容词相比较。

麦克给自己选择的形容词是:守时、勤奋、诚实、幽默、忠诚、友好、礼貌、自信、创新、能干、坦率、合作、有理解力。而布赖恩给麦克选择的词却是:墨守成规的、寡然无趣的、无创意的、不敏锐的、不忠诚的、守时的、勤奋的、诚实的、自信的、冷漠的、防御的、可靠的、固执的、郁闷的。

麦克自己心目中的麦克与布赖恩心目中的麦克简直判若两人。问题在哪里?从中你是不是也能够悟出麦克为何不能得到同仁的信赖与支持,又为何得不到他自认为应当得到的提升?

可能麦克与布赖恩对这些事情的定义不同;也可能麦克没有把他令人满意的品性以布赖恩所能认识到的方式投射出来;还有可能他根本就具备这些品性。再有可能就是麦克所有的优良品性——他的坦率和自信——实际上被布赖恩当作消极的东西来看待,被看成是墨守成规的体现。

看来,麦克如果希望得到同仁的认可,依靠同仁得到升迁,就必须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和开诚布公的交谈,从而认清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并仔细对照自己的印象用心观察,仔细思考其中的不同。如果对方所提出的一些优点是自己所察觉不到的,那就等于是受到了鼓舞,得到了激励;如果对方所提出的一些缺点是自己从来没意识到或者不以为然的,就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扬长避短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必须贡献你挚诚的爱,学习怎么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与同仁正当的沟通方法很多,但贡献给自己的同仁“挚诚的爱”,是至关重要的。生活是不能没有“爱”的,有了爱,才有热情,才有追求,才有进取。人与人之间,也同样如此。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你的同仁,你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俗话说得好:“投挑报李”,你敬别人一寸,别人就可能敬你一尺,你付出了“挚诚的爱”,别人不可能给你“满腔的恨”。所以,贡献出自己“挚诚的爱”,才是依靠同仁、得到同仁帮助的根本出发点。

用心利用同仁这面镜子,依靠你的同仁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你的同仁,认真对待他们给你的帮助,有接纳逆耳忠言的博大胸怀,你的镜子才永远不会失真,同仁才会成为你生命中重要的贵人。

以心换心,寻求同仁支持

敬人者,人皆敬之;爱人者,人皆爱之。只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你的同仁,就能够得到对方同样的回报,无形之中,同仁便会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得到了无数同仁的支持,并依靠他们的力量取得了名垂青史的伟业。

三国时,刘备为了避免与曹操十万大军交战,便弃樊城,带领百姓向江陵进发,在当阳长坂坡与曹操的追兵展开血战,赵云为救刘备妻儿单枪匹马,突出重围,历尽艰险,终于来到了刘备的面前。当时刘备正在距离长坂桥二十余里的地方和众人在树下休息,赵云看到刘备便立即下马“伏地而泣”,而“玄德亦泣”。赵云不顾自己的疲惫,气喘吁吁地对刘备说:“赵云之罪,万死犹轻!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云只得推土墙掩之,怀抱公子,身突重围,赖主公洪福,幸而脱险。”说着,想起来怀中的公子刚刚还在哭,现在怎么没了动静,便急忙解开来看,原来阿斗正睡着还没有醒,于是赵云欣喜地说:“幸得公子无恙!”便双手递给刘备。刘备接过孩子,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看到刘备如此,连忙从地上抱起阿斗,泣对刘备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虽然人们对刘备掷阿斗一事历来颇有争议,无论是刘备故作姿态给别人看,以笼络周围将士的心,还是他真的爱将胜于爱子,但阿斗的确是赵云从地上抱起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刘备当时是轻父子情,重君臣心的。他对赵云的感激怜爱之心溢于言表,赵云也由此更加坚定了为刘备效力的决心。正是刘备对于将士有着感恩之情,他的周围才聚集了赵云、张飞、关羽、诸葛孔明这些才华横溢的杰出人才,成为他振兴大业的有力依靠。

