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交友——朋友可“多”但勿“滥”

朋友本有“益友”与“损友”之分;也有“道义之交”与“酒肉之交”之别。孔子告诫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损友。益友多,人生有难,自然帮者如云;损友多,人生有难,自然落井下石。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一知己确实令人自豪,但如果有一知己则心满意足,不思另结新朋,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全投入到与一个或少数几个知己相交上,也不可取。

人,不能没有朋友,但是,芸芸众生谁为友,需要慎重选择。我们所讲的交友需选择,不是指这种泛泛之交的朋友,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一个人结交的朋友,对其思想、品德、情操、学识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贤则聪,近愚则聩”。古代名人很重视对朋友的选择。孔子曰:“君子慎取友也。”也有人说:“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见《荀子·大略》)。品德高尚的人,历来受人推崇,也是人们愿意结交的对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却常常被人所鄙视,极少有人愿与之结交,当然也不排除“臭味相投”的“朋友”。实际上,每个人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他们交朋友总是有所选择的,他的择友总是有自己的标准的。明代学者苏浚把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四类。畏友、密友可以知心、交心,互相帮助并患难与共,是值得深交的;那些互相吹捧、酒肉不分的昵友,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利则来,无利则去;还有可能乘人之危损人利己的贼友,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之结交的。

都说朋友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这可以作为择友的一个标准。志向不同,情趣有变,友谊不可能长久,早晚会分道扬镳。“管宁割席”的典故就是例子。管宁热衷于读书做学问,而华歆则热衷于官场名利,两人缺乏做朋友的共同思想基础,割席而坐是可以理解的。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趋同”的心理现象。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说明了这个现象。心理学家让十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待在一间屋里,不与外界交往,只让这些人相处。几天后发现,有共同爱好和追求者大都成了朋友,而没有共同爱好和追求者则形同路人。

选择朋友要选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者为宜。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墨子有更形象的比喻,他把择友比作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也许你说自己“抗腐性”强,那为什么不“择善而从之”,反而自讨苦吃呢?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感染上他的气质,何乐而不为呢?

朋友多——好朋友越多,我们受益越多。学无止境,学问再大的人也有不懂的东西。孔子还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也可尽量选择有学识的人。当然,对朋友也不能求全责备,自己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朋友关系又是双向的,如果人人都要求结交比自己有学问的人,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谁也没有朋友。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相交贵在有所补益,有所予有所取才是“交往”。

古人的交友择友之道,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要为其束缚,对友人过于苛刻。择友的标准各有不同,也应该从个人实际出发,慎重选择,快步式交友,去得也快,所以朋友可广交,不可滥交。 H1Dl8m5vpIAIyIJQEvPUBcCEYAtsHMMxFqDbuoQ2sE+xZcHEgUBioDTgZPRx5g6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