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与人争论——逞一时口舌之快不算赢

现实中人们常常为了一件事情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真的有必要为争论一件事情,而撕破脸皮,伤了友谊又于事无补吗?

围绕一个主题、一件事情、一项决策、一个观点进行讨论和争论是正常的事情。很多争论是在比较温和可控范围内进行的,但也有许多争论会发展到谩骂、人身攻击,甚至造成悲剧。而悲剧一旦酿成,任何措施都无法补救。当我们头脑开始慢慢冷静下来时,我们是否反问一下自己,在与别人的争论中我们真的争赢了吗?

卡耐基曾经说:“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你还是输了。”在争论中,并不会产生真正的胜者,因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都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或者即使你感到自己在犯错误,也绝不会在对手跟前俯首认输。在这剑拔弩张场合,心服与口服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统一,人的固执惯性,将双方越拉越远,到争论结束时,双方的立场已经发生变化:由同一、同位到可怕的双方对立遭至敌对。所以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正如美国前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你在争论中可能有理,但要想改变别人的主意,将是一件很难的事,即便你的观点占了上风,也不证明你就是赢家。固执己见、一争高低、互不相让,有我没他……最终会弄得两败俱伤,无益于宽松的交流氛围的营造、决策观点的统一及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和谐相处。

所以,林肯曾这样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激烈争吵的青年军官的:

“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是绝不肯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的。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了自制。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情上多让步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

是的,我们承担不起后果,所以我们宁愿在一定条件下作出让步,以避免争论。

英国19世纪一位叫查士德·斐尔的爵士对他儿子说:“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伽利略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我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必须以模糊婉转的方式开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因为不论你用什么方式指责别人如眼神、语调、手势、话语等,只要你告诉他“你错了”,他就绝不会对你善罢甘休。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他绝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他只想反击,人类的好斗性格此刻暴露无遗。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黑格尔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看法。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有一位著名作家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记得我刚大学毕业时,有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一位年轻人在说新郎与新娘的关系时,用了“青梅竹马”。但他为了夸耀自己的博学,还念出了这首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不过,这位年轻人搞错了,他所念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长干行》,而他却误以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可能因为这首诗蕴含的感情深厚,害得他误会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也怪我当时年轻气盛,认为中国文学是我的特长。为了炫耀这一点,我毫不客气地当着众人的面,纠正了那人的错误。不说还好,这样一说,那人反倒更加坚持自己的立场了。

就在我和他争论不休时,恰巧我看见我的大学老师坐在邻桌,我的这位老师是专攻唐代文学的博士,现在任教的课程也都是和诗有关的,于是我和那个年轻人一起去见我的老师,他也听过我老师的大名,所以同意让我的老师当裁判。我和他都把各自的论点谈了,老师却只是静静地听着。然后在桌子下,用脚轻踢了我一下,态度庄重地对我说着:“你错了,那位先生说的才对。”

在回家的路上我越想越生气,我不相信老师这么有学问的人,竟会忘记这首诗。于是我一到家就从书架上找出《唐诗三百首》,第二天我连班都不上了,拿着书去学校找老师,要他还我一个公道。

在教授研究室里我遇上了老师,还没等我把书拿出来,老师就先说了:“你昨天说的那首诗是李白的《长干行》,一点也没错。”这使我更纳闷了,老师看了看我温和地说:“你说的一切都对,但我们都是客人,何必在那种场合给人难堪?他并未征求你的意见,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错根本与你无关,你与他争辩有何益处呢?在社会上工作别忘记这点,永远不和人作无谓的争辩。”

“永远不和人作无谓的争辩。”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尽管我和老师已多年不见了,但我永远记得他当时说这话的神情。这句话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

对和错,在某些场合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只不过是看它是否符合人类社会某种社会意义。在学术场合,我们当然可以指出别人的错误,或委婉或直接都无妨,而在别人的婚礼上指出别人的错误让人难堪,绝对是极其不明智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书中写道:“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真是太有价值了。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奇怪。当自我成为你生活的全部,你也就失去了他人。”

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过分地相信自我的标准,因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遭遇了太多的争论,造成太多的心与心之间的嫌隙。在那些自以为是的争论中,我们竭尽全力地维护那些并不全面、并不成熟的观点。对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不足称道的意见,我们给予针尖对麦芒的对待。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唇枪舌箭过后,我们得到的仅是“心乱”,失去的却是“亲密无间”,或许还有旷日持久的嫌隙与隔膜。 Ck/05bhcqWugxqdbd2jwBF77quNShBAQpV1hfr0fcMKMbhB9ACXRizI95W6GUg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