刘备最终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以一颗仁义之心换得了同仁对他的支持与感恩,使他得以依靠同仁的力量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不仅在古代社会如此,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与人相互支撑”也是社会生活以及同仁间关系的法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罗尼克认为,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通过六道关口。在20多岁至30岁是第二道关口——脱颖而出。这期间,多数人投入可观的时间,动脑筋钻研业务,和别人比高低,希望能得到好声誉。然而,有些人为了使自己凸显出来,便会经常地批评别人,贬低别人,对别人不信任;称赞自己,把功劳归于自己。这样,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合作。甚至不得不与其他人处于对抗之中,也就失去了在群体中的地位。这些人往往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好感,难以与他人合作,因此,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同事的接纳和合作,常常失去晋升的机会,这样的人也难以获得成功。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成功之道,也在于他能够通晓人性,他总是劝说希望成功的人“要学会微笑”。只有对别人真心感兴趣,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中国人也常说“和气生财”,只要以一种很诚恳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你才能够紧紧抓住同仁的力量,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与你共同做事,帮助你走向成功。

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禀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所以,很多成功者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想做大事的人,或者一个想做群体事业的人,或者一个想做领导的人,他最需要的才华不是他的业务能力,而是他“粘合人”的本领。美国商界年薪超过千万美金的人并不多,但查尔斯·史考伯是其中之一。他曾被卡耐基聘为总裁,他这样谈过他被器重的秘诀:

“我得到这个位子,主要是因为我跟人相处的本领。我认为,我鼓舞员工的能力,是我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员工发挥最大能力的办法,就是赞赏和鼓励他们。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了。我从来不批评任何人,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而讨厌挑错。”

“我在世界各地见过很多大人物,不过还没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是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得更卖力、成绩更佳的。”

在任何情况下,当人们对你有好感时,就会大力支持你,在你所做的一切上面给你一个道德上的、应得的好处。

这样不表示你要变得很虚伪,相反地,你要用你的正直和仁慈去面对你的同仁,让他们在对你感恩的同时,激发自己最大的能量和工作热情,使之成为你人生和事业的贵人。

以心换心,只有帮助别人,善于与别人共事,才能得到对方相应的付出,同时也获得了自我人格的提升,得到无数同仁的信赖与支持而获得成功。

寻找同仁要有一个“变”字

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同仁亦是如此。今日的贵人,明日便可能形同陌路,甚至成为仇人,反之亦然。因此寻找同仁要重视一个“变”字,随时机而变,随事情而变,只有适当的“变”,才能使贵人常新,事业常在。

同仁是你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等发现的自己事业或工作上的伙伴,在一定程度上你们会相互扶持,相互依靠。然而这种关系却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因为天下本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昔日的“友人”可能也会成为今天的陌路。如果你因此就慨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甘于远离人群,拒绝同仁间的接触,那么你就犯了为人处世的大忌,要知道,寻找同仁要有一个“变”字。

中国历史上有一句名言,叫做“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一句相当有辩证意味的话,因为它在看到了“分”的同时,也看到了“合”。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从悲观的角度,只注意到其中一个方面,那就难免陷入到自己编织的怪圈中,最终妨碍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

同在一个集体中生存、奋进,同仁之间就必然要相互交往与依赖。谁可以不依靠自己的各种同仁而最终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呢?而如果我们一开始便对同仁和同仁关系抱有一种怀疑和悲观的态度,那么又有谁乐意和你携手共进呢?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个性,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人格、自尊受到委屈和玷污。怎样才能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呢?首先你必须解开思想上的一个疙瘩:这就是说既不能对同仁和友谊存在过高的幻想,同时也不能对它过分悲观。要知道,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要说变化和背叛,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都在发展,而相对于它原来的状态来说,这种变化和发展是对过去状态的背叛。

回过头来看,在人的一生中,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这些血缘关系,对于个人来说,是无法选择的,属于“命定”的这一类,但也未必就不会变质。既然与自己如此深厚的血缘感情都可能发生变化,那么,如果大家都以一种悲观的态度去对待同仁间的关系,岂不得“一死以谢天下”吗?

