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隐规则六 懂得装聋作哑,糊涂里有精明计

“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有些事大概还是装聋作哑的好。倒不是怕担责任,更不是存着什么坏心眼儿。有些事是阿姑阿翁该问的,值得问的,自然得问;有些是无需他们问的,或值不得他们问的,若不痴不聋,事必躬亲,阿姑阿翁会做不成,至少也会不成其为阿姑阿翁。“不闻不问”,有时候该是一句好话;“充耳不闻”,“闭目无睹”,也许可以作“无为而治”的一个注脚。

——节选自朱自清《论做作》

1.稀里糊涂的人也幸福

言谈中透着一股傻劲,糊涂得让人不加提防,这样的人能趋利避祸,得以善终。如果话中处处逞强透着精明干练,总是让人防不胜防,也许你就会被当作出头鸟被人先打。

在待人处事中,时常需要用厚脸皮装糊涂,甚至当身处险境时,“糊涂”还是“精明”,很可能成为事关自己身家性命的关键因素!

刘备靠“眼泪”建立起来的蜀汉王朝只统治了42年,就被魏国灭掉了。后主刘禅做了俘虏,他的一家和蜀国的一些大臣,都被东迁洛阳。当时,魏国虽是由曹操的后代做着皇帝,但其大权早已落在了西晋的开创者司马昭父子的手里。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便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

按说,当时的晋王司马昭也应该是日理万机的了,有一天,他却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来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话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说:“在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国。”这就是“乐不思蜀”成语的由来。

跟随刘禅来到洛阳的一位大臣听说这事儿,连忙求见刘禅,说:如果以后晋王(指司马昭)还这么问你,你应该流着眼泪回答说:“父母亲的坟墓都远在蜀地,一想起这事儿,心里就难过,没有哪一天不思念蜀国的。然后你就闭上眼睛,做出深沉思念的表情。”

不久,司马昭又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就如大臣教他说的那样对答,然后闭上眼睛。司马昭说:“怎么竟像是你的属下说的话呢?”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他们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就这样,刘禅活到了公元271年,在洛阳去世。

而同样下场的南唐后主李煜作为亡国君主被俘到汴京,就似乎“聪明”得不合时宜。宋太宗派人监视他,发现李煜写了许多怀念故国的词,又后悔不该杀了替他保江山的大将。宋太宗觉得这李煜“贼心不死”,就用毒药把他毒死了。由此看来,刘禅当司马昭一再跟他提起故国的时候,表现得木讷无情,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谁知这个昔日阿斗是真扶不起来的白痴,还是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的一种韬晦与心机呢!

2.揣着明白,装着糊涂

与人交往,许多时候就要傻一点,迟钝一点,糊涂一点,以这种情形出现的人,往往要比敏感的人能获得更多利益,既不会让人怀疑,也不会让人对他痛下狠手。

看电视连视剧《武松》时,最喜欢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断: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飘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薛宝钗待人接物不仅谋略高超,而且善于从小事做起。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制一灯谜,令宝玉及众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对这“并无甚新奇”,“一见就猜着”的谜语,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有专家们一语点破:此谓之“装愚守拙”。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用一句老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心里明白别张狂”,要学会装傻。

“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歪歪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眼蒙蒙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如果说装醉打拳乃格斗之上乘技法,那么装疯卖傻则是待人处事中的超一流功夫。

富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与上司打交道最不容易,因为上司操纵着你的命运,说话稍一不注意,你的前途就危险了。与上司交往最好的技巧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也就是说,自己心里明白,而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许多时候,精明的人往往斗不过糊涂人,就是这个理。归纳古往今来,这类“装傻”的谋略,不外乎以下几种:

1.假装认错人,摆脱困窘。

2.假装不认识对方而当面嘲讽他。

3.以一种怪异的“傻帽儿”之举,扬自己某种名声。

3.吕端是榜样:小事糊涂,大事精明

说话如同办事一样,对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一味追究,该放则放;但对于原则问题一定要坚持,咬死不松口。

俗话说:水清无鱼,人清无友。乍听起来,似乎太“世故”了,然而,交往中的许多事情被搞坏往往在“认真”二字上。有些人对别人要求得过于严格以至近于苛刻,他们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一尘不染,事事随心,不允许有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符合自己的设想。一旦发现这种问题,他们就怒气冲天,口不择言,骂爹骂娘,摆出一种势不两立的架势。