既然这样,对于同仁这种关系,就应该变得实在和实际一些。同仁和血缘关系还不太一样,两者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区别。因为你可以“随Jb所欲”地选择你的同仁,并没有谁事先规定:“这个人就是你的同仁!”而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伙伴,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于他们的背叛怨天尤人,因为他是你自己选择的。因此,如果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变故,那也只说明你需要调整自己的处事原则与处世艺术。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是先知,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对于同仁之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只要确立了自己的原则,并且不断修正它、完善它,就可以碰到真正与自己相适合的伙伴。

“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拓展你的同仁关系,寻找你可以依赖的对象,坦然面对人际纷争与变化,便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跌倒以后爬起来,同仁就在你的前方

能够一帆风顺达到事业巅峰的,恐怕这个世界上也没几个,跌倒以后重新爬起来,或许你的贵人就在你的前方。那种受一点挫折使一蹶不振的人,永远与成功无缘。

世界汽车业的巨头福特在创业之初时历尽艰险,但幸亏有贵人相助才得以渡过难关。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敢想敢做的闯劲,正是日后福特公司崛起的精神支柱。

福特在创业起步时,曾经遭受过两次失败,最终是在贵人的帮助下,福特汽车公司才开始走上正轨。亨利·福特被法国权威刊物《费加罗杂志》称为“工业之父”,在“20世纪天才人物”中排在第一位。他的成功,有贵人马尔科姆逊的一份功劳。

1863年,福特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台奔镇附近一个农场主家。小时候的福特就喜欢摆弄机器,10岁时便开始拆卸钟表。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他极强的好奇心与创造性。

16岁那年,福特带着自己的梦,不顾父亲的反对来到底特律,在一家专门制造湖上贸易用的船舶发动机厂做技工学徒。这份工作一干就是8年,8年后他被父亲叫回农场,不久与邻近一个富裕农场主的女儿克拉拉·布莱思结了婚。婚后他很幸福,开了个很大的农场。

然而他心中的汽车梦,驱使他不久又带着妻子重返底特律,受聘于爱迪生照明公司当了一名机械师,两年后他被提拔为主任技师。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研究他的“自动马车”。

1892年当查尔斯·杜里发明了美国的第一辆汽车后,福特受到启发,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研究“自动马车”的决心。1896年春天,他终于在工作之余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这辆汽车性能较先进,1899年他制造出3辆这种汽车。这年年底,底特律汽车公司成立,福特受聘担任制造方面的负责人。然而毕竟缺乏经验,工人素质又很低,该公司不堪重负,于1900年倒闭。福特的首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不甘心失败的福特,四处寻找投资人,准备东山再起。1901年,在一批经销商的支持下,福特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由于福特将主要精力耗费在赛车研制上,经销商对这种没有商业价值的车型不感兴趣,加上雇来的工人技术水平太低,加工零件时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所以产品卖不出去。硬着头皮挺了一阵,1902年“福特汽车公司”又宣布倒闭了。

尽管两次创办汽车公司都失败了,但福特并没有失去信心,他抱着坚强的信念,还在继续努力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准备重新开始。然而前两次失败,给他的开创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有很多有钱人不敢投钱给他,担心像前两次那样有去无回。

在汽车及相关的行业找不到投资人,福特就到别的行业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煤炭商马尔科姆逊答应与他合作,重新创办汽车公司。1903年初,福特在同仁马尔科姆逊的支持下,创办了福特—马尔科姆逊汽车公司,当时股本总额为10万美元,现金资本只有2.8万美元,福特与马尔科姆逊各持有25%的股权,其余为一些小股东。

没过多久,该公司更名为福特汽车公司。

吸取前两次创业失败的教训,福特将经营方向集中在市场所需求的大众化汽车上,并且采纳马尔科姆逊许多合理建议,聘请了12名具有丰富制造经验的技工。这一次他没有重蹈覆辙,企业走上正确发展方向。1904年度,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汽车1700辆。

福特公司后来引进流水线生产汽车,产量大增。1923年福特汽车公司达到最鼎盛时代,当年的汽车产量占美国的57%,全世界有一半汽车来自福特公司,许多人因此想选福特当1924年的美国总统。