我们说“难得糊涂”,主要强调的是做人做事做官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谈论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谓“至清”者,一点杂质都没有,这岂不是异想天开?然而,现实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涂,小事反而不糊涂,特别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哪怕是芥蒂之疾,蝇屎之污,也偏要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尺去丈量。于是,在他们的眼里,社会总是一团漆黑,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尔虞我诈。普天之下,可以与言者,也就只有“我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病态心理。

所谓“小事糊涂,大事精明”并不是认为可以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而是说,对于那些无关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应当过于认真;而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切不可也随便套用这种原则。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事业。”这里的“不拘细节”,就包括了该糊涂时别精明的待人处世之道。

吕端是宋太宗年间的宰相,此人学生出身,肚子里有不少墨水。虽然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历练不少,但仍是满身读书人的呆气,似乎是个十足的糊涂宰相。有人为此说吕端糊涂,可宋太宗赵光义却偏偏认为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任命他为宰相。后来赵光义病重,宣政使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英明,做了皇帝以后会对他们这一党不利,于是串通了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熏等,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楚王为太子。当时,吕端到宫中看望病重的太宗,却发现太子不在旁边,就怀疑事情有变,其中很可能有鬼,便在手板上写了“大渐”二字,让心腹拿着赶快去催太子尽快到赵光义身边来,这个“渐”字的意思就是告诉太子皇帝已经病危了,赶紧入宫侍候。等到赵光义死后,皇后让王继恩宣召吕端,商议立谁为皇帝。吕端听后知道事情不妙,他就让王继恩到书房去拿太宗临终前赐给他的亲笔遗诏,王继恩不知是计,一进书房便被吕端锁在房中。这时,吕端便飞快来到宫中。

皇后说:“皇上去世,长子继位才合情理,现在该怎么办?”意思很明显,想立长子赵元佑。吕端立即反驳道:“先帝既立太子,就是不想让元佑继承王位,现在先帝刚刚驾崩,我们怎么就可以立即更改圣命呢?”皇后听了无话可说,心里只有认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吕端仍不放心,他要眼见为实,太子即位时,吕端在殿下站着不拜,请求把帘子挂起来,自己上殿看清楚,认出是原先的太子,然后才走下台阶,率领大臣们高呼万岁。

吕端事先能明察阴谋,有所防范;事中能果断决策,出奇计击破奸佞;事后又能眼见为实,不被现象迷惑,不仅明智,实在是功夫老到。在皇位继承的关键问题上,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精明”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糊涂,大精明”无疑是成功的待人处事之道;假若相反的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那就坏了,事情非搞砸不可。

4.“不痴不聋,不为家翁”

家中事不可件件当真,朝中事亦不能皆较劲。夫妻、婆媳睁眼闭眼间让事情悄然过去,家庭才能和睦;上下级、上司与下属间对无关紧要之事不乱加帽子、无限上纲,定能使内部团结、办事顺利。

人活在世界上,即便是身处高位之人,也不可能件件事都那么称心如意,谁也不敢保证没有人会在说话的时候冒犯你。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心中就气愤不已,有些修养好的人沉默不语,但明显表示出不快的神色,而毫无修养的人则要破口大骂了。

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如此行事的话,那不是每天都要气个半死?须知别人在做事、讲话的时候,冒犯你,抢白你,大多是心直口快的人或是亲朋好友,他们绝对不是故意要让你处于难堪的境地,而是想让你把事情做得更好。对这样违逆你心意的人或事,应该首先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他的所作所为对自己有利无利,而不是马上发起火来。不论对方有意还是无心,都要用一副厚脸,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快。因为,只有宽容下属的“无礼”,他们才会更好地为你效力。

别人不小心做错了事而违背了你的心思,或是打乱了你的计划,对方根本就是无心为之,如果你不善加处理,不能忍受别人无心的过错,大发其火,只能加剧对方的惊惧,事越办越糟。要不然就是对方由此记恨在心,成为以后冲突的隐患。

别人冲撞了你,你心中固然不快,那么你干扰了别人,或是冲撞了别人,人家心中也同样会产生不快之感,所以在待人处事上一定要谨慎小心,注意观察别人的言行。当然这也不是因为怕逆了别人的心,违了他人的意,就察言观色,这只能是让别人更看不起你的为人。应该是大度为怀,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获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工作。