虽然亨利·福特之后的几个接班人曾使福特汽车几度沉浮。但它依然是世界上经营得最好的企业之一。1998年度福特汽车公司的销售额达1444.16亿美元,居世界最大公司的第3位;利润额220.71亿美元,居世界最大公司的第1位。

福特创始人福特先生几度沉浮,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最终让自己建立的汽车王国依然保持到了今天,这种毅力和精神正是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

爱心可以传承,贵人可以转化

爱是可以传承的,贵人也一样,当别人施恩于我们时,别忘了要把这种恩情传承下去,做到了这一点,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同仁的力量才能得到更好的彰显。

常言道同行是冤家,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同行也是贵人。

齐白石是中国的国画大师,他的画可谓价值连城。齐白石不但画技很高,人品也极为高尚,他曾经培养了不少画坛新秀,也帮助过不少需要帮助的人。著名画家李苦禅,正是在他的帮助之下才完成学业,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

李苦禅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酷爱学习。1922年秋天,他带着简单的行李从山东来到北平求学。经过努力,他如愿以偿考取了北京国立艺专西画系。入学后,为了更快地提高艺术造诣,他特意拜齐白石为师,想从大师那里获得艺术点拨而早日成才。

齐白石当时在画坛已声名鹊起,但他此前却历经磨难。齐白石11岁时师从叔祖父学做木工,由于他对绘画感兴趣,16岁时改学雕花木工。在学画的过程中,齐白石曾拜许多人为师,先是师从民间画师萧传鑫,后又跟画家胡自倬学工笔花鸟草虫,还师从谭溥学山水画。学画的同时,他还拜师研习书法。

1919年齐白石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动荡,举家迁往北京,在那里靠卖画治印为生。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名人陈师曾,陈师曾多次鼓励和指点齐白石,两人成为挚友。几年后,齐白石被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聘为教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

李苦禅考取了国立艺专,开始的却是含辛茹苦的求学生涯。他虽然处处节俭,但在接到家里寄来的10块大洋后,一贫如洗的父母再也借不到钱供他上学了。他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心里难过,情绪一直不高。

难道就这样卷铺盖回山东去?李苦禅心有不甘。他想父母已尽全力了,只有自己努力自救。如果白天上学,晚上能找点活干,就可以自己解决目前的困难。

朋友见李苦禅的生活陷入困境,不仅无力缴纳学费,甚至连穿衣吃饭的钱都没有,也劝他找点事做。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到车行租了一辆人力车。白天上学,晚上拉车,为完成学业迈出了自强自立的一步。

有一次,李苦禅拉了一夜的车,翌日天刚亮的时候,他准备到西四牌楼的车行去交车。就在这个时候,忽听见背后有人喊了一声:“人力车!”为了多攒点钱,他急忙转身朝发出喊声的方向跑去。待走近之后才发现,老师齐白石在一个青年的搀扶下准备坐人力车。

李苦禅不好意思,扭身就要离开。他觉得让老师发现自己拉洋车不好,怕老师误会自己,认为自己不专心学习。就在他扭身要走时,齐白石却喊住了他:“李苦禅,把我送回家吧!”

无奈之下,李苦禅只有硬着头皮把车再调头向老师拉过去。他心里慌得“怦怦”直跳,他不知道老师会说他什么。一路上,齐白石默默无语,李苦禅几乎能听见老师那微弱的鼻息声。老师越是不发话,就越让李苦禅担心受骂。

终于,李苦禅憋不住了,怯生生地问:“先生,您生俺的气了吧?”

“我生你哪门子气?”

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很轻,李苦禅悬着的心才放下一半。他对齐白石说:“俺拉车,给您丢脸了。”

“丢脸?丢谁的脸呀?”齐白石接过李苦禅的话说,“早年我也干过很多体力活,当过木匠,还有过卖画治印为生的经历,难道我也丢脸吗?我是看见你拉车,心里难过呀!”

到了住处,齐白石让李苦禅进去坐一会儿。李苦禅推说要去车行交车,没有进去。齐白石说:“那你常来坐坐,有什么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此后,为了帮助李苦禅,齐白石特地挑选了他的一些字画,亲笔题款后让李苦禅拿到书画店去卖,借此资助他完成学业。

在齐白石的帮助下,李苦禅画技日臻成熟,写意艺术日渐纯青。在1925年夏天国立北京艺专毕业生画展上,李苦禅崭露头角。不久,结束了学子生涯的他,成为北京师范学校的教师,后来又是河北省立师范学校的兼职教授。到后来他也成了一代名家,他的画现在也是千金难求的珍品。

当年“没有陈师曾就没有齐白石”,此后便成了“没有齐白石就没有李苦禅”。这种爱的传递使中国画坛多了两个大师级的人物,也多了艺术界的一段佳话。爱心可以传承,贵人也可以转化,知道了此中的玄机,你的视野就会更广阔一点,贵人的内涵和外延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不要让贵人从身边悄悄溜走

贵人井非天生就长着一副贵人相,让人一眼就认出来。很多时候贵人其貌不扬,甚至比较落魄,如果此时就弃未来的贵人而去,实在是件愚蠢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懂得看准贵人,尤其是共创事业的同仁,不要轻易地就让你的贵人从身边悄悄溜走。

贵人并非出世就是达富显贵,许多普通人也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因为人是处在一个发展和变化中的环境的,对于和我们共事的同仁,要多多留意,如果发现有前途的,就不要轻易地让他溜了。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韦恩,便犯了一个这样致命的错误。

苹果电脑是国际知名品牌,它是“苹果计算机公司”的主打产品。当时,苹果公司的领导人有斯蒂夫·乔布斯与韦恩。斯蒂夫·乔布斯成为了大富大贵的人,而韦恩却不识贵人。

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市,他是两位大学教师婚外恋的私生子,后来被汽车商保罗·乔布斯和科安娜夫妇收养。

1972年乔布斯进人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学习,对电子发明尤感兴趣的他,学习非常刻苦。两年后他与好友相约奔赴硅谷闯天下,好友沃兹尼克进人惠普公司,他则进了阿塔尔公司。

在硅谷干了一年多,1975年秋,乔布斯鼓动沃兹尼克出来共同创业,开发电脑。沃兹尼克同意后,乔布斯卖掉了养父给他使用的一辆旧福特牌轿车,获1000多美元,沃兹尼克凑了250美元。他们用这些钱买了一些散件,便开始了电脑的开发与研制。

当时小型计算机的研究还比较落后,体积较大,乔布斯认定“高功能微型化”的个人电脑大有发展前途,便和沃兹尼克致力于个人电脑的开发。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他们研制出了“计算机板”。

有位叫保罗·泰瑞尔的商人对他们的“计算机板”很感兴趣,但建议他们要装配成电脑成品,否则很难卖出去。他向乔布斯订购了50台这种成品电脑,每台500美元。乔布斯从中看到了希望,他们很快装配成“单极微电脑”销给了这位商人。

1976年乔布斯和沃兹尼克商议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们给公司取名为苹果计算机公司,而把公司研制的微电脑叫做“苹果电脑”。

人才就是财富。乔布斯找来了他在阿塔尔公司结识的该公司现场主任工程师罗恩·韦恩,让他负责电脑研制中的性能测试、线路图绘制、广告策划、信息收集与文件管理等重要工作。

这年的4月,乔布斯与沃兹尼克、韦恩签订了一份正式合同,合同写明:乔布斯与沃兹尼克各占公司45%的股份,韦恩则占10%的股份。按理说,能在三人中占到10%的股份,对后来参加者韦恩来说,已经是不错了。但他没有意识到乔布斯是他生命中的贵人。

韦恩在苹果公司干了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他见公司的订单不多,便担心苹果公司资金周转不灵难以生存下去,而向乔布斯提出辞职。乔布斯挽留不住,只好任他离开。结果韦恩以300美元卖掉了他那10%的股份,铸下说不尽的遗憾。

韦恩离开苹果公司后,乔布斯请来了阿塔尔公司线路天才霍尔特,同时积极向外筹集资金搞开发。乔布斯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大股东迈克·莫库拉,莫库拉看好个人电脑,一下子投人9.1万美元现金,又以银行信贷担保形式支付了25万美元,帮乔布斯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莫库拉成了苹果电脑的贵人,后来的苹果公司也成就了他。