历史上的明君,大多深谙厚黑之道,他们或是礼贤下士,听取别人的建议,或是纳谏如流,倾听他人的批评,不以此为逆。遇到破坏自己情绪的事,虽然一时心头不快,但考虑到大局,以事业为重的时候,一点暂时的不快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宽容下属的无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过人的厚黑本领,还真不行。

宋太宗时,有一天官拜殿前都虞候的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荣在北陪园侍奉太宗酒宴,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荣在皇帝面前争论起守边的功劳来,二人越吵越气愤,把太宗晾在一边,理也不理,完全失去了为臣子者应有的礼节。侍臣实在看不下去,就奏请太宗将两个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太宗没有同意,而是让人把他们送回了家。第二天,二人酒醒了,想起昨天的行为,不禁害怕,一起赶到金銮殿向皇上请罪。太宗却不以为然,对昨天两人的行为不作追究,而是说:“朕也喝醉了,记不得这些事了。”

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喝醉了,对两位臣属对自己的冒犯不加追查,既没有丢失朝廷的面子,而又让两位大臣警觉自己的言行,这是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一心想去做的事情,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罢了,其实未必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未必就是一件有利于自己的好事。自己身在其中,难以认清此中的利与害,旁观者却能看得很清楚。当别人给你指出来的时候,你也许会认为这违背了你的本意,破坏了你的计划,扰乱了你的美事,于是就大怒,或是进行对抗。须知忤逆不忍、忠言不听,势必会造成众叛亲离,自己最后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人。

小两口关起门吵架斗嘴,在气头上什么激烈的言辞都可能冒出来,如果句句较真,就将家无宁日。唐代宗用“老人应当装聋作哑”来对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讲了一句近似谋反的话而无限上纲,化灾祸为欢乐,使小两口重归于好。

5.欲成功须懂深藏不露

人不怕聪明,只怕假聪明。聪明之人要懂得隐忍之策,装傻充愣,将聪明藏在深厚包着的“套子”里。因为“古今得祸,精明十居其九;未有深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在待人处事中,通过自贬来抬高别人,特别是抬高自己的上司,来获取对方的好感,往往效果奇佳。当然,“自贬”需要脸厚,必要时甚至还要“装傻充愣”,即使受到羞辱,脸上也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不满流露,甚至还要做出满心欢喜的样子。

厚黑之人虽然做事如夜间行走,但却从不敲锣打鼓,为自己邀功请赏,尽情吹捧。他们只是默默去做,不张扬,因为他们树大招风,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安禄山就是个非常善于“深藏不露”的“装傻充愣”大师。为了“起事”,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安禄山故意装出一副痴直和笃忠的样子,赢得唐玄宗百般信任,对他毫不防备。

公元743年,安禄山已任平卢节度使,入朝时玄宗常常接见他,并对他特别优待。安禄山竟乘机上奏说:“去年营州一带昆虫大嚼庄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否则请赶快把虫驱散。下臣祷告完毕,当即有大批大批的鸟儿从北飞下来,昆虫无不毙命。这件事说明只要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应该把它写到史书上去。”

如此谎言,本来十分可笑,但由于安禄山善于逢迎,脸皮已厚至无形,唐玄宗竟然信以为真,并更加认为他憨直诚笃。

安禄山是东北混血少数民族人,他常对玄宗说:“臣生长苦戎,仰蒙皇恩,得极宠荣,自愧愚蠢,不足胜任,只有以身为国家死,聊报皇恩。”玄宗甚喜。有一次正好皇太子在场,玄宗与安禄山相见,安故意不拜,殿前太监大声呵斥道:“安禄山见殿下何故不拜?”安禄山假意惊叫道:“殿下何称?”玄宗微笑说:“殿下即皇太子。”安禄山又假装不明白似地问道:“臣不识朝廷礼仪,皇太子又是什么官?”玄宗大笑说:“朕百年后,当将帝位托付,故叫太子。”安禄山这才装作刚刚醒悟似地说:“愚臣只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罪该万死。”并向太子补拜,玄宗感其“朴诚”,大加赞美。

公元747年的一天,玄宗设宴。安禄山自请以胡旋舞呈献。玄宗见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笑着问:“腹中有何东西,如此庞大?”安禄山随口答道:“只有赤心。”玄宗更高兴,命他与贵妃兄妹结为异姓兄弟。安禄山竟厚着脸皮请求做贵妃的儿子。从此安禄山出入禁宫如同皇帝家里人一般。杨贵妃与他打得火热,玄宗更加宠信他,竟把天下几乎一半的精兵交给他掌管。

安禄山的叛乱阴谋许多人都有察觉,一再向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禄山“深藏不露”的假象所迷惑,将所有奏章看作是对安禄山的妒嫉,对安禄山不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怜惜,不断施以恩宠,让他由平卢节度使再兼范阳节度使等要职。

安禄山的计策得手,见唐玄宗对他已只有宠信毫不设防,便紧接着采取“乘疏击懈”的办法,搞突然袭击,燃起了“安史之乱”的战火。他的战略部署是倾全力取道河北,直扑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

这样,安禄山虽然只有十余万兵力,不及唐军一半,但唐王朝的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对安禄山毫不防备,广大内地包括两京只有八万人,河南河北更是兵稀将寡,且和平已久,武备废弛。面对安禄山步骑精锐的快速突击,唐军自然是惊慌失措,毫无抵抗能力。因而,安禄山从北京起程到袭占洛阳只花了33天时间。

不过,唐朝毕竟比安禄山实力雄厚,惊恐之余的仓促应变,也在潼关阻挡了叛军锋锐,又在河北一举切断了叛军与大本营的联系。然而无比宠信的大臣竟突然反叛,唐玄宗无比震怒,又被深深地刺伤自尊心,变得十分急躁。而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安禄山的计谋已足以使唐玄宗失去了指挥战争所必须的客观冷静,愤怒焦急之中,忘记了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先求稳住阵脚,赢得时间,待“勤王”之师到达后一举聚歼叛军之要义,草率地斩杀防守得当的封常青、高仙芝,并强令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击叛军,哪有不全军覆灭一溃千里的呢?

安军占领潼关后曾止军十日,进入长安后也不组织追击,使唐玄宗安然脱逃。可见安禄山目光短浅,他只想巩固所占领的两京并接通河北老巢,消化所掠得的财富,好好享受大燕皇帝的滋味,并无彻底捣碎唐朝政权的雄图大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的无赖之徒,竟然把大唐皇帝打得溃退千里。

6.众生宜做“聋哑人”

涵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需要勤加磨练,内外兼修,当事情出现时,能面带微笑,指天划地,令愤怒发话者自认倒霉。

聋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争斗的,因为他听不到,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不过大部分人不聋又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不回嘴,他自然就觉得无趣了。他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罢了。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并且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心慌意乱,气个半死。

某机关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并不多话,而且和人聊天,也总是微微笑着。有一年,机关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的攻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那位沉默的女孩子。一天,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噼里啪啦一阵猛轰,谁知那位女孩子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尔问一句:“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但早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自请他调。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说,那个沉默的女孩子涵养实在太好了。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而是那位女孩子天生听力就不大好,虽然理解别人的话不至有困难,但总是要慢半拍,而当她仔细聆听你的话语并思索它的意思时,脸上又会出现无辜、茫然的表情。你对她发作那么久,那么卖力,她回你的却是这种表情和“啊?”的不解声,难怪要斗不下去,只好鸣金收兵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沉默力量的伟大。因为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这不是新鲜事,在竞争的社会里弱肉强食本就是常事,和平相处才是怪事哩!因此你要有面对不怀善意的力量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攻击对方,但保护自己的防护网一定要有。

不过,要“作哑”不难,而“装聋”实属不易,因为需要培养他人言语“左耳进右耳出”的功夫,否则心中一起波澜,要不回他一二句也是很难的。

7.把握好说和做的尺度

说话和做事是人生的至大作为,但至于何时说,如何说与何时做,如何做,要拿捏得准一些。断然不可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

世间的事,分两种,一种是做得说不得,一种是说得做不得。例如夫妇居室之事,尽管做,如拿在大庭广众中来说,就成为笑话,这是做得说不得。又如两个朋友,以狎亵语相戏,抑或骂人的妈和姐妹,闻者不甚以为怪,如果认真起来,就大以为怪了,这是说得做不得。这是古人总结的两条至理名言,如今看来,成效还是很大的。