1977年苹果公司成功研制出“苹果二型”微电脑,并参加了4月16日在旧金山市举行的“美国西海岸电脑展示会”,大家对此评价很高,乔布斯于是投入批量生产。不久,他从百事可乐公司挖来了经营奇才史考利,由他担任苹果公司的总裁。

1984年苹果“麦金塔”研制成功,2495美元一台的苹果电脑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此后“苹果”二号c型电脑再降价,每台只需1295美元。这年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市场占有率达到12.7%,销售电脑27.5万台,与IBM的差距越来越小。

在电脑市场不断扩展客户的同时,苹果公司的股票也在不断增值。1980年乔布斯将公司正式上市,10天后股价升到30美元一股。当年韦恩以300美元卖掉的10%股份,此时已值6700万美元。韦恩对此恐怕除了后悔,还是只有后悔了。

本来韦恩是仅次于乔布斯和沃兹尼克的元老,乔布斯拉他人伙实际上是他的贵人,结果他错失良机,他只能怪自己不识贵人而遗恨终生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同仁齐心力量大

一个人无论怎样有能力,都无法凭一己之力建立起一个王国,因此利用同仁的力量为自己服务,便成了杰出人士的一大能力,因为他们都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他们善于利用同仁力量共创大业。

美国摩根金融王朝的制造者摩根先生,便是懂得借贵人相助的高手,他在有生之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成为经济史上的一大神话。

摩根是美国19世纪的“金融大王”,在金融、铁路、钢铁三大行业内具有呼风唤雨的力量。他的金融公司操纵着当时占美国企业四分之一的资本,能左右纽约和伦敦黄金市场的金价。他以4亿美元收购卡内基钢铁公司后成立了自己的“美国钢铁公司”,该公司控制着美国60%以上的钢铁产量。

1837年4月,约翰·P·摩根出生于美国东北海岸的哈特福德市。出身商业世家,摩根从小就受到家庭和父亲的影响,商业细胞颇多。

南北战争时期,摩根与大亨皮鲍狄等合伙做倒卖黄金的买卖,他一次性赚得16万美元。后来他把目标盯在了承销政府债券上,他认为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财捷径。

林肯任总统时期,政府的债券大部分是由费城一个名叫杰伊·库克的银行家承销的。发行和承销债券明显有利可图,南北战争中任北军总司令的格兰特后来竞选当上总统,尝到甜头的库克劝说格兰特重新发行3亿美元的债券,格兰特居然同意了。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绝不能再让库克吃独食!摩根获知政府准备发行债券的消息后,决定从中分一杯羹。然而要从“虎口”夺食却十分困难。库克是个银行家,经济实力比摩根强。怎么办?摩根左思右想,决定采取合纵连横的手法,利用同仁的力量联手向库克挑战。

摩根想找一个合作伙伴,争取分销债券的机会,这个伙伴若能与他联手,就是他的贵人。结果贵人真的出现了,大银行家安东尼·德雷克塞尔愿意与摩根联手向库克竞争承销权。

找到合作伙伴,还要设法说服政府,使他们同意两家竞争。经过商量,摩根向政府提出以年利率6%,票面100点,承购3亿美元的优厚条件来竞争承销权。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政府岂能不动心?格兰特总统面对如此优厚条件,也不敢无动于衷,怕引起企业界不满。这样政府决定由库克和摩根、德雷克塞尔联合体各承购1.5亿美元的债券。

摩根在销售方面有杰出的才能,他指挥部属积极出击,1.5亿美元的债券很快处理完了。而库克却因遇到竞争对手而迟迟销不出去,最后因资金周转不灵,拖垮了他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只好宣告破产。

摩根利用同仁的力量,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登上了自己事业的巅峰,也创造了经济史上的一个神话。

主要竞争对手败下阵去,摩根和他的公司成了全美最强大的投资金融商行。1876年,摩根又击败财阀贝尔蒙特·罗斯查尔德的挑战,承销政府发行的580万美元的债券,一年以后他又与德雷克塞尔联手,取得了政府发行的5000万美元公债承销权。