在生活中,有的事“做得说不得”,而有的事又“说得做不得”,尤其是对于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混世图名之流,就更是如此。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喜好是为人所不齿的,所以你在投其所好时,千万不要张扬,天知、地知,你知、他知,双方心领神会即可。换句话说,与这样的人相处时,当你靠“做得”达到了目的,你只要安心地享受成功的果实即可,至于你的法宝,就像钱财不可外露一样,千万不可张扬。这就是“做得说不得”。具体应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步,要千方百计打听到对方“难言之隐”之所在,并把这作为一个好机会加以利用。如果利用得好,对方一定会认为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病,御医日日进诊,屡服良药,竟不见好转。此时,朝中尤为焦急,遂下诏各省督抚保荐良医。两江总督刘坤一荐江南名医马培之进京御诊。

马培之,字文植,在江南被人誉为“神医”。于是一道圣旨从北京下到江苏,征召马培之进京御诊。马培之家乡孟河镇的人,无不为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马培之却是欢喜不起来。他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可见西太后之病乃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不顺,只怕毁了悬壶多年所得的盛誉,还可能会赔上老命。

七月底,马培之抵达京都,即打探西太后之病况。其时,关于慈禧之病传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失血症”,还有一些更离奇的传说。马氏拜会了太医院的御医,先作打探,却不得要领,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后又连日访问同乡亲友,最后还是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西太后的近侍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果然,从这条黄门捷径传出了消息,使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之病乃是小产的后遗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氏吃惊之余,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觉心安了许多。

第二步,就是要善做“面子”工作,既要照顾到对方“面子”,还要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最关键的是这种“涂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迹。

马培之在太监的引领下,不知拐了多少官巷,跨过多少门槛,终于来到了金碧辉煌、侍卫森严的体元殿。只见四十多岁的慈禧太后,脸上虽然涂着很厚的脂粉,却难掩那血亏的面色。西太后先询问马氏的籍贯、年庚以及行医经历的一些细节,然后由太医介绍圣体病况。当时在场的还有京外名医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于是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西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三位名医又各自开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后。只见老佛爷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莫不紧张,无不沁出冷汗。但当太后看了马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文植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及亲王府诸大臣。”

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落地,而马氏更是欢喜。马培之对慈禧太后的病因本来已心中有数,再切其脉,完全暗合产后失血症。马氏在其方案上只字未敢言及妇产的病机,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具体药方上却是明栈暗渡,声东击西,用了不少调经活血之药,此正中慈禧下怀。西太后本来对医药就有所了解,见马培之方案,甚合己意,这是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以做到既能治好病,又可遮掩私丑、塞住众口。马氏的药方正符合这两种要求。而薛、汪两位名医的方案虽然切中病机,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中老佛爷的心意。后来,慈禧服用了马氏所开的药,“奇病”渐愈,一年后基本康复。马氏本人因此而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留京良久,并且赏赐极丰。但是此后无论是在京还是返归故里,马培之对慈禧的病根儿始终守口如瓶,因而得以安享晚年。

8.做属下要先糊涂再精明

处深宫之中而能窥天下之变化、人性之真伪,这绝不是像秀才那样,闷在家中只知读圣贤书,而是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令人防不胜防。

当自己的上司非常精明强干时,那么平时的言谈举止都要特别谨慎,不要被精明的上司抓住自己的疏漏之处。虽然上司精明过人,但整天被一群戴着面具的下属围在身边团团转,往往也搞不清东南西北,这时上司就很难窥探出下属真实想法了。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装傻,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管,让手下人最大限度地表演。参加假面舞会的人为什么那么放肆,就是所有参加者都觉得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样的道理,如果下属觉得上司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笨蛋,他就会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此时,原本“愚笨”的上司突然精明起来,在真正摸清手下人真实想法和人品高下的情况下,对手下人员重新组合,进行大调整、大换班,往往效果最好。

人君防备臣下,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很多时候表面上要清静无为,不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以防被总在窥测君王意向的臣僚和近侍所探知;而到适当的时候,一直暗中在观察、考察群臣的皇帝,拿出赫赫皇威来,给予群臣有效甚至致命的措施,纠正他们不合君意的举措,打击他们可能触犯王法与君王利益的行为,适当表彰做得好的臣子们。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君王的英明与伟大。臣僚总在胆战心惊中谨慎做事,夹起尾巴做人,永远跟着君王的步调,不敢为非作歹,这样君王的天下江山就会万世永存。就是一种以聪明的糊涂、睿智的笨蛋和英明的昏庸来欺蒙臣下,考察百官,最后来个大清理、大换班,以达到治理整顿目的的厚黑之道。

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是楚庄王以退为进、以静制动,表面上荒淫废弛,实际上在观察大臣的忠奸,最后终于知晓臣僚的真实想法,亲君子远小人,一举成为春秋霸主之一的例子。

楚穆公去世,他的儿子侣继承王位,史称楚庄王。看到楚国新王初立,晋国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恢复已经失去的霸业,并开始四处活动,利用自己尚未完全失去的影响,把几个早就依附于楚国的小诸侯国都拉到自己的麾下,建立了以晋国为首的联盟。楚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势力范围眼看就有被分化的可能。楚国上下一片恐慌,纷纷要求楚庄王采取措施,与晋国一决雌雄。

可是,楚庄王继位后却似乎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自继位以来,整天就知道寻欢作乐,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发布一道有关国家大事的命令,不免令人大失所望。群臣们纷纷上谏大王节制淫乐,以国事为重。楚庄王对这些上谏都是不屑一顾,甚至对继续上谏的大臣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后如果再有人敢议论国君是非得失者,格杀勿论!”

命令下达后,果然上谏的人没有了,楚庄王继续全身心地寻欢作乐。然而,毕竟还有不怕死的忠臣。一天,大夫伍举要求见庄王,说有要事禀告。这时的楚庄王正忙于和宠姬们作乐,哪里有半点心思听什么要事。但是自己毕竟是一国之君啊,不见大臣又不行,只好下令带伍举上来。

伍举走进大殿,只见楚庄王左手搂着一位从郑国来的美女,右手把着一位从越国来的美女,正坐在一大片乐器中间,尽情地欢笑。看见伍举走了进来,楚庄王才收住了笑,满脸不高兴地对伍举说道:“你有什么要紧的事赶快说,没看见我在这儿忙着吗?”

伍举知道现在发火只会把事情搞糟,而且还可能真的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便强忍住愤怒,笑着对楚庄王说道:“事儿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臣下听说大王特别喜欢猜谜语,臣下这里有一个谜语,许多人都猜不出来,所以今天特地来献给大王,看大王是否能猜出来。”

楚庄王就喜欢猜谜语,特别是一听说别人都猜不出来,兴趣马上来了,连忙对伍举说:“快讲给我听。”

伍举看到楚庄王已经进了自己的圈套,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没有什么危险了,便一字一顿地慢慢说道:“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翔,三年不鸣叫。请问大王这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明白,这是在说自己呢。可这是自己同意他说的,又不好问罪,便只好故意做出一副失望的神情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妙谜呢,原来就是这么一个呀,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嘛。伍大人可以回去了,我明白你是什么意思。”

伍举满以为楚庄王既然明白了自己的意图,肯定会有所收敛的。没料到,此后的几个月,楚庄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所作所为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夫苏从实在看不下去了,再也不管什么禁令,趁上朝的机会,在大殿之上慷慨陈词,希望楚庄王能够以国事为重,远离身边那些只知逢迎拍马的人们,彻底治理国家,使楚国能够称霸中原。

楚庄王似乎十分地疑惑不解,两眼直盯着苏从,任凭他往下说。等苏从把话说完了,楚庄王才慢悠悠地说出了一句任何人听了都会感到心有余悸的话:“难道你没有听到我的命令吗?”

苏从镇静地回答说:“臣下是大王的臣下,对大王的命令岂能不知!”

楚庄王又问:“既然你知道不准上谏的命令,却还在上谏。难道你不怕死吗?”

苏从回答道:“如果我的死能够使大王成为贤明之王的话,臣心甘情愿地去死!”