从债券的承销中,摩根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同时也造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他和他的公司以这一有利的地位,继续在欧洲分配主要债券,控制着美国的公债市场。

据记载,摩根时代他的联盟总资产就已达到82亿美元,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美国总统。尽管摩根的财富不仅仅来源于债券承销,但在他起步阶段,债券的承销利润占有很大比重,这些收益为他后来的收购大战打下了坚实基础。而第一次与库克之争大获全胜,又是创业史上的重中之重,银行家德雷克塞尔这位贵人的相助起了关键作用。

要有实干精神,贵人赏识工作狂

实干精神是一个人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没有人喜欢夸夸其谈却又不肯动手之人。在事业的征途上,想要得到同仁的赏识,并且一起开创一番事业,惟有尽情投入方能有所成就。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抢得先机者才能大赚特赚,落后者即使苦苦追赶也无济于事,这一点在新兴产业上更是如此。如果你看准了某一市场,再加上实干的精神和一群为之奋斗的同仁,那么你离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亚马逊神话的缔造者贝索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贝索斯出生于1964年,上大学时,贝索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这个专业十分热门,毕业生找工作容易。但大学毕业时,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因特尔·贝尔实验室的邀请,反而到一家新成立的实验室任职。因为由哥伦比亚大学两位教授创办的实验室,旨在建立一个通过全球通讯网进行国际贸易的新型公司,更符合贝索斯的发展构思。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实验室,贝索斯工作得很不错,由于表现出色他很快被提拔为公司发展部和顾客服务部经理。贝索斯非常敬业,这不仅深受公司老板的喜爱,也令客户敬佩。在业务来往中,他认识了一家信托公司的老板戴维·肖,这位老板非常看重他,称他“极具企业家精神”。他也对戴维·肖评价很高。两人相见恨晚,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贝索斯跳槽到了戴维·肖的信托公司,主要销售金融软件,四年后升为了公司副总裁。

1994年5月的一天,贝索斯忽然感悟到:当时仍不算普及的因特网,居然以每年2300%的速度飞跃扩张!他认为这里大有商机,便开始琢磨网络带来的商业机会。正好戴维·肖让他负责开拓因特网领域的新商机,他分析之后认为,由于书籍浩如烟海,读者为找一本书费尽周折还往往找不到。网络可以快捷完成这一任务,因而建立网络书店具有远大的前景。

贝索斯的这一构思,戴维·肖和其他管理层成员表示赞同。于是贝索斯前往加利福尼亚,说服著名电脑程序员希尔·长江加盟公司共同创业。长江也是个工作狂,与贝索斯一拍即合。1994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成立,这一年被称为美国“电子商务元年”。

开办网上书店,需要一笔不小的经费,公司吸收员工人股。贝索斯的父母虽然不懂因特网为何物,还是将用来养老的30万美元拿出来,支持儿子去成就他的事业。

1995年7月,新公司正式开张。公司开业后,每周的营业额都有所上升,两个月时每周的营业额已达到2万美元。1997年7月,“亚马逊”股票开始在美国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8元,后来一路飙升到94美元。仅两年的时间,贝索斯的父母因投资30万美元而一跃成为亿万富翁。

到了1998年第4季度,“亚马逊”图书公司的总营业额高达2.5亿美元,这年公司全年的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业务扩大后,公司总部迁到西雅图商业区,现在已拥有四座大楼。

短短的几年中,“亚马逊”成为世界最大的书籍、音乐和录像带的网上销售商,年销售额最高时达140亿美元,创造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神话。

1999年9月29日,贝索斯代表亚马逊公司在纽约希尔顿饭店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位“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宣布:“从明天开始,你们可以在亚马逊网络里发现你们所想购买的任何商品!”这标志着亚马逊公司已由单一的图书销售,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网络销售公司。

贝索斯的成功是同仁们努力合作的结果,也是贝索斯高瞻远瞩的结果,贝索斯得到了同仁的相助,同时他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这种良性的互动,正是新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并且方兴未艾。 05lCNLSutT8+vp83/NA/p+9LftGHDozxmCwybXmIVk2B9bOJYwVAXx64c8LIZB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