众大臣看到苏从竟敢和国王辩理,都以为这个苏从肯定被杀无疑了。大家不由地都捏了一把汗,只等着楚庄王说出那句话了。

实际上,所有大臣没有一个人了解,楚庄王表面上寻欢作乐,却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忠臣、良臣和智臣。因而,楚庄王不仅一点火也没有发,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大臣们都被搞糊涂了,只听着楚庄王一个人笑,谁也不敢说一句话。

楚庄王尽情地笑够了,才满面春风地对苏从说:“我整整等了三年,终于盼到了像你这样的忠臣。你们是楚国振兴的真正希望之所在!”随后,楚庄王下令,杀掉了三年来围在自己身边的那些只知拍马奉承的官员,并下令整顿治安,杀掉了数百名为非作歹的惯犯,提拔了数百名在这期间敢于上谏、治国有方的官员。并任用伍举和苏从全面负责国家政务,全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楚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终于打败了晋国,成了中原的霸主。

9.对不起,请再说一遍

“假痴不癫”式的说话技巧,巧就巧在一定场合中,以无声治有声,让对方不能得逞而处在己方的掌控之中。至多笑着对他说:“对不起,我没听明白您的意思,请再说一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了希腊,成了一个独立国家。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范围,准备严惩土耳其。于是纠集法、意、美、日、俄、希腊等国,各派代表,与土耳其代表在洛桑谈判,企图胁迫土耳其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国的代表是外相刻遵。刻遵身材魁梧,声如洪钟,是名震世界的外交家;而土耳其的代表伊斯美,不仅身材矮小,耳朵还有些聋,在国际、国内毫无名气可言。

在谈话桌上,刻遵非常轻视伊斯美,态度十分傲慢、嚣张,其他代表也盛气凌人。但是,伊斯美态度从容,情绪镇定,毫无惧色。特别是他的聋耳发挥了“牺牲”作用,对土耳其有利的发言,他全听到了,不利的话,他全没听到。当伊斯美提出维护土耳其权益的条件时,英国外相刻遵大发雷霆,挥拳吼叫,咆哮如雷,恫吓、威胁不断地向伊斯美劈头盖脸压下来。各国列强的代表也气势汹汹,包围了伊斯美。但伊斯美却大装耳聋,坐在那里若无其事,等刻遵等人声嘶力竭地叫嚷完了,他才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靠在耳边,将身子移向刻遵,十分温和地说:“你说什么?我还没有听明白呢。”气得刻遵等人直翻白眼,反倒说不出话来。

伊斯美巧妙地利用耳聋,不与各国列强代表作正面交锋,也没有言词犀利的辩词。其实,他就是真的听不到,从表情中,他也会猜到英国及其他代表在说什么,但他利用了耳聋,回避了那些尖锐的问题,大搞心理战,坚持维护土耳其的利益,毫不退让。三个月后,谈判终于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

对对方的提问听到了装作没有听见,毫无反应,无动于衷,这就是典型的装聋作哑。在交际谈话中,这种方法往往用在对方激情饱满、侃侃而谈,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时。作为领导,往往可以主动采取一种“钝”的战术,用装聋作哑,即以不回答来对付。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为了在某些关键问题上能占上风,有时还不得不装聋作哑。”

一般具有突出辩论才能的人,都具有两方面的品质,一是能言善辩,慷慨陈词,侃侃而谈;一是能把握住自己的感情阀门,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以此左右对方的情绪和心理。装聋作哑式的回答“对不起,请再说一遍”就体现了这种品质。

二次大战即将结束时,苏、美、英三方也进行了一次相互示威性的谈判: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相在波茨坦举行会谈。在一次会谈休息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斯大林说:“美国研制出一种威力非常大的炸弹。”暗示美国已拥有原子弹,对斯大林进行心理战。在杜鲁门讲话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两眼死盯着斯大林的面孔,观察他的反应。但斯大林像没有听见一样,未露出丝毫异常的表情。后来,许多人回忆说,斯大林好像有点耳聋,没有听清楚。其实,斯大林不仅听清楚了这句话,而且听懂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会后,他告诉莫洛托夫:“应该加快我们工作进度。”两年后,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使西方世界大吃一惊。

可见,斯大林利用装聋作哑的方法,稳住了杜鲁门,巧妙地掩盖了自己吃惊的情绪,为苏联研制原子弹赢得宝贵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办法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使用。比如,交谈对方中回答者年龄较大或听力减退,或者遇到提问者较多,声音太小,方言太重,环境嘈杂等原因时使用为好。否则,会僵化双方交谈的场面,制造交流障碍。使交流难以正常进行下去。 2p9qO4TBGCKdPoJosUBCxRwu0MwFMA/OCAj2pkfHubqd9lKcy7Y3p+HLUVJJy0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